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航机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方案

2020-11-30徐艳

科学与信息化 2020年30期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腾飞,中国民航发展迅速,民用机场的规划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文章结合个人工作经验,针对民航机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方案的确定,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机场总体规划;飞行区规划;航站区规划

引言

1949年11月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揭开了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从这一天开始,新中国民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总体而言,中国民航发展至今主要历经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民航领导体制经过了受空军指导、交通部管辖以及又改为归空军负责管理等三次变革。这一时期,中国民航航空运输发展受政治、经济影响较大,1978年,全国航空旅客运输量仅为231万人次,运输总周转量3亿吨公里。

第二阶段(1978-1987年):这期间中国民航局政企合一,既是主管民航事务的政府部门,又是直接经营航空运输、通用航空业务的全国性企业。1980年全国航空旅客运输量仅343万人次,运输总周转量4.29亿吨公里。

第三阶段(1987-2002年):1987年,中国政府决定对民航业进行以航空公司与机场分设为特征的体制改革,组建成立国航、东航、南航、西南航空、西北航空、北方航空以及中国通用航空。20多年中,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物运输量年均增长分别达18%、16%和16%,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两倍多,成为令人瞩目的民航大国。

第四阶段(2002-至今):机场实行属地管理,对除了首都机场、西藏自治区内的民用机场外的90个机场进行了属地化管理改革。2004年中国首次当选国际民航组织一类理事国。中国民航飞速发展,2019年全国共有运输机场238个,航空旅客运输量13.5亿人次,运输总周转量1293亿吨公里,位居世界第二位。

前两个阶段的航空运输还是只能为较少的人员提供服务,对机场的需要也只是处于“跑道能起降、航站楼能走人、塔台能指挥”的阶段,机场的规划建设也只是满足“一场一站一塔台”的使用需求。中国机场建设的真正跃进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民航机场的作用日益显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城市以及各大中城市纷纷掀起了民用机场的建设热潮。然而,民航发展的速度大大超过了机场管理者和建设者们的预料,大多数刚刚新建或扩建完的机场再次遇上了需要扩建才能适应民航发展速度的情况。因此,做好机场的总体规划,以便更好地指导机场的后期建设,这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以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为例,来简要论述民用机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方案。

1 机场总体规划的含义

机场规划是规划人员对某个机场为适应未来航空运输需求而做的发展设想。它可以是一个新机场也可以是现有机场某些设施的扩建或改建。机场总体规划是整个机场地区以及机场邻近土地使用的方案,使其满足航空需求,并与环境、公共事业发展及其他形式的交通方式协调[1]。

机场内的功能分区可以分为飞行区、航站区、货运区、机务维修区、油库区、生产生活辅助区以及工作区等,机场总体规划是在满足机场定位和航空业务量预测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貌、周围环境、空域条件确定合理的飞行区构型,并以飞行区构型为基础,综合考虑航站区和飞行区的关系、场地条件、地面运行(飞机、旅客、车辆)效率等因素提出合适的航站区发展模式及构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机场需求合理规划货运区、机务维修区、油库区、生产生活辅助区以及工作区等。总体来看,飞行区是机场的框架,航站区是机场运行的核心,因此,做好飞行区和航站区规划是机场总体规划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2 飞行区规划

飞行区为飞机活动的区域,主要包括跑道、升降带、跑道端安全区、滑行道和机坪以及机场净空[1]。飞行区规划可分为跑道构型的确定和滑行道系统规划,跑道构型是整个机场的骨架,是总体规划的重中之重。

2.1 跑道的基本构型

(1)单跑道:高峰小时容量40~45架次,年起降容量约20万架次。目前国内机场中,最繁忙的单跑道机场是厦门高崎机场,2019年,高崎机场年运行架次19.3万架次。

(2)近距跑道(210~760):高峰小时容量60架次,年起降容量约27万架次。近距跑道中以虹桥机场和重庆江北机场(2017 年之前)最为典型,虹桥机场自2016年起,年起降架次在26 万架次左右徘徊,重庆江北机场在三跑道投入使用前,年起降架次达到了27.7 万架次。

(3)中距跑道(760~1035):高峰小时容量70~75架次,年起降容量约33~35万架次。目前國内机场中距跑道大多处于规划和立项阶段。

(4)远距跑道(≥1035):高峰小时容量80~90架次,年起降容量约40万架次。远距跑道中以杭州机场和南京机场最为典型,杭州机场2019年飞机起降29.1万架次,南京机场2019年飞机起降23.5万架次,均未达到饱和容量。

(5)交叉侧向跑道:高峰小时容量56~60架次,年起降容量约21.5~26.5万架次。目前国内机场大兴和天府机场分别规划采用了交叉和垂直跑道的构型。

2.2 确定跑道构型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哈尔滨机场为例

(1)满足机场定位以及航空业务量预测的使用需求。哈尔滨机场是我国10个国际航空枢纽之一,定位为辐射东北亚、连通美欧的国际航空枢纽、东北对外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源。根据航空业务预测分析,哈尔滨机场近期2030年旅客吞吐量6500万人次、年飞机起降48.3万架次,远期2050年旅客吞吐量1亿人次、年飞机起降71.8万架次,即机场远期需要2~3条远距跑道+辅助中距或近距跑道的多种组合方式[2]。

