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记忆虚构的因果理论

2020-11-30斯文博内克

哲学分析 2020年3期
关键词:虚构信念定义

斯文·博内克/文

郭仲谦/译 米建国/校

记忆错误可以被归类为两种类别:来自疏漏的错误与来自委托(commission)的错误。疏漏是忘记的错误。委托是“错误的记忆”。虚构是一种当患者产生用来填补记忆空白的故事时会出现的委托错误。①“虚构”这个术语由邦霍弗(Karl Bonhoeffer)、皮克(Arnold Pick)和韦尼克(Carl Wernicke)在1900年创造出来,并应用到高沙可夫症候群(Korsakoff’s syndrome)的患者上(German,E. Berrios,“Confabulation:A Conceptual History”,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Neurosciences,Vol.7,No.3,1998,pp.225—241)。“捏造” (Fabrication)、“假记忆”和“假性回忆” (pseudo reminiscence)有时候会用来指“虚构”。已知有不同的神经系统综合征会造成虚构,其中有高沙可夫症候群、裂脑症候群、偏瘫的病觉缺失症、安通症候群以及卡普格拉综合征。虚构还可能出现在健康成人和小孩身上。小孩有时候会提供捏造的故事,这些故事非常可信且有说服力,就连专业的儿童心理学家也无法区分这种故事和正确的记忆。②参 见 Stephen Ceci,“False Belief:Some Developmental and Clinical Considerations”,in Daniel L. Schacter(ed.),Memory Distortion:How Minds,Brains,and Societies Reconstruct the Past,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91—125 和 Jennifer K. Ackill & Maria Zaragoza,“Memorial Consequences of Forced Confabulation:Age Differences in Susceptibility to False Memorie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Vol.34,No.12,1998,pp.1358—1372。当要求被催眠的主体回想信息时,他们或许会虚构。①参见 Jane Dywan,“The Illusion of Familiarity:An Alternative to the Report-criterion Account of Hypnotic Recal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 Experimental Hypnosis Vol.43,No.2,1995,pp.194—211。而且,有许多实验表示,我们有时候宣称记得曾经经历过的事件,只是我们想象出来的。②参 见 Ceci & Ira E. Hyman et al.,“False Memories of Childhood Experiences”,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Vol.9,No.3,1995,pp.181—197。

是什么让虚构不同于妄想呢?有些人把妄想的信念视为非记忆形式的虚构③参见 Max Coltheart & Matha Turner,“Confabulation and Delusion”,in William Hirstein(ed.),Confabulation:Views from Neuroscience,Psychiatry,Psychology,and Philosoph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p.173—188。,另一些人视妄想为假或在不良基础上的信念,但虚构则是为假或在不良基础上的宣称④William Hirstein,Brain Fiction:Self-Deception and the Riddle of Confabulation,Cambridge,MA:MIT Press,2005.,但还有另一些人宣称妄想是接受而不是信念⑤参见 Richard Dub,“Delusions,Acceptances,and Cognitive Feelings”,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Vol.94,No.1,2017,pp.27—60。。无论妄想是信念、宣称或者是接受,虚构和妄想之间有两个主要的差异。第一,虚构可与主体其他的信念融贯,但妄想一般不行。虚构可能的融贯性会在“反对虚构的知态理论”这一节得到讨论。第二,妄想(但不是虚构)必然能抗拒反证,并且不受相反论证的影响。

并非所有的虚构都与过去有关,而且它们不是全部都来自记忆系统的失灵。虚构也可能出现在知觉和情感的模块当中。本文着重探讨记忆虚构的问题。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 (以下简称“DSM”),一般精神疾病诊断中所谓的“圣经”,并没有明文定义虚构,但指出虚构“时常经由用来填补记忆空白而对想象出来的事件进行的详述所证明”⑥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n.),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1994.。根据这个定义,虚构的特征在于它是假的。虽然错误也许是虚构的充分条件,但并非必要条件。并不是所有的“假记忆”都是虚构。除错误以外,虚构的另一个特征是,主体并没有意识到他正在虚构,而且还把“假记忆”视作精准正确的。大部分虚构的定义把错误和不具欺骗性的意图都列为虚构的必要条件,并且共同结合为充分条件。考虑以下的定义:

虚构被称为是传达有关世界或自我的信息但不准确或为假的故事。⑦参见 German,E. Berrios,“Confabulation,”in German E. Berrios & John R. Hodges(eds.),Memory Disorders in Psychiatric Practice,New York,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pp.348—368。

虚构是个症状,有时候会在失忆症病患身上发现,而且它是“假记忆”的非自愿且无意识的制品,也就是从未实际发生或发生在病患所指的不同时空脉络的情节回忆。①Gianfranco Dalla Barba,Memory,Consciousness and Temporality,Dordrecht:Kluwer,2002.

虚构一般被理解为是去表征假信念的个例:尽管有明显的反面证据指出其显然是错误,但患者仍视之为真,是关于世界的意见。②Oliver H. Turnbull et al.,“The Pleasantness of False Beliefs:An Emotion-based Account of Confabulation”,Neuropsychoanalysis,Vol.6,No.1,2004,pp.5—45.

广义的虚构通常被定义为,没有说谎意图,而是由一些病理机制或因素所造成的关于世界/自我的假故事或陈述句。③Linda Örulv & Lars-Christer Hydén,“Confabulation:Sense-making,Self-making and World-making in Dementia”,Discourse Studies,Vol.8,2006,pp.647—673.

虚构是那些被产生出来,但没有对其自身错误具备有意识的知识之假记忆。④Aikaterini Fotopoulou,“False-selves in Neuro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The Challenge of Confabulation”,Neuro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Vol.18,2008,pp.541—565.这些定义之间的共同点在于,它们专注于知态面向的特征,如信念、真理、证据、知识、意图。这些定义中没有一个对虚构的出现能提出因果相关的机制。理由在于,有许多神经心理学上的条件都能够引起虚构,而且在没有(已知的)神经心理学之缺失出现时,虚构也能发生。⑤Asaf Gilboa et al.,“Mechanisms of Spontaneous Confabulation:A Strategic Retrieval Account”,Brain,Vol.29,No.6,2006,p.1411.根据卡拉瑟斯(Peter Carruthers,“How We Know Our Own Min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reading and Metacognition”,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Vol.32,No.2,2009)的理论,我们的读心术能力对所有类型的虚构都有责任,而不只是对记忆虚构。

虚构的标准定义是,把虚构定义为在没有意识到其为假性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假记忆”。这样的标准定义是有问题的,理由有三个:第一,并非所有的虚构都全然为假,有些是部分真、部分假。第二,某个虚构有可能全部是真的,但它只是巧合为真,因而在知态上仍然是有缺陷的。第三,对某些人来说,真记忆不必是完全准确的。给定(情节)记忆本质上是一个建构性的过程,记忆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许是假的。基于虚构有可能因为运气而为真,而且真记忆不必全然为真,标准定义无法在记忆和虚构之间给出严格的界线。鉴于虚构的标准定义遭遇的问题,有些人提出虚构的知态定义,把它定义为在不良基础上或没有被证成的记忆。①Kourken Michaelian,“Confabulation,Misremembering,Relearning:The Simulation Theory of Memory and Unsuccessful Remembering”,Frontiers in Psychology,Vol.7,2016b,p.1857.虚构的知态理论通过允许真实的虚构和部分为假的记忆的可能性,保证能够避开标准理论所遇到的难题。但基于存在着在不良基础上(没有被证成)的真记忆,也存在着恰当地被证成的虚构,知态理论过于模糊化真记忆和虚构之间的区别。

