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非洲裔法语作家雅思米娜·卡黛哈作品研究

2020-11-28李佳

时代人物 2020年24期

李佳

摘要:雅思米娜·卡黛哈是当今法国文坛最活跃的阿尔及利亚裔法语作家。从1984年至今,已公开出版了近四十部作品,其中在2002至2006年间连续出版了被称为“东方三部曲”的《喀布尔的燕子》《哀伤之墙》和《巴格达警报》,讲述了战争和东西文化冲突带给阿拉伯文明的巨大冲击和反思。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卡黛哈及其“东方三部曲”做以介绍和研究。

关键词:卡黛哈;东方三部曲;非洲法语文学;阿拉伯文化

雅思米娜·卡黛哈(Yasmina Khadra)是继加缪之后法国当代文坛最活跃的阿尔及利亚裔法语作家。 1955年1月卡黛哈出生于阿尔及利亚西部的村落凯纳德萨(Kenadsa)这个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古老村落中还诞生了两位在当代法语文学界享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他们是评论家、作家皮埃尔·拉比(Pierre Rabhi, 1938- )和女作家玛丽卡·穆克丹(Malika Mokeddem, 1949- )。

卡黛哈9岁时被父亲送入军校,由此开始了长达36年的军旅生涯。11岁时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短篇小说。20世纪80年代初阿尔及利亚Enal-Alger出版社以其本名穆罕默德·莫莱塞奥(Mohammed Moulessehoul)出版了他17岁时完成的第一本诗集。雅思米娜·卡黛哈这一极具女性气质的笔名原是他妻子的名字,使用笔名的初衷是为了躲避军方专门针对他的文字审查。根据《当代外国文学纪事》的描述:2000年,退伍后的卡黛哈成为一名全职作家。2001年自传体小说《作家》(L?crivain)发表。他在《世界报》等媒体上表明自己的男性身份[i]。

文学生涯

在1984年至1989年间,穆罕默德·莫莱塞奥用自己的本名出版了三部短篇小说集斩获众多奖项。1988年起,为了躲避军方的文字审查他决定用妻子的名字作笔名出版作品。在此期间,他曾使用了多个笔名。1997年他在法国白鲸(Baleine)出版社出版侦探小说《将死之人》(Morituri)时第一次用雅思米娜·卡黛哈这个名字并最终决定沿用这个笔名。自1984年起至今雅思米娜·卡黛哈一共出版了近40部作品,获得了法国、德国和加拿大等国及非洲各国颁发的众多文学奖项并于2011年凭借文学生涯取得的成就获得法兰西学院下属法兰西学术院颁发的亨利·加勒文学大奖[ii]。卡黛哈的最新作品为2020年出版的小说《忘却之伤》(Le Sel de tous les oublis)

“东方三部曲”

至今为止,卡黛哈的作品被译介到40多个国家,获得各大文学奖项10余项,其中同以阿拉伯文化为背景的《喀布尔的燕子》(Les Hirondelles de Kaboul, 2002)《哀伤之墙》(LAttentat, 2005)和《巴格达警报》(Les Sirènes de Bagdad, 2006)构成了卡黛哈反思东西文化冲突的“东方三部曲”,是其文学生涯中里程碑式的标志。

《喀布尔的燕子》是东方三部曲的第一部,小说于2002年由法国Julliard出版社出版,戏剧版由巴西阿默克剧团推出,参加了2014年9月在中国举办的爱丁堡艺术节的爱丁堡前沿剧展,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和深圳五地巡演;2019年两位法国女导演 Zabou Breitman和?léa Gobbé-Mévellec共同合作,将其改编为动画电影。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小村落喀布尔,主人公是两对夫妻。阿迪克(Atiq)是一名监狱看守,妻子慕莎哈(Mussarat)身患重病不久于人世。妻子的重病让阿迪克痛苦万分但依然不离不弃。另一对儿是年轻的夫妻莫塞尔(Mohsen)和他的妻子祖奈拉(Zunaira)。二人在大学校园中相识相爱。美丽的祖奈拉热情奔放、天性热爱自由,毕业后成为一名律师。但塔利班的军事行动让祖奈拉的一切努力化为泡影。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职业生涯和理想中的生活。一次争吵中祖奈拉失手杀死了丈夫,被关入阿迪克看管的监狱,等待执行死刑。在关押期间,一次偶然的機会让阿迪克看到了生死关头仍然在狱中自由舒展没有放弃希望的祖奈拉,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美丽耀眼的女人。从她的身上阿迪克真实地感受到了久违的生命活力。妻子慕莎哈发现了丈夫的转变,看到他渐渐恢复对生活的热情。慕莎哈知道自己马上要离开人世,希望能够让丈夫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活下去,偷偷替换狱中的祖奈拉。营救计划在没有通知祖奈拉的情况下展开。死刑执行引发的巨大混乱中,祖奈拉不知所踪。阿迪克暴露,最终惨死。故事以悲剧结尾。

