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原生态民歌的传播与发展

2020-12-02郎灿大连市群众艺术馆

黄河之声 2020年2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原生态民歌

◎郎灿 (大连市群众艺术馆)

原生态民歌自走入大众视野之日起,对其概念的界定、唱法的探讨、文化特征的探究以及传承保护方式的探索就一直没有停歇。时至今日,关于原生态民歌保护的研究仍不断有文献出现,笔者以此为出发点,对原生态民歌的传播与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原生态民歌的艺术特色

原生态民歌的特点,一在其“原生”性,二在其“生态”性。原生性指的是民歌的演唱及表演方式的本土性,是未经媒体雕琢的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这种民间艺术很多是伴随着民俗仪式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虽然在长期的演唱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但即兴性仍是其较大的艺术特色。原生态民歌的原生性,不拘泥于形式,不在乎观众的有无,更有一种非功利化色彩存在,这与当下媒体上竞相演绎的音乐形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文化传播上,原生态民歌传承的是民间传统民俗艺术,传播的是本民族或区域的文化意识。生态性指的是原生态民歌演唱的环境。原生态民歌的演唱环境是纯自然环境,或是山间、或是野外,或是民俗仪式的现场、或是婚丧嫁娶的仪式性音乐,这种演唱环境没有人为的因素,全然是自然的赋予。这与当下舞台上的表演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明确了原生态民歌的两点艺术特色之后,我们对其传播与发展的探讨就能更为具象。

有的学者指出,原生态民歌在传承过程中,流失的最多的就是语言。这是因为在原生态民歌向大众推广之时,为了使大众更加明了民歌的内涵,虽然使用了原生性的语言,但仍有关于该民歌的汉文释义,这是推广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一种做法。但是,很多受众在接受原生态民歌的过程中,萌生了用汉字为原生性旋律填词的做法,或者将原生态民歌的旋律及歌词全部保留,只是将歌词译为汉族文字。这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曲解了原文含义,虽然经过翻译后的原生态民歌在传唱过程中其含义能够为更广泛大众所熟知,但其“原生性”特点在改编的过程中被消减也是在所难免的。

二、原生态民歌的传播媒介

“传统音乐文化要想真正获得传承和发展,焕发新的生命力,就要求我们更新观念,丰富、发展对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的认识;在传统音乐文化的生产、制作上走产业化的道路;在传播方式上,善于利用现代大众电子媒介进行‘多层综合传播’等等”。[1]原生态民歌的传播与发展,应合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选择恰当的媒介来进行原生态民歌的传播,从保护与发展两个角度探索原生态民歌的传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根据原生态民歌的特点,歌手演唱环境要求是原生性的,因此舞台上的传播就不适合原生态民歌的“活化”传承。因为原生态民歌被搬至舞台后,必然会因为灯光、镜头、视角等多种因素而对其进行一定的“改良”。而这种一经“改良”的民歌作品,就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歌了,应该是一种受到原生态民歌影响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我们知道,印刷媒介在口头文化转换为文字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也是在看到了有关民歌的书籍才了解到全国各地不同民族多元的旋律走向、调式旋法等等。但是,纸质媒介的传播毕竟有限,对于不懂简谱或五线谱的人来说,这样的全国性民歌作品的集成成果在其面前犹如“天书”一般,他既不懂旋律的展现,也不可能了解调式旋法为何物。所以,印刷媒介在传播民歌的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因其自身的属性,使得其在传播原生态民歌的过程中有了限定性的因素,即它的传播对象是被限定在有一定音乐理论基础的受众范围。

设施媒介主要有话剧院、歌剧舞剧院、音乐厅、电影院等等,这些在保护原生态民歌的路径上做了诸多尝试,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电子媒介主要有音像制品等,既然形成于纸面的乐谱不能够得到更广泛受众的关注,那么形成立体化的音像制品,在传播原生态民歌上起到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首先,音像制品对于受众的影响在于旋律的直接刺激。拿流行歌曲来说,一首流行歌曲得到广泛传播的基础,很大程度在于旋律的深入人心。众多流行歌曲都是在旋律打动人心之后,人们才开始关注于歌词的文化意境,进而发掘旋律与歌词之间的联系,对该作品的艺术价值给予评估。原生态民歌对于大众的刺激在于声音的与众不同、旋律的独特性以及服饰的民族性等等。这其中,音像制品能够做到的就是突出原生态民歌的声音以及旋律的特殊性。这点是印刷媒介无法达到的传播效果。“《民歌·中国》是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于2004年开播的一档原生态民歌节目,也是‘中国唯一一档以中国原生态民歌歌种版图概念全景展示的中国民歌艺术’的节目”。[2]该节目曾经取得的巨大成功,也为我国原生态民歌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是运用媒介传播民歌的成功典范。

