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下高校信息化应用与创新实践

2020-11-30苏钰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20年11期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应急处置疫情防控

苏钰

摘   要: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突然爆发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挑战。对于各大高校而言,更是对自身应急防控机制的一次实战检验。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应急平台闻“疫”而动,立即进行响应,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以信息为载体,充分发挥智慧校园的网络优势,为全校的疫情防控、管理服务及师生的学习研究提供强力支撑和保障。文章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信息化工作实践为例,从支撑平台、信息渠道、在线办公、在线研学、返校保障五个方面探讨高校信息化技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应用与创新。

关键词:疫情防控;应急处置;高校信息化;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21-0071-05

2020年初,新冠病毒突然来袭,其所展现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全国上下迅速进入“战时状态”,疫情防控工作成为各行各业的重点任务。教育系统面广量大、人员密集,高等院校更是面临人员基数大、学生流动范围广的巨大压力,疫情防控任务尤为艰巨。面对严峻的形势,各类高校高度重视,坚决落实中央和教育部要求,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学校最重要的工作。同时,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1]的号召,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疫情防控期间的管理和教学,以实际行动配合这场新冠病毒阻击战。

在疫情防控的紧急状态下,需要与时间赛跑,更需要克服物理空间上的阻隔,使信息互通互连。作为学校的“智慧大脑”和“信息中枢”,高校信息化系统需要直面疫情考验。如何基于系统现状并利用技术积累快速推进应用改造,是此次疫情防控中高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发展背景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电子化校园”计划被提出。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2004年建成的基于IPv6的高速主干网,奠定了高校间的高速互联基础[2]。2006年教育部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辦公室,致力于进行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与管理工作。2010年国务院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体系,通过建设数字化校园来促进教育现代化转变[3]。此后,众多高校纷纷开始建设和实施智慧校园计划。浙江大学首先提出建设“智慧校园”的构想,致力于构建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环境[4]。张颖等人提出智慧校园建设需要以服务为导向[5]。徐青山等人对智慧校园建设的顶层设计进行分析,以指导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相融合的复杂系统工程建设[6]。蒋东兴等人提出智慧校园的层次化体系结构模型,并给出智慧校园成熟度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7]。智慧校园成为当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题和潮流。

信息化是各国提升政务效率的必经之路,卫生应急领域也不例外。应急指挥决策系统[8]是卫生应急领域的重要子系统,是应急处理的神经中枢[9]。美国应急管理系统以国家安全委员会为核心,形成包括全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在内的六大子信息系统,对应急情况提供信息技术保障[10]。日本卫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以国家危机管理体系为基础。2011年建立了WINDS,提高应急通信状态下的信息传达效率[11]。自2003年SARS危机后,我国卫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开始发力,相继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条例》[12]等一系列法制法规,逐步形成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制度依据基础。我国按行政级别和纵向部门进行划分,形成以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平台为核心,多系统联动的应急指挥决策体系,以应对不同层面和级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3]。

二、信息技术助力学校疫情防控

1.搭建平台,完善疫情防控支撑条件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高校信息化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打通信息快速传递的通道,并建立高效的信息采集和数据统计平台。将政府部门的防控政策和学校制定的各项措施及时、有针对性地传达给师生,同时快速、精准、全面地掌握每一名师生的身体状况、定位信息、同住人员等。另一方面,需要改造现有信息化平台,搭建虚拟空间,满足疫情防控中的科研、教学及办公需求,将疫情期间物理空间隔离的影响降到最低。

因此,南京中医药大学快速梳理现有各类信息化系统和平台,将其恢复到战时工作状态,并紧急攻关,做好疫情防控相关平台的搭建与技术保障。在应用服务层面,建设PC端和移动端相结合的综合服务门户、“i南中医”APP、校园微信企业号和基于流程引擎的网上办事大厅等;在公共平台层面,设立数据共享中心、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一卡通门禁平台、在线教学平台等;在基础设施层面,完善校园一体化智慧网络。最终实现功能更加完备的智慧校园生态体系,满足疫情期间的战时需求。南京中医药大学智慧校园生态体系如图1所示。

此外,为了保证师生在校外能及时了解校情,正常开展学习和工作,南京中医药大学在确保校园网络安全的前提下,迅速调整各类信息化平台的安全策略,满足师生在校外的远程访问需求。另一方面,学校做好疫情防控期间VPN(虚拟专用网)系统的抗压维保,及时扩容并增强网络兼容性。

2.畅通渠道,提供大数据支持

此次疫情爆发时正值寒假,绝大多数师生都已返回家中,人员分布分散,信息传输不畅。为了能够及时、精准、高效地做好信息的传递和数据的采集,南京中医药大学迅速搭建起一套畅通的消息传输渠道,以克服物理空间的阻隔。

信息的传递分为“上传”和“下达”两部分。“下达”方面,为了将政府各级管理部门的政策、学校紧急制定的各项措施、通知、通告等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师生,学校信息化部门紧急攻关,重新升级原有的消息平台,推出基于业务数据的即时消息推送系统。该系统和学校数据共享中心对接,将学校的微信企业号、企业微信、APP移动门户都接入学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从而实现向个人邮箱、手机、学校移动应用、Web门户、微信号等多渠道同步推送信息。同时,还在微信企业号、APP等多端设置阅读反馈机制,进一步确保信息有效传达。