本文试图论证,相对于真记忆,虚构定义的并不是它为假或它处于不良的基础上,而是它缺乏恰当的因果历史。虚构的特征在于,它们无法满足记忆的因果条件。

为了避免误解,我们值得去处理一个普遍的忧虑,是关于定义像“虚构”这样的医学术语的哲学尝试。②我很感激评论人在这一点上对我施加压力。DSM没有明文定义虚构,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献也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定义,这两件事显示出医学界仍然处于为虚构的概念提出精确定义的阶段。但如果是这样,那似乎还不是哲学界定义虚构的成熟时机。直到医学科学明确地识别出它所指的这个现象之前,哲学或许应该要避免定义“虚构”这个词汇。

本文可被理解为是对医学科学提供一个友善的帮助。如詹姆士所说,哲学是对清晰思考所抱持的一个异常固执的努力”③William James,Essays,Comments and Review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p.296.。因此,哲学是在合适的定位上,对精神医学的议题,提供新颖的观点。④John Z. Sadler,et al.,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Psychiatric 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Baltimore,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4,以及 Christian Perring,Mental Illness,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010,Available online at: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mental-illness/.

“记忆的建构性本质”一节论证,记忆状态必须是事实性的(准确表征客观现实),而且必须是“真确性”的(类似于主体对现实的原初知觉)。“不为假的虚构”一节指出虚构可以是真实的,以此来反对把虚构视为“假记忆”的标准观点。“反对虚构的知态理论”一节指出,存在着一些在恰当基础上(被证成)的虚构,借此批评虚构的知态观点。“记忆的因果理论”一节解释记忆的因果条件,而“记忆虚构的因果理论”则论证虚构的特色是它们没有满足因果条件。“虚构、错误记忆和再学习”一节讨论记忆虚构(相对于它的一些竞争者)的临床实用 性。

一、记忆的建构性本质

根据哲学上记忆的标准观点,命题记忆的运作就如一台复印机一样,是对产生过去的命题态度的复制。①我用“命题记忆”来指,可带入“S记得p” (S remembers that p)这个语架的任何个例。它无关于p是否指某人曾经经历过,也无关于记忆内容是否只由p所组成,或是由图像和感质所组成。换言之,命题记忆可以同时是情节记忆和语意记忆。一个记忆状态之内容必须在类型上等同于那个因果上衍生出它的原始命题态度之内容。这个记忆的复印模型可追溯到古代。在《泰阿泰德篇》中,柏拉图②Plato,Theaetetus,H. N. Fowler(trans.),Loeb Classical Library,London:William Heineman,1921.把(现象)记忆比作一块蜡,这块蜡以“像我们可能用封环刻印标记”同样的方式来刻印知觉。这种记忆不管是被抹掉,或者没有成功留下印象,总之,我们会忘记,因而不知道。

亚里士多德③Aristotle,“De Memoria et reminiscentia”,in Richard Sorabji(ed.),Aristotle on Memory,Providence,RI:Brown University Press,1972,pp.47—60.在《论记忆》中使用了蜡板的比喻。④我并没有主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赞同记忆的复印模型。蜡板的比喻是用来厘清知觉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不蕴含这就是记忆和回忆的全部内容。然而,这个比喻显示出被图片吸引住的危险。大多数古典和中世纪的作者似乎已经满意于蜡板作为记忆的一个模型。奥古斯丁⑤Saint Augustine,Confessions,H. Chadwick(e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称记忆为“心灵的胃部”,并把它比作“一个巨大且无界限的内厅”、一个“储藏室”和一个储放着“被知觉事物的图像”,且“需要它们时就拿出来”的“大洞穴”。同样,休谟⑥David Hume,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D. F. Norton and M. J. Norton(ed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主张,记忆是关于重新经历、复制原始经验的心灵图像。他甚至宣称“记忆保留原始的形式,其中它的对象会被呈现,而且我们在回忆任何东西时不论从哪里有所偏离,它都是来自该官能中的一些缺陷或不完美”。

记忆的复印模型与科学告诉我们的记忆运作并不相符,记忆并不是像蜡板一样被刻印,稳定型态的长期记忆通过一个微型分子运动过程被保留下来,而该过程必须是通过恒常地运作来保留记忆;干扰此过程会消除长期记忆。⑦Reut Shema et al.,“Rapid Erasure of Long-term Memory Associations in the Cortex by an Inhibitor of PKMζ”,Science,Vol.317,No.5840,2007,pp.951—953.此外,已经有证据显示,记忆不只是一个重新产生内容的被动装置,而且是一个会处理储存内容的主动装置。心理学家恩格尔解释道:

人们可以在需要时立即创建记忆,而不单单是提取一个未经触动的项目、图像或故事。这表示,每当我们说或想象过去的事物时,我们都是将那些直到现在还可能是分开储存的大大小小的事物放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从记忆的事件中更改、添加和删除事物是一个常态,而并非例外。⑧Susan Engel,Context is Everything:The Nature of Memory,New York,NY:W. H. Freeman,1999.

基于记忆的提取建构本质,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两个命题态度的个例在多大程度上可能彼此不同,而其中一个仍然与另一个在记忆上相关?如果记忆无需重复过去的命题态度,那一个命题态度和其记忆之间所容许的偏差范围有多大?要回答这个问题,将我们处理记忆内容的方式做出分类会有所帮助:(当运作正常时)保留已编码内容真假值的记忆处理,以及改变已编码内容真假值的记忆处理。①这个区别与疏漏错误和委托错误之间的区别不符。沙克特(Daniel L. Schacter,The Seven Sins of Memory,Boston,MA:Houghton Mifflin,2001)区分三种类型的疏漏错误──健忘、心不在焉、空白──和四种类型的委托错误──委托、暗示、偏见和纠缠。疏漏错误或许会(也或许不会)改变已编码内容的真假值。前一种记忆处理的例子有钝化(leveling)、认知动力(cognitive dynamics)和边缘扩张(boundary extension)。钝化是指细节的损失、元素的凝聚和记忆编码信息的一般简化。②钝化的概念起源于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格式塔心理学家拿钝化和锐化(sharpening)对照(如当某人夸大已编码内容的选定特征),参见Ronald Kellogg,Fundamentals of Cognitive Psychology(2nd edn),Thousand Oaks,CA:Sage,2012,p.158。钝化保留已编码内容的真,例如:如果真的在桑树上坐着一只冠蓝鸦,那就真的在树上坐着一只鸟。③钝化也许不会保留已编码内容的假。假设你相信树上坐着一只鸟,但事实上那是一只猫。如果你记得的是树上坐着一只动物,那钝化就会把一个信念由假转化成真。“认知动力”是卡普兰所用的术语,用来说明为了显示出一个单一且持久的信念而改变某个判断的能力。④David Kaplan,“Demonstratives”,in Joseph Almong et al.(eds.),Themes from Kaplan,New York,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pp.481—563.当你记录某人或某物而时间又正在流逝,你必须改变判断中的索引词和有时态的动词,以至于像之前一样来表达同样的信念。边缘扩张是一种现象:主体宣称记得看到过某场景周遭的区域,而该场景在研究观点上并不是可见的。即便边缘扩张是一个关于刺激的委托错误(也因此违反了下文讨论的真实性条件),但它往往超越主体原始观点的边缘,是对世界的可靠预测。⑤Timothy L. Hubbard et al.,“Boundary Extension:Findings and Theorie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Vol.63,No.8,2010,pp.1467—1494;Kourken Michaelian,“Generative Memory”,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Vol.24,2011b,pp.325—326 和 Kourken Michaelian,Mental Time Travel:Episodic Memory and our Knowledge of the Personal Past,Cambridge,MA:MIT Press,2016a,p.123.边缘扩张被视为是以下事实的结果:关于场景的可能布局之信息是自动被提取的,并且合并到场景的记忆中。所以记忆内容是储存内容和一些额外内容的组合。