网络媒介,不可否认,网络媒介的出现使得艺术创作的门槛被大大降低,众多民间作品可以一夜之间登上网络这个平台,短时间内受到大众的检验。自媒体的出现,让众多民间艺人得到了传授技艺的机会,抖音、快手上都有民间艺人在上面传授其技艺,粉丝量成为了评价该艺人技术的直接指标。但是,网络“水军”的出现,也使得这一指标不可避免的含了“水分”,因此,还不能仅仅依赖于粉丝量以及点赞量的多寡来衡量一部作品艺术性的高低。且网络媒介的公开化平台下,众多艺术作品的真实性也有待于时间的考量。

三、原生态民歌的发展路径

“民歌,是民间大众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音乐品种,她诞生于民间、传播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然后才可能出现脱离原生态机制环境的更大范畴群体的认可和再度传播”。[3]这其实为原生态民歌的发展路径提供了一个思路,当下媒体上呈现的民歌演唱形式,有的是新创作的与本土民歌全然不同的新民歌作品,但还是有很多民歌,他们原来的生存土壤在民间,但被搬至荧屏后,经过了艺术性的改良,反而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如我国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江苏民歌《茉莉花》等等,这些民歌原本生于民间,经过采风处理后形成了当下新颖的演唱形式。他们走的便是这种“诞生于民间、传播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最终脱离了原生态机制环境形成了新的音乐表现形式。这种发展路径不妨也可成为原生态民歌的发展路径。

根据这四大类媒介的特性来看,电子媒介在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上更能保护其原生性与生态性特点,大众对其接受也更为直接。印刷媒介、设施媒介虽然能够起到传承的作用,但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受众的制约及媒介自身特点的牵制。针对不同媒介的特点,关于原生态民歌的发展路径,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印刷媒介将原生态民歌的旋律形成曲谱保存下来,但是在保存曲谱的同时也要保存其音响。因为原生态民歌的即兴性,仅仅使用印刷媒介很难保存它的全貌。民间歌手在演唱过程中,何处即兴也是听者无法掌控的。我们不妨将同一首作品用多个民间歌手来演唱,并记录其旋律及音响状态,随后探究其中有无规律,并形成文献研究资料,随着研究的深入结合以往的研究资料,探索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路径。这样,既做到了对原生态民歌原生性与生态性的保护,又对原生态民歌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契机。

其次,利用电子媒介,制作纪录片。纪录片是保存原生态民歌原始特征的较好的形式,可以将原生态民歌原本的样貌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本民族人民在表演时无需受到观众的影响,可以自由的进行演绎,且抛去了舞台的灯光效果,没有了所谓的“艺术性”的修饰,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歌便展现出来。

第三,利用设施媒介,对原生态民歌进行创新式的发展。所谓的创新式发展,也就是艺术的再创造。原生态民歌被搬至舞台后,其表演形式必然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首先,那种“站在屋檐下随意唱歌”的形式,在舞台上也势必变成了站在修饰过的屋檐下或站在虚拟的屋檐下,唱着彩排过多次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曲调。所以,曾经有一段时间,学界对于原生态民歌保护的探讨中,曾多次提到舞台上的原生态民歌其原生性已经被大大削减的论述是有着深刻的意义的。利用设施媒介对原生态民歌进行保护,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因为设施媒介其自身的属性与原生态的原生属性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设施媒介对原生态民歌的意义在于对其进行创新式的发展与艺术的再创造。

最后,利用网络媒介,拓宽原生态民歌的传播范围。网络媒介的出现虽然使得艺术创作的门槛大大降低,虽然对于网络媒介上流传民族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难以在短时间内评估,但网络媒介确确实实也从另一个侧面促进了民俗艺术的流传。

笔者看来,对原生态民歌的原生性和生态性进行保护是没有错的,但我们也要看到原生态民歌对当代音乐创作的刺激性作用。如果因为原生态民歌的传播而激发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也不失为一件乐事。所以,对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不仅在于对其原生性和生态性的全面保护,还要关注其对我国音乐事业的启发性作用。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承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也在于推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音乐创作领域的长足进步。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原生态民歌
城市老年人网络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最天然”的经济形态——零加工、原生态
藤县水上民歌
回归“原生态”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基于网络媒介的中医药信息传播效果研究
穿花衣 唱民歌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