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拓“党建+”新模式扎实推进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

2020-12-01刘君

青年时代 2020年25期
关键词:党建+新模式党员

刘君

摘 要:党员是党组织的“肌体细胞”,也是党的“活动主体”,党员兴则党兴,党员强则党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存在着学生重视不足、兴致不高、党员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本文将结合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大学生的切身需求,探究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新载体,开拓“党建+”新模式,扎实推进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教育;新模式

一、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学校高度重视,学生重视不足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推动形成全党从严从实抓党员教育管理的良好态势。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对此,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多措并举”做好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如制定“多联系”“一对一谈心谈话”制度等。然而,有些大学生党员们存在着参加党员教育学习活动只是为了履行党员义务的错误心理,甚至一些大学生党员认为过多的党员教育活动影响了他们的专业学习、社会实践,意识不到党员教育的重要性,参加党员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教育任务重大,教育工作者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高校的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因此,高校肩负着贯彻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落到实处的神圣职责和重大使命。但是面对重大的党建工作任务,重担一般压在党组织书记、委员、专职组织员的肩上,从事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教师和学生党员比例还不科学,而且部分高校存在着专职组织员配备不齐、“一人身兼数职”、岗位职责不明晰等问题,这不利于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

(三)教育形式丰富,教育效果不佳

为教育引导大学生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高校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效果,如集体学习文件精神,分享交流学习心得体会,邀请专家讲授党课,举办讲座、报告会,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微信公众号、网络学习平台也作为党员教育的“新阵地”,上网课、微党课、推送党建知识等成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方式。“线上+线下”多渠道的教育形式,仍然没有引起大学生党员的高度重视,过度的党员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党员产生疲惫感,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厌倦心理,再者,“碎片化”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大学生党员教育学习的系统性、深度性。

二、原因分析

(一)教育对象年轻化

现在的大学生党员多为“90”“00”后,他们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做事情容易冲动,没有耐心,容易急功近利,对于系统性、有深度的党员教育静不下心来认真学习。现在的大学生党员追求独立自主、个性鲜明,喜欢自由自在、不受约束,过多的制度规定反而引起他们的“叛逆”心理,起到了适得而反的效果。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党员,由于受到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影响,容易被带偏,产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影响大学生学习的专注力。

(二)教育内容不全面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的推进,上级党组织每个月都会给基层党组织布置一些学习内容,党员只学习上级安排的学习内容就能完成“三会一课”制度要求的学习频次和党员教育学时要求。并且目前党员教育内容多以党性教育为主,学习内容满足不了学生的专业辅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疏导等需求,党员参加党员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兴致不高。再者,社会上大学生“跳楼”“自杀”“抑郁”等心理问题突出,折射出挫折教育、抗压教育、心理教育的缺失,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优秀代表,更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心理教育、心理疏导工作没有及时到位也影响了大学生党员对党员教育的兴趣。

(三)教育理念需创新

高校的党建工作和教书育人中心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党建工作决定着教书育人中心工作的政治方向,为教书育人中心工作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教书育人中心工作是检验党建工作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开展党建工作的最终目的。高校党员教育效果不佳,一个重要原因是党员教育工作和教书育人工作结合的不紧密,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针对性不够。还有一个原因是大学生党员教育多采取讲解、说教等“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缺少互动性,无法调动大学生党员参与的积极性。此外,我们也要转变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理念,对大学生开展党员教育的不只是党务工作者,任课教师、导师、同学、榜样人物等,对大学生党员有引导、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他们的教育导师。

三、开拓“党建+”新模式,拓宽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载体

针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和教书育人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拓宽大学生党员教育的载体,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效果,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本文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模式。

(一)“党建+思想政治引领”造就一支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党员队伍

大学生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知黨爱党跟党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化新时代,要具有较强的政治辨别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浓厚的中国情怀。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各个方面,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挖掘鲜活的教育素材,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思想引领作用,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设计专业实践活动时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党建+人才培养创新”培育一批练就过硬本领的党员人才

大学生党员有担当、有作为,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大学生党员唯有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立足社会、回馈社会。高校开展党员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党员们树立“本领恐慌”意识,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断培养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能力,并坚持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掌握真才实学,为社会作出应有贡献。高校可以建立“党员突击队”,在志愿服务、应急服务、实习实践等活动中,增强学生爱国情怀,实现“自我教育”,彰显党员们“哪里有需要去哪里”高尚品质,发挥示范和先锋作用,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进一步淬炼党性,在实践中锻炼党员们的专业能力。还可以设立“党员先锋模范岗”,发现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物,打造教育素材库,加强宣传报道,发挥榜样力量,让学生党员们学有榜样,行有示范。

(三)“党建+就业创业指导”培养一支学有所为的党员队伍

大学生就业,既是国计,也是民生。开展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学生的诉求,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要把就业、创业指导作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根据大学生的年级,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介绍、职业规划、职业选择、就业(创业)政策等职业教育,邀请专家、学长学姐为学生答疑解惑、支招助力,举办“创业竞赛”“技能竞赛”“校园招聘会”等主题党日活动,建立实习基地,增强和对口企业、单位的合作,及时发布招聘信息,调动全体党员的力量,互帮互助,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四)“党建+心理健康教育”撑起一把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保护伞

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政治素质、专业能力素质,还包括心理素质。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对其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党员的心理素质还影响党员的形象,影响党的执政能力。高校在大学生党员教育内容中加入心理课程,通过开展心理测试、趣味心理活动等心理主题党日活动,让党员们在放松的状态下,展现真实的心理状况,党支部负责人要根据了解的情况建立党员心理健康状况台账,并做好跟踪指导和心理辅导,共同为大学生党员撑起心理健康保护伞。

四、结语

为了减少大学生党员的心理压力、就业压力,高校应将大学生党员教育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就业指导、心理疏导紧密结合起来,开拓“党建+”新模式,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周迪.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新西部,2020(2):138-140.

[2]唐志凤.新时代提升大学生党员教育质量的着力点研究[J].高教学刊,2020(11):129-136.

猜你喜欢

党建+新模式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实施“党建+” 释放党建新活力
“党建+”助力贫困县摘帽
美丽乡村建设的“党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