有些记忆处理即使是在运作正常的情况下,仍然会改变已编码内容的真假值。典型例子有错认、暗示和虚构。错认涉及将记忆分配给错误来源:错误地把幻想当作真实,或不准确地记得(例如)某个朋友告诉你一些实际上可以从报纸上看到的琐事。暗示则是指,当主体试图记得某事时,通过引导性问题、意见或提议被植入的记忆。

前文提过的一个问题:两个命题态度的个例在多大程度上可能彼此不同,而其中一个仍然与另一个在记忆上相关?我在别处论证,某个心灵状态要算作记忆,它必须准确地表征客观现实,并且类似于主体对现实的原初知觉。记忆必须是真实的(事实上正确),也必须是真确的(准确地反映出主体过去的观点)。①Sven Bernecker,Memory:A Philosophical Stud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如果某个记忆起源于一个真值保留的过程(如钝化、认知动力和边缘扩张),它就可算作是真确的(在这个观点下,某人无法记得某事有可能不只是因为记忆出错,还有可能是因为喂进记忆过程的表征为假。记忆既不允许继承的错误,也不允许错误的继承)。

我也论证非推论的命题记忆允许过去和现在的表征内容不是在类型上等同,而只要充分地相似即可。如果某个记忆内容一定等同于某人先前的心灵状态内容,或是被该原始内容所蕴涵,假定其他所有记忆条件都被满足,该记忆内容就充分地相似于该原始内容,能够算是一个非推理记忆的个例。②相关蕴涵的概念用意在于确保过去和现在命题态度的内容不是各自在一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主题上。根据安德森(Anderson)和贝尔纳普(Belnap)的理论,p相关于q,当且仅当p能够被用在一个从p到q的演绎论证中。(Alan R. Anderson & Nuel D. Belnap,Entailment:The Logic of Relevance and Necessity,Vol.1.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例如,因为推导(q q)时不会用到p,而在这个意义下,p可能无关于(q q),所以他们会反对p (q q)。要从p推导出q,p和q必然要有一些共同的意义内容。安德森和贝尔纳普主张,在命题逻辑中,意义的共同点是由命题变元所捕捉,他们因而指出,p和q应该至少要有一个共同的命题变元。所谓的蕴涵论题完美地与记忆的真实性限制兼容。理由在于此蕴涵关系保留真。如果被喂进记忆过程的内容是真实的,而且没有外在环境在该内容被存放时改变其真假值,蕴涵论题保证该内容被提取时仍然会是真实的。而且,基于每个命题都蕴涵自己,蕴涵论题也会允许记忆像复印机产生过去命题态度的复制品那样运作的案例。

记忆同时要求真和真确性,在这个领域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这一观点。某些人放弃真值条件,只要求记忆是真确的。③Ian R. Newby & Michael Ross,“Beyond the Correspondence Metaphor:When Accuracy Cannot be Assessed”,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Vol.19,No.2,1996,pp.205—206.另一些人则主张记忆只需包含一些真理,而无需完全是真的,借此弱化真值条件。例如,伯恩斯坦和洛夫特斯写 道:

所有人类记忆都在某种程度上为假。记忆本质上是一个重建过程,其中我们将过去拼凑在一起来形成一个我们自撰的融贯故事。在重建过去的过程里,我们依据对世界的知识来着色和塑造我们的生活经历。④Daniel M. Bernstein & Elizabeth F. Loftus,“How to Tell if a Particular Memory is True or False”,Prese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Vol.4,No.2,2009,p.373.给定知识蕴含真,我们对世界的知识都为真。

相似地,康威和拉芙德宣称:

所有记忆都在某个程度上是假的,因为它们实际上并没有表征过去的经验……记忆的其中一个主要功能是产生意义,特别是产生一些个人的意义:能让我们理解世界,并在适应这个世界时能操作它。对于广泛社会互动的支持,记忆可能是最重要的:在广泛的社会互动中,融贯性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相符性通常不是那么重要。①Martin A. Conway & Catherine Loveday,“Remembering,Imagining,False Memories and Personal Meanings”,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Vol.33,No.3,2015,p.580.“健康的人脑不是事件的真实记录者,而是去填补空白、重新安排时间和空间、延迟意识经验和通过可用的文化理论来生成为假解释的意义机器。能去虚构记忆的是人类。”[Thalia Wheatley,“Everyday confabulation”,in William Hirstein(ed.),Confabulation:Views from Neuroscience,Psychiatry,Psychology,and Philosoph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219]通常,记忆可以为真,但对过去事件并没有完美准确或逐字的纪录。[John Sutton,“Truth in Memory:the Humanities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in Lain McCalman & Ann M. McGrath(eds.),Proof and Truth:The Humanist as Expert,Canberra,ACT:The Australian Academy of the Humanities,2003,p.146]

可以肯定的是,像我说的,纵使记忆不必等于先前记录下来的内容的精确复制品,它仍然必须是真实的,以及像上述提到的作者所说的,记忆不必(完全)为真,两种说法之间有一个关键的差别。众所周知,人类记忆不只是用来储存,而且还会用来处理编码信息。这样的信息处理的结果是,记忆状态的内容或许会在某个程度来说,不同于因果链上衍生出它的原始命题态度。有争议的地方是记忆会对编码内容有多大程度的改变。以下我预设只有在某个心灵状态准确地表征客观现实并符合主体对现实的原初知觉时,它才能算是记忆。

二、不具错误的虚构

这一节的目标是,通过论证虚构有可能满足真确性限制,也就是它们有可能准确地表征客观现实,借此挑战把虚构视为“假记忆”的标准定义。

对于不同类型的虚构,文献上提出过不同的区分架构。根据施耐德之说,一共有四种类型的虚构②Armin Schnider,The Confabulation Mind:How the Brain Creates Reali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1)记忆测试中的侵扰是,当主体被要求回忆故事细节时,偶尔为扭曲之物。(2)暂时性虚构是在讨论问题或其他情况下煽动患者做评论时,出现错误的口头陈述。这些虚构本质上很可信但时常为假。(3)幻想性虚构并没有现实的基础,而且不像暂时性虚构,它是不可想象、无意义、难以置信的。(4)由行为自发虚构构成的综合征包括暂时和幻想性虚构、失忆和定向感丧失。这类型虚构的特征是,患者会依据他们的虚构来行 动。

幻想性和行为自发虚构显然为假、自我矛盾且异乎寻常。另一方面,侵扰和暂时性虚构可能是“融贯的、内在地一致且相对常见的”①Morris Moscovitch,“Confabulation”,in Daniel L. Schacter(ed.),Memory Distortion. How Minds,Brains,and Societies Reconstruct the Past,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226—251. George Talland,Deranged Memory,New York,NY:Academic Press,1965,p.49.上述文献也将虚构描述成“多少是融贯且内在地一致的”。Ilse Van Damme & Géry d’Ydewalle“Confabulation Versus Experimentally Induced False Memories in Korsakoff Patients”,Journal of Neuropsychology,Vol.4,No.2,2010,p.212.上述文献宣称“就如[短时]虚构是融贯且一致的,而且主要由真记忆被放在错误的时间和脉络所形成,它非常相似于我们有时候会产生记忆扭曲的类型”。。

