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工党支部与团学组织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0-11-30汤长胜朱维霞

现代交际 2020年23期
关键词:团学教工第二课堂

汤长胜 朱维霞

(1.山东财经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面临着深化改革浪潮和社会转型带来的冲击。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既有严格的区分又有紧密的联系。党支部与团学组织作为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教育的最基层组织,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在具体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具有交叉和融合。因此,构建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使之顺应时代变迁的要求,增强学生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成为高校育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协同”的概念和思想最早由德国科学家哈肯提出,协同是以达成一定的结果为目的,对系统内部各要素做组合协作,以实现整体或局部效能要大于协同前的效能[1]。协同育人是基于协同基础做好育人效能的最大化。

一、教工党支部和团学组织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加强党支部和团学组织协同育人研究是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保证学生工作正确方向的必然选择。

(一)加强教工党支部和团学组织协同育人研究是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具体实践

“三全育人”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党支部和团学组织的协同育人是全员育人的重要实践。《“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教思政厅函〔2018〕15号)要求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校办学治校全过程,落实到教职员工职责规范之中[2]。高校党支部是开展党建工作的基层组织,教工党支部是教师党建工作的基层组织,是教师群体的先进组织,是教书育人的楷模组织。高校团学组织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施者,是学生工作的管理服务机构,与学生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教工党支部和团学组织协同育人是专业教师、学生工作者和教辅人员的协同育人,是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组织育人等的全员育人,是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具体实践探索。

(二)加强教工党支部和团学组织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有利于保证团学工作的正确方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党建引领团建,基层党组织指导学团工作的开展,指引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加强教工党支部和团学组织的协同育人,实际上是在党建方向的指引下,充分发挥各个岗位教职工党员的作用,把专业教师的课堂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员工的育人职责,把课程思政、管理服务育人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做既有利于全面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压紧压实党建工作责任,深入破解党建工作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两张皮”问题,着力推进党建工作创新,扎实开展党组织“对标争先”行动,全力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当前高校党团协同育人存在问题析因

各高校的团学组织都是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党组织的领导班子指导团学组织开展落实各项学生党建工作,适当参与相关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大多高校,教工党支部和团学组织的联系比较松散,两者之间的交集较少。教工党支部主要是按部就班地开展学校和学院要求的各项党建工作,加强支部建设、党员培养教育、开展特色党日活动等;团学组织围绕学生培养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和各项具体学生实务工作。如果没有特定的安排,教工党支部和团学组织的协同性交叉,两者基本行走在两条育人的平行线上。

(一)固守传统的育人观念,协同育人意识较差

部分高校秉承传统的育人理念,不同的教师负责不同的工作。专业教师认真履行知识传授的职责,其育人的舞台仅限于课堂;学生工作队伍负责学生教育管理的一切事务,凭一己之力可以完成十大育人功能中“课程育人”“科研育人”之外的所有功能。专业教师只负责学生成长过程中专业知识的传授,很少与学生有课堂之外的其他接触;教工党支部开展的活动与学生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基本没有关联,无法有效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团学组织则会为了学生学业发展需要,配合专业教师开展专业引导、学风塑造、课堂考勤等工作,为专业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学习。综上,从协同育人的角度来看,团学组织是比较积极配合的一方,而专业教师和教工党支部则是比较被动的。

(二)第一和第二课堂的衔接不够顺畅

当前,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从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及个人发展前景的角度来看,单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竞争力并不是很强,用人单位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而,现在高校比较重视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多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对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这也就要求专业教师不能固守于第一课堂,而是要积极延伸到第二课堂和校外阵地,带领学生参加双创比赛和社会实践。现实是不少高校还是把第二课堂划归为以辅导员为主开展的学生工作,专业教师的参与度不高;受制于专业知识和精力,辅导员带队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没法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而,迫切需要打通第一和第二课堂的壁垒,让更多的专业教师进入第二课堂,助力学生的全面成才。

(三)课程思政的执行力度不够,教工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发挥不强

有些课程和教师的课程思政执行没有到位,课堂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没有深入挖掘和延伸思政教育的内容。特别是有些教工党员没能有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没有积极对标学生的培养任务,主动与学生工作人员联系,在平时的专业教学中贯穿政治引领和思想教育,从而导致专业教师和学工队伍没有形成协同力,无法有效落实“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实践。

