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续运河文脉 打造文旅品牌

2020-11-30蒋多

前线 2020年11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文旅融合文脉

[摘要] 面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诉求和文旅融合发展趋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充分发挥沿线各省市的主体作用,从协同治理和保护利用模式创新视角出发,推动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个人等社会多元主体分工协作,提升跨地区跨部门协作共建能力,实现公共服务体系数字化和平台化,培育特色文旅品牌与新型业态,促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与活态利用。

[关键词] 大运河文化带;  文旅融合;  文脉;  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0)11-0064-03

今年是大运河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第六年,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1的重要批示精神,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随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相继出台,大运河沿线重点省市纷纷开始谋划各自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其中京津冀地区正在积极探索共同打造运河文化旅游带,在挖掘旅游资源的同时,提升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有效保护水平。但整体来看,文旅融合水平偏低、融合发展态势不同步、文旅产业同质化现象突出、协同性和竞争力弱等问题极大影响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速度与质量。2将大运河文化带真正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和高效益的经济长廊,特别是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有机结合起来,需要从协同治理和保护利用模式创新的视角出发,推动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个人等社会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分工协作,在整合和发挥各类文旅发展要素的功能优势中,促进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传承与活态利用。

提升跨地区跨部门协作共建能力

大运河沿线地区是我国人口密度较高、城镇分布密集的区域,沿线省市理应成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发展的主体。对于京津冀地区来说,北京、天津均为大运河沿线支点城市,北京市通州区更是大运河北段的起点,大运河文化带已经被列入北京三大文化带之一。未来应当凝聚发展共识,推进价值共创,强化顶层设计,积极探索跨地域、跨部门协作机制,发挥支点城市和沿线村镇的作用,通过城市间旅游协作和人文交往,促进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公共服务、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全面融合,带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基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机制,联合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组建“京津冀运河文旅融合发展城市协作体”,在北京、天津及河北部分城市建立秘书处或工作处,在文旅融合发展领域建立定期互访、联席会议、落实执行、日常沟通和督导考评等制度,实现文旅资源信息、文旅产品设计、园区和场馆建设、重点项目运营、企业扶持等全方位的对接。

吸收现有省市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的运作经验,设立跨地区跨部门的“京津冀运河文旅融合发展引导资金”,搭建政府引导、各类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的文旅投融资平台,探索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发展PPP模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提供服务、捐赠物资等方式,依法合规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推动人才、技术、资本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建立兼顾各方利益、利于产业转移、促进生产要素流动的机制。

把握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依托京杭大运河主要河段的文物和文化资源,推动相关设施供给和开发利用向周边欠发达和贫困地区倾斜,在文旅融合核心区域及其辐射外溢范围内,打造一批运河文旅特色小镇和运河村庄,融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现代文旅为一体,集聚文化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运用大运河独有的地域、民族、乡土、时代、文化等特色元素和符号,实施公共空间综合整治工程,改善沿线城乡建筑风貌和人居环境,构建京杭大运河与雄安新區水系生态共同体,推动大运河沿线区域产业升级。

实现公共服务体系数字化和平台化

基础设施长期欠账是制约当前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大瓶颈。就京津冀区域而言,近年来在生态环境保护、河道水系治理、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大运河文化带高标准的规划建设,亟须在基础设施和服务升级、信息互联互通、对外交流合作、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形成数字化引领、平台式延伸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平台和相关数据库为基础,设立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资源信息网、旅游路线和景点动态监控系统、文旅融合重点项目库等信息系统,实现区域数据共享交换,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在实施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的同时大力推动智慧旅游建设,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和虚拟现实(VR/AR)等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促进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全面数字化。

发挥京津冀区域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智力优势,推动设立高水平的大运河文化旅游研究高端智库,为区域合作的决策提供咨询。利用北京、天津作为国际化都市的窗口和桥梁作用,加强与外国政府、跨国企业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争取资源资质和技术援助,推进高水平文化交流合作项目落地。强化与世界其他主要运河相关管理机构和平台组织的交流,筹备发起“全球运河文旅发展高峰论坛”,向世界传播中国大运河文化,开展跨领域合作研究项目和技术成果转化。

将人才作为核心动能进行系统性谋划,构建人才沿线集聚的良好生态,培育发展民间力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利用职业院校及其公共实训基地等为大运河沿线地区培养高水平专业化人才。健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依托大专院校、社会组织、市场企业等发起建立“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志愿者联盟”,组建常态化、机制化、多样化的志愿者队伍。尊重当地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自主开展文化旅游的积极性,以文化旅游为载体带动农民就业和收入提升,培育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新型农民,培养农村文化旅游带头人。

培育特色文旅品牌与新型业态

產业繁荣是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今年年初,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成立“通武廊旅游合作联盟”,协力推进“通武廊运河旅游带”建设,探索北运河京津冀段旅游性通航。京津冀区域应当以此为契机,加快构建大运河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推进大运河文化旅游营销,培育多元融合的新型业态,壮大各类市场主体,促进产城一体化。

联合沿线城市和重点村镇成立“大运河文旅营销推广联盟”,联动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等现有民间组织和行业协会,强化区域间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服务协作,统一开展大运河文化旅游推广营销活动,重点培育运河城市旅游、运河旅游产品、运河旅游节庆等子品牌,不断推出富有创意、参与度高、深受市场欢迎的旅游产品,提高“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的辨识度和影响力。

?开发培育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游、华夏历史文明体验游、大运河沿线古都游、运河古镇记忆传承游、运河故事特色专题游等若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丰富大运河船上、水上和岸上休闲娱乐产品和服务,构建“漫游运河”娱乐体系,在有条件的城市推出运河文化主题大型实景和剧场演出,利用艺术手段展现历史运河与当代运河盛景。积极开发徒步、健步、马拉松、骑行、自驾车、龙舟运动等消费热点,加快体育休闲、健康、旅游深度融合。鼓励大运河沿线城市举办特色品牌体育赛事活动,开展运动休闲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鼓励社会主体利用大运河开展相关群众性体育活动。

引导沿线村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示范带动力强的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庄(园)、精品民宿,培育一批效益良好的示范品牌,带动农业提档升级、农村环境改善、农民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充分利用大运河两岸工业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老旧厂房仓库等设施,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改造升级,发展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等高附加值产业,丰富制造业、加工业等行业产品的人文内涵和创意含量。推动大运河文化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等新型文化业态,将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多样化、个性化的系列文创产品,增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鼓励和引导沿线节点城市立足文化特色和功能定位,集聚关键资源要素,发展与大运河文化相关联的创意设计服务、文化软件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特色文化产业,创造条件建设一批具备产业特色、地域特点、文化魅力、旅游功能的文旅综合体项目,提升文旅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选择一批行业带动性强、市场潜力大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型示范企业,建立文旅融合发展重点项目库和企业目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通过资金减免与补贴、税收减免、优化营商环境等多种手段,为文化和旅游融合领域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本文是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委托课题“大运河文化带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题研究”和国家发改委课题“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创新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吴欣.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安宇,沈山.运河文化景观与经济带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王佳宁,孙静,王君也.新时代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报告——8 省市基本态势、总体评估和趋势展望[J].人口与社会,2018,(6).

[4]范周,言唱.大运河文化活化利用的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20,(2).

(作者简介:蒋多,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 高   斌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文旅融合文脉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丁酉年腊月十九黄州寿苏会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文脉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曹文轩说“文脉”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态壁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