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初中语文任务型学习

2020-11-30吴建芳

中文信息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吴建芳

摘 要:任务型学习,就是通过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的方式,改变教学目标的达成路径,由讲授灌输变为自主生成。强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素养,使学生具有更佳的自我发展能力。其主要特征是参与度高、体验性强、开放性高、驱动力大,是落实新课改以生为本、素养教育理念的一种高效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组织任务型学习,需要注意把握三个要点:注重生成性、目标要明确、操作应合理。

关键词:初中 语文 任务型学习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10-00-02

任务型学习,就是教师根据教育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个或一组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最终掌握知识并同时促进其多种素养发展。这种学习模式改变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路径,由传统的讲授知识变为由学生自己获取和生成。以“观沧海”教学为例,常规的教学流程是:教师带学生阅读并解释文字、概念,然后讲述诗歌创作背景,再带学生赏析,直接将“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开始着眼统一天下”的思想告诉学生。而任务型学习是教师布置任务:“这首诗的诗眼是‘歌以咏志的‘志字,那么,曹操的‘志是什么?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产生了这样的信念?”然后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究,解答问题。

任务型学习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可企及的教育价值,符合新课程理念。但这种模式由于开放性强,操作和掌控并不容易,如果组织失当,不仅其价值不能实现,而且还可能影响学生的发展。

一、任务型学习的价值

1.深度学习

任务型学习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传统接收型学习,学生不用对知识进行思考,只需要听和记即可,对知识的理解是浅层的,只知其果不知其因。而任务型学习,学生思维不活动就完不成任务。经历了独立思考、辨析之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自然得到深化。同样达到掌握知识目的,任务型学习的深度要大得多。

如学习“济南的冬天”,教师直接说,“作者把济南视为第二故乡,作品充满了对济南的思念之情”,学生心里的活动是,“噢,知道了”。而如果是任务——“作品所描绘的冬景,其实在北方并无特殊之处。但为什么济南的冬天在作者眼里就那么美,那么特殊?”学生自己去查资料了解创作背景,经过设身处地思考,认识到济南是作者在颠沛流离生活中一个让他暂时稳定的“避难所”时,就能对作品中的景色美产生思想共鸣。

2.驱动力强

传授式学习虽然简单、省事,但其实并不受学生的欢迎。初中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挑战,证明自己,恰好,任务型学习就有足够的挑战性,能滿足他们的好奇心和“证明自己能力”的心理需求,且学习的开放性很高,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和探讨。在形式上,比枯燥的听讲要有趣得多,因此也使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更高。

比如在学“咏雪”时,教师抛出任务:“古今写雪的诗文很多,不乏精彩之句。如果你在现场,会想出什么诗句?”学生马上就开始了“创作”,你一言我一句,开动脑筋,非常放松,而且还相互修改、评价。这与让他们撰写作文时那种“愁眉苦脸”的样子有明显区别,而且在这种氛围感染下,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会经常进行诗歌的自主创作,并以此为乐——可见任务学习驱动力之强。

3.素养培养

任务型学习与传统接收型学习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它能落实素养教育目标。素养是内在品质,其形成规律与知识不同。大多知识可以通过讲授来掌握(虽然深度不够),但素养则必须要通过亲自体验、思考来生成。打个比方,比如游泳运动。教练员指着泳池中的运动员说:“这是自由泳、那是仰泳……”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这是知识传授。而如果是学游泳,教练进行示范,然后说,“就是这么游”。学员这就会了?肯定不会。他们必须在水里自己去掌握力度、方向、姿态,才能真正学会——这是素养。任务型学习培养素养的原理,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下水”的环境。

而且,任务型学习对素养培养的效用还是多元的。诸如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归纳能力、协作能力等,都可以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得到构建。

