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考

2020-11-28张占斌

中国科技纵横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双循环产业链疫情

近日,在由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高企分会、《中国科技纵横》杂志社、《商业文化》杂志社主办,北京华商管理科学研究院、北京全联青商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2020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解析与破解疫情下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困局高层报告会”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围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经济形势进行了讲解,帮助广大民营企业家破解疫情下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困局。

疫情冲击影响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次疫情对世界各国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初步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形势来看,中国能实现正增长,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是负增长或零增长;新兴国家整体上约是﹣3%,发达经济体约是﹣8%;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约在﹣12%以上;英国、墨西哥约是﹣10%。但是这一预测还存在很多变量因素。

去年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过去情况、现有能力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研究提出了6%的经济发展目标。今年的全国两会则没有提出具体目标。根據《政府工作报告》中各项数据倒推得出,今年预计将实现3%的经济发展目标,但前提是疫情不出现大的反复。

目前来看,我国的疫情控制基本上实现稳定,新基建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中央在稳经济增长、稳就业等方面下了大功夫,实施了超出以往任何时期的宽松的财政政策,及适度灵活的货币政策。我国一直在建设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海南自由贸易港方案出台,就是在宣告,我们国家是靠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这条路是坚定不移的,而且要更大水平的开放,由过去的要素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今年,外商投资法已经正式实施了,还有几项关于市场经济的法律、要素配置市场化的法律,这些制度的出台是对进一步建设开放性的市场的推动。我国目前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还没有完成,还有很大的提升潜力,这也是我国现实中存在的后发优势。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对今年疫情情况下的经济形势给予高度关注,体现了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他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发挥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市场的潜力和作用,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他强调,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

在听取王一鸣委员关于发挥新就业形态积极作用的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新就业形态”脱颖而出。要顺势而为。当然这个领域也存在法律法规一时跟不上的问题,当前最突出的就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保障问题、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等。要及时跟上研究,把法律短板及时补齐,在变化中不断完善。

总书记强调,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六保”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要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强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帮扶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做到粮食生产稳字当头、煤电油气安全稳定供应,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同时,要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

在听取刘永好委员关于民营企业遭遇产销难、投资难、兑现难等问题的汇报后,总书记指出,今天的民营企业生长在中国希望的田野上,但一开始面临的却是一片荒芜。他们在夹缝中求生存,筚路蓝缕闯出一条路来,这个过程何其艰难。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作出今天的贡献,非常了不起。

在听取杨成长委员关于以新视角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十四五”规划很重要,是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一定要把它制定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建设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于2020年5月发布,其中凸显了几大亮点。第一,这是习近平新时代关于市场经济的总体意见。第二,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写进了意见,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他告诉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经济,毫不动摇地发展民营经济。第三,特别强调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特别注意强调激发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靠企业的积极性创造出活力。第四,政府要创新服务方式,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应该认识到,疫情后全球产业链将出现新变化趋势:一是本土化。各国在药品、医疗物资、主要食品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实行高度自给是大概率事件。二是多元化。疫情使跨国企业再度感受到分散供应链风险的迫切性。三是区域化。WTO作用弱化,但区域内经贸合作加强,全球供应链将呈现北美供应链网络、欧盟供应链网络和亚洲供应链网络“三足鼎立”格局。四是阵营化。经济全球化可能由目前的“一个世界”裂变为“两个阵营”,一个阵营将由美欧日等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组成,一个阵营由市场经济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和快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组成。五是去中国化。疫情使一些国家特别是战略竞争对手认识到他们对中国的高度依赖,增加了不安全感。

全球产业链调整势必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是外部发展环境更加严峻不可避免。美欧日等国家积极推动WTO改革,试图建立以“三零”(即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为框架的新的国际经贸规则,我国如果不能与之达成新的贸易协议,有可能被排除在发达国家构建的新贸易体系之外。二是部分产能转出中国不可避免。“中国+1”或“中国+N”将成为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布局供应链的战略考量。这将削弱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三是中美经济脱钩风险加大不可避免。疫情过后,美国会加大制造业振兴力度,在传统领域支持制造业回流,在高科技领域滥用长臂管辖,实施更加严格的出口管制限制。