这些类型的虚构不但在特定时间,而且在更长的时间内都会倾向于是融贯的。研究时常观察到,即便面对相反的证据,患者仍坚持他们的虚构。②Gianfranco Dalla Barba,“Confabulation:Knowledge and Recollective Experience”,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Vol.10,No.4,1993,p.10;John DeLuca,“A Cognitive Neuroscience Perspective on Confabulation”,Neuropsychoanalysis,Vol.2,No.2,2001,p.121;Morris Moscovitch,“Confabulation and the Frontal Lobe System”,in Henry L. Roediger & Fergus I. Craik(eds.),Varieties of Memory and Consciousness:Essays in Honor of Endel Tulving,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1989,pp.135—136.而且,基于内在一致性是真确性的一个关键构成物,假定虚构可能满足记忆的真确性限制特征是不合理 的。

就如虚构无需是不一致的,它们不必错误地表征客观现实。可想象的是,虚构很少或没有包含错误。与自传信息有关的虚构可能会参考实际事态,但却只有在时间上错误地脉络化它们。③Gianfranco Dalla Barba et al.,“Autobiographical Memory Loss and Confabulation in Korsakoff’s Syndrome:A Case Report”,Cortex,Vol.26.,No.4,1990,pp.525—534.比方说,一个母亲可能正确地回忆到她有一个小孩,但没有回忆到他们已经长大并离家了。患者有可能说一个纯粹凭运气而表征客观现实的故事,从而正确地进行幻想。比如说,一个虚构的疑病症病患可能在只有极少或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似乎记得他有甲状腺癌。然而,真相是,他确实患有甲状腺癌,但从未被发现。

总之,一个虚构过程能够形成为真的表征,或是为假的表征。所以,虽然“假记忆”的概念为人所熟悉,但却是由彼此矛盾的概念所组成的;而“真实虚构”虽不是为人所熟悉的概念,却指称一个可能情况。

三、对抗虚构知态理论

鉴于把虚构视为“假记忆”的标准定义所面对的问题,有人提出虚构的主要特征是,它们是在不良基础上的、证据不足的或没有被证成的(我使用“证成”来指,无论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真在一起可以用来区分知识和真信念。在这个意义下,可靠性是一种证成)。这样的虚构知态理论比起标准理论来有明显的好处,它能够处理包含真实和一致的虚构的案 例。

把虚构的概念视为“假记忆”是否不同于把虚构视为没有被证成的记忆,取决于人们在证成的可错论和不可错论的争议上抱持什么立场。不可错论主张,一个信念不能同时既是被证成的又是为假的。完全的证成必须蕴涵真。不可错论是少数人接受的观点,因为它被认为会导致怀疑论。基于只有在很少场合下,我们对某些命题的证据保证了它为真,不可错论似乎有违反直觉的结果:证成是个稀有的事物。如果我们只能够在演绎论证的基础上获得知识,那我们平常在归纳、知觉或证词证据的基础上形成的信念中,只有非常少的信念算是知识。这正是为什么大多数知识论学者赞同某些版本的可错论。根据可错论,一个信念有可能是完全被证成的,但却为假,而且一个信念有可能为真,但却是没有被证成的。①关于可错论和不可错论的区分,参见Trent Dougherty,“Fallibilism”,in Sven Bernecker and Duncan Pritchard(eds.),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London:Routledge,2011,pp.131—143;Stephen Hetherington,Fallibilism.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Available online at:http://www.iep.utm.edu/(accessed July 5,2017)。这样,把虚构视为“假记忆”的标准理论和把虚构视为没被证成的记忆的知态理论之间就有一个显著的差异。

博尔托洛蒂推动虚构的知态概念,具体如下②Lisa Bortolotti,Delusions and Other Irrational Belief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pp.44—45.:

对于什么是和虚构与妄想现象之检视相关的,并不是那些被描述的状态是否为真,而是其内容是否和主体所相信的其他事情相冲突,或者其内容被确信的程度不足以被其合理性或可用来支持的证据所解释。

虚构的知态概念最重要的支持者是赫斯坦和米克艾力安。赫斯坦主张,虚构的特征不是假本身,而是这些宣称是由运作不正常的认知系统所产生,而这些运作不正常的认知系统产生的是在不良基础上的思想”。赫斯坦继续提出以下的概念分析:珍虚构p,当且仅当

(i)珍宣称 p、(ii)珍相信p、(iii)珍的思想p是在不良基础上的、(iv)珍不知道她的思想是在不良基础上的、(v)珍应该知道她的思想是在不良基础上的和(vi)珍对p有信心。③W. Hirstein,Brain Fiction:Self-Deception and the Riddle of Confabulation,Cambridge,MA:MIT Press,2005,p.187.

就“在不良基础上”的概念而言,米克艾力安对虚构的进路大致符合赫斯坦的定义。但是,赫斯坦的证成概念包含内在论和外在论的元素,而米克艾力安是从外在论—可靠论的观点来定义证成的。他写道:

虚构……出现在主体之情节记忆系统运作不可靠时。当这个系统不可靠地运作,它就会时常产生出不准确的表征。在一些案例中,不可靠地运作的记忆系统产生出不准确的表征,我们可以说主体是错误判断的虚构……而在一些案例中,不可靠地运作的记忆系统却产生准确的表征时,可以说主体是正确判断的虚构。①K. Michaelian,“Confabulating,Misremembering,Relearning:The Simulation Theory of Memory and Unsuccessful Remembering”,Front. Psychol,Vol.7,2016,p.1857.

虚构的知态理论一般有三个难题,特别是赫斯坦的理论。让我们依次讨论这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条件(iv),也就是应该要用来捕捉“虚构的患者没有说谎意图”这个观念的条件。②虽然虚构中展现的确信程度会改变(J. DeLuca,“A Cognitive Neuroscience Perspective on Confabulation”,Neuropsychoanalysis,Vol.2,No.2,2001,pp.119—132),一般认为患者通常会真诚地面对他们的虚构,而且没有意识到它们不准确。Marcia K. Johnson,et al.,“Confabulation”,in Francois Boller & Jordan Grafman(eds.),Handbook of Neuropsychology,Vol.2,Memory and Its Disorders,2nd Edn.,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2000,p.383;Vilayanur S. Ramachandran,“Anosognosia in Parietal Lobe Syndrome”,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Vol.4,No.2,1995,pp.28—32.如前所述,基于条件(iv)只能排除到“虚构者不知道她的思想是在不良基础之上”的案例,因此它是过弱的。

当虚构者相信她的思想是在不良基础之上,但她这个信念因缺乏充分理由而不算是知识,那么条件(iv)会被满足。某主体可能不知道她的思想是在不良基础之上的,因为她的信念不为真、没有被证成或因为它被盖蒂尔化(Gettierized)。目前对于这个问题,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是强化条件(iv),具体如下:

(iv*)珍没有(证成地)相信她的思想是在不良基础上的。不只是要求虚构者不知道她的思想是在不良基础上的,(iv*)甚至要求虚构者没有(证成地)相信她的思想是在不良基础上的。③我默认知识的标准观点,即知识包含信念。威廉森和其他人曾经主张颠倒知识和信念之间的解释顺序:不是利用信念来分析知识,而是知识的概念应该要阐明信念的概念。Williamson,Knowledge and its Limit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条件(iv*)在捕捉赫斯坦心中的要点上似乎做得更 好。