以学生学习“纪念白求恩”为例,学生要读懂此文就必须了解白求恩的生平事迹。我就将了解白求恩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推荐他们去读《白求恩传》,也鼓励他们阅读更多其他相关历史资料。要求在阅读后,用事例来印证“纪念白求恩”的几个观点:如什么事说明了白求恩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哪件事说明白求恩技术精益求精……要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就不仅要去找资料、阅读,而且还要和同学进行交流,共享信息并进行提炼。这样,探究、交流、协作、归纳等素养就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二、任务型学习的组织

1.注重生成

任务型学习教育价值的实现主要是利用过程的生成作用,即在学生解决“怎样做”时实现素养的发展。要使任务型学习的这个价值效用得以落实,并不是说给学生布置了任务即可实现,要达到这个目的说难不难,说易不易。说其难,一是因为教师的理念很难改变,首先是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教师“受不了”课上学生“叽叽喳喳”“无法无天”的样子;二是担心,对任务型学习的效果没有信心,担心在这种松散的情态下,学习成绩下降怎么办(其实,前面已经探讨,任务型学习不仅不会影响成绩,反而因能够达到深度学习而提升成绩)。说其易,就是落实任务型学习的生成性,只需两点:一是放开手脚,二是营造氛围。

放开手脚在任务型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既然决定以任务型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那么就要用之不疑。给学生布置了任务后,就不要“忍不住”讲授,充分给学生自由,让他们完整经历探究过程。至于学生是否能最终完成任务,则可以在评价、总结这个环节予以解决。比如在学“回忆鲁迅先生”时,我让学生分组研究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现人物手法。大多小组都能找到“片段式叙事”“通过言、行表现人物”这两个要点,但也有小组认为“通过表情、动作、外貌、语言来表现人物”。我坚持不“插嘴”,只是悄悄地从网上找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最后,这个小组的总结比其他小组多了个“外貌描写”。我问:“哪个片段是通过外貌来表现鲁迅性格?”他们又回答不上来。于是,我用多媒体展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让学生看其中片段,“……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告诉他们:这就叫外貌描写。在最后“出手”对学生进行指导,以保证其学习质量,但在过程中尽量不进行干预,如果教师在过程中即予以干预,就等于剥夺了学生自我反思的机会。

营造氛围,就是要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使学生敢于拓展、突破。比如在评价“不以成败论英雄”时,以初中生的学习水平,有些任务可能完成得并不出色。教师应从过程、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而不对学生没有达成目标进行批评(如“为什么别的同学能得出正确答案,你就不行!”),要尊重学习能力差异、允许学生走些弯路。这样一来,学生才敢于大胆地去探究、学习。在教授“爱莲说”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去阅读与莲花有关的文章,从传统文化角度归纳“莲的品格”。而有位学生手绘了一张手抄报,把“菊花、牡丹、莲花”并列其中,绘制了精美图片且分别概述了各自“花品”。这显然是跳出了任务范围,但我却对他进行表扬,因为“通过对比的方法对传统花文化进行了较系统的了解,避免了思想理念的偏听,更具理性思想”。

2.目标明确

任务型学习可同时落实知识学习和素养培养两个目标,但现在比较常见的问题是,教师把任务多集中于知识目标。比如 “分析课文的段落或章法”“探讨思想主题是什么”……虽然,以知识目标为任务也无可厚非,而且从内容上去设置任务也较易操作,但此类任务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素养的培养方向不明确。有些教师本着“自然生成论”,认为只要学生经历了任务完成的过程,自然就能生成素养——这也没问题。确实,学生只要是经历了,体验了,就一定会有素养上的发展。但这些素养是学生所需的吗?是与语文素养对应的吗?不一定。而且,素养培养目标其实是一个系统,不是一个单项,里面包括思想品格、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基础能力等很多小项,一次任务不可能完成所有素养的培养,如果没有目标指向,有些素养可能永远在任务中得不到落实。所以教师在组织任务型学习时,除了要指向知识目标外,还应确立一个比较明确的素养目标,使任务型学习更有指向性、更利于学生发展并满足教育需求。比如在语文学科中,比较重要的培养目标有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精神品质等。

