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象转喻,邓喜煌吴化勇五人唱和诗赏析

2020-11-30罗浩珍李盈芸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11期

罗浩珍 李盈芸

内容摘要:辞赋家邓喜煌的诗歌行动是粤北文坛的重要现象,在调查翁源诗歌时发现,其对翁源区域的古典诗歌创作影响尤深。探讨邓喜煌对翁源诗坛的影响,从唱和诗切入,无疑是一条很直接的途径。通过对诗歌群文的阅读,还发现:对象上,与邓唱和的首先是翁源诗歌群落的代表性诗人;意象上,唱和者皆从邓诗选取一个或几个意象作为触点来抒发情思或发论,与原玉多表现为意象转喻的关系。

关键词:翁源 诗歌群落 唱和诗 意象转喻 滃江文望

滃者,滃江也,翁源县主干流。滃上有书堂,书堂有邵谒,自晚唐起,邵谒开滃江文风,诗脉绵延至今,士人辈出。若今之刘国玉、邓喜煌、罗渊诸前辈,又张瑛、陈保安、陈建聪、许政、黄志传、吴化勇、刘瑶、郑立荣、沈慧琴众后学,凡百余人,共把邵子遗风发扬光大。写作古诗词对他们来说是兴趣,更是志趣。

丁酉初阳,邓喜煌与其七门生聚会韶城,谈诗论道,诗赋满台。聚毕,邓喜煌作《师生韶州聚会》:

学生情义比山高,远访何曾避路遥。

朗朗笑声盈陋室,融融春意暖云巢。

抚今追昔成佳酿,论道谈诗作上肴。

相约中秋重聚会,倚花傍月再穷聊。

随后,其余众人亦作诗撰文记录了这次聚会,从各自的经验出发表达了他们对聚会的感受和理解,及因此而勾起的情思。未聚会的学生,和一些翁源诗人闻邓诗亦欣然作诗以和,一时诗韵流光。

邓喜煌在诗歌主张上认为:“诗歌是情景交融的产物,每落一字,每造一句都是特定环境的反映。”这与刘勰《物色》:“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迂,辞以情发”所概括的环境与诗歌的关系观点相近。

《师生韶州聚会》便是对一个特定环境的艺术反映,诗题简约,开门见山点明地点、人物、事件,表明诗人心境之明朗。而“融融春意暖云巢”一句,则交代了聚会的时间,给诗歌涂抹上春天的色彩,衬托了诗歌温暖而美好的感情基调。这次聚会也可以说是一次践约,丙申二月芳菲时,诗人曾填《沁园春·周陂中学感怀》,词末写到:“相邀去,趁一城春色,载酒同觞。”向同学们发出邀请,赏春对饮,爽朗之情倾泻而出。

