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2020-12-01

作文周刊·中考读写版 2020年42期
关键词:治沙青海文明

聚焦热点

绿进沙退

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让草原牧歌欢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多少年来,中国秉持这一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片片樟子松、沙柳、柠条、花棒绿意盎然,牢牢拴住脚底黄沙;一群群牛羊进了棚圈、舍饲圈养,富民产业既治沙又治穷;一座座沙丘或止步不前,或变矮变小,或彻底消失……不久前,一条“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的消息悄然爬上热搜,从“千年沙漠”到“今日绿野”,经过三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毛乌素沙漠终被“染绿”。

“毛乌素”在蒙语中的意思是“寸草不生之地”,从唐宋开始,它就在我国西北“为非作歹”,三次逼得古城榆林“搬家”。到20世纪60年代,沙漠面积达到4.22万平方公里,超过海南岛,相当于2.5个北京市。60年来,无数人挺身抗沙,建起了4条大型防护林带,才使得绿色由点连成线,再连成一片片绿洲。

不仅如此,早在2016年,库布齐沙漠就成为了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被联合国确定为“全球治沙样本”;到2020年,曾经寸草不生的科尔沁沙地长满了樟子松、五角枫、榆树和蒙桑,只留下2万亩沙地发展沙漠旅游;浑善达克沙地的蔓延趋势也得到了有效遏制……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我国生态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一代代治沙人在困难面前绝不低头;尊重自然、科学治理、系统规划、绿富同兴,一项项治沙举措让昔日沙地变成“绿色银行”……

守护绿水青山,换得金山银山

青海之壮美,在于众山之宗,千山堆绣、百川织锦,有巍巍昆仑、莽莽祁连、磅礴雄伟的唐古拉山,有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可可西里;青海之壮美,在于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从冰川飞流而下,黑河、石洋河、疏勒河从大地奔涌而出,青海湖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是“水——鸟——鱼”和谐共生的乐园。这是青海的生态姿容,更是让美丽中国从青海出发的生态誓言。

生态是青海最有价值的潜力,绿色是青海发展最靓丽的色彩。现今的青海大地上,从黄河岸畔到三江源头,从生态要发展、靠生态谋发展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力。正如茶卡盐湖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迎接着众多游客,高原盐湖、高山蓝天和草原一同勾勒出“天空之镜”的纯净与美丽,成为美不胜收的网红“打卡地”,把青海生态资源的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见,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为产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无痕”让山林更美

近年来,旅游、登山、野营等户外活动日益增多,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户外运动爱好者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事件屡屡发生。据报道,曾有“驴友”为寻求刺激,非法进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区域,在徒步旅行时对保护区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最终被依法处罚;还有一些游客在内蒙古的乌兰哈达火山群随意驾车攀爬火山、碾压草原、丢弃垃圾,对火山地质遗迹和周边的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当地政府不得不将公园暂时关闭。

针对户外运动对自然和人文资源造成破坏的情况,多地管理部门开始与专业人士、民间团体合作,将国际上“无痕山林”理念引入中国。提醒人们在自然中活动时,应关注并身体力行地保护生态环境,即时处理垃圾并保持环境原有风貌。

“无痕山林”行动已在多地开花。在山东,志愿者们经常定期深入山涧陡坡,捡拾烟头、烟盒、矿泉水瓶等垃圾;在兰州,兰州大学绿队徒步营的大学生们曾从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古城出发,到达绵阳市梓潼县,穿越金牛古道,普及“无痕山林”,宣扬绿色环保。团队所及之处不带走一片树叶,原地休息不留下一丝垃圾。

“越靠近自然,越心生敬畏”,有人说,“我是自然的受益者,我也愿成为自然的守护者。”还有人说:“给自然无痕,是人类留下的最美痕迹。”

纵深剖析

1.环境污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障碍。

炼焦炉黄烟浓浓,化工厂污水滔滔,处理点垃圾成山、土丘边黄沙滚滚……在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污染和破坏。酸雨、污水、废气、噪声、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层出不穷;癌症、氟镉病、水俣病接踵而至。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2.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我们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新时代,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绿色化,将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才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

3.生态文化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文化具有引导、凝聚和整合的功能,生态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有利于营造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社会氛围。

任务驱动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实践证明,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协调发展,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能否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存状况,这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生态环境,是所有人的共同责任。

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大自然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已成为全世界的共同任务。

2.绿色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生態优先,绿色发展”正是这一理念在新时代下对新问题的最新诠释。

3.要培养“建设生态文明从我开始”的担当意识。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应该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珍惜资源、避免浪费,保护绿植、减少污染,为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治沙青海文明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