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常态视角下的体育学科建设初探

2020-11-28施斌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体育学科常态建设

施斌

摘要:加强学校体育学科建设,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也能使体育课程在学校体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将体育教研、体育教学、教学手段和队伍建设四方面的细节进行分类融合探索,寻求新型方式,改变传统理念,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并借助多种平台和资源来进行体育学科多维度建设,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科价值。

关键词:常态;体育学科;建设

教师在制订体育工作计划时,一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去考虑,在安排体育课程时,需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根据现有资源和学生情况科学编排内容及项目,务必做到学习的知识点有递进、练习内容有新意、练习手段有特点、重难点有把握,并且导学有内涵、课课有评价、课后有反思。体育教研组的活动要常态化,提前规划,合理布置,及时总结;体育教师素质要有提升,改变观念,积极主动,善于思考及创新;优质课要有分享,论文要有独特观点,列举案例要有亮点;要加大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结合学校特色体育项目,遵循规律,把握要点,研究对策。

一、体育教研工作常态化

教师要始终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或存在的问题为着力点,以集体研讨为抓手,从教育的根本和实质出发,以点带面,全面覆盖,从而实现教研的最终目标;要始终围绕规、课、思、研几个方面开展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组内评比和讨论,使其良性发展。组内应根据教师不同的年龄层次,将老、中、青紧密结合,形成老带新、新助老、新老结合的合作模式,创设体育“朝阳产业”。

例如,新教师初踏工作岗位,除学校整体统一对新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外,教研组应对其专业进行技能评估,对其各项身体素质进行考核,对其教案的撰写、说课的表现给予评价、指正。也就是说,需要建立新教师综合评价和帮扶体系,使其在团队的帮助下快速转变角色、迅速发展。

具体来说,组内应定期开设展示课、评优课,教研活动可分前、中、后三期介入,做到既能群策群力,又有研讨交流。这不仅能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也是温室孵化优质课的媒介,对开课老师而言是成长,对课而言则是精品。

我的建议如下:

(1)建立教研活动常态机制。

(2)活动内容有计划、有层次、有重点。

(3)要制订各年级体育教学计划及内容,把握各年段、各项目的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4)组内要有分工,配合要有默契,工作要有担当。

(5)新进教师要有结对,对其教案要反复推敲论证,上课过程要有记录,课后反思要形成文字。

(6)除正常教学讨论外,每学期适当安排针对某一节课、某一项竞赛、某一次活动的集中讨论。

(7)应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根据学段难易有度,考虑学生个体特点及受众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8)进一步完善教研活动过程性记录。

二、体育教学活动常规化

(一)认识常态

常态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增添一些情趣,突出教与学的重点,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体育常态课如何常态化?如何在常态中体现学生的价值?如何使常态教学形式趣味化、生动化?这就需要我们清晰地认识常态教学的动因,以及各阶段连贯衔接的艺术体现。

常规的体育课很难满足学生对课堂氛围和“技能点”掌握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在学情上的深度把握、内容重点上的突破、情境导入上的创新”的本领。例如体育课中的游戏,我们既可以放在准备部分中去热身,又可以植入到基本部分的技能综合提升或情景渲染中。这个就是课堂“调味品”。教师在前期的教学设计、教案撰写中就可以根据所授班级的实际情况,适当设计一种游戏情境。当体育教学活动中有了这一剂“味精”,那么在不失常态的常规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得以提升。

总之,提前谋划教学情境,制定好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添“口味”,让常规的课有趣,让断裂的环节有衔接,让学生有主导力,走出“自由活动”的误区,这就是常态课堂最好的表现。

(二)课堂常规

我们一般认为课堂常规无非就是上课前的集中整队、“立正、稍息”,然后讲一些堂课纪律和要求,激发下学生的斗志。但我们在上课过程中会发现个别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老师几乎在每个时段都会停下来讲规矩,甚至批评个别不守纪律的学生。可见,课堂规矩的树立并不是上课前那几分钟。如何让课堂有序?这需要老师在内容上动脑筋。

