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指向语言表达的阅读教学

2020-11-28梁树堂江玲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儿童本位语言表达阅读教学

梁树堂 江玲

摘要:让学生学会表达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显性表达”而不注重“隐性表达”,不能只注重文本表达而不关照儿童表达,也不能只注重传统表达形式而对学生多元化表达的需求视而不见。只有构建指向语言表达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言表达;儿童本位;阅读教学

笔者在日常观课中发现,大部分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用预设好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对号入座,用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来规划学生的语言表达。要扭转这种局面,构建指向语言表达的阅读教学是必然的选择。

一、注重“显性表达”的同时关注“隐性表达”

语文教学中的“表达”,无外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课堂上训练表达的形式即读、说、写。很多时候,我们老师追求的就是让学生会读、会说、会写。这些就是人人皆知的“显性表达”。教师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那学完一篇课文之后,很多学生只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却不知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就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囿于“表达”本身,却忽略了“表达背后的东西”,而后者恰恰是学会表达的关键因素。

“表达背后的东西”有些什么呢?笔者认为,不管是学生的表达还是文本的表达,除了表达出来的内容,首先要有表达的目的,然后要选择表达的形式,还应该体现一些表达的技巧。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训练表达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写文章的目的何在?他是带着何种情感去写的?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表达的形式?文章的结构方面是否在写作顺序、构段、照应、过渡等方面有特色?他的文字表达还有哪些值得学习的技巧?等等。在关注“显性表达”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这些“隐性表达”,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表达训练,学生才会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之后的自我表达自然有感而发、水到渠成。

以《夏日绝句》为例,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关注“隐性表达”,找到落实读、说、写的最佳落脚点呢?这首诗字面意思不难,“显性表达”如诵读诗歌、理解诗意自不必说,要把握这首诗,还需要教师去填补文本的“空白处”。可在上课伊始鼓励学生交流南宋时期的历史知识,然后把学生置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你,一路颠沛流离,逃往江南,你有哪些想法?你想对朝廷说些什么?如此,学生瞬间契合了李清照的经历与心境,为后面的进一步理解和表达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注重文本表达的同时关照儿童表达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多为名篇佳作,不乏名家大师的手笔,其中的文本表达自然是教学关注的核心。虽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个例子”,但毋庸讳言,“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是阅读教学中进行表达训练的第一途径。笔者的课堂常常出现一种状况:在给课文补白或者对文中某一个人物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学生们要么低头不语,等待着别人打破沉寂;要么皱着眉头,特别紧张,不知所措。有时候,为了能让学生按照铺出的路线得到想要的答案,笔者硬是“循循善诱”,毫不放松,等到终于大功告成,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才松一口气。笔者暗自反思:这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文本的问题?应该都不是,而是教学本身的问题。尽管笔者关注了文本表达,也有意让学生学习如何表达,却忽视了学生的表达立场、表达欲望、表达能力和喜好的表达形式。学生只是被动参与表达训练,自然缺乏了灵性和生气。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表达自信和表达欲望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注重文本表达的同时关照儿童表达。在设计表达训练时,我们要站在儿童的立场,运用儿童的视角,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心理、情感、经历、喜好等。

(一)在儿童喜闻乐见处训练表达

小学生活是儿童继幼儿园之后的第二个学习阶段,他们握起了笔,开始用文字记录对这个世界的观感,口语表达能力也逐步提升。可以说,他们正处在热爱观察、热衷于表达的年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正是儿童了解世界的窗口之一,也是他们表达想法的一个平台。鉴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笔者做了一些小调查,发现生动活泼的童话、上天入地的神话、情节夸张的寓言、朗朗上口的诗歌,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体裁。那么,在这些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较多地设计表达训练,如质疑情节、评价人物、续写故事、排演课本剧等。

(二)在儿童情感共鸣处训练表达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语文核心素养传递的是真善美,而语文教学中蕴含的真善美的心灵、画面、情节最易直击人心,让人陶醉,让人感悟,让人产生情感共鸣——儿童天性率真,概莫能外。行云流水般灵动的文字,恍若仙境般美丽的风景,波峰浪谷般跌宕的情节,春风拂面般暖心的细节,黄钟大吕般警世的言语,还有至真至伪、至善至恶、至美至丑的人物形象,每一处都能激荡儿童的稚嫩心灵,每一处都能触动儿童的思维情感。在这些地方,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何愁孩子们的表达欲望不喷薄而出呢?

(三)在贴近儿童生活处训练表达

统编版语文教材从儿童现有的情感基础、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出发,选文力求贴近儿童、回归儿童。如第七册第六单元课文:《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展现了童年的囧事、趣事,十分契合儿童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教学时,我们很容易切入不同的表达训练;第九册第六单元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主题是感受母爱、父爱和父母的教育带来的温暖,学生很容易接受相关的语言表达训练。再如第一册第八单元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乌鸦喝水》《小蜗牛》《小兔运南瓜》,文本中出现的动物是一年级孩子都很熟悉的,讲好这些动物的故事,自然能激起儿童乐于表达的天性……

三、注重传统表达的同时拓展多元化表达

语文课堂上训练表达的形式通常是读、说、写。在叙述生动、描写优美、情感浓烈处,我们引导学生诵读;在理解重点、启迪思维、升华情感时,我们引导学生说话;在情感喷发、想象打开、创新需求迫切后,我们指导学生用文字表达。

但这些传统的表达形式是否适合每一个学生?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必然的个体差异。于是,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读得毫无生气,就像复读机;有些孩子说得词不达意,结结巴巴;有些孩子写出来的东西,要么篇幅不够、三言两语,要么文理不通、毫无修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教师要求不同学生采用统一的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形式,而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认知程度和不同兴趣爱好。

语文教学“以人为本”,培养表达能力,也要从“人”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除了传统的读、说、写,有的学生更擅长用画笔来表达,有的学生更喜欢用歌声来表达,有的学生更想舞上一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对于学生的表达,我们可以依据文本的特点,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如《四季》《画杨桃》《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课文,我们可以允许学生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小公鸡和小鸭子》《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草船借箭》等情节鲜明的课文,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分组排演课本剧;《古人谈读书》《大自然的声音》《千年梦圆在今朝》等课文,我们可以布置不同主题的手抄报制作任务;《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拍手歌》《七律·长征》,我们可以让学生演唱相关的歌曲;《纸的发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等课文,可以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传统节日》《中国美食》《海底世界》等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去调查采访,等等。当然,这些“不走寻常路”的表达方式,还要靠教师把它们引到“语文”这个大旗帜下。表达的方式是多元的,每种方式指向的人群不同,指向的目标不同,指向的技能培養却殊途同归。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白了,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为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显性表达”而不注重“隐性表达”,不能只注重文本表达而不关照儿童表达,也不能只注重传统表达形式而对学生多元化表达的需求视而不见。只有兼顾多种表达需求,我们的阅读教学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儿童本位语言表达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
“好玩”的教育
儿童本位,让儿童诗教学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