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文艺作品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取向

2020-11-29吴秀琴李小威

关键词:文艺作品文艺抗疫

吴秀琴 李小威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福建福州 350007)

2019年末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迅速蔓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疫情,艺术家们虽然不能像医务工作者站在对抗病毒的第一线,但他们同样时刻关注“抗疫”的社会现实,积极创作各种形式文艺作品加入到这场疫情的防抗斗争之中。“抗疫”文艺作品因防抗疫情和现实的需要而产生,其体裁形式多样,包括戏曲、舞蹈、音乐、小品、绘画、书法、漫画等艺术形式。民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艺作品,在不同的社会层面上,具有抚慰民众心灵、鼓舞人民“抗疫”斗志,传播时代正气所产生的积极功能效用。“文艺是时代的晴雨表,是社会情绪的反映,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1]文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所以其功能也是处于动态变化与发展之中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现实面前,对于文艺作品社会功能的探讨是有必要的。本文试对“抗疫”文艺作品社会功能的内涵,以及文艺作品价值追求的实践启示展开论述。

一、“抗疫”文艺作品的积极现实功能

(一)助推防疫知识与防疫政策的传播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传播速度快、感染性隐蔽性强,防控难度大的特点,而疫情又处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增加了人口流动的频率和范围的防控难度,在治疗新冠肺炎尚无特效药的情况下,辅助救治、居家隔离和做好个人防护成为有效的防控举措。疫情爆发后,党中央、国务院自上而下进行了强有力的组织动员,从各级政府到村居社区、从党政机关到医疗交通等服务保障单位、从人民军队到地方各企事业单位均齐心协力、密切合作,构建了阻击疫情的“全国一盘棋”式的立体网络。国家层面的统一指挥和充分重视,发挥着防抗疫情决定性的作用,但对政策的具体落实和执行,要靠民众的积极理解和有效配合。在这样特殊的形势下,宣传防疫知识和普及防疫政策上,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可以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灵活优势。面对疫情,全国各级文联、艺术家协会层层动员,同时各个社会组织、众多的艺术家们纷纷自发行动起来,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广泛快速传播,形成了强劲的文艺“抗疫”浪潮,产生了强大的积极社会效应。如京韵大鼓《在家呆着好》,谆谆劝诫大家做好自身和家庭防护,减少出行别添乱;岔曲《赞口罩》宣传“小小口罩自己挑,利己利人最稳牢,四方块儿笼罩四周遭”;快板《为逆行者点赞》:“严防死守不等闲。家少出,门少串,微信拜年保平安。”[2]这些文艺作品通过造型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以及综合艺术等形式把防抗疫情的必要举措,以及行政管理所做出的强制性决定,以一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个性鲜明的形式表达出来,增强了对人们对“抗疫”措施的理解与认同,取得了很好的稳定人心的“抗疫”宣传效果。

(二)带给民众充盈的精神慰藉

精神慰藉就是精神层面获得的安抚与满足感,以及思想上的鼓励。由于新冠肺炎病毒传播速度快,潜伏期长,封城封路和居家隔离成为当时有效防护的重要举措。受到出行的限制,囿居在家宅之内,使普通大众的正常生活变得无序,加上日益增加的患病人数,未免心生恐惧、焦躁不安;那些不幸罹患新冠肺炎者经受着病痛的煎熬,医护工作者义无反顾投入到病人救治之中,也面临着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来自疫区或有过密切接触史的隔离者,心中充斥着未知的不安和焦虑。在这种种情势之下,关于防抗疫情的各种文艺作品能在很大程度上让患者增添战胜病魔的勇气,让医护工作者增添出救死扶伤的职业尊荣,让民众增强了防抗疫情的必胜信念。如美术家黄永玉创作的《中国人活得有气势》,以笔墨传达了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念。许多文艺工作者还积极关注、赞美和歌颂在疫情中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分别以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为形象创作的诗词、歌曲、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得以广泛传播,让人民大众深深感受到拥有大爱的人焕发着的大美。中国文联、中国影协、中国音协等单位共同创作的MV《坚信爱会赢》,歌词情感充沛,在慷慨激昂、气势雄壮旋律中带给人崇高的美的享受和心灵震撼。孙鸿钧创作的中国画《疫情就是命令》,画中描绘了拎着行李义无反顾奔赴疫区的医护人员,即使普遍民众也能感受到画面生动灵活的线条衬托出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此类文艺作品不仅鼓舞振奋疫情中人们的精神斗志,还能够从艺术作品中带给民众一定的审美满足感,因为“在文艺的功能体系中,核心的是审美功能,也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等艺术作品的各种组成要素,能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和提供休闲娱乐”[3]。文艺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让疫情中的受众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心灵抚慰,

