APP下载

浅谈疫情中新图像对大众心理的影响

2020-12-02金煜皓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流行色 2020年7期
关键词:口罩抗疫大众

金煜皓(中国美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图像自古以来都是能够对社会行为和情绪产生巨大影响的媒介,近现代以来,图像作为形式性的附加品在日常生活中高频出现,且在电脑IT技术和互联网大时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主要存在形式广泛的在各种公私媒体中传播开来,逐渐成为了一种图像式的以视觉为主导的社会文化。

罗宾逊于《文字的故事》中写到:“视觉文化在20世纪的近代社会中的重量渐增,包括其招引力激增并具有爆发力的将人类文明覆盖。相比前人,大部分现代人似乎不太在乎依靠言语——不仅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叙述。图像,而非文字,已是本世纪的艺术形式。”正是由于这种表达形式的转变,图像在当今已然成为了影响大众心理的一大因素。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随着媒体报道的逐渐深入,铺天盖地的图像信息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新兴的图像是否能够反映当下社会的人民意识与需求,对大众心理又存在哪些影响,这将是我们探究的主要问题。

自疫情爆发以来,口罩便成了这场社会事件中的最高频图像。不光是在各类纪实性的摄影作品中,甚至人们将各种社交软件的头像都带上了口罩。一开始人们似乎是在借助这种高频出现的形式,去宣传带口罩的重要性以及疫情的紧迫感。但是随着口罩图像被广泛使用,口罩在此时似乎成为了“抗疫”的代名词,由于新闻报道中前线医务人员带口罩穿防护服的形象,以及在各种渠道对于口罩防护重要性的强调,口罩的图像或多或少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一点安慰。

于是铺天盖地的口罩图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社交平台的“头像均口罩”,艺术工作者的笔下“带口罩的前线勇士”,科普动画短片中日复一日出现的N95、医用口罩的外形,使得口罩的图像成为了当今网络中的潮流,甚至连带口罩的emoji表情的使用频率都被提高了。在这个时期,戴口罩这个符号已经失去了他原有的,警示、安慰的心理作用。

疫情地图最早始于“1854”年的伦敦霍乱地图。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发现疫情而出现的疫情地图在这次新冠病毒疫情中作用却已然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早在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全国各地区就上线了疫情地图,走在了同行、各大媒体的前列,疫情地图同时在微信、微博、移动应用上线,众圈相传的“全国新冠肺炎实时动态链接”,让其占据了极大的先发优势并根据实时需求,不断优化原有内容、上线新模块、增加互动方式。

这时的疫情地图是为了更好的传播疫情的有效信息,让大众更直观的了解疫情的严重性并做好防范措施而存在,也不排除带有平台引流的目的。但是由于疫情本身的危机性以及疫情地图对疫情传播状况的直观反映,或多或少造成了一些恐慌现象的出现:人们如梦中醒发现自己已经被“满江红”所包围,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充斥着消极的言论。这是在疫情爆发初期,媒体仅仅使用文字语言反映疫情状况的阶段没有出现过的。可以看出,图像的不同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后,经过思维很容易让受众产生联想,对受众的心理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并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且各种色彩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产生功能性和影响力也会有所差异。

随着疫情逐渐被控制,各地佳报频传,疫情地图对大众心理的影响也逐渐减淡。逐渐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习惯看着新闻上播放的疫情地图发表自己对于疫情的看法。这也是纯粹接触效应在本次疫情中的一种体现,由于疫情地图对于大众的刺激非常单一,人们便开始逐渐调节认知底线,以至于共清力随着事态的发展越来越微弱。“疫情地图”或许“始于流量,终于话题”。

在疫情爆发的中后期,群众的聚集在互联网中相互传播信息与交流,由于互联网本身宽容的特性,有一类新图像逐渐呈现出低幼化、情绪化、直觉化、通俗化的特征。这类图像一般都是从流行用语发展而来,深受近期流行的“饭圈文化”的影响。如我国为了加快疫情治疗与控制速度,在武汉职工疗养院和江夏区强军路建设专门医院,分别为火神山医院与雷神山医院,集中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并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直播。由于疫情的影响,大量网友无法外出取消了其他活动方式,与涌进直播间围观建设过程,并在评论区发表个人看法。他们戏称自己这一行为为“监工行为”,于是“云监工”这一词也应运而生。