以任务型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素养,可以采用与群文阅读、项目式阅读结合的方法。如在读了杨利伟的“太空一日”后,我问学生:“读过这篇文章后,你有没有一种了解宇宙的冲动?那么,读哪些课外书可以满足需求?”当学生回家搜集了一些相关书目后(《时间的形状》《柔软的宇宙》《大众天文学》《时间简史》等),我又问:“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科普书,可是要读完这些书需要很长时间,精力上不太可能达到,那么,你有什么阅读方法上的建议?”学生们纷纷出主意,提出了“浏览、速读、批注、摘抄、笔记”等阅读方法,最后,我建议学生们采用浏览加笔记的方法。这个过程,由“选择对象”“确立方法”“实施阅读”三个任务组成任务群,其目的重在使學生拓展知识、文化视野的同时,集中训练其阅读素养。

再如,要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我就会专门组织交流、探讨、辩论等任务。如在学习“最后一次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这一单元文章前,我给学生布置任务,“各学习小组研究演讲稿的撰写要求和方法,写一篇演讲稿,并进行排练,最后,小组选派一名同学参加全班演讲比赛”——以演讲比赛为任务标,将培养目标框定在表达素养训练上。

其他的素养培养也是如此,要根据素养的生成特征和学习内容进行指向性设计,任务目标明确,使任务型学习每次至少能有效培养学生某种素养的生成或发展。

3.操作合理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任务型学习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只看到其教学优势、亮点,就容易在组织上出现盲目、冒进问题,给学生学习带来困扰。从任务型学习的特征上看,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有两点。

第一,消耗时间——任务型学习是自主、探究式学习。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力水平远不如教师,所以比起讲授式教学来说,就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因而,任务型学习虽好,也应把握以下三个要领:首先,既然要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学习,那么就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不能为了控制时间而将任务中止;其次,操作频率不宜过高,并不是每个知识点、每节课都需要安排任务学习。应选择一些趣味性强、探究性强、培养价值高的内容进行组织。一般来说,一个单元安排一到两次任务学习足矣。如果安排得太多,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会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最后,课堂上下相结合,采用翻转课堂,不用全部安排在课上。这既是为了节省课堂时间,而且有些探究任务在课上也不容易实施。比如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不给课下时间,课上就无法推进。

以自己的教学经历为例,我让学生学习演讲词的时候,往往将课文阅读、演讲稿撰写、演讲排练等活动都安排在课下进行,而课上,则集中带领学生对演讲稿的特征、要素,演讲的要领进行探讨。这样一来,学生探究、学习的时间比较充分,而且课上的效率也高。

第二,任务太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型学习,目的并不是科研攻关,而是实现培养、教育目标。因此,教师设置任务的难度要适中:既不能太简单,过简单的任务使学生失去探究兴趣;又不能太难,总是让学生无法完成任务,使之产生恐惧、抵触心理。特别是对初中生,年龄不大、学识不多、思维能力有限,教师应特别考虑到其学情。比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教师让学生去研究中国古代、现代以及国外,还有哪些典型的、著名的桥梁,拓展其文化、知识视野即可。如果让学生去解析几种桥梁的设计原理(比如力学的应力结构),即便是高中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也不见得能正确解析。这样的任务,就不适合。

综上所述,任务型学习是一种高效的、有综合教育价值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达到知识的深度学习,可以实现素养培养目标。在教学的组织实践上,教师要特别注意突出任务型学习的生成性,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和时间,使之充分参与和经历。而且,要保证任务学习教育价值的落实,教师还需要注意任务目标的明确指向,以及合理解决时间矛盾和控制任务难度。

参考文献

[1]袁卉.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2]徐倩.职中语文任务型教学法运用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2(15):64.

[3]具春林,王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学理性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8(03):83-85.

[4]李凤英.基于任务型学习的语文教学设计实践初探[J].基础教育参考,2019(21).

[5]袁爱国.基于任务型学习的群文阅读——《新闻阅读》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7(9).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