首联“学生情义比山高,远访何曾避路遥”总摄全诗,叙七子相约在大年初六赴韶访师。出句赞美学生情义,“情义”为全诗情感之骨,“比山高”,这显然是经过推敲的,说比天高,过于夸张,不合老师对学生的夸赞,师生之情重于山,正好恰如其份,也看得出,诗人对学生感情的重视。对句感叹学生不畏路途遥远,现代通讯工具方便之极,一个电话问候即可,可是学生还是远道而来,这种尊师之举,实教诗人慨叹不已。“何曾”,反问,表未曾、不曾,语气比平叙更强烈。“避”,躲开也,用一个程度很重的主动词突出学生不惧路途之累,愈见一腔真情。颔联“朗朗笑声盈陋室,融融春意暖云巢”写的是热闹的人气,师生共聚一堂,相谈甚欢。从出句隐隐看出,诗人退休赋闲在家,生活清静,对学生到来,久违相见,笑声盈屋表现得甚为欣喜。对句明写春意,暗写学生带来的问候和祝福使诗人倍感温暖。“陋室”,本指简陋的居室,语出刘禹锡《陋室铭》,又《韩诗外传》卷五:“彼大儒者,虽隐居穷巷陋室,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矣。”在文学史上,这是一个意涵高逸疏淡、安贫乐道之风的词语,而在这里则隐约寄托了一份高远的情怀。当然,这也是一种写实,诗人的居室,摆设朴素,但书香暗溢,墙上挂着刘国玉先生的一书一画。书,乃录弘一法师句:“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选材指向修身,辨其款识,书于丙子年春,如进士写策,一丝不苟,章法疏阔,念力内涵,似受弘一法师写经的心法影响,法相藏锋温良。画,焦墨,山之气象茂漫沉雄、浑穆蓊郁,既藏秋风之干烈,又含春雨之滋润,风范和润厚德。此书此画,衬托了居室主人高古的志趣和品格。“云巢”,本指隐居修行之处,这里用来写照交卸后的退休生活状态。但这个交卸却不似《背影》中用来交代惨淡光景的转折,而是士大夫履后归去的愉悦启程。云,高也,巢,野也,流注其中的是惬意人生的写意和隐江湖之远的洒脱,有我本仙人居者的任性和放达,这正是居“云巢”的人生境界。颈联“抚今追昔成佳酿,论道谈诗作上肴”对仗工整,尤其让人惊喜的是,出句和对句都出现了并列结构的“自对”情形,“抚今”与“追昔”自对,“论道”与“谈诗”自对,自对又叫當句对,有灵活多变、抑扬顿挫之效果,可以大大增加诗歌抒情、叙事的魅力。出句,师生共同追忆当年的校园生活,同享今日的奋斗和美好。想当年,恰同学少年,每一个人都怀着梦想,诗人也正壮志在怀,往事堪醉人;看今朝,一路前行,各有所获,关山总美景。“成”,变为,指事物在客观上已发展到一定状态,不管是今日奋发,还是酸涩往事,经过人事努力和时间沉淀,不是变得清甘如泉,就是变得厚质淳香,故曰之“成”,比用比喻词虚写更能沉实感受的内蕴。对句,师生同座畅饮,论道谈诗,自由在古今中穿行,才刚刚闻道于先秦诸子,转眼又奔着去拜会盛唐风流,映着满城春色,好一场谈诗论道、诗意荡漾的聚会。“作”,当作、作为,表达主观意愿,突显志趣,与“成”形成主客观对比。颔联对句聚焦谈诗论道,是全诗灵魂之所在,既体现了师生承继传统文化的精神,又给聚会注入了可贵的品质,化一般聚会为文化雅集,其诚华彩也。尾联“相约中秋重聚会,倚花傍月再穷聊”,诗人兴致未央,约定下次相聚时间,以秋为信,借月作屏,清朗辽阔的画面感把师生日月绵长情义和满的愿望变得更加纯美。且说定,中秋聚会依然是走高古格调路线,仍以“穷聊”为乐。然,“抚今追昔”、“论道谈诗”,何穷之有?“再穷聊”也暗示诸生要好好准备自己的“佳酿”“上肴”,以呈献给同窗和老师。

邓喜煌历来重视诗教,对学生影响深远。其弟子许政在一首七言古风《重阳》中写道:“曾随邓公赋诗韵,亦效刘翁混墨场”,邓、刘者,邓喜煌、刘国玉是也。还在另一首长篇五言古风《半百风云回看》中写到:“别离贫脊土,求知于海洋。丹青师国玉,诗词从喜煌”,两首诗都写到了诗歌师承,尤其用诗歌的形式来总结自己的五十人生,从文体选择到书写内容,都使窥见了邓喜煌对学生的诗教之一孔。

诗歌的本质是基于环境的艺术记录和想象,是对生活原场的象征表达,是一个描摹物象、抒发胸臆的隐喻的审美过程。《师生韶州聚会》叙说的是诗人和他的学生在韶关聚会的故事,场面鲜活生动,以情义为骨,以诗统为魂,胸襟洒脱,情怀高古,字里行间无不咏叹着诸生真挚深厚的同窗情,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见浓郁的师生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敬崇与热爱,读来令人神往,心生眷恋。

邓诗一出,其弟子陈建聪便唱和作《依韵奉和恩师〈师生韶州聚会〉》:“那日心潮逐浪高,百里奔驰不觉遥。兰草青青香雅室,红花灼灼映云巢。得交益友宜珍重,幸遇良师堪自豪。此后常邀学兄弟,登门拜谒读风骚。”以参与者的身份,记录了其时拜访恩师兴奋急切的心情,整首诗人物情态神采飞扬,环境描写隽逸明朗,是陈建聪难得一见的风格,特别是写到“幸遇良师”更是充满了自豪之情,并在结句把师门升华为自己及同窗的文化依归。而其另一首《忆旧步恩师邓喜煌雅韵》:“恩师品格比天高,授业毋嫌道路遥。卅里奔波总开靥,常年坚守少回巢。挑灯伏案迎晨月,辅差培优当上肴。学子迷途勤劝返,谆谆教诲似闲聊。”则深刻诠释了“幸遇良师堪自豪”的原因。光阴似箭,转眼中年,陈建聪通过回忆授业恩师恒毅、执念的精神品格,和乐教、善育的教肓人生,颂扬了其师之为师者的人格魅力。从两首诗来看,陈建聪都是直接用门生的角色来写作的,描摹师门志趣风骚、崇尚师道的文化意象,心境合一,朴纳平实,对师门的教育和治学精神怀着虔诚的敬意,情义深切。

