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抽象物质自然观之物质概念的反思

2020-11-28鲁文彬

西部论丛 2020年12期
关键词:自然界物质

摘 要:抽象物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尤其是对关于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一概念的理解,更是暴露了抽象物质自然观的根本谬误。本文通过分析物质概念与唯心主义精神概念的同构性,尝试揭示抽象物质自然观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误读。本文认为,马克思反对把自然界与人相分离的观点,而是把人当成一种在感性对象性活动中创造自身、创造历史的存在。只有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才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关键词:自然界;物质;感性对象性

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因为人和自然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1]

在这里,马克思为我们提示了一条理解自然界的思路。这一理解绝不是抽象物质自然观所展示给我们的自然界的物质存在样式,它毋宁说是一种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这一理解把自然界置入历史的发展视野,把自然界理解为感性的、现实的、对象性的属人存在,彻底颠覆了近代以来意识内在性的思维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它与抽象物质自然观对自然界的理解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一、抽象物质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抽象物质自然观对马克思的理解,通常是一种前康德水平上的误读,物质世界被当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是一种独断论的、旧唯物主义式的理解。在他们那里,自然界成了与人无关的客观存在,丧失了它的属人性,它的惟一作用似乎只在于为人类的发展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仅历史被从自然界中放逐,变成抽象的社会发展过程;连人本身也被从自然界中放逐,变成了所谓自然界进化的必然产物和偶然过客。而人的思维能力,则变成了人天生所固有的属性,就如同坚硬是石头的固有属性一样。这种对自然界的理解和对人的理解当然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甚至是与马克思关于自然界“作为人的存在”这一理解相违背的。抽象物质自然观的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然界是自古就有的。在抽象物质自然观看来,自然界是自有天地以来就客观存在的。根据现代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宇宙本身来自一次大爆炸。大爆炸产生了空间和时间,数以万计的星球也在这次大爆炸中产生,地球就是其中的一个。地球上本来是没有生命的,后来才出现了植物,之后慢慢有了单细胞动物,接着是多细胞动物,再经过漫长的进化,最后出现了类人猿。类人猿就是人类的祖先。劳动使猿进化成人。人类出现以后,自然界的发展就开始打上了人类的烙印。当前我们看到的自然界,就是经过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界。比如说,喜马拉雅山上的一棵橡树,在人类出现以前就一直在那里,这是毫无疑问的。人类出现以后,这棵橡树所在的山区被辟为风景区,于是这棵橡树因其古老而成为风景区的一处美景,但是这棵树仍然是那棵橡树。在抽象物质自然观看來,这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橡树本身是物质的,而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抽象物质自然观认为世界是统一的,而世界之所以具有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最根本的区别所在。作为与精神概念相对应的物质概念,指的是世界之所以具有统一性的基础。唯心主义把世界的统一性解释为精神的存在,作为对这一认识的“矫正”,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存在。这尤其可以从日常生活经验来加以论证,比如一座房子,它当然是物质的,是外在于精神的,无论对其施加什么样的精神作用力,它都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再比如自然界中的各种规律,像四季轮回、日出东方等等,都是外在于人的,是人的精神和意志所无法左右的;从社会现象来看,很多社会发展规律也是不可更改的,比如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国家之间交往越来越强调互惠互利等等;即使从精神自身的现象来说,它也证明了世界的物质性,比如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所显示的种种精神发展规律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世界统一的基础在于物质,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自然界无时无刻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抽象物质自然观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运动之中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任何运动不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性是物质所固有的性质,不管什么事物,都无时无刻不处于运动变化状态之中。自然界中的各种变化,像风雷雨电、日出日落、生长繁衍等等,都证明了物质的运动性。即使是看上去不动的东西,事实上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比如看似不动的石头,其实不断地被风化;看上去没有变化的陆地,时时刻刻都在受着地壳变化的影响;即便是我们拿来当参照物的地球自身,也是一个不停地高速旋转的球体。所以说,没有什么不是运动变化的,自然界本来就是一个时刻运动着的自然界。

4.精神是自然界发展的结果。抽象物质自然观把精神当成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现象,是自人类产生以来才有的,是自然界进化的必然结果。人类的思维能力是人的大脑所特有的功能,其它物种都没有这样的能力。而大脑是物质的,是自然界进化到人类阶段之后才产生的,所以归根结底人的思维能力也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从而精神现象也就是自然界发展的必然现象。而且,人的思维能力是固有的,只要有人的大脑就会有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在社会活动中获得它的物质内容,就会产生人类的认识和精神。

5.自然界的运动遵循辩证法的规律。抽象物质自然观主张,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并不是无序的混乱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像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往复;水在低于零摄氏度的条件下会结冰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经常拿来做例证的说法。从自然界运行的规律来看,可以主要归纳为以下三大规律,即矛盾统一规律、质量转化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大规律是物质世界最为基本的规律,是物质运动所必然遵循的。自然界的客观辩证法被人类所认识把握之后,就转化为人类的认识规律,成为人的思维过程所必然遵循的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以客观辩证法为基础的。