例如,投掷课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就会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我们可以尝试在主体内容之前增加點“无规则的游戏”,让学生来“体验危险”(轻度伤害,做好防护措施)。比方说“冲出重围”游戏,学生站立两侧,间隔十米,人手一个软式排球,选派两位同学进行突围,可通过不同方法躲避,避免被球砸中。这类游戏既能训练学生的速度、灵敏度、力量等素质,又能反向让调皮的学生知道规则的重要性及课堂的安全性。

(三)细节处理

体育教学的细节就是教与学中的“瑕疵”或是关注点,细节处理又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部分,两者间紧密关联、相互影响。因此,细节处理对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

众所周知,体育课的前期准备其实和主科是一样的,免不了教学设计、教案和作业布置。教学设计中的第一步就是对学情的分析,那么学生就是主角,这一点是我们老师需要加强的。每个孩子的需求度和现状不同,因此设计不可千篇一律、照本宣科。如何在共性基础上强化某项素质或技能?这需要教师进行前期摸底和思考。新课改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知己知彼、量身定制。前期准备还包括场地的布置,这一点就是意识上的问题。我们应重视授课场地的布置,这不仅能让孩子们有新鲜感,又是对课堂安全的拿捏,也是对过程细节的把握。

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也至关重要。由于室外教学,课堂会受人、物、环境等因素影响,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有掌控全局的能力,在细节上要有应对措施,对错误技术要有表象认知。其实在体育的微课制作上,我们只要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平时的积累突出细节的讲解,让学生的学习更为直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得以体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就达到了。

例如,“投掷实心球”课例,教学重点是解决出手的速度,但学生一味追求速度会忽略出手的高度和角度(这也是技术的难点)。对于这种细节的处理,教师要给学生设置一些障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综合评价

1.技能评价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都有对技能掌握的目标要求和预设,整个教学其实都是在围绕技能目标进行,相应地也有一些过程数据采集和直观测评,这是对技能的评价。完成度高、达标率高,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完成的学习目标也会上一个层次。因此,技能评价是贯穿整个单元的关键手段,不能忽视其重要性。

2.听课评课

教师的成长过程也是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优势,经常性地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组内评课一定要有针对性,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如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技能达标是否符合学情、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教学策略是否符合教学重点、教师对细节的处理是否得当、练习密度是否达标等,这些都可以针对性地去发表观点。另外,也可在课后听取学生的感受,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等,从而来改变教案策略、内容价值和手段方法。这些评价对提升课堂质量、促进教师自身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有帮助的。

我的建议如下:

(1)对学情要有理性认知,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谋划教学策略。

(2)强化常规教育,牢记常规贯穿的领域。

(3)注重教学“色彩”,把握主副教材的合理搭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4)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学会思考,懂得反思得失,善于抓住亮点。

(5)关注对细节的处理,即使是失误,也是财富。处理手段要有艺术性,细节解决有方法,呈现方式要简洁,解决重点要有针对性。

(6)场地资源匮乏时,要学会自创。

(7)评价要综合,充分体现团队力量;评价须客观,要有依据。

(8)体育教学是系统工程,环环相扣,处处衔接。教师应从实际出发,面面俱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担当意识。

三、体育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只有打破传统教学中的示范讲解方式,将解决问题的过程精简化,使课堂展现方式精彩化,使学生主体活动突出化,再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充实课堂、烘托氛围,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升课堂价值。

(一)多媒体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及授课的要求,我们可以将原本的教师示范用多媒体展示来代替,将教师烦琐的语句删除,通过图文解说或小视频演说等途径让学生分组进行自学。这样不仅能顺应新课改中提倡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能让学生更为直观地进行学练,教师只需要过程指导、强调重点、提出目标就可以了。

例如,“蹲踞式跳远”单元中的助跑起跳环节,这个内容对助跑到起跳的衔接要求较高,我们可以通过视频观看的方式,对过程做分段剪辑,并配上定格讲解,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分解动作的要领,从而牢固掌握各个技术环节的重点要求。

