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诊疗护理新冠肺炎患者的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管理情况调查

2020-11-30吴彪王清滢林锋杜姗菱陈宝高慧张帆肖莎

海南医学 2020年21期
关键词:定点医院医务人员对象

吴彪,王清滢,林锋,杜姗菱,陈宝,高慧,张帆,肖莎

1.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感染科,海南 海口 570311;2.海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海南 海口 571199

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是2019 年12 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发现的一种新发传染病。2 月11 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引发疾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CoV-2”,呈圆形或椭圆形,多形性,有包膜,直径60~140 nm[1],对热敏感,56℃30 min、乙醚、75%乙醇溶液、氯仿、过氧乙酸和含氯消毒溶液等均可有效灭活病毒[2-3]。2020年1月20日,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COVID-19归为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4]。1月30 日,WHO 宣布将COVID-19 疫情列为国际关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新发传染病因其不确定性、难以预测性而成为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6]。

院内感染是医务人员常见而严重的职业暴露类型[7]。截至2 月11 日24 时,国家卫健委公布全国医务人员确诊病例1 716 例,占比3.8%。其中有6 人不幸死亡,占死亡病例的0.4%。医务人员确诊病例中湖北1 502 例,占全国医务人员确诊病例的87.5%,其中武汉市占1 102例。医务人员在新发传染病的整个防治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保证医务人员的安全,是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难题。

本研究旨在调查COVID-19 流行期间,海南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的诊疗护理患者的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管理情况,为院内感染的应急管理、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0 年2~4 月COVID-19流行期间,以海南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的诊疗护理患者的医务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内容 采用问卷星设计电子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2)研究对象对COVID-19 的认知、培训及掌握情况;(3)研究对象诊疗护理COVID-19 患者时所采取的个人防护措施以及其具体接触史;(4)院内感染的管理情况及其措施采取情况;(5)研究对象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等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10、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海南省共发放418份调查问卷,回收418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12份,有效问卷406 份,有效回收率为97.1%。所调查医院涵盖海南省9个市县,分别是海口市、琼海市、万宁市、文昌市、澄迈县、临高县、儋州县、陵水县、乐东县。调查对象大部分来自感染科(179人,44.1%),其次来自内科(61 人,15.0%)。女性308 人,占75.9%;男性98 人,占24.1%。30~39 岁年龄段人数最多(186 人,45.8%),其次为20~29 岁年龄段(142 人,35.0%)。以护士为主(225人,55.4%),医生次之(149人,36.7%),见表1。

2.2 调查对象对COVID-19的认知、培训及掌握情况 95.8%的调查对象参与了COVID-19 诊疗方案的培训;18.0%的调查对象表示完全掌握了COVID-19诊疗方案;29.6% 的调查对象表示完全掌握了COVID-19转运交接流程掌握程度;36.0%的调查对象完全掌握COVID-19 咽拭子采样流程;所有调查对象在日常工作中均严格采取手卫生措施;94.3%的调查对象正确掌握脱卸防护装备顺序。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n=406)

2.3 调查对象诊疗护理COVID-19 患者时所采取的个人防护措施及接触史 调查对象中,221 人(54.4%)通过护理接触确诊病例,185人(45.6%)在诊疗过程中接触。21.7%的调查对象在接触确诊病例前有服用预防药物(以胸腺五肽、连花清瘟胶囊或连花清瘟颗粒为主)。6.9%的调查对象有武汉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7.6%的调查对象有武汉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居住史。

2.4 调查对象所在医院的院内感染管理情况

2.4.1 不同地区定点医院的院内感染管理情况比较 调查对象中,99人(24.4%)完全掌握院内感染防控理论,247 人(60.8%)掌握较好,59 人(14.5%)掌握一般;361 人(88.9%)表示医院有设置专门院感小组进行日常巡查,45 人(11.1%)表示医院没有设置。343 人(84.5%)认为当向医院反映问题时相关部门及时解决,60 人(14.8%)认为仅部分解决,39 人(0.7%)认为未解决。各个地区定点医院院内感染的管理情况见表2。

2.4.2 不同地区定点医院院内感染管理采取的措施比较 调查对象中,392 人(96.6%)表示医院设有专人对隔离病房按照标准进行消毒;321 人(79.1%)表示医院隔离病房的室内空气质量有定期检测;401 人(98.8%)表示医院对无菌物品的保管、失效日期及各项操作技术定期监督。调查对象中,387 人(95.3%)表示医院有根据标准合理设置污染区、潜在污染区、清洁区;400 (98.5%)表示医院有建立严格的探视制度,避免交叉感染;388 (95.6%)表示医院对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消毒过程有专人管理。各个地区定点医院对院内感染采取的措施情况见表3、表4。

表3 不同地区定点医院院内感染管理采取的部分措施[例(%),n=406]

表2 调查对象所在医院对院内感染的管理情况[例(%),n=406]

表4 不同地区定点医院对院内感染管理采取的部分措施[例(%),n=406]

2.4.3 不同性别、年龄、职称和科室人员对COVID-19 的认知比较 不同性别人员对COVID-19诊疗方案及院内感染防控理论的掌握情况、对接触确诊病例的方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不同年龄人员对接触确诊病例的方式、对无菌物品的保管、失效日期及各项操作技术的监督情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不同职称人员对COVID-19 诊疗方案的掌握、接触确诊病例的方式、隔离病房的室内空气质量定期检测情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不同科室人员对COVID-19咽拭子采样流程掌握、接触确诊病例的方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8。

表5 不同性别人员对COVID-19的认知比较[例(%)]

表6 不同年龄人员对COVID-19的认知比较[例(%)]

表7 不同职称人员对COVID-19的认知比较[例(%)]

表8 不同科室人员对COVID-19的认知比较[例(%)]

3 讨论

院内感染管理的目的是预防病患在医院发生感染,包括医务人员的感染问题[8]。做好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对于降低新发传染病院内感染的发病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9]。在COVID-19 疫情期间,医院应严格规划“三区”的防控重点,三区包括清洁区、缓冲区和污染区。按照空间布局,分为清洁区、缓冲区、潜在污染区[10];根据隔离技术规范[11],将房间内空间设为清洁区;玄关、卫生间设为缓冲区;房间门外的公共区域设为潜在污染区[12]。加强病例识别能力、规范隔离病房的空间布局、重点防控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以及可能的消化道传播,是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要措施[13]。

本调查结果发现,在海南接触COVID-19 患者的医务人员中,女性占75.9%,与调查对象中护士比例较高有关。20~39 岁年龄段医务人员最多,超过全部调查对象的80.0%。感染科成为一线医务人员的主力,其次为内科。不同地区医院的院内感染管理情况、采取的措施情况也不尽相同,在今后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各地区应加强院内管理的经验交流。

为提高医务人员防控意识和增强其诊治能力,多层次地开展COVID-19 防控知识的培训,可提高医务人员对COVID-19 的防控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9]。本次调查结果发现,不同性别、年龄、职称及科室的医务人员,对COVID-19 相关诊疗方案和院内感染防控理论的掌握程度、采取的措施、接触确诊病例的方式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20~49 岁年龄段、感染科室的医务人员对COVID-19 相关知识掌握较好,提示在今后的COVID-19 院内感染防控工作中,应针对男性、50 岁以上、除感染科以外的其他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开展更广泛更全面的培训方案及防控措施,从而尽可能的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综上,COVID-19 流行期间,加强院内感染的应急管理十分必要,是保障医务人员安全的重要措施。

猜你喜欢

定点医院医务人员对象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针刺伤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