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价理论视域下古诗词修辞手法的意义体现

2020-11-30龙晶晶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评价理论修辞手法古诗词

内容摘要:在探究古诗词的过程中,大多数学者发现古诗词很少有平铺直叙的描写,大多数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通过意象创造意境,委婉地抒发诗人的感情,并且让阅读的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以此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要探究评级理论视角下中国古诗词修辞手法的意义体现,不得不提到的人是马丁。马丁是语言评价理论体系的创始人,是著名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学家。他将评价理论分为三个主要的评价系统,这三个系统分别是介入,态度,极差。本文从马丁评论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中国古诗词修辞手法的意义体现。

关键词:评价理论 古诗词 修辞手法 意义体现

1.古诗词与评论理论子系统之间对应关系的理论基础

1.1介入系统与反问,设问修辞手法的对应关系

从声音来源来看,可以将介入分为两种,即单声与多声。单声主要是对命题进行直接的陈述,不会涉及信息来源或其他可能的一些观点;多声,是将多种可能性观点通过多种方式引入语篇中来陈述与讨论。通常来说,介入系统主要包括否认,公告,接纳,归属这几个范畴。而在这几个范畴中,公告可以通过修辞性问题加以实现,主要的修辞是反问和设问。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与介入系统中公告相对应。在古诗词中运用设问手法一方面能够活跃古诗词的气氛,另一方面与陈述语句比较起来,设问这种修辞手法能够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更委婉地抒发情感,能够让阅读古诗词的人完全沉溺在诗人塑造的情感与意境中。

反问句的答案隐藏在句子中,是一种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运用反问修辞,一方面能够发人深省,增强文章气势与说服力,另一方面反问的形式能够加强诗人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互动,比起平铺直叙更能够激发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这也与介入系统中公告相对应。

1.2态度系统与比喻,比拟修辞手法的对应关系

语言评价理论态度系统主要分为情感,判断,鉴赏三个范畴。情感主要指的是诗人借助诗句对人或者是事物的感情反映与倾向,而判断主要是依据特定的社会环境与社会规范,对人类的行为做出评价。鉴赏主要是依据美学原则,与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对事物对古诗词做出评价。

比喻是人们接触得最早,使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主要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似点,比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将弯弯的月亮比作小船,既能够突出月亮的特征,又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这种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应用广泛,既能够表达人物的情感,又可以将事物的属性具体化,这种修辞手法与评论理论态度系统的情感,判断,鉴赏意义相对应。

比拟在古诗词中主要分为拟物和拟人。“莺歌燕舞”把物体当作人来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而“笑靥如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是拟物。无论是拟人还是拟物,这种修辞手法运用在古诗词中,一方面能够让具体的人或者物更加生动形象,另一方面能够清晰的表达诗人笔下的人物情感与人物的品行。这种修辞手法与态度系统中的情感,判断意义相对应。

1.3级差子系统与比喻,夸张,反复修辞手法的对应关系

级差是对整个评价系统的人际意义的润色。级差中包含两个非常重要的范畴:语势和焦点。根据古诗词中语势的强弱可以对评价资源的强度与数量进行分级,而聚焦则是通过语义类型的焦点的模糊与清晰来调节评价的立场。

前文提到在古诗词中比喻修辞手法非常常见,在不少古诗词中比喻要体现的并不是物体的特征与属性,而是展现注入型情感强化的过程。

夸张修辞手法主要是依据客观事实,有目的地扩大或者是缩小事物的具体的体征与属性来增强或者减弱感情的表达效果。在古诗词中常见百,千,万等这样的数量词来营造恰当的意境。

反复的修辞手法主要是通过对某些词汇或者是句子的反复,借此强调某种意思或者是强调某种感情。在古诗词中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者是句子,一方面能够加强读者的印象,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的诵读,增强文章的内在感情。这些修辞手法都与级差系统中的内容相对应。

2.从评价理论看具体古诗词中修辞手法的意蕴体现

2.1设问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在末尾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作者首先提出闲愁有多少的问题,紧接着自问自答:你若是要问我,我的闲愁到底有多少,那么我会告诉你我的闲愁如同一川烟草,密密层层;如同那满城飞舞的杨絮(柳絮)无处不在;如同梅雨季节下的雨,绵绵不绝,仿佛永不停息。