三、构建完善的教工党支部与团学组织协同育人机制

(一)围绕“三全育人”,加强育人队伍建设

高校要立足社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新的时代要求,有效整合全校的师资力量,形成各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合力,打造三全育人的格局,把基层党支部、团学组织和专业教师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基层党建工作、思政工作和教学工作三线合一的工作机制。

1.加强教工党支部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教工党员的教育引领作用

选拔过硬的教工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双带头”作用,在课堂上有效地把知识传授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在日常的党支部活动中积极落实党建带团建,加强与团学组织的联系,配合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开展一系列支部活动;围绕学校和学院的中心工作,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培养工作两线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有效沟通渠道,加强师生的联系;通过1+1帮扶的形式,形成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结对帮扶,在具体的党组织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知识传授,把育人课堂延伸至支部活动中。加强教工党支部和团学组织的有效互动,主动把支部活动与学生工作相结合,有效落实党建带团建;教工党员注重对学生的课后辅导和创新实践活动的指导,有效实现第一和第二课堂的无缝对接。

2.加大对团学干部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更好地胜任育人工作

加大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团学干部的培训力度,注重其政治素养、思想引领、专业技能的提升,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辅导员是党团工作协同育人的枢纽,他们大多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是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主力军。加大对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注重党建对团建的引领作用,建立起党团组织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基层教工党建工作—学生党建工作—学生思政工作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二)依托实践育人平台,推动专业教师和学工队伍的协同育人

实践育人为教工党支部和团学组织的协同育人搭建了有效平台,帮助专业教师有效衔接第一和第二课堂,架设了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桥梁。

1.重视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在第一课堂的协同育人

第一课堂是专业教师的主战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舞台。专业教师要积极发挥“身正是范”的引领作用,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翱翔;更要注重落实课程思政,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把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有机结合起来。辅导员要配合专业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考勤、听课等形式保证学生的到课率和学习效率;搭建专业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及时反馈双方问题并推动解决。第一课堂的协同育人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学业,养成优良的品格。

2.利用实践平台强化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在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功能

综合性人才的培养需求更加注重学生双创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辅导员是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文体活动和学科竞赛,进而把第二课堂延伸至社会,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双创竞赛和社会实践。受专业知识所限,辅导员指导级别比较高的学科类竞赛和专业性比较强的社会实践会比较吃力,很难取得预期成果,迫切需要专业教师的参与。以实践教育为平台,构建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是教工党支部和团学组织协同育人的重要体现。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分工协作、共同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和学科竞赛,特别是要给省级以上的竞赛团队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各学科性质学生社团归口指导,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嵌入德育、专业元素和模块,由辅导员主导组织,邀请专业教师担任嘉宾或评委等。通过实践平台,把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教工党支部和团学组织有效关联起来,在共同指导学生参与比赛和活动的过程中协同育人。

(三)科学设置评价体系,激发教工党支部和团学组织协同育人的积极性

教工党支部和团学组织协同育人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践的重要体现,为了调动双方的参与积极性,必须设置科学的评价量化体系,指导每个岗位的教师切实履行育人职责,在全员参与的前提下构建起比较完备的协同育人机制。

1.制定比较完善的教工党支部考核制度

针对教工党支部的考核指标,除了基本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外,要加大党团协同育人的指标比重,加强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和团学组织之间的互动,多方联手开展各种党团主题活动,建立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对教工党员的考核也要引入参与学生活动的考核指标,建立教工党员联系学生制度,加大专业教师对第二课堂的参与力度,把指导社会实践、“挑战杯”等各项竞赛类活动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充分发挥教工党员在实践育人和科研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2.完善团学组织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重视党建对团学工作的指导引领,形成合力育人。定期加强团学工作人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培训,重视党建工作对团学工作的引领;定期举办党团共建活动,加大校园文化活动中党建活动的比重;依托实践平台,搭建教工党支部—团学组织和专业教师—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让专业教师把教书育人的舞台延伸到第二课堂;重视优良学风的塑造,鼓励学团干部多进课堂,了解学生的上课情况和上课效果,协助专业教师提高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团学教工第二课堂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影响大学生团学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及策略分析
关于高职院校团学干部队伍建设路径探索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高校创新性团学干部培养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团学组织建设创新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