另一个赫斯坦的虚构理论遭遇的困难是关于条件(v),即珍应该知道她的思想是在不良基础上的:“假若虚构者的大脑是运作正常的,她就会知道该宣称是在不良基础上的,而且不会做这样的宣称”①William Hirstein,“The Name and Nature of Confabulation”,in John Symons and Paco Calvo(eds.),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New York,NY:Taylor & Francis,2009,pp.647—658.。如果“应该”蕴含“可以”,条件(v)排除了以下案例:主体无法通过内观和反思来获取信念的基础,因而无法知道她的信念是在不良基础上的。为了说明这一点,考虑一个被尼斯贝特和威尔逊大量引用的研究成果②Richard E. Nisbett & Timothy D. Wilson,“Telling More Than we can Know:Verbal Reports on Mental Processes”,Psychological Review,Vol.84,No.3,1977,pp.231—259.,其中正常受试者被要求提供理由,从一大堆相同的连裤袜中挑选出最佳的尼龙连裤袜。参与者挑选了右侧的连裤袜,并根据其特定特征(如针织、弹性、透明性等)而不是在自动售货台上的位置,来产生虚构的解释。印欧语系的人是从左至右阅读的,因此倾向于从左到右扫视。最右边的东西最后都可以被看到,而且在选择方面具有显著地位。但参与者不认为他们的选择被位置所影响。关键在于,这个实验的参与者没有义务要知道为什么他们偏好最右边的连裤袜,因为他们对于其选择的原因缺乏内观上的认识。这也表明条件(v)过于严格。要注意的是,假若条件(v)所说的是,虚构者应该相信(而不是知道)她的思想是在不良基础上的,那它仍然会太严格。③在尼斯贝特和威尔逊的实验中,主体正在虚构的诠释来自Peter Carruthers,Consciousness:Essays from a Higher-Order Perspectiv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p.142—147。公平地说,应该要提及的是,赫斯坦意识到他对虚构的定义没有提供必要条件。

催眠暗示提供了另一个例子,其中描述不良基础信念的人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信念是在不良基础上的。在拉曼诺维奇等人操作④Alena Rahmanovic et al.,“That’s not my Arm:A Hypnotic Analogue of Somatoparaphrenia”,Cognitive Neuropsychiatry,Vol.17,2012,pp.36—63.、博尔托洛蒂和考克斯进行报告的实验中,被催眠的参与者接收到一个暗示,说他们的非惯用手和手臂是属于另一个人,并且他们被指示要忘记催眠师给了他们这个暗示。被催眠的参与者接着被要求,从暗示所针对的那只手臂旁边的托盘捡起东西。如果他们使用的不是该暗示所针对的手,他们就会被询问,为什么他们要使用那只手。他们提供了虚构的理由,例如“我的另一只手臂被卡住了”或“我的另一只手臂瘫痪了”。参与者还会被问及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医生检查他们的手臂,并发现该手臂正常而且属于该参与者,那他们会说什么。某些参与者响应说,那医生是错的。因为实验中的参与者没有意识到为什么他们对其手臂的感觉有所不同,他们无法知道或相信他们的信念是在不良基础上的。结果再一次说明,赫斯坦的条件(v)过于严格。

有人可能会通过添加“在正常条件下”这样的分句来处理反对意见。修改后的条件如下:

(v*)在正常条件下,珍应该知道她的思想是在不良基础上的。但是,条件(v*)的问题在于,在许多正常(非病理的)情况下,主体在心理上不可能意识到其思想是在不良基础上的。恰当的例子包含隐性偏见和刻板印象。可推测的是,赫斯坦将要从虚构的定义中排除一般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但是,“在正常情况下”一词相当于“在非虚构的情况”,那虚构的定义就会是循环的。

虚构的知态概念的第三个问题,亦是最严重的问题,是关于条件(iii)的,即把虚构的思想描述成是在不良基础上的或没有被证成的。不同于条件(v),条件(iii)是任何虚构知态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虚构(而不是记忆)是在不良基础上的”这样的论题,共有两类反例:真记忆有可能是没有被证成的,而且虚构有可能是被证成的。因此,知态理论无法区别虚构和记 忆。

关于没有证成的记忆,最具说服力的例子是,主体记得p,但有一些可被攻击的信息是这样的:假若主体察觉它,她就不会被证成地相信p。①真记忆可能没有被证成的宣称在面对广泛的记忆的知态理论(记得p蕴含知道p)时消失了。如果记忆蕴含知识,而且知识蕴含证成,那就可以(通过蕴含的传递性)得出记忆蕴含信念、真和证成。这里并不需要特别来论证证成的不被击败者条件。除了“证成并不兼容于出现了不被击败之攻击者”这个单纯合理的观点,文献大都支持无击败者的条件。尽管知态证成的观点种类繁多,抱持内在论和抱持外在论两边的哲学家仍然会认为,证成与不被击败的攻击者是不相容的。因为证成信任的是心灵上可获取之物(某人可以仅通过反思其心灵状态来知道某东西是否存在),那么被证成地相信p必须排除某人拥有充分理由来假定p为假,或者假定信念p没有奠基在好的基础之上,或没有经由一个充分的真理指向的方式所产生。因此,在知态内在论的例子里,不被击败的攻击者明显会破坏证成。不被击败的攻击者的出现是否与外在论理解下的证成不兼容,取决于它考虑的是哪个版本的外在论。如果是严厉版本的知态外在论,某主体在知态上被证成地相信某事,即该信念是真实有效的(无论某主体是否将其信念视为没有被证成)。只要某人仰赖于事实上好的理由来相信p,尽管他被说服p为假,或是被说服信念p是不可靠地形成的,他仍然是被证成地相信p。在德雷茨克那里,这个立场被称为“疯狗可靠论”②Fred Dretske,“Entitlement:Epistemic Rights Without Epistemic Duties?”,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Vol.60,No.5,2000,pp.591—606.。此处没有空间让我深入探讨疯狗可靠论,但它一般都会被拒绝。所有外在论的最主要支持者──高德曼(Alvin Goldman)、诺齐克(Robert Nozick)和普兰丁加(Alvin Plantinga)──都接受无攻击者条件。他们认为,即便某主体无需意识到证成他信念的因素,他可能也没有意识到破坏其信念的证据。肯定提供证成给信念的是外在论条件,但从信念中消除证成的则是内在论的无攻击者条件,两者当中并没有不一致。无攻击者条件确保信念要被证成,它就不得不与主体所拥有的背景信息之间相融贯。

基于这些初步要点,考虑以下没有证成之记忆的案例。在t1时,吉尔知道约翰·肯尼迪在1963年被刺杀。①在“t”的下标,索引的值决定所指的时间是过去还是现在:相对地最大的数字指现在。所以,这里的“t2”指现在,“t1”指过去。在t2时,吉尔的朋友们对她开了个玩笑。他们告诉她,肯尼迪是在1964年被刺杀的,并向她提供了可信但误导性的证据。考虑给定证成和不被攻击的攻击者之间的不兼容性,吉尔在t2时并不知道肯尼迪在1963年被刺杀。她之所以不知道,是因为她无法排除以下的相关可能性:直到1964年肯尼迪都没有被刺杀。虽然吉尔仍然记得她在t1时所知道的,但她还是不知道肯尼迪在1963年被刺杀。这个案例显示出,某人可以记得他曾经知道的事,但却不再知道它,即使他仍然继续对它抱持真信念,理由在于,他不再是完全被证成地相信它。②对 比 博 内 克 Memory:A Philosophical Stud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pp.71—83 和“Further Thoughts on Memory:Replies to Schechtman,Adams,and Goldberg”,Philosophical Studies,Vol.153,2011,pp.109—121;不同意见可参见 Fred Adams,“Husker du?”,Philosophical Studies,Vol.153,2011,pp.81—94 和 Andrew Moon,“Remembering Entails Knowing”,Synthese,Vol.190,2013,pp.2717—2729。