伴随着“云监工”一起出现的,便是收到“饭圈文化”影响的网友们在直播过程中通过弹幕这一网站评论形式给各个正在工作的建设设施起的昵称,其中包括场地中央的超级大灯“光武帝”以及小型叉车“叉酱”等。最初只是将这些设施命名,到了后期随着网友们建立微博超话和打榜行为的出现,饭圈文化的特点就已经凸显出来。随之而来的就是这些“新词汇”演变而来的“新图像”,不少二次元画手将这些命名可爱的建设设施进行了拟人化处理;微博不断更替的热搜榜单界面;各直播间不断滚动的弹幕,都大大影响了大众对于疫情危险性和紧急性的认知。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低幼化已经渗透在文学界、媒体界、艺术界等种种领域。

这种现象看似无伤大雅,但是却严重消解了事件的严肃性,以一种不成熟的、追求新奇的眼光看待事物,缺乏理智的对待事项,减少了大众对于灾难性事件的共情感受。因此,这类型的新图像虽然记录和反映了当下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但我们也要用辩证思维去看待,其中也不乏有蕴藏积极心态和正能量的“新词汇”,其引导了社会对疫情的认知,向群众传递了科学、易行的疫情防控知识,且从中表达出的对于战胜病毒的积极态度和信心,一定程度上也安定了民心。

在中国,拥有庞大数量的文艺工作者。面对重大灾害,文艺的作用不言而喻。优秀的文艺作品的确能够鼓舞斗志、抚慰人心,甚至凝聚民族精神。在本次疫情中,我国的文艺工作者贡献了大量的文艺作品,有趣的是,以钟南山院士为主要形象的文艺作品所占据的比例异常巨大。

疫情爆发伊始,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再次披甲上阵,义无反顾的奔赴疫区前线,并在早期的疫情控制与治疗工作中发挥显著的作用。强大的专业能力与大无畏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万千中国人的心。于是,大量文艺工作者通过对其形象的创作,描绘出或忧国忧民或坚毅英勇的抗疫第一线的钟南山院士形象,引起了全国人民对前线抗疫工作者敬爱情感,大大加强了大众的抗疫决心和自信心。除此之外,还有描绘医护人员病房抢救、医院工地建设、物资运输、群众居家隔离等作品,创作作品题材覆盖面十分丰富。在这场抗疫战斗中,一大批文艺工作者用富有感染力的创作和细腻的情感传递了社会群众积极抗疫的决心和诚心。

但是随着疫情战线拉长,创作作品的质量越来越参差不齐,之后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对钟南山院士形象进行了描绘,形式单一,表达抽象化、概念化,鲜少有作者本身的感受与思考融入其中。确实人们能够理解大众对于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前线抗疫人员的敬爱之情,但同类型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引发群众的视觉疲劳,弱化群众的情感共鸣,从而起不到鼓舞士气的作用。诚然,创作作品属于审美领域,其虽比不上前方报道的真实度,但不可否认优秀的创作作品总是蕴藏着巨大的精神价值和正能量,其社会功能是无法被否定的,它可以起到安民心、鼓士气的积极作用,并展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和坚定信念。

以上举例的新图像不过是本次疫情涌现出的新图像的冰山一角,却能从侧面看出当前我国流行文化中,很多严肃图像的产生并不是为了反映当下社会人民的意识与追求,反而是由于群体爱好或者个人需求而产生。包容自由确实是来之不易,但是我们应该承认日益增长的娱乐方式和许多无益的艺术创作使我们的文化环境逐渐变得快餐化、低幼化以及浮躁,人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观判断力,极易被跟风带节奏,当然这也与目前网民年龄低龄化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疫情中的许多社会现象也都暴露了大众与制度的问题所在,我们确需深思我们当前所处的文化环境。

猜你喜欢

口罩抗疫大众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戴口罩的苦与乐
因为一个口罩,我决定离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