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文原著阅读与专业课外阅读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
——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

2020-12-02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汇报模态课外阅读

李 璐 刘 白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

一、引言

语言学习离不开阅读。广泛阅读、阅读经典是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强化语言能力、深化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教师意识到了基础英语阅读课的不足,开始将通识教育、人文教育融入阅读课堂,[1]8改变以往过分重视语言技能训练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在思想深度、知识结构和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不足的问题。[2]176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自2015年开始实施英语课外阅读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积累语言文化知识,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文学欣赏力,为学生深入学习英语文化课程以及撰写课程论文奠定基础。

二、课程简介

湖南师范大学英语系的课外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涉及学生的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意识以及研究学习。根据课程目标,学院制定了《课外阅读(1-6)教学大纲》,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考核、教学方法以及必读、参考书目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根据大纲,英语课外阅读课程每两周一次,每次90分钟。阅读任务主要由学生课下自主完成,课堂主要用作学生的展示交流与讨论。学生按一定顺序以PPT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读书汇报展示(Presentation),之后教师进行点评,其他同学可以向汇报同学提问。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占最终成绩的50%,由课外阅读笔记(占20%)和课堂汇报发言讨论(占30%)两部分组成;终结性评价采取期末非命题方式,即两篇读书报告(占50%)。这样的课程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输入”和“输出”的并举。

课外阅读课程大纲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活动以及教师的阅读指导做出了阶段性的规定。根据大纲,前三个学期教师主要起引导和监督的作用,通过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学习策略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要理解文本信息、做好阅读笔记、提升阅读速度、掌握基本阅读技巧如速读、略读、跳读以及撰写故事梗概基础写作技能;从第四个学期开始,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的阅读指导进入专业阶段,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是这一时期的课程重点。学生要开始学习分析作者的创作手法、创作意图,学习不同体裁、类型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加强批判性阅读能力和抽象思维的锻炼。与此同时,这一阶段学生的读书报告与前三学期仅仅对阅读材料进行简单处理相比,要更具有原创性和分析性,学生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述,为以后开展学术研究、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除开框架性的规定,大纲对阅读书目也作出了规定。自2015年起,根据教师、学生的反馈,学院先后选出32本英文原著供学生阅读。其中,经典文学类书籍29本,包括文艺复兴以来的英语经典小说(24本)、戏剧(1本)、诗歌(1本)、散文作品(2本)、传记(1本);非虚构类书目3本。经典阅读作品占比83%,涉及到了十多位经典英语作家,如培根、华兹华斯、狄更斯、霍桑、菲茨杰拉德等,体现了鲜明的文学性。除开硬性规定的书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学生的反馈适度修改书单,以降低学生的负担,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调查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2017年级的大二、大三、大四的本科生。以上三个年级的学生都至少学习了两个学期的课外阅读课程,有课程成绩记录在册。调查采用纸质调查问卷和线上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共回收问卷310份。项目组对问卷进行整体分析后,根据年级、成绩抽取27名同学进行个别访谈,并采访了6位研究方向不同、任课经验丰富的教师。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项目调查问卷从学生基本信息与阅读习惯、课程内容与考核以及课程反馈与建议三个方面设计了19个问题,其中8个单选题,9个多选题,2个开放题。通过对调查问卷、师生访谈记录的综合分析,项目组发现,课外阅读课程具有两个明显的课程特色:“阅读核心,强调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以及“人文本位,培养通识型人才”。其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为核心的多模态教学模式,课堂分工、课程考核都有相当程度的学院特色。

(一)课程特色

听、说、读、写、译是我国英语专业基础阶段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即便能够交流、写作、翻译,但却缺乏深度阅读、综合分析、艺术鉴赏的能力。[3]1依托经典阅读和深度阅读的课外阅读课程对英语系本科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阅读学习习惯以及文本欣赏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1.阅读核心,依托问题意识,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4]25