在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方面,首先,要打通“堵点”“痛点”,精准推動产业链上重点企业尽快复工复产。保障产业链重要环节上的企业、与疫情防控和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企业、短期受疫情冲击较大企业优先复工复产,并在贷款利率、期限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加大企业复产用工保障力度,组织重点行业农民工及时返岗复工,用好用足援企稳岗政策,解决好相关企业用工难、用工贵问题,最大限度稳定企业用工。其次,要科学评估疫情对我国产业链安全的影响,分类制定安全预案。评估和预案制定要区分短期和长期、疫情严重区域和一般区域、关键链条和普通链条、国内和国际、重点行业和非重点行业等情形,分类实施,精准防范。同时,密切关注国外针对我国设置的产业壁垒情况,建立产业链安全预警机制,强化行业协会在产业链安全预警机制中的作用,建立全覆盖的产业链安全数据库。最后,要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在全球产业链调整重塑中增强我国产业链的控制力。提升产业链控制力的重点是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培育更出众的产业生态主导企业和核心零部件企业,增强全产业链、关键环节、标准和核心技术的控制力。要积极调整我国产业链布局,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在产业链重要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增强对战略性行业和重要环节的整体竞争力和控制力。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

今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提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判断。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提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长期以来,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附加值不够高,品牌效应不够强。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稳步实现从代工到研发、从模仿到创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就必须着眼全球资源和市场,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技术、人才、管理等各方面资源,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是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客观要求。从国际环境看,短期内的客观“隔离”不可避免,长期内各国产业发展模式变化不可避免。随着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由个别国家长期主导的单一循环模式已经难以持续。近年来,中国致力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断形成进口和出口平衡发展、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相互协调、增长动力更多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良性循环系统,为稳定国际产业链、促进全球经济良性循环作出了贡献。

如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更加重视国内循环的高质量发展,这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和主体工程。要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市场体系、产业体系,筑牢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根基;要全面提升我国在重要链条和关键环节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更加重视国际循环的控制力和安全性,这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要促进全球化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拓展国际循环的发展空间。更加重视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这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本质要求。要积极调整国内外产业链布局,主动适应全球化变局;增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粘合度,采取一切措施坚决防止两个循环生态体系的脱钩;强化创新能力和保障能力,逐步实现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笔者认为,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既具有战略意义,也有其现实考虑。第一,要适应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尽可能地在解决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上迈出最重要的一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现在的主要社会矛盾发生变化,变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这是非常重要的判断。第二,要把国内的内需市场调动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中国市场,加上中国制造,创造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第三,积极调整国内外产业链布局,主动适应全球化变局。

笔者认为,立足国内搞循环,要精准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供给的精准性、灵活性、有效性。要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完善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制度,保护公民财产和市场主体财产,巩固降低宏观税负的成果。要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堵点,重点解决国民经济中房地产和金融行业占据金融资源过多的问题。在分配领域,要增加居民部门的收入。构建内循环要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完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在流通领域,要降低公路运输的成本,提高铁路、水路的运输量,努力打通各个港口、铁路、公路基础设施连接短板,降低整个物流运输成本。在消费领域,重点要提高国货精品的竞争力,吸引境外消费的回归。要打通到国内循环的空间,比如东北、华北、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都要打通,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要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在巩固传统产业链优势的基础上,提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基建,推进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重大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围绕重点产业、龙头产业、重大投资项目,注重发挥企业在筑牢产业根基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减税降费,通过加大政府采购等更加市场化的办法,引导企业加大对重要链条和关键环节的研发力度,推动核心关键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向全球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开展,提高知识产权的掌控度。

此外,要加快建立国外循环的体系,提升国际循环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这需要营造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把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有利于营商的改革措施、制度在全国进行推广。

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出口情况好于预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国家成为海外市场亮点,跨境电商中欧班列对外贸促进作用比较明显。下一步,要在以上这些领域巩固成绩,在其他一些地方形成新的小循环,不断地畅通大循环。

猜你喜欢

双循环产业链疫情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战疫情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