作者提出愁绪的思考的同时,通过烟草,飞絮,以及梅雨这些每个人都能够触及的意象,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通过诗句渲染出来的闲愁,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往往能够让写词的人与读者之间达成一种结盟的关系。这种自问自答的形式,往往能够更好地展现介入系统在语义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2.2反问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这首词中,诗人通过反问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心中理想的爱情:一份坚固的爱情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只要兩个人是真心相爱,心里有彼此的,即使是天各一方又有什么关系。天各一方的爱情只要经得起考验,才能称得上难能可贵的感情。

通过“两情若是久长时,有岂在朝朝暮暮”反问千千万万的痴男怨女,什么样的感情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感情。这一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读者在思考与共鸣的过程中与诗人达成结盟的关系。

2.3比喻

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在李白的这首诗中,作者将“秋霜”比喻成“白发”,突出诗人忧伤焦虑憔悴的感情色彩,体现了诗人忧心忡忡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中的内容对应态度系统的不幸福情感。与此同时,这首诗将“秋霜”比喻“白发”,同时以也体现了级差系统中注入型强化的手法。诗句既能够暗示出诗人头发花白的程度,同时又通过秋霜那种萧瑟寒冷的意境,间接地表达诗人忧愁的深浅。

文天祥《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是南宋的著名诗人,抗元失败被俘后宁死不屈,是南宋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南宋的民族英雄。在这首诗中,诗人用“磁针石”比喻自己的心。指南针静置的时候永远都指着北方,而磁针石的南极总是指着地理位置的南方,暗示诗人经历了颠沛流离,家破人亡之后,仍然对自己的祖国抱有忠贞不移地热爱。这种比喻一方面体现了诗人忠心不移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在评价理论系统中具有关于韧性的判断意义。

此外,这种比喻也体现了级差系统中的注入型强化手法,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的程度。

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在这首诗中,诗人将“金子/金钱”比喻成光阴,既能够体现出光阴对于诗人来说非常宝贵,同时又能够看出了诗人对于光阴是一种非常珍视的态度。

2.4比拟

杜牧《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燃烧着蜡烛比喻成人。在生活中点过蜡烛的人都知道,蜡烛的蜡烛油是会不断滴落的,融化的蜡烛油是透明的,蜡油滴落的时候看起来很像人的泪眼。

曹邺《官仓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曹邺是晚唐诗人,那时候盛唐的荣光不复存在,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小农经济环境下,农民赖以生存的就是土地。而土地的产出与土地肥沃程度与税收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土地不够肥沃,税收又高,那么农民劳动一年的成果只能白白的送去官府的粮仓,农民的饥饿与痛苦无人关心。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拟物的修辞手法,将贪官污吏比喻成贪婪的大老鼠,以犀利的口吻讽刺贪得无厌的官吏。这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于贪官污吏的痛恨,对于农民百姓的同情,另一方面与态度系统中非妥当的判断相对应。

2.5夸张

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这首诗中,李白首先用千尺这个量词描述了桃花潭里的水,然后接着说“不及汪伦送我情”,即使是千尺深的水,也比不上汪伦对自己的感情。作者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向读者量化了自己对汪伦那份深厚的友谊。这与级差系统中孤立型量化手法相对应。

2.6反复

白居易《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相思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感情,白居易在这首词中,反复运用“水流”和“悠悠”,营造出一种绵延不息,缠绵不绝的情感。通过营造水流不止的意境,强调愁绪的绵长;通过反复的词汇,强化了作者相思愁绪的强烈。

3.总结

中国古诗词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传统文化中璀璨的明珠,是世界文化的绚丽瑰宝。基于评价理论视角下,中国古诗词修辞手法对于古诗词来说有各种各样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徐瑞.中学古典诗词修辞教学策略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9.

[2]陈庆华.古诗词中的“愁”的修辞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25):54-55.

本文为2019-2020广东省哲社科规划项目,《评价理论视阈下的修辞翻译研究》,编号:GD18XWW25

(作者介绍:龙晶晶,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修辞、翻译)

猜你喜欢

评价理论修辞手法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猜诗词
从修辞手法对泰国短篇小说《人生百态》节选分析
He For She演讲中的态度资源分析
小说语言分析
关于《围城》中的隐喻思维解读
评价理论视角下《香水》中格雷诺耶的人物塑造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