就如上文提到的,虚构(而不是记忆)没有被证成的论题会有两类反例。第一类反例是关于没有被证成的记忆;第二类是关于被证成的虚构。取决于证成的概念如何被理解,虚构有可能被视作是恰当地被证成 的。

就如在“记忆的建构性本质”一节的解释一样,边缘扩张(委托错误)的现象往往非常准确,以至于米克艾力安宣称“边缘扩张不必降低记忆的可靠性”。而且,基于米克艾力安采取证成的可靠论,根据其观点可以得出有一些记忆虚构会满足证成条件。

赫斯坦跟随高德曼③Alvin I. Goldman,“Reliabilism,”in Edward Craig(ed.),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London:Routledge,1998,pp.204—208.,不但要求被证成的信念奠基在可靠的信念形成过程中,而且要求没有可靠的或有条件的可靠的过程是S可用的:假若S使用了这个(实际已使用过的过程以外的)过程,那就会造成S不相信p。给定这个版本的可靠论,非常不可能会出现虚构是可以满足证成条件的。

虚构知态理论的两个支持者,赫斯坦和米克艾力安都采取证成的可靠论。但虚构的知态理论也有可能与其他证成理论组合在一起。举例来说,根据证成的融贯理论,某信念是通过属于一个信念的融贯系统而被证成的。一个信念系统要是融贯的,那构成该系统的信念就必须与其他信念融贯。④关于记忆证成融贯理论的调查,参见Erik J. Olsson,“Coherentism”,in Sven Bernecker & Kourken Michaelian(eds.),Routledge Handbook of the Philosophy of Memory,New York,NY:Routledge,2017,pp.310—322。

典型地,融贯性被认为包含三个组成部分:逻辑一致性、解释关系和各种归纳非解释性)的关系。就如“不为假的虚构”一节所解释的,虚构可以是“融贯、内在的一致和相对地常见的”。给定某信念的证成在于它与系统中其他信念是融贯的,而且给定虚构可以是融贯的,由此可得出虚构可以满足融贯论的证成条件。但是,如果虚构能够算是融贯论上被证成的,那知态理论就无法指认出那个使得虚构和记忆不同的特 征。

融贯论和可靠论不是唯一可以让虚构能算是被证成的知态证成理论。其他恰当的例子有知识的因果理论①Alvin I. Goldman,“A Causal Theory of Knowing”,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Vol.64,No.6,1967,pp.357—372.、知识的可错论②Stephen Hetherington,Good Knowledge,Bad Knowledge:On Two Dogmas Of Epistemology,Oxford:Clarendon Press,2001.、知态证成的义务观点③Roderick Chisholm,Theory of Knowledge(2nd edn),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77.和特定形态的证据论④Earl Conee & Richard Feldman,Evidentialism:Essays in Epistemol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可是,讨论这些知态证成理论会使我们走得太远。

四、记忆的因果理论

我们已经看到,人们有充分的理由来拒绝两个现存、将虚构视为“假记忆”和“不良基础的记忆”的记忆虚构理论。而且,基于可能有些虚构既为真又是被证成的,将虚构定义成为假或不良基础的记忆信念仍然无济于事。⑤虚构的解释有一个共通特征,也就是它们为假或是在不良基础上的。“虚构的解释是知态上错误的。一般而言,它们是为假的解释……但是,即便虚构的解释并非为假,它们在其他方面仍然是在知态上不好的。虚构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它们在不良基础上或证据不足。”Ema Sullivan-Bissett,“Implicit Bias,Confabulation,and Epistemic Innocence”,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Vol.33,2015,p.551.但结果如何呢?我们是否被迫下结论说,虚构是“不明确的症状”⑥Maurice Victor et al.,The Wernicke-Korsakoff Syndrome(2nd edn),Philadelphia,PA:F.A. Davis,1989.或“仅仅是说谎的礼貌用语”⑦Francis A. Whitlock,“Some Oservations on the Maning of Cnfabulation”,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Vol.54,1981,pp.213—218.?不。本文的主旨是要提供一个新颖的虚构理论,其中相对于真记忆,定义虚构的特征并非它为假或它是在不良基础之上的,而是它缺乏恰当的因果历史。在这一节中,我会阐述记忆的因果理论的一个版本。⑧本节所描述的记忆因果理论是在博内克《记忆》 (Memory:A Philosophical Study)一书中的第四、五章基础上加以建构的。在后面的部分,我会论证虚构无法满足记忆的因果条件。

直觉上,记得某事既不同于重新学习它,也不同于真实地虚构它。宣称记得某事不只蕴含主体在过去曾表征它,还蕴涵她当下的表征以某些方式由其过去的表征所造成。因此,记忆理论必须设计出一个联结条件,借此确保记忆内容是被保留下来的,而不是再学习或编造出来的。联结条件指出,要记得某命题,它不只必须要在以前表征过,现在的表征必须适当地与过去的表征联结在一 起。

在文献中,联结条件有三类:证据保留理论、简单保留理论和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指出,要记得p,某人现在的表征就必须与他过去的表征p*有一个恰当的因果关系,其中p等同于或充分地相似于p*。①记忆的因果理论的古典构形来自 Charles B. Martin & Max Deutscher,“Remembering”,The Philosophical Review,Vol.75,No.2,1966,pp.161—196。关于此因果理论的批评者,参见 Robert Shope,“Remembering,Knowledge,and Memory Traces”,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Vol.33,No.3,1973,pp.303—322;Eddy M. Zemach,“Memory:What it is,and What it Cannot Possibly be”,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Vol.44,No.1,1983,pp.31—44。当然,关键议题是要去决定应该将什么视为恰当的因果联结。我将在下文回到这个议题。因果理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证据和简单保留理论。简单保留理论的支持者认为②例如 Roger Squires,“Memory Unchained”,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78,April 1969,pp.178—196。,要让过去和现在的表征之间在记忆上相关所需的只是拥有一个特定的过去表征,使得某人获得能力或倾向,借用现在的表征来保留并运用;过去和现在的表征之间不必有因果联结。根据奈洛尔首先提出的证据保留理论③Andrew Naylor,“B Remembers that P from Time,T”,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Vol.68,No.1,1971,pp.29—41.,要让知识能算作记忆,其证成因素(证据、基础、理由)必须与那些对被保留下来的原始知识提供支持的因素相同。要记得p,你必须知道p,你过去必须知道p,而且你过去相信p所依据的基础必须与现在相信p所依据的基础相同。根据此观点,保留知识不仅牵涉保留已知的命题,还涉及支持理 由。

有三个理由可支持记忆的因果理论,并反对其竞争理论。第一,简单保留理论指出,保留过程不是因果关系,但它没有让我们引导负责保留表征命题能力的过程。因果理论在解释力上比起简单理论更具优势,因为它回答了什么类型的过程使得记忆保留变得可能。第二,与证据保留理论不同,因果理论不承认以下这个有问题的论题:记忆蕴含知态证成(参见“反对虚构的知态理论”一节)。第三,比起简单或证据保留理论,记忆的因果理论提供了更好的解释,说明以下的常识性反事实条件句为真:假若S没有在t1时表征p*,他就不会在t2时表征p。