6.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反映。抽象物质自然观把自然界是外在于人类,认为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经由我们的感官来能动反映的。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然后是更深刻的理性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其本质。这种反映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摹写,而且是包含了人的大腦活动的能动过程。我们不仅认识自然界的诸多现象,更能掌握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从而对自然现象达到本质的认识。这些都是需要靠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来完成的。而且,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离不开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人的实践在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人类的实践在人类认识能力和被人类认识的自然界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人类才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自然界的认识。

7.人类历史外在于自然界的历史,它是人类产生以后才开始的过程。如前所述,自然界是自宇宙产生以来就有其发展历史的,而人类的历史只不过是人类产生以后的历史。人类历史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和自身不断进化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塑造的过程,外在于自然界的历史。如果说自然界与人类历史有什么关系的话,那就是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根本就无法生存,更不用说创造自己的历史了。而自然界的历史却与人类历史无干,即使没有人类产生,自然界仍然会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继续发展下去。只不过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的活动给自然界带来了许多变化,所以自然界的发展留下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二、对抽象物质自然观的疑问

抽象物质自然观的上述论点,当然站不住脚。尤其是我们在对其进行深层拷问之后,比如:

1.关于自然界的历史问题。按照抽象物质自然观的主张,自然界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是宇宙大爆炸的产物。除非宇宙消失,否则自然界将会永存,即使人类灭亡。但是,我们知道,世界的存在不是非对象性的孤立的存在,它的存在除了那个nothing的来源,还有人的因素的影响。在人类出现以前,根本不应该存在什么自然界。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东西存在的话,只能是那个不知为何物的nothing。它对于人类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是一种非存在。抽象物质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永恒存在的主张,只不过是一种猜想,是从所谓被证实的物理学原理出发所作出的推理,甚至有些是从最粗陋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所做出的主观臆断。我们说,只有在人类出现以后,自然界的存在才是可能的,因为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不过是人类的“共识”。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自然界似乎是永恒存在的,因为一个人的生存与死亡不会对自然界的存在有丝毫的影响。但是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则并非如此。最后一个人类个体的死亡,其意义将绝不仅仅意味着在数量上的归零,而是类意识的消亡。而类意识消亡了,自然界也就不再成其为自然界,而是——nothing。同样的,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同样是nothing。

2.关于自然界的客观辩证法问题。我们知道,自然界本身的存在是属人的,那么,它的客观辩证法也就不会是内在的。如果动物也有认识能力的话,那么自然界的存在将会符合动物的认识能力,按照动物的构造而成为另外一种模样。而在人类看来,自然界的运动遵循客观辩证法的规律,那么这种辩证法也就应该是人所赋予给它的,而不是内在于自然界自身的。人的意识的力量当然不会对自然界的运动所遵循的辩证法起到任何的影响,不管人类多么一厢情愿地希望自然界成为自己所需要的样子。但是,如果不是人类的意识赋予其辩证法的外观,那它的运动对人类来说就是遮蔽的、无序的,就像原始人类所看到的那样暴虐而充满神秘的力量。

3.关于精神的来源问题。精神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也是最难以说清楚其来源的东西。因为如果你想要说明其来源,就先已经假设了它的非存在,而非存在的东西又怎么能够说的清楚?抽象物质自然观认为思维能力是人类的大脑所固有的,是自然界进化到人类这个物种以后所必然具有的属性。但是,为什么具有思维能力就会产生精神?它是如何产生精神的?按照自然界的进化理论,在人类产生之后必然也会产生更高级的生物,他们的思维能力将比我们更发达。那时候,是不是人类的精神现象对他们来说就像一场闹剧?他们会不会如同人类观赏猴子吃香蕉一样看待我们的行为?另外,为什么偏偏是人类的大脑具有能够产生精神的思维能力?这个判断是谁做出来的?如果只是人自己做出这样一个判断,会不会太过于主观主义?就像一个精神病人理智混乱的时候宣称自己是上帝一样,没有任何根据,因为他根本就无从知道别人的想法。人类还有那么多的未知领域,我们怎么就能够那么确切地知道,只有而且恰恰人类才具有能够产生精神的思维能力呢?如果这个判断只是一部分学者的臆断,那我们倒应该考虑一下,他们在做出如此判断的时候,是否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人类之外?或者确切地说,是否不自觉地扮演了上帝的角色?