再来看一些翁源诗人的唱和诗。

郑立荣《步邓公〈师生韶州集会〉兼寄》:“久闻风义与云高,徒见诗文慰梦遥。两袖清风廉政赋,一湖翰墨故乡巢。相逢春雨芙蓉夜,共饮翁山玉液肴。想起玉谿师友句,三江排浪助神聊。”郑诗甫一开始,就明确表达对先生风义的神往。颔联出对两句分别隐喻先生的《廉政赋》和《龙湖赋》,仰其修身,慕其文采。《廉政赋》作于2010年秋,首发《韶关日报》,后《广东公安报》、《当代检察官》等多家报刊相继转载,该赋赋气充沛,纵横捭阖,尽抒惩奸除恶、澄清寰宇之愿望;“翰墨”,原指“笔墨”,后借指文章书画,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此处暗指邓喜煌《龙湖赋》,该赋铺排绵密,丰润滋华,极赞翁源山川人文之气象。郑立荣在颔联专情于此两赋,可谓心有所向,别出心裁。在对先生的学养和品格表达景仰之余,他还在颈联回忆了在绵绵春雨中与先生同饮于韶城芙蓉山下的情景,莫辞手中杯,听我吟一首,酒到情浓,诗酒天地,心满意足之情跃然纸上。又落“翁山”一词做“玉液肴”的定语,翁山,家乡也,先生青春离乡,转眼卅年有余,这对先生来说,最易勾起他的家乡情思,“翁山”与颔联的“故乡”意象互文,郑诗用词着实考研,也看得出,郑立荣充分照顾到了唱和对象的情感需求。尾联出句借李商隐“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句意,严然表明把邓公引为己师,后学之风沛然,也说明邓公的风仪已深深感染了和诗者;结句写与先生交谈甚欢,三江助兴,海阔天空,全诗在酣畅淋漓中结束,快哉、快哉。郑诗四联,首写耳闻梦牵,次写修身文采,三写晤面共饮,末写听涛煮论,纹丝扣合,一气呵成,读之,若见东阳马生谒乡邑贤达,但用明快代替了拘谨,愈见先生之平易。依郑诗来看,不管是他从原玉还是邓赋中读到的,或者是他在生活中遇见的,邓喜煌都是一个贤儒的形象。

吴化勇《和邓公诗并依其诗第二句尾字遥韵》:“平生志趣远渔樵,讵料天南隐已招。每寄孤怀书在壁,不堪一事鬓先凋。登楼今日惭遮眼,击唾当时笑折腰。同学少年莫相问,故园山水梦中遙。”原玉用的是新韵,吴诗用平水韵,诗歌写得很含蓄,隐喻言志,用典述怀。古典诗歌每一个意象都是保持独立的,句式也是并置的,句与句之间没有陈述语,间留空隙,从而给读者品读文本营造了联想语义的语境。渔樵、鬓凋、遮眼、孤怀、登楼、击唾这些词汇相互间充满矛盾又纠缠不休,所描摹的意象相对独立又呈并置,看似抒写功业未成的人生,但又不觉有失意之悲,没有“凌烟阁上功无分,伏火炉中药未成”的惆落。此诗首、颔两联出对句间都是转折关系,首联从志趣渔樵到入世赴韶已出人意料,颔联孤怀在前,鬓凋于后,又猛然一沉,但这并不是鸣不平和叹哀颓,而是在艰力执念中抒发对使命感的着急之情。这可在首联的对句找到答案,“讵料天南隐已招”,“天南”,南方,此指韶关,古之韶州,因舜帝南巡奏韶乐于此而名,韶地从此便有了承载圣人之道的色彩,招,招引、呼唤,暗指潜行在天地间的道统精神的召唤,此句是全诗之根之源,及与吴化勇的诗歌行动作印证,就可以明其含义,他是把从楚来韶解释为天降任的使命行动,是寻找圣人之迹践行儒家诗教思想的精神抵达,“履方致远道”,是“诗行者”的自我宣誓,心理上潜藏着对使命的认同感。但接下来诗人却用一种自我调侃的语气对徒有孤怀鬓先凋作诙谐的自述,使情绪轻松自在。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一瞬间的创作灵感就是生活情绪的真实反映,连诗人自己也无法左右,统观全诗,我们可以隐约感到一颗真诚的灵魂在回味和梦想中荡漾的惬意。至于少年登楼望远、击唾壮怀抒发青春襟抱那何尝不是人生路上的喝彩?尾联继续念叨他的梦想,但,诗人说,请不要问我的梦想怎么样了,她就像我遥远的故园梦。一样说得含蓄婉转,什么样的故园梦?那便是不离、不弃、不止、不休。这是最可贵的,一切都初心不改。吴化勇来韶,创翁源书堂诗社,即提出以“承大雅·敦诗教·扶礼乐·易风俗”为办社宗旨,开宗明义阐述了他崇奉儒家经世致用的文艺大纲,正是孤怀书在壁,滃江书堂音。吴化勇明是以韵和诗,实是以志相和,用宏扬诗统来与论道谈诗壁证,诉说情思,遥与公合。