(二)监测评价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监测评价能为教学效果提供客观参考依据,通过测评,可以随时了解个体差异情况,从而更好地调动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并提升教学目标。监测数据包含练习密度、心率、脉搏、热量消耗、血液含氧量等,合理运用监测手段,能够打破传统思维,提升课堂价值,提高练习密度,控制运动负荷,做出科学评价,优化教学效果。

例如体能训练,教师佩戴环表进行实时数据监测,可以获取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动态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对下一个内容进行改进和提升。此类监测评价也能为体育科研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三)搭配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各类教材的合理搭配也是一门学问。合理的搭配能让课堂内容的整体性更强,让学生能够学练顺畅。主教材和副教材的搭配看似简单,其实不然,我们除了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关联,还需要关注其比例和互补性。

我的建议如下:

(1)合理地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体育教学中,让教学手段现代化。

(2)尝试制作微课、小视频、动画分解等,让课堂的展现形式多样化、学习情境趣味化。

(3)突出各类情境教学手段,将各个环节通过某个点去贯穿。

(4)不能忽视监测评价的重要性,这也是后期制订计划和安排內容最可靠的依据。

(5)对教材的搭配要有自己的想法,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四、师资队伍优良化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教学气场的调动者。体育教学需要教师有精湛的掌控力和亲和力,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教育现状,不断地提升教育理念,多维度地创设教学环境,深度地融合并提升教师水平,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加强认识,更新观念

学校及体育教师要积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提高对体育教师队伍的重视度,明确方向、目的,合理优化理念,加速资源整合,将学校核心素养融于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从而优化队伍配置,最终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协调发展。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陈旧观念,积极学习新课改精神,更新体教观念,始终坚持“学生第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培养方向上要更趋向宏观层面。教师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反思课堂的质量,更要对学生的心理需求有了解、对技能掌握的方式有认识、对意志品质的提升要有对策。

(二)增强意识,明确职责

体育教师应当充分认识自己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的职责,不仅要教授技能和增强学生体质,还需要有责任意识,要不断完善课堂安全教育,做好各项安全预案,要经常性地开展演练,从而确保学生的安全。在师德师风建设上,教师也要有意识、有自律,对待调皮学生要有方法、讲道理,并且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注重专业,提升水平

(1)积极组织开展校内、组内教学评优课和基本功技能比拼,新教师按阶段开设展示课及汇报课。

(2)持续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走出去,请进来,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并掌握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学手段,积极尝试并加以改进推广,从而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3)充分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于体育常规教学中,始终坚信科学评价所能带来的实际价值。

(4)注重教师培训,积极搭建互动平台,开展多层次、多途径的交流学习。

(5)加强教研组的科研能力,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或教学方案设计。

(四)精准帮扶,平衡队伍

加大帮扶力度,特别是对新教师的发展要精准地把握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缩小教师间的差距,平衡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最终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均衡发展。

我的建议如下:

(1)积极改变观念和认识,明确工作职责,强化担当意识。

(2)经常开展教学研讨,明晰自身的不足和劣势,主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价值。

(3)注重对新教师的培养,敢于放手,精准帮扶。

基层学校体育学科建设,是推进多维度资源融合的基础,是改变新时期教师教改理念的途径,能够积极促进体育教师的成长,高效提升课堂及衍生体育的效率。我们只有清晰地认识教研、教学和框架建设之间的关系,使常态工作多元化,把握细节的处理,寻求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才能建设具有高标准的学科队伍,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真正实现工作常态、课堂多元、手段多样、队伍精干的学科建设标准,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平台和帮助。

参考文献:

[1]赵伟.体育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相互渗透:评《体育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J]. 中国教育学刊,2016(11) .

[2]刘京,周佳彤,徐亚龙,等.从体育的产生和发展谈体育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J].菏泽学院学报,2012(2) .

[3]陈春宜.体育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价值[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

[4]杨冬梅.创新社会治理需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J].学习月刊,2014(3).

[5]万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志的历史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6).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体育学科常态建设
寒露
智珠二则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北京师范大学高参小项目“七彩生活从这里开始
大陆赴台体育家群体及其历史贡献研究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