调查显示,78%的学生每学期要阅读4~5本经典英文原著,21%的学生阅读量在3本。阅读量大、阅读任务重,学生的语言理解力、翻译能力必须不断提升才能满足阅读课程的要求。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写读书笔记,此占形成性评价成绩的20%。英语系统一下发的读书笔记本使用康奈尔笔记法,词汇、句段、总结反思三者合一。教师对笔记的数量有一定要求,并在课上进行抽查,以防学生应付了事。读书笔记记录了学生的阅读轨迹,在加强学生记忆的同时,敦促其养成记录反思的好习惯。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认为,语言习得建立在足够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读和听)的基础上。阅读作为领会式技能,是获取语言知识的渠道,是打好语言基础所不可缺少的途径。高效的课外阅读是高质的课堂展示的前提。学生作为课堂上的展示主体,需要阅读更多关于文本的文献材料,明确自己的汇报主题、逻辑框架、理论支撑还有表达策略。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汇报成果需要体现一定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师对学生阅读汇报的要求逐渐提升,同学之间提问的质量和难度也不断加大,每一次阅读汇报实际上就是一次研究性学习。长期的课堂阅读汇报展示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同学间的交流分享、师生间的相互了解。

读书报告是对课程前期的听、说、读、译的任务的总结和反思。Swain 认为,语言输入只有在语言环境中和交流机会结合起来才能促进输出,语言习得才能真正有效。[5]62调查访谈中发现,学生的读书报告和汇报展示的内容密切相关。学生多是在读书笔记和阅读汇报展示的基础上,结合课堂上教师同学就汇报展示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来撰写读书报告。本质上是对汇报内容的文本化完善。这就把读、写、说三者融合在一起,将理解性的“输入”和“输出”结合起来。

课程以阅读为核心,将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综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调查数据显示,60%的同学课外阅读成绩在90分以上,80~90分为30.97%。学生的课程反馈中发现,超过50%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课程有助于语言知识积累,提升阅读能力、阅读速度、阅读质量,帮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提升文化素养、培养阅读兴趣,熟悉和强化PPT制作能力,同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在访谈中,受访教师肯定了课程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的提升,学生别具特色的读书汇报展示对他们也有所启发。但也有21.94%的同学认为这门课程的效果还不明显,需要进一步适应。整体来说,课程在多个层面促进了英语系学生的能力发展,对师生交流、互相了解也十分有益。

良好的课程设计可以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共同提升。除开综合能力的提升,课外阅读课程对学生的长期积极影响还体现在它促进了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独立阅读的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文学欣赏能力。有别于传统阅读课程的“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做笔记摘抄”的情况,课外阅读课程的阅读任务并不在课上进行,学生需要利用课外时间,有计划地完成阅读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逐步摸索自己的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效率。又因为学生需要完成隔周的阅读展示任务,任务型阅读让学生更注重阅读的质量,强调阅读和批判反思,设计读书汇报的内容和形式。学生的阅读策略也随着阅读书目进行调整。每个学生一学期要选择两本书进行读书汇报展示,这两本书需要精读,其他的文本可选择略读。这样精略结合,保证了学生不至于因为阅读压力过大而敷衍阅读。精读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撰写读书报告时,有82.26%的学生能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个人观点对文本进行解读,52.26%的学生倾向于继续查找资料,在批判的基础上生成自己的观点。这就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2.立足人文教育本位,配合专业学习,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英语专业属于人文学科范围,人文属性将英语学科从“工具论”中解放出来。新时期,英语专业的课程更需要明确学科人文属性、体现人文本色,综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通识型专业人才。这符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1)过硬的外语“五会”技能;(2)宽厚的外语语言文学文化知识;(3)融汇中西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6]5