4.关于自然界的认识问题。抽象物质自然观认为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达到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完成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之后再由实践回到理性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种理论是洛克白板说的翻版,它把人的大脑看成是一块未经涂抹的白板,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在白板上涂抹痕迹的过程。我们姑且不论自然界本身的属人性,单单就人的这一认识过程来看,我们怎么能够保证人类所认识的自然界就是认识前的自然界?如同我们看伸到水里的一根筷子是弯曲的,但是实际上筷子本身是直的。同理,我们怎么能够保证我们在认识自然界的时候不会犯把水中的筷子误作弯曲的筷子这样类似的错误?我们说自然界如何如何,那么会不会有这样一种情况——由于我们感官的失误而导致我们所认识的自然界其实与真正的自然界本身大相径庭(如果所谓“真正的自然界”的确存在的话)?我们凭什么如此相信自己的感觉器官?另外,既然我们的认识能力是精神性的,而自然界本身是物质性的,我们的精神又如何能够从容地穿透物质,然后又从容地从物质那里带回我们的认识对象?[2]难道精神和物质本是相通的吗?如果是那样,我们又何必在精神和物质之间划分那么明显的一道鸿沟?

5.关于人类历史与自然界历史的关系问题。人类历史与自然界历史是互为外在的吗?或者说自然界的发展只是被人类的活动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吗?如果是那样的话,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就像水与油一样,的确互不相干了;自然界是自然界,人类是人类,在人类灭亡之后自然界仍然存在和发展。可是,我们怎么能够知道自然界在没有人类的情况下的历史发展状况?就像我们不能够知道上帝在造人之前是一种什么状况一样。那完全是空想,是有神论的虚构。自然界本身的所有形式、概念和辩证法都是在人类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它的历史发展又怎能离得开人类的存在?如果说自然界有自己独立的历史,那也只不过是我们把逻辑强行塞进了类似康德所谓的“物自体”上面。而逻辑本身是属人的,是离不开人类存在这一前提的。按照马克思的看法,“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3]。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自然界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历史的维度上,人与自然界应为一体。

三、物质概念与精神概念的同构性分析

我们看到,抽象物质自然观的基本主张,很多是站不住脚的。而其中最为可疑的,就是其最基础的概念——物质。可以说,弄清物质概念存在的谬误,那么,其一系列错误主张的根源也就了然。下面我们就从物质这一概念入手对其进行考察。

抽象物质自然观的物质概念其实本来源于恩格斯。根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的阐述:(一)“世界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4](二)“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5](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任何静止、任何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只有对这种或那种确定的运动形式来说才是有意义的”。[6]但是,这些说法被苏联唯物主义误读,进而被以苏联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国内抽象物质自然观当作金科玉律。经过对恩格斯的一连串误读,物质被定义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但是,“物质”是什么呢?“物质”存在吗?确切地说,“物质”只不过是一个抽象用语,一个语词概念而已。存在“物质”这样的东西吗?不存在,存在的只有一个又一个的具体事物。在恩格斯那里,“物质”其实还并没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样的含义。他在《关于〈反杜林论〉札记》中写道:“注意。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7]恩格斯是非常强调“物质”本身和实存的物质这两种不同的东西之间的差异的。按照他的观点,“物质”本身作为“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当然也应该“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在他那里,更重要的是现实的事物和个别的事物。他在《自然辩证法》中强调,“像‘物质与‘运动……要不研究个别的实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就根本不能认识物质和运动本身;而由于认识个别的事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我们也才认识物质与运动本身。”[8]

在“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定义下,“物质”成为抽象物质自然观最为核心的概念,用来解释世界统一性的基础,被当作万事万物的抽象本质,这也成为抽象物质自然观用以反对唯心主义最为有力的依据。不过,如果这样来反对唯心主义,实在是一桩天大的冤案。唯心主义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常识都不懂,那它实在不该存在。像这样不堪一击的理论学说,又怎么会成为与唯物主义相对立的一大阵营?这对于唯物主义来说岂不同样也是一种莫大的耻辱吗?

事实上,唯心主义是有它的极为合理的成分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9]那么,唯心主义所发展了的能动方面究竟是什么呢?难道就是我们所批判的违背生活常识的那种弱智般地把世界当成精神的存在吗?当然不是的。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也就不会被马克思在文章里给予赞赏了。

