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修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因素探索

2020-11-30鹿梦卿

神州·下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人文价值观核心

摘要:在當下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齐头并进的同时,人文教育逐渐显现出弱势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人文教育在我国不同时期的发展概况,加以肯定人文教育对于当下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得以在大学思修课程中进行体现,提出了思修课程不同章节所对应的人文教育因素以及人文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表现。

关键词:思修课程;人文教育

一、人文教育在我国不同时期的发展

根据《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一书中的表述:“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大写的人、舒展的人,使人的生命通过教育而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中对于人的培养从古至今都得以延续,但不同的时期人文教育有不同的发展和演变。

(一)我国古代人文教育的特征

我国古代人文教育的特征既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主要体现。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教育,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就是对人进行人文教育的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人文教育,那么儒、释、道这样以伦理道德来教育人的方式则是人文教育的中心环节。孔子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对人的教育是发展人的心性,这六经互相补充又各自不同,古人重视美德教育,同样重视家庭教育,提倡发觉人自身的感受和情感表达。基于某种特定的规则,让人们从内心服从和受到教育。

除了人文教育以外,我国古代仍有科学技术教育,例如天文、地理等,科技教育的发展在古代多属于从属地位,传统教育将这些自然科学加以人文性利用,即使是古代的统治者也是将科学技术用来当做加以巩固皇权地位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主要以人文教育为主导。

(二)我国近代人文教育的特征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被迫接收各种赔款条约和开放通商口岸,西学的传播和发展也是在这时愈加广泛,主要途径是通过传教士传播教义和宗教信仰,从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虽说这种冲击所带来的是部分小的影响,但中学的中心地位也就此得以撼动。面对不得不进行西学的中国人,开始逐步接纳科学技术进入课堂,中西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开始发展,直到后来中学的中心位置偏移,很明显固守传统的人文教育也需要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创造性的转化固有的传统观念和文化。

(三)当下我国人文教育的特征

20世纪以来,学科上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得到越来越大幅度的扩张,而人文教育领域逐渐缩小;人才培养方面也更加重视专业性,专业的选择和塑造使得人文教育的输入变得尤为困难,将科学和人文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而人文教育也呈现形式化和科学化倾向。尤其在高校中,人文教育的课程逐步减少例如,教材上的体系化,逻辑化,教学方法上的程序化,文章的创作要基于一定的逻辑和层次关系,论述性文章一定要有论点、论据、论证来逐一佐证文章的观点。当文章的书写变成形式化的创作,往往文章本身的韵味和美妙之处则被僵化和格式化。

二、高校思修课程中人文教育的表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课程)在高校中作为思政课程中一门公共必修的课程,对高校中刚刚进校的学生起到一定的人文教育作用。从2018年新版开始,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不变的是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因素只增不减,其中加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章节,对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作用也不容小觑。

(一)思修课程章节中的人文教育因素

以上的表格中的内容不包含思修课程中的法律部分,前五章中的内容对思修课程中出现的人文教育因素简单的加以表述,本课程每一章中都或多或少的和大学生的人文教育思想相接洽。这就使思修课程能够作为大学生时期较好的认为文教育传播课程进行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的人文教育

习总书记说过,“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

首先,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会议讨论,经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直到党的十九大才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人文教育思想不仅仅是因为内容的接洽,理论特质主要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现阶段认识的成果总结为24个字,从三个层面来表述。第一个层面是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主要是告诉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第二个层面是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主要是告诉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第三个层面是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主要是告诉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

最后,当全民族的人民都能够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从大学生这一代开始学起、做起,那我们的整体的价值观都能够统一且团结,因此人文教育可以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三、高校思修课程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阶段

首先,作为高校的人文教育实际上是大学本科开始阶段的通识教育,从时间上来看,一般大学为全日制四年毕业,进入高校的学生就已经为自己的未来选择了合适的专业,因此,通识课也就是人文教育的课程就不会出现在整个大学阶段。一般来说,大学的人文教育课程集中在大学的一年级和二年级阶段完成,这个时期正是大学生刚刚进入高校,塑造自身三观的开始阶段。

其次,这一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都已经趋于成熟,更加容易形成全面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的人文教育课程安排在这一时期,对大学生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大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人文教育的培养放在后期阶段,对大学生来说一是不及前者的时间对大学生起到的作用,二是后期的大学生已经形成自己的观念,人文教育的扭转为时已晚。三是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主要精力则用来学习专业知识。

最后,高校的思修課程一般被安排在大学生进校的第一年第一个学期,此时期是最好的人文教育阶段,虽说人文教育应该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但在重要的时期安排思修课程,足以发现该课程在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时代发展的需求

从我国古代至今,人文教育一直都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演变,而高校的教育又在国家教育发展趋势中占比着重要的位置,因此人文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一直担任着重要角色,当下的中国在注重发展科技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发展人文教育,在国际局势上,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发展能够更好地让中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发展国家软实力就需要我们讲好中国的故事,传播中国的好声音。那么就需要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让“人才”传播中国声音,发展中国的软实力,这就是高校在解决培养“人”的问题需要顺应的时代需求。

(三)学生发展的需求

习总书记语录中这样谈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从这里我们能看出,人文教育的思想从任何时候来看都是非常关键的,国家十分重视培养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尤其是作为刚步入大学的青年学生,引导他们走好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步思修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就发挥了作用。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更注重发展专业才能的同时也注重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基于大学最终走向专业化的学习,因此前期的人文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作为学生自己也需要主动加强自身的人文教育,对自我进行一个全面的提升,从而减少因为“功利心”而影响自身未来的发展。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国菲,黄晓珠.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研究述评[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4):89-90.

[2]王磊,许惠芬.“思修”课程资源中大学人文教育因素研究[J].教育评论,2020(04):125-129.

[3]张小春.人文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20(01):60-61+64.

[4]陈国华.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D].成都理工大学,2007.

[5]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03):38-65+189-190.

[6]张金福.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D].华东师范大学,2003.

作者简介:鹿梦卿(1992.8-)女,陕西安康,助教,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人文价值观核心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人文社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