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公民德性教育与教学方式浅探

2020-11-28王媛

时代人物 2020年24期
关键词:大学教育

摘要:德性作为一种社会所倡导的良好品性,在公共领域的各个层面发挥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大学教育应以培养大学生公民德性为重要目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的《公民素质通论》课程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教學方式,包括运用MOOC教学促进自省、以互动研讨式教学加强思辨、以现实案例分析激发后续动力。

关键词:公民德性;MOOC;大学教育;自省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公民素质通论》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媛(198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

1.培养公民德性的大学教育

1.1德性培养的意义

道德(morality)会在不同层次通过规范的形式规训和限制人类行为,而德性(virtue)代表着社会所倡导的良好品性。亚里士多德眼中的德性是一种品质(disposition),也可被视为一种能力(capacity)。在公共领域中,德性发挥着提升公民社会参与、提升社区社会资本、促进社会群体间的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道德秩序,以及使个体和群体免受欺诈、偏见、忽视等威胁的作用。德性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追求的目标,是指导人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依据。德性的培养对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公民德性的培养在当今社会仍面临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挑战。首先,公民德性和伦理德性之间存在争议。做一个“好人”和做一个“好公民”是否不同,取决于公民伦理和德性伦理的要求是否一致。其次,道德的来源更为复杂。道德教化的渠道不再仅限于习惯和传统等非正式方式和学校、政府等正式社会组织,还包括大众媒体。舆论场既是道德来源也是道德传播的渠道。网络空间对生活世界的侵入也改变着看待善好和德性的方式。第三,现有大学教育体制更为重视知识和技术的传授。柏拉图划分出技巧训练的教育和德性教育两种类型。现代大学教育总体上注重第一种教育的培养,功利主义的大学教育给学生提供技术和信息,德性的培养常处于边缘地位。现代共和主义德性论主张把培养有德性的公民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

1.2公民德性的培养目标

道德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指导人们行为的事物,与人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人的生活的多层次性都是德性所调节的方面。德性是一种难以衡量和评价的机制,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行动。公民德性的培养应体现为从思想到行为的提升,而价值观的内化必然来自内心接受或自愿服从,从而需要个体具有强大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并最终体现在语言和行为上的践行。公民德性课程培养的是既要懂得知识,又能转化为行动的公民。德性既内涵多元价值,又在不同情境有明确的价值倾向。公民德性的培养除了介绍何为“善好”,还应培养大学生灵活思辨地理解价值多元的意识和能力,阐述公民生活的复杂多面和内在关联,帮助大学生理解评价好坏、善恶、美丑的标准及其标准背后的形成机制及意义。

2.以德性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探究

为培养大学生的公民素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2019年秋开设了《公民素质通论》全校选修课,至2020年秋已开设三次,覆盖学生1161人。课程内容涵盖人文、政治、法治、经济、网络、交往以及国际视野等全方位的公民素质。其中2020年春因疫情采用线上教学,其余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下文以该课程为例,结合教学过程资料探究以德性培养为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

德性是一个人在思想和社会行为中的表现。德性的提升贵在自省和践行,关联一系列能力和素养。公民素质课是一种通识课,兼具学术能力培养和应用实践引领的双重导向。课堂内的知识是学科脉络的介绍和经典学说的传承,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术底蕴,同时它也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反思能力,更全面辩证动态的分析和看待问题的能力。

2.1运用MOOC教学促进自省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简称,其优势在于既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覆盖了大量学生,具有规模效应;也能在知识资源和学习者之间建立丰富而有效的链接,实现对个体的兼顾。在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背景下,公民德性培养需要重视个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反思性。传统课堂只有小班教学能够尽量调动每个学生的课堂参与,超过一定人数,就很难给予每位课堂参与者同样的关注和机会。相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却能够兼顾规模的“群体”与独特的“个体”,让每个学生都不再是蜷缩在集体之下的被忽视的个人,而是成为能直接链接资源,并与知识资源的提供者直接对话的个体。这些优势都为课程有效推进学生对德性的自省和反思奠定了基础,体现出与公民德性培养目标极大的契合性。自省和反思既是外在力量对个体内在的影响,也是个体对自我的思考和外在表达,如此循环往复。虽然线上讨论仍然采用实名制,但是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开放性和隐匿性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摘下“面具”,面对“后台”真实的自我,为学生完成探索内心和真实表达观点这些自省的关键步骤提供了条件。

2.2以研讨式学习加强思辨

课程把公民德性存在的理论争议和实践困难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中,以研讨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直面两难,提升思辨能力。教师将不同的立场和规则体系的张力呈现给学生,剖析公民处于不同身份和情境下该如何理解德性,透过情境设置为学生营造一种临场感。教师在MOOC平台发布讨论话题,学生的观点相互激发,彼此建构出更符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例如在公民德性和伦理德性的关系争论中,课程利用MOOC平台提出了“苏格拉底慷慨赴死时的身份是公民还是哲人”的问题。学生从对公民和哲人应该遵守的伦理规范入手,辨析了两种身份的一致与张力,多数学生认为他具有的公民和哲人的双重身份,因为他建立了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又坚持了公民必须遵守法律的信条,平静地在狱中饮下毒酒死去。又如,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是伦理德性难以真正实施的根本原因。在对不同的交往规则的了解中,课程提出“坚持原则还是圆滑处事”的问题。多数学生并未给出二选一的答案,而是列出这两种交往方式的适用范围。总之,德性培养的重点不在于知识或技术方面的唯一权威答案,而是学生能在符合公民社会的要求下,用辩证观点看待道德事项,寻找到理解自我及他人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并且基于自我认同过一个有道德的生活。

2.3 以现实案例激发后续动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德行品质是一种习惯。德性描绘了某一个时刻的状态,但德性品质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实践的演练,并且会随时间和实践进程而形成、加强或者毁灭。课堂的有限时间和场域应帮助学生面对未来无限广阔的公共生活,因为追寻德性的路途没有止境。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如何跨越空间与时间,贯通课堂内外以及现在与未来。具体来说,课程应培养学生在课堂之后,在大学毕业之后,仍然不断的自我塑造和追寻德性的内在后续动力。

一个人主动以读书、思考和实践的方式去自觉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德性品质。“想要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的想法常常发生在个体发现了自己与他人或某一标准的差距,或者找到了一个学习的榜样。所以提供给学生正面和反面的案例可以警醒或激励他们更积极地追寻道德的自我。例如,课程以“如果德国纳粹军官艾希曼有反思能力”为例探讨了致思路径,以苏格拉底和雷锋的案例定义公共精神和个体的关系,以一种代入式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一个积极的好公民该具有的德性,从义务和后果两方面让学生认可继续追寻德性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并在课程之后的未来生活中努力追寻。

大学生公民德性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应是未来大学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必备内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民粹主义、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涌现并快速传播,为个体德性成长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和挑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民素质通论》课程在培养大学生公民德性意识的教学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提升大学生理性思辨和自省为目标,结合MO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和案例分析的多元教学方式,帮助大学生探究自我和正视社会,实现从大学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到行动的全方位的道德提升。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改善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