唯心主义之所以具有与唯物主义相抗衡的资本,的确就在于马克思所说的,它“发展了能动的方面”。那么,它是如何“发展了能动的方面”的呢?我们通常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对能动的反映,实际上暗含了世界本身的现成存在这样一种理解。这就把世界的被构成性排除在外了。我们想象如果动物有认识能力的话,那么它们所认识的世界也和我们是一样的现成摆在那里的。但是我们没有想过,世界之所以是世界,正因为它是被人类所认识的世界。换句话说,在世界被认识之前,它并非现在所认识的世界,而是不知为何物的浑沌,或者说什么也不是,也就是非存在——nothing。而我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却恰恰忘记了作为认识者的人类本身,忘记了作为世界构成因素之一的人;而仅仅只是关注被认识的世界,以至于把被认识的世界当成了现成存在的世界,似乎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被人类认识一样。唯心主义的合理性就在于它发掘了世界作为被构成的世界或者说世界的属人性质这样一种理解。所谓被构成,当然不是抽象物质自然观所理解的凭空建构出一个世界或者从精神生发出物质来,而是指世界之所以成为我们现在所认识的世界而不是其它样子的根据。按照康德的说法,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实际上是包含了两个源头,一个是世界被构成之前的nothing,另一个是世界在被构成过程中的人的因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认识能力(注意:这种认识能力也不是先天的,它本身也是被构成的)。亚里士多德曾经把世界的构成最终归结为质料因和形式因,所谓质料因大致就可以理解为世界被构成之前的nothing(按照抽象物质自然观的说法就是所谓的“物质”),所谓形式因可以大致理解为世界在被构成过程中的人的因素,也就是被唯心主义所发展了的“能动的方面”。在唯心主义看来,世界之所以成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是因为人的因素占主导,人类把自身逻辑的东西加入nothing之中,所以才构成现在我们所认识的合逻辑的世界(注意:唯心主义通常所谓的逻辑是既成的东西,是内在于意识的)。从西方哲学史上看,唯心主义的发展是占主导地位的。特别是近代以来,德国古典哲学把唯心主义发展到了一个非常精致的地步。康德的先验哲学提出世界乃是人类将先验形式加诸物自体之上所形成的现象,在此之外则是人类知性所不可认识的物自体。黑格尔则把真理看成是绝对精神自身的发展过程,自然界只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本来就是绝对精神对自我的认识。他们的唯心主义体系如此精致,以至于让粗陋的旧唯物主义自愧不如。

但是,唯心主义的谬误就在于过于强调了“能动的方面”。抽象物质自然观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就是直指其把世界的本原认作是精神的。但是,抽象物质自然观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抽象物质自然观把世界理解成现成存在的物质世界,武断地把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当成世界自身,这就丢弃了人的“能动的方面”。

我们说,世界当然是人类所认识的世界,只有在人类存在的情况下才有我们的世界,离开了人类也就谈不上世界。我们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一个非洲土著走进美国世贸大厦,他会发现什么?什么都不是,他看到的只是一堆与他不相干的东西。他的世界是由毛皮、树叶、骨针……所组成的一个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世界,而世贸大厦里的一切只会让他厌倦,因为那不是他的世界,那里没有意义。对他来说,那里只有surrounding,没有world。抽象物质自然观把世界当成一个等待我们去认识的客观物质世界,这与唯心主义武断地构造出一个“理念世界”、先验形式或者绝对精神,有什么区别呢?只不过一个执著于nothing的一面,而另一个执著于人的因素的另一面。归根结底,它们和基督教的“上帝”都没有什么两样,都是执著于先行存在的概念。那个所谓的“物质”,不就是理念、先验形式、精神或者上帝的另一种称呼吗?尽管抽象物质自然观可以拿日常生活经验来证明“物质”的存在,但是“物质”作为人类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仅仅只是一个概念而已。“‘物质范畴所意指的乃是‘物相,并且完成为抽象的‘物性——作为范畴,它仍被封閉在‘思维(概念、逻辑、反思形式等等)的范围内。”[10]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抽象物质自然观的“物质”概念与唯心主义的精神概念是同构的,而这也正是导致抽象物质自然观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出现误读的根本原因。

而在马克思那里,自然界的存在和人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基础上历史地发展出来的。自然界在人以其为感性对象的活动中成其为自然界,人在与自然界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中成其为人,自然界与人在对象性活动中历史地浑然一体。自然界的存在以人的存在为前提,只有在社会的人那里自然界才成其为自然界;人的存在也必须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前提,只有在自然界那里人的感觉才成为现实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1],“历史本身是自然界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12]。这样,自然界和人不再被抽象地分割开来,而是在实践的或者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基础上历史地融为一体,而这才是唯物主义最为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

注 释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131页。

[2]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年,75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128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48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57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65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598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579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3页。

[10] 吴晓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全部形而上学的终结》,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51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122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128页。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Z].第一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Z].第一版.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Z].第一版.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王德峰.哲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 张志伟,冯俊,李秋零等.西方哲学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 吴晓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发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7] 余源培.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Z].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8] A·施密特[德].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欧力同,伍仲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9] 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M].第二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 俞宣孟.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1] 吴晓明.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2] 威廉·巴雷特[美].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艾平.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3] 海德格尔[德].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北京:三联书店,1987.

作者简介:鲁文彬,男,1978年3月出生,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91150部队政治理论教研室助理讲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山东济南人,汉族。

猜你喜欢

自然界物质
肥皂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专题III物质的化学变化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自然界中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简介
漫画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物质及其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