林省东《依韵和邓公〈师生韶州集会〉寄卸甲归怀》:“同窗飞出路迢迢,比翼争高逐浪潮。岁月难留穿眼底,功名淡去远云霄。托身明月归乡里,把酒花间唱客谣。诗话满台歌不倦,轻舒长袖向他朝。”此诗以闲居云巢为触点书写卸甲后的人生状态和愿景。首联明似想象原玉中诸生赴韶的兴奋急切之情,实是借此过度到对自己当年与一帮志道同窗相竞从军的追述,场面契合,借笔巧妙。可转眼间,青春不再,功名如烟,唯可归处乃故园。望归自古就是戍士的心愿,他用“归乡里”、“唱客谣”表达了安逸的常伦之愿,征人归乡,守着故园吟着故园的民谣,看夕阳落山的美好。但尾联抒发的却依然是隐藏不住的飞扬的征人风采。在他看来,年少戍边建功是应有的豪情,但辕门卸甲远淡功名也是一种豪情,风雪戍途我进,叶落转身我归,从戍边抱剑眠,到归去餐诗话,一发一收,干净利落,绝不贪恋,好一派豪爽侠风,又与公同。

唱和诗成为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概起自唐,它是士人间加强联系增进感情的文学渠道,是展现士人群落人生境遇的政治风向标,内容多涉及宦海沉浮、建功立业、心灵栖居和风物地理等。不管是政治稳定调露二年陈子昂、长孙正隐等人愉悦随性的唱酬,还是甘露之变,刘、白等人醉饮日暮里,消解寄苦怀的逃吟,又或是政局动荡韩、孟别开风气倾囷倒廪铺排长篇大韵,通过虚拟光怪陆离世界寻求翻空奇险自我刺激的纵咨,都是时代的反映,也对后世唱和诗产生了深远影响。唱和诗分不限韵和限韵两类,就限韵的而言,韵属是形式上首要考虑的问题,但企盼与唱和对象达成情感共鸣当为更高层面上的立意追求。所以,严格意义上的唱和诗一般会从原玉选取一个或几个意象作为触点来抒发情思或发论,与原玉的联系多表现为意象转喻的关系。意象转喻是创作唱和诗的重要思维方式,唱和者会在唱和诗与原玉之间搭建起一座连接主客体情感传递的桥梁,对唱和者来说,原玉与唱和诗是构成同一语域的两个语篇部分,且主体对客体是一种替代的关系,需要有个体化的叙事,主客体间不求外在的物状的共同性,只求内在的思想内涵的相通性。四首唱和诗,在意象转喻上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从原玉到唱和,从意象客体到意象主体,均发之同源又各有所寄,陈建聪扬师门表虔情、郑立荣颂贤儒抒景仰、吴化勇继诗统言担道、林省东卸征甲寄思归,四位诗人的人生旅历、寄居环境和审美角度不同,选择的应和界面自然有异,但意象触发都从邓诗而生。又从翁源诗词社团更多的诗人来看,他们彼此间已经形成连锁创作效应,他们常常通过纸媒和电媒对外发布作品,期数频密,包括采风、同题、唱和以及个人作品辑。《书堂诗友心系武汉诗词辑》,关注时难赤子心;《徐国有吟乡诗词作品辑》,远望林坡疑降雪;《陈建聪述祖诗辑》,魂兮归去月如霜;《沈慧琴西窗琴语诗词辑》,几番塞上胡茄赋;《王顺安西北行诗草十二章》,烟波阅尽千年史;《刘瑶端午诗章》,谁人盛世问兴亡?像这样的诗词辑一年发布几十个,个体的诗歌自觉使得诗歌群落体量日趋增大,创作视界多维,格调襟怀各异,或怡情、或察事、或寄思,丰赡从容,他们浸润在传统文化中,反映出翁源传统诗词文学在新时代的兴热。一次聚会,窥见邓门谈诗论道的精神世界,一次唱和,成了观察翁源士人群落栖居诗赋风貌的窗口。滃上风流,吟唱和乐,盖政治稳定生活丰足之象也。

邓喜煌其为师者,他影响了他的学生,其为儒者,他自觉践行诗教道统,期望由己及彼,以成风气。

巍巍乎邵子文采始述翁山家风,滔滔矣后学骏命续写滃江文望,在翁源,因诸前辈文人带动,由政府扶持的民间文学团体正如雨后春笋,有诗画兼攻的翁山诗书画院,有作诗谱赋的书堂诗社,有研创诗词的诗词学会,而一批中青年也成為了区域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他们正汇聚成一股秉持邵子精神的力量在诗歌行动中显得坚韧而荣耀。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谢边南桥学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佛山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