记忆的因果理论的一个更新的竞争对手是(非因果的)模拟理论。④某些版本的模拟理论与过去和现在表征之间存在的因果联结是兼容的(参见Felipe DeBrigard,“Is Memory for Remembering?Recollection as a form of Episodic Hypothetical Thinking”,Synthese,Vol.191,2014,pp.155—185)。在此,我专注于米克艾力安版本的模拟理论,其声称没有保留条件。仿真理论指出,在情节记忆中,主体依靠过去事件的经验所获取的信息,建构他个人的过去之中的目标事件的仿真品。记忆系统的正常运作是由三个条件所定义的──准确性、内在性和可靠性。内在性条件指出,记忆主体必须自己贡献保留下来或生成出来的内容给记忆表征。可靠性条件指出,要让记忆系统运作正常,它必须承认大部分产生的表征都是准确的。这三个条件组合起来意味着因果条件是多余的。就如米克艾力安所述:“他们并非以信息的保留来定义系统的正常运作,而是以可靠性来直接定义它……一旦将可靠性条件添加到理论中,因果条件本身就不再必要。”

针对仿真理论者对记忆的因果理论的挑战,我想提出三点作为回应。首先,只要记忆表征的内容被保留下来(而不是建构出来),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保留内容的过程中牵涉什么?像简单保留理论一般,模拟理论并没有提供答案。我认为,如果模拟理论的支持者试图阐明保留内容背后的过程,他们最终就会回到记忆的因果理论。其次,模拟理论使用可靠产生准确表征来定义记忆。但我们的记忆系统是如何能够可靠地生产出准确表征的呢?如果不是以联结过去和现在表征的因果过程来回答这个问题,那据我所能看到的,我们只剩下一个图像,在我们的记忆表征和过去事件之间有一个显著的关系,但却没有解释到此关系。再次说明,记忆的因果理论在解释力上比起模拟理论更具优势,因为它解释了该显著关系背后的过 程。

并不是任何因果联结都构成记忆,有一些因果链并不是适当的类型:它们是异常的。但是,什么可算是过去和现在的表征之间恰当的因果联结呢?直觉上,过去的表征必须存放在表征原始事件、并在原始情节与主体记得该事件的能力之间提供因果联结的记忆痕迹中。当记忆状态是痕迹和提取信号的联合生产物时,该痕迹必须是记忆生产的共同充分条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另一个说明方式是,记忆痕迹必须至少是似乎记得的状态的非必要但充分条件中的一个不充分但非冗赘因素。麦基①John L. Mackie,“Causes and Conditions”,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Vol.2,No.4,1965,pp.245—255.称这样的因素为inus条件。根据inus条件来描述痕迹中记忆状态的因果依赖性,让我们能够区别在提示之上记得某事和仅仅重复提示本身。

一方面,痕迹中记忆之间的因果依赖性有一个重要差异;另一方面,对过去表征的记忆之间的因果依赖性也有一个重要差异。相对于提示,对于痕迹中记忆之间的依赖性,最佳分析是利用充分必要条件。对应过去表征的记忆,其因果依赖性的最佳描述利用的是反事实条件句:假若S在t1时没有表征p*,那她就不会在t2时表征p。这一条件让我们能够正确地分类异常案例,案例当中有某个过去的表征,触发某个产生主体先前已经思虑过其内容的表面记忆的一次性随机因果机制,借此吻合似乎记得的状 态。

为了推动上述反事实条件句,试考虑以下案例。基于严重忧郁,简相信没有人喜欢她。每当她遇到某个对她表现友好的人,这种经验都会在她的记忆中发生变化,因而在她看来,那人对她表现得不友好。简没有意识到她记忆中的偏见。在t1时,简与公开表示不喜欢简的珍妮弗碰面。在t2时,简似乎记得珍妮弗在t1见面时不喜欢自己。尽管简的记忆宣称是真的,而且她在t1时的经验与她在t2时所经验的表面记忆之间有一个因果关系,她仍然没有记得珍妮弗不喜欢她。简之所以没有记得的理由在于,在所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假若简当时曾经认为珍妮弗喜欢她,她还是会在t2时相信珍妮弗的举止是不友好的。简表面记忆的内容吻合其过去表征不过是运气使然。但直觉上,要记得某事,某人过去和现在表征的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可能不是完全巧合使然的。似乎记得的状态要与过去表征有记忆上的相关,它就必须是:假若过去表征是不同的,那主体就不会去占用那个事实上被占用的似乎记得状态。

五、记忆虚构的因果理论

相对于真记忆,记忆虚构的特征是,似乎记得的状态无法反事实地依赖在对应的过去表征上(给定有一个过去表征)。在一些案例中,虚构状态被声称是表征一个特定的过去表征,但实际上并没有过去表征。在另一些案例中,有一个过去表征,而且虚构因为以下的反事实条件句没有被满足而出现:假若该过去表征是不同的,那就会引起不同的似乎记得状态去吻合该不同的过去表征。虚构的特征是,过去和现在表征内容之间的任何吻合关系只不过是幸运的巧合。然而,在真记忆中,就像实际的过去表征造成一个吻合的似乎记得状态,其他可能性的过去表征也是如此。不同的过去表征会产生不同的似乎记得状 态。

虚构的因果理论在文献上偶尔被提及,但它从未被详细说明过,也没有针对其他观点提出反对意见。马丁和多伊彻在他们具开创性的文章《记得》中指出,记忆的因果条件防堵了真实虚构的可能性。①Sarah K. Robins,“Representing the Past:Memory Traces and the Causal Theory of Memory”,Philosophical Studies,Vol.173,2016b,p.2997.该文献已指出这一点。他们考虑到以下案例。康特经历了一场车祸。不久后康特卷入的第二次车祸,使得他对第一次车祸的记忆消失了。在这一点上,他不再记得第一次车祸。不久后,一个催眠师让康特相信他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发生过车祸。纯粹巧合的是,催眠师对车祸事故的描述吻合康特遇到的第一次车祸。经过催眠,康特正确地相信他曾经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卷入了一个特定类型的车祸。即便康特正确地描述第一次车祸,但马丁和多伊彻宣称他并不记得,因为他对第一次车祸的叙述一点都不是由于他的观察”。我同意马丁和多伊彻对真实虚构的处理。但我不像他们,我利用因果条件不只排除真实的虚构,还有不为假的虚 构。

除了马丁和多伊彻以外,罗宾斯是虚构因果理论唯一的支持者。罗宾斯预设而不是建构)虚构的因果理论②Sarah K. Robins,“Confabulation and Constructive Memory”,Synthese,2017a,[Epub ahead of print].:她论证许多记忆的建构理论基于否定真记忆中因果联结的存在无法解释虚构,因而无法区别真记忆和缺乏因果联结的虚构。然而,罗宾斯理论的症结在于,它无法解释真实虚构。根据罗宾斯的观点,某个记忆状态要算作虚构,违反因果条件是不够的;该状态的内容也必须为假。①Sarah K. Robins,“Misremembering”,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Vol.29,2016a,p.445.在该文献中,罗宾斯写道“当第一个保留条件被满足,但第二个准确性条件没有被满足,那就会出现错误记忆的情况。当两个条件都没有被满足,结果就是虚构。”但就如我们在“不为假的虚构”一节所看到的,虚构不必为假。