《哀伤的墙》是“东方三部曲”的第二部。2012年改编成电影,由法国、比利时、卡塔尔和埃及四国联合拍摄,黎巴嫩导演Ziad Doueiri执导。小说的男主人公阿敏(Amine)是一名年轻有为的阿拉伯裔外科医生和妻子丝涵(Sihem)一同加入了以色列国籍,生活在特拉维夫。他们住在高档生活区,过着舒适甜蜜的小日子,直到有一天阿敏工作医院附近的一家快餐店突发爆炸事件。丝涵在爆炸中遇难,更让人惊讶的是,调查显示丝涵正是这起自杀式袭击的实施者。阿敏接受了警方的重重审讯和搜查,同事也希望他离开医院。有人还建议撤销他以色列公民的国籍。阿敏多年努力克服血缘、出身和偏见获得的成就在这场袭击后分崩离析。他无法相信相爱相守多年的温柔妻子会策划这样一场恐怖袭击夺去无辜人的生命。他自己也想知道为什么?究竟曾发生过什么会让妻子做出这一切?他回到自己和妻子出身的地方寻找真相。在找寻中,在特拉维夫、在伯利恒、在杰宁,一场又一场有形无形的冲突,冲击着阿敏。身为医生的阿敏无法认同对无辜生命的屠杀,也不能作视美军对部族家园的野蛮摧毁。理智不能平复怒火,武力不能荡平民众的抵抗。“哀伤之墙横”亘于冲突双方之间。结尾处,在美军的报复性袭击中阿敏医生不幸被击中,倒在地上。恍惚间一个小男孩回到祖父的屋子。父亲对孩子说:“他们可以拿走你的一切;你的财产,你最美好的时光,你所有的欢乐,还有你所有的荣耀,乃至于连你最后一件衬衫也得拿走。但你的梦想会永远留在你身边,重新创造这个你被没收的世界。”你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应该由你来创造。但一定要记住:“没有任何东西,绝对没有任何东西的价值胜过生命。还有,你的生命价值和别人的生命价值是相同的[iii]。”

《巴格达警报》是东方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故事在三条空间线索上展开:备受东西方战争冲突摧残的黎巴嫩城市贝鲁特;被美军占领的伊拉克城市巴格达;以及长久以来一直远离城市文明的伊拉克村落卡拉姆村。美军入侵伊拉克给这个有着悠久阿拉伯文明传统的国家以致命打击;在遥远的小村落卡拉姆村内部时代带来的冲击也不可避免,年轻人对传统的反叛和目睹美军暴行滋生出的难以控制的仇恨,让他们走向硝烟弥漫的贝鲁特。在法语中sirène一词既可以指古希腊传说中海妖诱惑水手们走向死亡的歌声,同时也有“警报”的含义。小说的题目Les Sirènes de Bagdad可以翻译成“巴格达的亡歌”指男主人公在海妖甜美歌声的引诱下不由自主地迈向死亡,也可以翻译成理解为战争创伤带给世人的“警醒”。这份“诱惑”不一定是金钱和利益,也可能是痛失亲人家园后的迷茫;是无意间出卖朋友后难以平复的罪恶感;是被伤害后无处宣泄的愤怒等等。种种巨大的压力扑面而来,作为渺小的个体只剩一腔孤勇想要“死得有价值”,迅速了结一切。快意“复仇”如同海妖的歌声,召唤着饱受身心摧残的主人公,让他心甘情愿地迈向死亡。然而“血债血偿”的精神和以死相博的决心真的是勇敢吗?真的有价值吗?自杀式袭击带给无辜者的伤害该如何清算?小说的结尾处,携带病毒的男主人公最终没有选择登上飞往伦敦的飞机,放弃了袭击计划。在男主人公对良心的叩问中故事戛然而止。把对战争和人性的反思留给了读者。

卡黛哈的东方三部曲均以阿拉伯文化为背景,故事的主题一直围绕着爱、恨和战争展开。卡黛哈作品中的“爱”有之于个体间夫妻恋人之间的爱情,也有深植于民族血脉中对于阿拉伯悠久文明的眷恋与热爱;“恨”与爱相生,尤其在极端的环境下,有弱小者被侮辱的愤怒,也有面对惨剧和暴行的抗争、不甘,还有无能为力带来的内疚与悔恨;故事中爱与恨给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带来的巨大冲突,究其根源多半来自于战争和暴力集权统治。战争摧毁了文明与信仰,催生暴力,让人性备受煎熬。透过卡黛哈的小说反观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冲突,反思战争,和平更显珍贵。

参考文献

  1. 杨国政 秦海英主编.当代外国文学纪事(法国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2. Yasmina Khadra, LAttentat, Pocket, 2011.
  3. Yasmina Khadra, Les Sirènes de Bagdad, Pocket, 2019.
  4. Yasmina Khadra, Les Hirondelles de Kaboul, Julliard, 2019

注釋

[i]《当代外国文学纪事(法国卷)》杨国政秦海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264页。

[ii]亨利·加勒文学大奖(Le Grand Prix de littérature Henri Gal):自2001年起该奖项每年颁发一次,由法兰西学院(lInstitut de France)下属法兰西学术院(Académie fran?aise)负责颁发,用以奖励某位作家的某一部作品或对其文学生涯取得的终身成就进行褒奖。

[iii]《哀伤的墙》[法]雅思米纳·卡黛哈 著,廖咏华译,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第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