“上传”方面,即及时采集和实时掌握全校师生员工身心健康的一手数据,是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另一个关键环节。传统采集方式需要动用大量人力,且易出现人员联系不上、错填漏报、需要多级反复核实等问题。不仅耗时耗力,还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南京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操作简单、统计方便、调整灵活的优势,基于现有流程引擎平台,快速构建师生每日健康打卡系统(如图2所示),实现了对全校人员科学、迅速、精准的信息统计,为疫情防控工作所需的精准摸排打下坚实基础。

该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安全性强

采集到的隐私数据,全部在校内完成数据存储和流转,避免出现网络安全风险。

(2)精准掌握

与校内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对接,避免个人重复填报,统计准确、方便。

(3)便于提醒

与校内即时消息推送平台对接,可通过微信企业号、短信等多个渠道向师生發送健康打卡填报提醒。同时可以精准筛选出未填报人员,一键发送提醒。

(4)易用性佳

与校内数据共享中心对接,默认加载用户的基本信息,减少数据填写量。用户首次填写的居留地、是否接触过疫区人员接触史等信息,如果在后续填报时没有变化,支持一键报送前次的记忆数据。

(5)灵活多维的数据统计

根据不同的统计上报口径,支持自定义筛选条件导出统计报表。

每日健康打卡系统自上线运行以来,能够实时了解师生的健康状况、位置分布和流动数据,确保统计数据准确可靠,方便学校精准掌握师生动态。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支持自定义疫情数据的统计和筛选维度,从多角度展示学校疫情现状画像,保障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快速反应和科学决策,助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3.在线办公,优化管理服务

疫情防控期间,只有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聚集和流动,才能有效切断疫情传播的主要通道。因此,远程在线、居家办公的需求迫在眉睫。为了支撑学校管理人员在线办公,南京中医药大学紧急将日常管理相关的收发文、信息发布、电子用印、服务器申请等十多项办事流程电子化上线,所有教职员工可以通过登录校园综合服务门户申请各项在线服务,或访问校内各业务系统,进行在线办公。

同时,为了方便广大师生在移动端便捷操作,南京中医药大学充分运用企业微信和微信企业号的技术优势,将学校企业微信和微信企业号与学校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数据共享中心对接。用户登录后,无需再进行身份认证,即可直接访问学校的业务系统,例如移动校园门户、每日健康打卡系统、电子校园卡等。目前,学校企业微信已加入成员超过15000人,建立上百个校内二级单位。师生用户只需登录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企业微信,就可以找到其所属的校内二级单位。

此外,为了解决不同工作场景中的协同办公、科研合作等问题,南京中医药大学在企业微信中构建全校员工的组织架构体系,教职工可以通过企业微信内置的通讯录快速联系到同一二级单位的同事。同时,企业微信中的远程办公技术还提供多人在线会议、文档共享和协作编辑等功能。

在做好技术设施保障的同时,南京中医药大学还加强宣传和培训。疫情期间,在消息推送平台上陆续发布校园门户、移动门户、微信企业号、VPN等平台的常见问题解答和使用指南,及时解决师生远程办公过程中遇到的系统使用问题。

4.在线研学,搭建虚拟空间

为控制疫情传播,国家发布各类学校延期开学的决定。如何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处理好疫情防控的隔离控制与学校复课的矛盾,成为学校信息系统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许多高校纷纷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在春季学期的前期阶段采用在线教学的方式,将此次疫情对教学科研的影响降至最低。

南京中医药大学根据实际情况,在疫情初期充分了解网络教学需求,提前做好各类网络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的技术支持。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出教学、科研、学习的空中平台,在春季学期原定的返校时间实现了在线“虚拟开学”,全力以赴保障师生隔离期间的教学需求。

(1)利用外部资源,探索信息技术和在线教育的有机融合

学校组织一线教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开出18门高质量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如图3所示),供校内外学生和社会人士免费学习,保证学生在延迟开学情况下的学习进度和质量。

(2)完善内部平台,构建校内教学的虚拟空间

学校进一步完善课程录播和在线教学平台,把PPT、视频、板书等现场教学活动进行线上重现,支持师生考勤打卡、发布通知、上传资料、交流讨论、布置作业、考试以及查看过程性学情数据等需求。除了丰富的功能以外,学校与外部公司加强合作,在公有云平台上加强保障,以满足在线教学平台高带宽、大并发的性能需求。

(3)主动提供支持,优化师生用户体验

组织编写和录制在线教学平台使用说明,并对全校春季课程任课教师进行在线教学培训。设立技术咨询QQ群,及时回答教师的课程建设问题。

(4)畅通信息通道,方便远程资源访问

学校将WebVPN平台与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对接,方便师生远程访问校内图书资源和各类学术期刊数据库。同时,学校主动申请加入CARSI(CERNET统一认证与资源共享基础设施)联盟,帮助师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对国内外海量在线资源不间断、更快捷、更直接的访问,为学术科研活动的有序顺畅进行提供便利。

