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道路“出场”的历史逻辑

2020-11-28郭强

时代人物 2020年24期
关键词:出场改革开放道路

郭强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历经70余年探索取得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经过九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四十多年改革探索积累形成的。它的出场遵循着深刻的历史逻辑:根植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深厚文化基因,表达了中华民族美好的社会理想;根植于近代中国人民一百七十多年的抗争历史,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救亡图存的斗争精神;根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二十八年革命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努力的初心;根植于四十年改革开放史,形成了伟大的改革创新精神。

关键词:中国道路唯物史观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哪里来?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ii]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九十多年的奋斗史,四十年改革开放史所积累形成的。“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iii]因此,中国“道路”的出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逻辑三者的统一。本文主要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分析中国道路的“出场”。

1.根植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自秦以来,我国就奠定了大一统的局面。汉代时期儒学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为历代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三纲五常成为中国人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也对维系王朝统治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是一种主张包容性的“和”文化,因其“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而得以吸收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基因使得中华文化在五千多年的传承中历久不衰。“和”文化概括来讲主要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义利观;和谐万邦的外交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文化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修身观。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为中国人提供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准则和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中国知识分子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印证了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的伟大志向。“和”文化是中国道路形成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历史传统。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家国同构的家庭观也是凝聚社会力量的粘合剂,中华文明协和万邦的外交思想理念对和谐世界、和平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思想,求大同、尚和合的思想是当前我们包容性发展、和平崛起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中华文明在明中叶以前曾经长期领先世界,汉代的丝绸之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发明、数学、医学、天文学、制瓷技术、丝绸等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代中国曾经长期领先世界。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开放性是其鲜明的特征,也是延续至今的一个关键因素。中国道路根植于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它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基因深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依托,也是赓续中华文明发展的精神动力。

2.根植于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抗争史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始终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中国将向何处去?即中国应该走什么样道路。这是中国近现代的中心问题。[iv]中国人民面临的近代任务——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始终是关乎道路、关乎命运的第一要务。为此,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先后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来探索中国的革命前途。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行不通,农民运动的平均主义思想行不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建国方案破产,中国道路在哪里?谁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采取何种指导思想?采用何种方式来革命?在二十世纪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的时代,道路与主义之争始终是中国革命道路的首要问题。中国人民经过五四运动的思想洗礼,彻底的革命意识被唤醒,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等先驱首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等新民学会成员先后學习马克思主义,逐渐接受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组建中国共产党,确定党的纲领和章程,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实际,创造性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为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二十八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我们建立了新中国。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中国,我们效仿苏联模式,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五计划”,提出“一化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此后,我国建立起了比较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

由上述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近代一百多年的抗争史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革命道路和改造路线,新中国成立三十年间的社会主义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宝贵经验和精神动力。对此,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不能否定”来科学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的辩证关系,我们既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来之不易,发轫于马克思晚年回复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关于俄国革命道路的问题,形成于俄国十月革命,创新形成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历程反映了不平衡理论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在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根植于中国二十八年革命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按照马克思经典唯物史观的革命视域推进社会形态的变迁,进而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近代任务。“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是必须的,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v]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大事记,也是中共党史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近代革命从此有了主心骨,中国面貌也从此开始改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初面临的形式异常严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党员队伍弱小,军需物质供应不足,党员文化素质不高、政治素质差、军事能力低。第二,面临国民党的改组,国共合作破裂后受到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第三,面临着共产国际的教条主义指导。然而這些问题并没有制约中国共产党继续壮大自己的军队和党组织。古田会议后,我党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强调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也为我国日后军队建设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大革命失败后到遵义会议前,党内路线之争成为制约我国革命的重要障碍。毛泽东同志立足中国革命实际,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先后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解决了党内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问题,毛泽东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vi]我们形成了三大法宝,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和策略。这一创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中国革命提出了适合国情的道路,扭转了共产国际的错误的方针路线,创立了中国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凸显了中国革命逻辑的演进历程,反映出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难性。

从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一九五六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至少反映出了以下几点:第一,中国道路的革命话语是历史唯物主义第一大线索的具体展现。从俄国革命道路到中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演进。这条革命道路既不同于俄国城市武装起义革命,也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英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革命道路。中国革命的逻辑遵循世界革命的普遍规律和中国特殊的革命规律,反映了中国道路话语的革命逻辑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这条革命道路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以阶级斗争推进人类社会形态变迁的经典例证。第二,中国道路的革命话语拓展了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空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迫打开国门,沦为资本主义的附庸,中国人民从此走向挽救民族危亡的近代反侵略、求民主之路。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传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独立的社会主义形态,这是中国社会形态转型的一个经典实例,从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理论来看,是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地理范围的重新厘定和重构。

4.根植于中国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史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分水岭,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这次会议是伟大觉醒的一次会议,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尤其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揭开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1985 年 9 月他在会见加纳罗斯林时又指出:“我们正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看来我们的路子走对了。”[vii]从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到沿江沿边沿内陆的开放格局,展现了不平衡发展战略、先试点再推广的改革思路,从中外合作、中外合资、独资再到“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反映了中国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强大能力。从1978年我国GDP总量居世界40位再到2019年GDP将近100万亿显示了我国创造的世界经济奇迹,自1978年到十八大以来,年均经济增速超过9%,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速超过6%。2019年上半年经济增速6.3%,中美贸易战对我国经济影响总体可控,我国经济总量大、韧性足、回旋余地大是当前我国经济的总体特性。改革开放以来,从我国的对外贸易数据中我们可以说,对外开放战略是我国从封闭到开放、从世界末位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逐步开放到全面开放的助推器。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和世界的经济面貌,深刻影响和调整着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

“从‘中国奇迹到‘中国模式,再到‘中国道路,不论是哪一种提法,其讨论的历史起点比较一致,即始于改革开放。”[viii]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史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是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和源。理解中国道路不能离开改革开放史,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点。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到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中国道路其内涵承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是我们理解中国道路不可回避的问题。从经济特区到自贸区、从东部优先发展到区域协调一体化、从统筹城乡到城乡融合发展再到乡村振兴,反映了从区域化到再区域化的空间布局优化,展现了中国政府国土空间优化布局的发展思路,这是理解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中国空间,包括城市化、再区域化的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理论逻辑线索。中国道路所开创的革命空间到发展(建设和改革)空间极大拓展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城市化、全球化和再区域化。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开放史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深刻把握这个变革,澄清其中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加自觉树立“四个自信”。

注释

[ii]《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7页。

[iii]中共重要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第31-32页。

[iv]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J]哲学研究,2018(01)

[v]《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1页。

[vi]《毛泽东选集》第 3 卷,1991年,人民出版社,第 801 页。

[vii]张维为.邓小平与中国模式 我的回忆与思考[J]社会观察,2012(02)

[viii]侯亚楠.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道路”研究[D]辽宁大学2017年博士学位论文。

猜你喜欢

出场改革开放道路
道听途说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城市的道路为什么叫马路
看这不寻常的出场
戏太少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瞒天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