(2)与周围地形、地物相协调。机场西侧2.3km处为太平镇,东侧为规划的临空经济区(其中飞机拆解基地已经建成了一座高35.32m的机库,该机库对于跑道构型的确定是一大限制因素)。

(3)跑道构型与航站区位置相契合,兼顾飞行区和航站区的容量与效率。一般来说航站区位置的选址是在保证飞机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尽量缩短起飞飞机从航站区到跑道起飞端及着陆飞机从跑道抵达站坪的滑行距离,以提高机场运行效率、降低能耗,因此航站区一般规划在跑道或飞行区两侧的中部位置。但哈尔滨现有航站区位于跑道南端的西侧,大大增加了从跑道北端起降的飞机的滑行距离。因此,在此次跑道构型的确定过程中,要注意缓解这一问题。

结合跑道构型的总体考虑,本次规划研究提出3条远距跑道+1条大幅错开中距跑道的构型(如图3):即东二跑道与东一跑道间距760m,东二跑道北端相对于东一跑道南端向南错开400m;西一跑道与东一跑道间距2280m,西一跑道南端与东一跑道南端向南错开1400m;西二跑道与西一跑道间距1310m,西二跑道南端与西一跑道南端向南错开800m。近期规划新建东二跑道和西一跑道,远期规划新增西二跑道。

从净空控制角度,避开了临空经济区的已建设施(机库),并且有效缓解了现有航站区过偏的问题,缩短了飞机滑行距离,满足容量需求的同时提高了机场运行效率,因此最终将此方案作为推荐构型纳入机场总体规划,跑道运行方式如图4。国际上大幅错开的跑道构型典型案例是马德里机场,航站区位于两组错开跑道的端部、飞行区的中部[3]。

3 航站区规划

最早的航站区的概念是由旅客航站、货物航站、机坪、航站区管制中心、供应服务设施、航站交通及停车场等设施组成的区域。20世纪30年代飞机刚刚用于民用运输时货运量很小,且多为“客带货”,常不单设货运站,后期随着航空业务量的发展,客、货业务逐步分开,也增添了很多新设施、增加了新的功能分区。因此,现在航站区一般特指“旅客航站区”,它是以旅客航站楼为中心的区域,包括机坪、航站楼和车道边、停车设施以及地面交通组织所涉及的区域。

(1)均衡航站区模式:类似首都机场、樟宜机场、吉隆坡机场的规划理念,即在一条跑道两侧发展两个运量大致平衡的航站区。哈尔滨机场西航站区规划6500万人次的容量,东航站区规划3500万人次的容量,均以主楼+卫星厅模式相对独立运作。均衡航站区分期建设方式灵活,利于机场滚动发展,但飞行区和航站区存在错配问题,对机场运行效率有一定影响。

(2)主辅航站区模式:类似希斯罗机场的规划理念,即在主航站区基础上,外延辅助卫星厅。哈尔滨机场主航站区规划8000万人次容量,辅助航站区规划2000万人次容量。主航站区为两侧主楼,中间辅以卫星厅,形成南北两个陆侧,同时在跑道另外一侧规划卫星厅。

(3)中央航站区(尽端式)模式:类似北京新机场、亚特兰大机场的规划理念,即集中在跑道系统的核心区域发展航站区,航站区布置及航站区道路组织形式为尽端式。哈尔滨机场中央航站区规划1亿人次容量,南北各一个主楼,中间辅以卫星厅,形成南北两个陆侧。中央航站区由于无错配问题,在空侧运行效率方面具备一定优势[4]。

(4)中央航站区(贯通式)模式:类似浦东机场的规划理念,即集中在跑道系统的核心区域发展航站区,航站区布置及航站区道路组织形式为贯通式。哈尔滨机场中央航站区规划1亿人次容量,东西各一个主楼,南侧辅以卫星厅,形成东西两个陆侧。

由于均衡航站区不符合“效率”原则,主辅航站区运行成本和建设成本相对偏高,中央航站区由于无错配问题和航站区设施相对集中,在空侧运行效率和今后的运行成本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可将中央航站区作为哈尔滨机场航站区的发展模式,由于尽端式方案相对而言,对于楼前陆侧空间的利用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哈尔滨总规中将尽端式中央航站区方案作为推荐方案,最终哈尔滨机场的航站楼中标方案与也是采用该模式[5]。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场的总体规划应从机场的功能定位出发,满足机场近远期航空业务量的使用需求;结合机场的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机场周边已建、规划设施情况、地形地貌、净空及空域条件,提出合理的飞行区构型作为规划框架;根据确定的飞行區构型选择确定合适的航站区构型,以提高机场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 谈至明,赵鸿铎,张兰芳.机场规划与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56.

[2] 俞宏亮,徐艳.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修编(2019年版)(审定稿)[R].上海:上海市民航新时代机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9.

[3] 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航站区概念规划及T3航站楼建筑方案国际征集-中标实施方案[R].北京中航筑诚机场建设顾问有限公司、上海民航新时代机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OveArup&PartnersHongKongLimited(奥雅纳工程顾问)联合体,2018.

[4] 民用机场总体规划规范:MH5002-1999[S]. 北京:中国民用航空局,2000.

[5] AC150/5300-13A. Advisory Circular[S].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