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儒学资源

2020-11-30代云

学理论·下 2020年11期
关键词:儒学人类命运共同体

代云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针对的是在人类生存发展问题上的零和博弈理念,倡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命运观。目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还在进行,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去发掘、充实、完善其理论内涵。作为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学包含着丰富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资源。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儒学认为二者是生命共同体,人对自然有伦理责任。关于人与人的关系,儒家的恕道可以为文化多样化主张提供理论根据。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儒学;现代阐释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11-0055-02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的概念。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作为国家主席首次访问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对于当时世界做出四个判断,其中一个判断是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5年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中,他提出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

这个概念提出的背景是美国对中国的全力围堵与打压。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制造业总量超过美国。这碰到美国的敏感神经。因为美国对于潜在对手的制造业非常关注,一旦它们的制造业总量超过美国的三分之二,就会着手打压,此前德国、苏联、日本、欧盟都遭遇过美国的压制,并且都成功了。由于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美国精英层开始将中国视为头号对手,将中美关系从“有缺陷的伙伴关系”调整为“竞争关系”,提出“重返亚洲”“亚洲再平衡”的口号,全球战略重心从欧洲移到亚洲,这导致中国发展的外部压力急剧增大。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①这一倡议的核心理念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说,“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②“一带一路”倡议,它的核心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针对的是什么理念?笔者认为是人类生存发展问题上的零和博弈理念,或者说对抗性理念,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曾批评的“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一套逻辑”。③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接受澳大利亚电视采访时曾说:“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④他们不相信人类能够共同繁荣和发展,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按他的逻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就是一种零和博弈关系,你的发展将会导致我的衰落,你的获得会导致我的失去,你过得好则必定我过得不好。“一带一路”倡议则反其道而行之,主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命运观,在人类前进的征程中一个都不能落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都是地球村的居民,各国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中国的发展是全世界的机遇,“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正所谓独行快,众行远”。⑤“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欢迎和认同,并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2020年上半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大部分国家遭遇新冠疫情冲击。病毒不分国界,在这场灾难中,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必须携手合作,才能赢得最终胜利。这再一次令人深刻体会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目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还在进行,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去发掘、充实、完善其理论内涵。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包含丰富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本文尝试从儒学中发掘理论资源。

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世界范围的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严峻的现实迫使人类面对和解决环境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是着眼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提出的不同于以征服、破坏自然为代价的现代化模式。

以征服、破坏自然为代价的现代化,其哲学基础是主—客二分式的世界观,它把人类看成主体,把自然视为客体,自然对于人仅仅是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人类的活动就是使自然对象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这是一种片面的观念,它通过把自然物化而把人类自己也物化,这是人类精神贫乏的表现,它在事实上使人失去主体的意义,因为自然不仅仅是“它”,自然还是“我”,自然与人类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在中国古人那里,自然在本质上不是异于人的存在,它与人的关系不是我与他的关系,而是我与你的关系。“在儒家的道德世界中,天地万物也进入了以家庭伦理共同体(亲人)为起点的、经国家伦理共同体(民众)渐次向外推展的更高、更大的伦理共同体中,人也应该将对家庭亲人那种仁爱的伦理情感、责任有等差地向外扩展”[1]535。这是把共同体理念从人类内部(亲、民)扩展到人类外部(物)。因为外部环境是人类生命存续的必要条件,它不应该被视为外在于人的东西,它是人的一部分。儒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将自然纳入伦理共同体中,从而从哲学高度肯定了自然的价值和人对于自然的责任。

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其中前一句讲人与人的关系,后一句讲人与自然的关系。“民吾同胞”是说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它超越狭隘的血缘共同体概念,把所有的人视为手足兄弟;“物吾与也”是说天地万物都是我的朋友,既然是朋友,它跟自己就不是异类,而是同类,这就是用对待同类的态度对待自然,由此,就不会仅仅将自然视为占有利用的对象,而是会采取尊重、爱护的态度。

明代心学家王阳明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这一思想简称为“万物一体”论。这一思想将天地万物全部视为自己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同生共死,因此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句话的完整语境是“夫人者,天地之心也,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这是说由于人是天地之心,人能够自觉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并且能够实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因此,这里是把人对万物的优先地位建立在人对天地万物的责任基础之上。以“万物一体”论为哲学基础,主—客二分式的观念才能有其合理性,因为它包含了人对自然的“物与”意识和责任感。以这种“万物一体”论为前提,则人如何對待自然,其实是人如何对待自己的一种表现,破坏生态环境实质上是人以自杀式的、同归于尽式的态度对待自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猜你喜欢

儒学人类命运共同体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2020年儒学研究关键词:阐释、应用与地域化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山东省曲阜市为每村配一名儒学讲师
谈儒学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