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饶苏:当代篆刻学习之我见

2020-11-30饶苏

现代艺术 2020年8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眼界篆刻

饶苏

我一直这样认为:篆刻不是艺术,是学问。

艺术性是篆刻本身具备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我们对篆刻的认识不能因为其具备艺术性,就将其看作艺术。这就如同书法,不能因其具备艺术性就将这一门中国传统文人修养的综合体现看作艺术。战国、秦汉以至明清流派,篆刻绝非单以印章一种形式出现。砖、瓦、竹、木、泥、石、陶、金等诸多材料的不同,反映了其生活作用的多样、文化意义的多元。时至今日,唯篆刻学问的成体系承传,方能够让这个世界认清中国文明的建立发展进程、中华文化的开宗流变轨迹。

当代,就知识层面来讲,学习任何一门专业,其便捷程度远远大于过去。最早的学总在官府,百姓没有条件、没有机会接触的事只能由官府进行传承。于是,传承的单一性凸显,社会生产力的低下直接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凝滞。学,不得不选择更广阔的天地。私学的产生意义重大,让只在官府掌握的学问顺利过渡,自然地实现了文化下行。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也是今人不敢想的事。几千年后,当今人遇到网络世界的介入,让本来对知识逐步积累的渐进一瞬间成为大爆炸式填补脑洞的猛进,亦是如孔子这样私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所不敢想的。这种散点式的知识呈现,让人们在既有的具备的任何水平线上随便抓住一个与自我趋同的审美观点就能找到研究快感。这种从兴奋不已到司空见惯的心理获得,就像中国人夹菜拿筷子、外国人吃饭用刀叉那样轻而易举。当然,社会审美多样性的产生也是人们能够在刹那间找到文化获得而不得不提的重要因素。对学习而言,轻轻松松就能节省一大笔时间成本的今天,与那个要寻得一个善本进行研究都困难到极点的昨天,不知要简单多少倍。当代篆刻的学习环境,亦不在例外。

诚然,于多样呈现、体系庞大的篆刻学习而言,这无疑是积极的一面。但这样的积极因素,很有可能让学习篆刻的今人在一开始就在做减法。然而,开始学习篆刻,恐怕绕不过去的是那些非要知道、非要实践的经典作品和必要方法,比如:对石材的辨识、对秦汉印的研究、对缪篆的摹写等。这,是需要做加法的。举个例子,过去学戏,其它不提,单说讲、唱,那是要先念虎头引子、念诗、念全本戏文,之后才是唱。现在的情况不同,暂不作描述和评价。但试想,若篆刻者不知汉官印与私印的区别、不知具款该在印石何处,那么,我们是否还有信心在当代继续努力营造一个较好的篆刻研究软环境让篆刻者们不断成长?答案,观者心里有数。

那么问题来了,当代篆刻学习者当如何做才可能让篆刻这门学问走向一个科学、健康的发展道路呢?笔者观点如下,权作探讨:

一、做加法别做减法

学习篆刻,如果长期死守一家,很有可能造成审美鉴赏局限。这很危险,因为篆刻首先要养的是眼界。眼界高则审美高妙,眼界宽则审美丰厚。把古玺、秦汉、明清流派进行相对系统的梳理,这样一个纵向的学习过程,基本上可以获取中国古代篆刻发展的基本生命轨迹。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生命轨迹,才能在篆刻实践中获取或体会出更多的理论知识和表现手段。

二、法古印别法今印

法古印,是直接获取经典篆刻作品信息的最佳方式。现代人的篆刻作品可以参考、借鉴,但再好也别轻易下手奉之为法。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以古人经典为范的特点,奠定了发现或获得经典作品所反映出的信息量能力培养的前提。愈是前代的经典作品,愈具备可挖掘的时代价值。我们虽然不可能回到古代经典作品的创造现场,但可以根据自身的修为与理解,就其反映出的蛛丝马迹尽量还原,这种思考是学习篆刻必要的训练过程。

三、學成堂别学单件

家具有成堂和单件之说,篆刻学习亦然。因体系庞大,篆刻学习虽然可以采取在一个点上下深功夫的方式,但就整个篆刻学习过程来讲,这可能只是一个局部或一段时期的事。对篆刻学习者自身而言,尽量广泛地汲取营养、尽量全面地吸收知识,找到好像表面看来无关而内在却彼此相通的呈现形象之间的关系并作比较研究,才有可能逐步形成并非简单追风而是真正属于自我的鉴赏体系。

2009年9月-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篆刻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此,中国人学习篆刻的当代意义可能并非仅仅是对某一学问的研究,更是对中国、对地域文脉的承传。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眼界篆刻
读经典作品的体会
試述梵高经典作品
大开眼界
为什么读经典
大看眼界
眼界
共鸣经典 感应心灵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