英美文学教育是作为人文学科的英语专业的核心。文学教育直接促进语言能力培养、文化觉知度培养、审美能力培养、情感智慧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尤其是重点英语专业区别于英语培训、区别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重要指标。[7]44人文本位在文学教育,文学教育要立足经典阅读。经典英文作品是汗牛充栋的文学世界中永恒的明珠,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思想内涵以及诗性的语言、审美特质,成为连接人文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桥梁。湖南师范大学英语系的必读书单保证每年学生至少阅读3~4本文学经典,通过细读这些文学经典,围绕文本进行批判性阅读、讨论、写作,在课堂展示环节互相交流阅读心得、互相提问、分享读书见解,不断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和沟通交流能力。

但课外阅读课程并不是文学课,也不是简单的阅读技能课,而是强调广泛阅读和经典阅读的弹性素养课程。作为英语系人才培养计划不可缺少的一环,它长达六个学期的课程安排实际上也是对其他英语系专业课程的补充和完善。学生在“文学导论”“英语文学史”“英语国家概况”等专业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为课外阅读课程提供了背景知识,阅读经典文本又是对所学技能的实践和强化,这就促成了课程之间的交叉学习,帮助学生系统、高效地吸收理解知识,发挥了课程之间的联动效果。

(二)教学模式

独特的课程生态依托于课程本身的特别教学模式。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课外阅读课程教学模式可以被称作是“学生为主的经典阅读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学生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观,依托现代教育技术的多模态课堂,同时使用形成性评价来全面考核学生学习成果。

1.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阅读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合作和交往中既帮助学生实现对所学课程知识的意义建构,[8]4又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英语课外阅读课堂上,教师不是满堂灌的负责人,而是倾听者、引导者,给学生进行阅读前的点拨、阅读中的解惑、阅读后的评价。在每一个学生进行阅读汇报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面对的是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想法,并针对此提出指导建议,这比讲座式的大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也对教师个人的文学、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依托现代教育技术的多模态课堂

多模态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图片、音乐、姿势等多种符号系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外阅读的课堂上,多模态性集中表现在阅读活动的多模态和交流形式多模态。传统的阅读活动依托纸质书,多模态课堂上,文本阅读活动具有多模态性。调查显示,55.48%的同学阅读纸质书,44.52%的同学使用电子书阅读。访谈中项目组发现,使用喜马拉雅等听书应用听书、观看改编电影或广播的同学也不在少数。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大部分都要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查阅文献、观看不同高校的公开课。在英语课外阅读课堂上,学生使用幻灯片展示自己的创新性学习成果的时候,为了全面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服教师和同学,往往会组合文字、音乐、视频、图片等多模态语篇,在进行汇报的时候需要辅以适当的身体语言、眼神交流来加深听者的印象,起到强调。人的认知是多模态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阅读展示,给其他学生带来了一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学习体验,这对提升展示质量、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从而引起积极讨论有着正面效果。

3.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素质考核

Biggs, Watkins认为,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可以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帮助学生界定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且形成反馈来评价学习结果。[9]23因此,形成性评价具有过程性、表现性、真实性等众多评价的特性。[10]3一般的阅读课主要是通过一张期末试卷来进行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常常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课外阅读课程更注重对学生阅读过程的综合考查,通过读书笔记、读书报告、阅读汇报展示把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纳入考查范围,学生无法突击,就必须沉心阅读,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度有所了解,便于发挥监督者的作用。

五、结论

课外阅读课程是湖南师范大学英语系的一次全新的尝试,它重新定义了作为人文学科的英语专业如何通过经典阅读来综合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批判和创新思维能力和鉴赏力。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多模态课堂以及形成性考核模式综合形成的新教学模式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特点。虽然当前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书单不够多元、教师的指导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及课业压力繁重难以完成阅读任务等,但随着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良,这些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本项目所探索的湖南师范大学英语系课外阅读课程的课程特色与教学模式,对全国其他高校英语专业深入探索经典原著阅读与人才培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汇报模态课外阅读
联合仿真在某车型LGF/PP尾门模态仿真上的应用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防疫关隘,我向省长汇报
阅读汇报课的构建与效能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