(三)强化了人民的信仰

“信仰在人的精神系统中是相信、确信和信念的高级发展形态,也是理想、梦想、价值观的精神内核,对于人的精神和行为具有直接的统摄、引领和支撑的作用。”[4]信仰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是人一切行为和思考都能从其执着的信仰中找到答案。然而值得追求信仰是什么?该如何涵育信仰?经过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国内外处置方式、反应能力、防控效果的对比,以及全国上下各行各业人员在“抗疫”中表现出的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毅力,让人民切身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至上的执政理念,以及“抗疫”英雄们忠诚爱国、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这一切都在不同程度上借助文艺作品创造性的表达中得以强化。“绝大多数的艺术作品寓教于乐,以情感人,在潜移默化中使接受者受到教育,并不以抽象说教的面目出现,因此可以说,艺术的教育作用主要是通过审美方式得以实现的。”[5]

由于疫情牵动着全国民众的心灵,因此“抗疫”文艺作品的受众异常广泛,有关防控疫情的文艺作品自然深深地吸引着全国民众的眼球。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参与创作、参与传播、积极欣赏“抗疫”文艺作品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塑造其信心信仰的过程,不仅使信仰得到了滋养的土壤,还让人民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以及应该主动追求和塑造的主流价值观,积极自觉凝聚中国力量、激发文化自信。

二、“抗疫”文艺作品创作的实践启示

在分析此次文艺“抗疫”产生强大积极效应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些“抗疫”文艺作品存在的问题。徐粤春认为:“当前的抗疫作品数目海量,但让人眼前一亮、产生广泛影响的高质量作品不多,有不少是应景之作、仓促之作、交差之作。对英雄模范的造像、对感人事迹的叙事、对伟大精神的开掘等等,还有一定的距离。”[6]此外,由于网络上传内容的门槛低,以致鱼龙混杂,导致网络上时见情感体验不足、艺术表现不强甚至粗糙庸俗的“抗疫”文艺作品。抗击疫情终将结束,但是对于疫情和病毒灾难的记忆和反思将是永远的,灾难是文艺创作永恒的主题,关于灾难体裁经典文艺作品创作需要从实践上以思想性、人民性、艺术性等方面加以积极引导。

首先,要坚定思想性,用文艺作品书写“抗疫”的中国之治。“艺术只有贯注了思想、蕴涵了精神,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大凡优秀作家艺术家总是力图形象地表达对进步思想和崇高精神的肯定与赞扬。”[7]文艺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精神产品,文艺需要思想内涵,经典的文艺作品也必然传递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民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抗疫”过程中,充分展现了中国之治和制度优势的特色。在对抗疫情的过程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初心使命,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忠贞信仰;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各行各业的人们,他们所体现出忠于人民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中国精神。这些伟大的思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精神需要通过艺术的手法,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去诠释和表达;这些具有时代现实意义的思想,要用文艺作品去歌颂、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和气度。文艺创作需要表现具有时代特色的积极精神思想,既是文艺创作的现实源泉,又赋予其文艺作品永恒和经典的魅力。