虚构因果理论的主要观念是,当主体似乎记得的状态无法反事实地依赖在对应的过去表征上(给定有一个过去表征),那她就是在虚构。这个对虚构的定义提出了一个问题:反事实依赖性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确立的?②刘易斯(Lewis,“Veridical Hallucination and Prosthetic Vision”,in Philosophical Papers,Vol.2,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pp.273—286)提出的幻觉的因果理论会面临一个类似的问题。为了说明后一个问题,让我们考虑另一个版本的车祸案例。这一次,康特正确地描述第一次车祸并不是巧合使然。取而代之的是,除非信念为真,否则催眠师不会让康特相信他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发生过车祸。在这个案例中,即使这是不是真记忆的案例仍有争议,但因果依赖关系似乎成立。对此案例的评估取决于一个人的表面记忆必须依靠多大范围的可能变化。借用诺齐克③Robert Nozick,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的术语,我们可以说,当某过去表征某范围的可能变化引起相应的表面记忆变化,表面记忆就会追踪该过去表征。我倾向于认为,只要似乎记得的状态追踪相应的过去表征,异常因果链与记忆就会是兼容的。可是,虚构因果理论的可信性无关于在异常因果链的议题上抱持什么立场。

虚构的因果理论对涉及真实和被证成虚构的案例提供了正确的判断。仅仅因为似乎记得的状态因巧合而为真,并不表示它反事实地依赖在相应的过去表征上。同样地,某个似乎记得的状态是在融贯论上被证成,无关于它是否反事实地依赖在相应的过去表征上。这就是为什么虚构的因果理论让我们能够从真记忆的行列中排除掉真实和良好基础的虚构。

六、虚构、错误记忆和再学习

米克艾力安最近对虚构的因果理论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攻击。他同意虚构的因果理论让我们能够:一方面,区别记忆和真实虚构;另一方面,区别错误记忆和为假的虚构。根据米克艾力安,虚构的因果理论不能够让我们做的是:一方面,区别虚构和再学习;另一方面区别再学习和错误记忆。

米克艾力安视再学习、虚构和错误记忆为不同类型的“记忆错误”。再学习“出现在特定案例中,其中主体对某事件的记忆完全仰赖在外在提示上”。虽然再学习“缺乏内在性”,虚构被认为是“缺乏可靠性”。错误记忆会出现,“当可靠性条件被满足但准确性条件没有被满足时”。

有了学习、虚构和错误记忆的区别之后,米克艾力安论证指出,虚构的因果理论会有消灭真实虚构和再学习之区别的结果。他宣称,因果进路“不能区分真实虚构和再学习,两者都不包含痕迹的联结”。此处大概的观点是,从记忆因果理论的角度看,某些再学习案例和某些真实虚构案例之间并没有差异:前一种案例当中毫无记忆痕迹(缺乏内在性);后一种案例涉及一些记忆痕迹,但它们无法为表面记忆状态和其相应过去表征的反事实依赖性扮演适当的角色。而且,除了混淆真实虚构和再学习以外,因果理论还混淆了为假的虚构和错误记忆。米克艾力安写道:

因果论者将……会在区分错误记忆和为假的虚构上遭遇困难。因为他把错误记忆视为被可靠性和准确性所刻画,并且将为假的虚构视为被不可靠性和不准确性所刻画。

本节重点是米克艾力安针对虚构的因果理论所提出的反对意见经不起严格审视。我会提出三点加以证明。

第一,将再学习包含在记忆错误的分类学里面是错误的。当某人学习信息、忘记它并由同样或不同的来源重新获得它,那人就是在再学习。①Sarah K. Robins,“Memory Traces”,in Sven Bernecker & Kourken Michaelian(eds.),Routledge Handbook of the Philosophy of Memory,New York,NY:Routledge,2017b,pp.76—87.各种过去事件的认知来源(日记、照片等)的可用性与记忆的难以记起性一起,制造了某人重新获得而非保留)关于该事件的信息的可能性。

再学习与记忆明显不同,但这并不代表再学习是记忆错误。再学习一般是在(有可能被视为记忆错误的)忘记之前。②米克艾力安(“The Epistemology of Forgetting”,Erkenntnis,Vol.74,No.5,2011a,pp.399—424)论证,如果我们的记忆功能有好表现,忘记的特定模式是必要的。而再学习有时候会伴随着来源监控错误,也就是一种记忆来源错误地归属给某些特定回忆经验的记忆错误。③Marcia K. Johnson et al.,“Source Monitoring”,Psychological Bulletin,Vol.114,No.1,1993,pp.3—28.比方说,你可能从本地新闻再学习一个当前的事件,并忘记了该事件,再从朋友处再学习到该事件,但稍后却说是从本地新闻(即原本获得该信息的地方)学习该事件的,也就因此反映了一个错误的来源归属。所以,即使再学习可能先于记忆错误(忘记),而且可能是伴随着记忆错误(来源监控错误),它本身仍然不会是记忆错误。米克艾力安意识到:

再学习……在心理学家的标准研究当中并不是记忆错误。但再学习明显与记忆有密切关系,而且,虽然主体意识到他在再学习的情况下,将再学习视为错误是不自然的观点,但同样道理也适用于此处讨论到的其他错误──如果假定在我们关心的案例中,主体视自己正在记忆。因此,把它包含在记忆错误的分类学里是恰当的。①K. Michaelian,“The Epistemology of Forgetting”,p.4.罗宾斯也把再学习归类为记忆错误。

米克艾力安似乎在说的是,如果主体错误地把自己视为正在记忆,那再学习就是记忆错误。但是,我们即将接受这个宣称,再学习的问题还是在于错误的来源监控,而不是重新获得信息。从任何角度来看,再学习都不会产生记忆错误。

第二,米克艾力安宣称,因果理论混淆真实虚构和再学习,因为“两者都不包含痕迹的联结”。这里的基本假设是,因果理论只能凭借被切断的因果联结来区分再学习和真实虚构。或者米克艾力安认为,基于在两种案例下因果联结都被切断,因而没有东西可用来区分真实虚构和再学习。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果理论者有别的途径来区分真实虚构和再学习。首先,不像虚构,再学习包含对信息的重新获得。另一个差异是关于主体的态度。我们已经看到,主体会将虚构视为真记忆。但在再学习的一般案例中,主体并不会错误地把自己视为正在记忆。

第三,米克艾力安宣称,因果理论混淆错误记忆和为假的虚构,因为两者都被认为是“由不准确性所刻画”。纵使假设我们接受米克艾力安把错误记忆定义成可靠但是为假②错误记忆的另一个定义,可参见在脚注里引用到的罗宾斯的立场。,其批评也并不成立,因为因果理论者有其他途径来区分错误记忆和为假的虚构。就如米克艾力安自己所指出的,因果理论者可以指出可靠性条件上的满足作为相对于为假虚构、错误记忆的区别特征。此外,即便显示出与之相矛盾的证据,虚构故事的人通常对于他们的“记忆”非常有自信,但这却在错误记忆的一般案例中不常 见。

结 论

总之,相对于真记忆,定义虚构的并不是它们为真或缺乏知态证成,而是它们没有恰当地在因果上联结到对应的过去表征,也或者因为没有对应过去表征,或者因为因果联结被切断了。③本文的前身曾经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举办的会议(Medical Knowledge in a Social World,2016年3月28日至29日),以及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举办的会议(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mory,2016年7月17日至22日)中宣读过。我很感激费尔南德斯(Jordi Fernandez)、米克艾力安、奥康纳(Cailin O’Connor)、普列斯特(Maura Priest)、罗宾斯、韦宁(Markus Werning)和《假说与理论》 (Hypothesis and Theory)的三位评论人对先前草稿提出的意见。

猜你喜欢

虚构信念定义
以爱之名,定义成长
有一种信念,叫“中国红”
为了信念
虚构
京东商城图书销售排行榜
严昊:不定义终点 一直在路上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定义“风格”
虚构的钥匙
围墙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