5.返校保障,筑牢安全屏障

随着全国疫情逐步得到缓解和控制,学生返校开学的时间也逐渐临近。根据教育部“错开区域、错开层次、错开高峰开学”的工作指示,各省高校纷纷制定师生返校的具体措施方案,全力保障高校学子们返校安全有序。

为了守护师生生命健康安全,有效解决学生返校和健康登记问题,南京中医药大学快速上线疫情期间返校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便捷高效地解决师生返校难题,为师生复学工作奠定基础。

开学返校前,全校师生员工通过学校微信企业号或移动端APP等填报每日健康打卡信息。这些数据将成为返校管理系统中个人健康码和校园出入证的生成依据。同时,每日收集的健康打卡数据将会以图表和统计报告的形式汇总呈现。学校防疫办可以在综合服务门户的健康统计面板中实时查看全校师生的健康动态,打好返校工作的“前哨信息战”。每日健康打卡统计页面如图4所示。

此外,学校为在疫情期间有科研、办公等特殊需要的师生员工提供了提前返校的申请服务。已满足隔离期限的申请人可在学校审核通过的情况下,通过返校管理系统获得电子出入许可信息,在校园出入口出示证明并核验后方可进入校区。疫情期间教职工返校申请表如5所示。

确定开学返校日期后,师生须提前在疫情期间返校管理系统中填报个人登记信息,学校根据师生提交的健康状态、所在区域风险等级、返校行程信息等進一步分析其是否符合返校要求,确保校园防疫安全。符合返校要求的师生可获取返校健康通行码和具体的返校时间段,错峰返校时凭借返校健康通行码进入校园。

同时,在返校期间,返校管理系统中的监控大屏能够实时更新师生的报道信息,方便学校管理层和防疫办全局掌握师生返校的整体情况。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跟踪返校进度,帮助学校科学决策,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突发情况。返校实况监控大屏如图6所示。

开学返校后,学校通过继续监测师生每日健康打卡数据,持续跟踪在校人员的健康动态,做好防疫隔离工作。此外,人员日常进出校园,是返校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难点,为此学校针对不同类别的人员分别设计了进出校园方案。其中,健康状态符合返校要求的教职工,可凭借返校健康通行码日常进出校园。而针对隔离期结束的学生,如果确有特殊情况需要出校,可以通过返校管理系统申请在校生临时电子出入证出入校园。系统会对在校生的出入时间和次数进行限制,以降低学生流动导致的疫情传播风险,保证校园安全。对于有工作需要进校的校外访客人员,需由校内对接的教职工提前审核拟进校人员的身份和健康信息,在返校管理系统中提交申请,由防疫办批准后发放校外人员临时电子出入证。不同的电子出入证能够出入的校内场所不同,校门及宿管站的检查人员在核验信息时,能够根据电子出入证的类别快速判断,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高效、严密开展。

三、总结与思考

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高校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创新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防疫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利用信息化手段,保证了疫情防控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相关决策提供数量化的支持。同时构建起教学、科研、学习、办公的虚拟在线平台,推动智慧校园生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物理空间隔离造成的影响。此外,相关信息化平台和系统在应用流畅度、稳定性、易用性等方面承受住了全校师生高并发的压力和实际使用的考验。这是学校持续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全面推进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变革的集中体现。

这次疫情也是对高校信息化水平的一次大考。信息化不能唯技术论,需要和实际工作密切结合才能发挥“1+1>2”的作用。这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信息化意识,让信息化的终端用户作为实践主体广泛参与进来,让因疫情促成的信息融合常态化,构建教学、管理与服务融为一体的智慧校园生态体系,最终实现学校运营的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教高厅[2020]2号.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Z].

[2]刘燕.世界最大国家学术互联网在我国建成[N].科技日报,2014-11-26(001).

[3]汪基德.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体会[J].电化教育研究,2011(9):5-10,15.

[4]钟石根,张良杰,游陈盛等.借力微信企业号建设智慧校园[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1):48-51.

[5]张颖,王静.高校智慧校园综合服务门户构建与实践研究[J].软件导刊,2018,17(5):80-82.

[6]徐青山,张建华,杨立华.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顶层设计及实践应用——以“智慧北航”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12):112-118.

[7]蒋东兴,付小龙,袁芳等.高校智慧校园技术参考模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6(9):108-114.

[8]王春容.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卫生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9]董海巧.建立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应对公共危机事件[J].技术与市场,2006(1):80-82.

[10]樊丽平,赵庆华.美国、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现状及其启示[J].护理研究,2011,25(3):569-571.

[11]林汉宏,王埼译.应用于灾后应急通信的日本WINDS卫星[J].卫星与网络,2011(8):27-31.

[12]曹康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13]黄玲玉.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信息化现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编辑:王晓明)

猜你喜欢

高校信息化应急处置疫情防控
安徽省人畜共患病细菌性传染病综述
2013~2017年东莞市大岭山医院急诊科接种狂犬疫苗情况分析
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