其次,要彰显人民性,用文艺作品书写“抗疫”的中国精神。这里人民性的含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始于人民,人民是“抗疫”的主角,“抗疫”文艺的主角也应该是人民。“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真正的文学精品、艺术经典,无不是与时代和人民息息相关的。在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留下地位、闪耀光芒的作品,都是传达着人民的情感和诉求的。”[8]这次“抗疫”能够取得预期的胜利,除了我国强有力的制度优势外,还在于发起了一场“抗疫”的人民战争,英勇无畏的人民群体发挥了积极的主体作用。他们中有“抗疫”战将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英雄,有坚守一线岗位甚至殉职的广大医护人员,有全国各地自愿请战奔赴疫区的白衣战士,有听党指挥迎难前进的人民战士,有众多慷慨解囊的企业家和艺术家,有在“抗疫”现场四处奔波的广大志愿者。当然,还有遵从国家号召安心居家不给社会添乱的广大民众。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什么是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由此可见,文艺创作决不能脱离对人民群众伟大精神的叙写与赞美,要努力传递他们的内心呼声和心灵的诉求。二是要坚持把人民当作文艺作品的评判主体。“把作品的价值交付给人民去考量、去检验,才能真正创造出艺术精品。”[9]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把人民作为评鉴文艺的主体,通过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抗疫”文艺作品,去深切痛悼为“抗疫”逝去的生命,深度发掘“抗疫”文艺的人性亮点,深情焕发“抗疫”文艺的人文光辉。惟有如此,“抗疫”文艺才能穿透历史而不衰,才有可能留下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让人民情怀和中国精神发扬光大,让文化自信和民族豪情深入人心。

再次,要强化审美性,用文艺作品承载“抗疫”的文化影响。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种情势下,文艺作品则可以发挥其独到的文化影响作用,因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艺是世界性语言。因此,在强化“抗疫”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同时,也要注重“抗疫”文艺作品的审美性,增强“抗疫”文艺作品的艺术内涵与价值,避免单纯停留在娱乐大众感官娱乐的层面。要不断提升“抗疫”文艺作品的审美历史站位,因为“审美更注重于社会、伦理、思想、道德等等抽象的意识评价,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娱乐则更关注于个人的情感、兴趣、性格的契合与满足, 仅仅是个人的行为活动”[10]。因此,在病毒疫情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灾难、全人类需要团结协作才能共同抗击疫情的情况下,期待文艺家们能够放眼全球视野、站在全人类高度,继承世界灾难文艺的优秀思想传统,不断提升“抗疫”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和审美维度,创作出能够走向世界的精湛力作,致力于用世界性文艺语言承载中国积极“抗疫”的文化影响。

面对突然暴发、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防抗疫情的重大胜利,展示了中国之治和制度优势。在这一“抗疫”进程中,文艺没有缺席,广大艺术家体现出的责任和担当,用“抗疫”文艺作品开辟了“抗疫”的精神战场,不仅促进防疫知识与防疫政策的传播,给疫情中的人们以精神慰藉,同时还诠释了战胜疫情的精神和信仰的力量,为“抗疫”的胜利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后,富有创作活力和社会责任的艺术家们,要努力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凝练“抗疫”文艺作品的思想性、彰显“抗疫”文艺作品的人民性、强化“抗疫”文艺作品的审美性,用优秀的文艺作品讲述中国之治的力量和制度优势,努力呈现中国积极“抗疫”的文化艺术影响力。

注释:

[1] 李 莉:《文艺的速度、温度、深度和厚度——2020年抗疫文艺掠影》,《文艺报》2020年3月25日,第2版。

[2] 胡一峰:《谱写全民抗疫的文艺之声——试析当前抗疫主题文艺创作》,《中国艺术报》2020年2月7日,第2版。

[3] 贺天忠、唐灿灿:《论文艺功能的嬗变与底蕴》,《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 徐 俊、刘 强:《人民有信仰的深刻意涵与现实意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有信仰”问题的重要论述》,《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10期。

[5] 李胜利、陈庆予:《艺术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00页。

[6] 徐粤春:《抗疫文艺的实效度》,《中国艺术报》2020年2月28日,第2版。

[7] 刘云山:《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 创作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的影视精品》,《电视研究》2010年第10期。

[8] [9] 张 晶:《人民是文艺审美的主体——对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美学理解》,《现代传播》2015年第1期。

[10] 江 春:《审美与娱乐异同论》,《文艺研究》1993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文艺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文艺作品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1942,文艺之春
团结抗疫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大学生文艺作品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载体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