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思政教育途径,担负立德树人重任

2020-11-28王艳君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2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

摘 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思想指导下,高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认真探索新学情、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面临的变革,突破局限,创新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担负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育德化人的重任。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教育途径;立德树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从战略高度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和方法论指导。这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探索和细化到工作中去。吃透理论精神,才能付诸实践。事,即事情,学校的一切工作是围绕着教育好、管理好、服务好学生而展开的,因此围绕着立德树人的一切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工作是育化人心的中心环节;时,即时代,时代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心的变化,思政教育需要在及时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和时代发展特点,准确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势,即形势,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教育发展的规律性需要学校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途径,这样才能使学校党建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推陈出新,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担负铸魂育人,育德化人的重任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必须始终贯穿于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始终,体现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信仰,接受高尚的思想文化熏陶;是集知识传授与道德培养,价值引导与人文关怀,思想影响与心理疏导、理论灌输与实践养成为一体的教育。因此,在青少年人生的“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思政教育是否落到实处并卓有成效,不仅关系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事关学校办学育人的正确方向和社会主义事业目标的实现。

二、新形势下思政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改进中加强,提升中进步。面对新世纪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着21世纪头二十年重要的战略机遇和挑战。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思想新情况,考验着人的三观,扰乱着人的思想,这些对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新考验。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良莠不齐的新媒体信息面前,当今“网生代”一族并非无知愚昧,也非知之甚少,而是思想易混乱,对信息无法辨识、无所适从。这些对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育人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高校思政队伍中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理念和做法。如一些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薄弱,存在“理论不足,故事凑”的现象;一些非思政课程教师仍抱守着 “思政教育工作是思政老师的事”、“教书而不需育人”的错误想法;还有些教师仍自信于“术业专于学生”,自得于“闻道先于学生”,自以为抢占知识话语权和理论制高点,用着几十年不变的教案。过时的理论、陈旧的案例、脱离实际的经验,不仅会使自己变得面目可憎,也会使这项对“人”的教育失去吸引力,与人心渐行渐远。

发现不足是进步改善的第一步。思政教育必须研究学生思想心理规律,遵循学生成长成才法则,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通过拓展学习途径,挖掘学习资源,才能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契合学生求新知解困惑的需要,弥补思政教育实效性不足、吸引力不够的问题。因此,思政教育应努力适应新变革,包括:大德育理念指导下,“三全育人”实践变革;新兴网络信息时代中,新媒体技术运用的变革;传统思政理论教育外,各课程融合育人的变革。

三、拓展思政教育途径,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因此,高校应吃透教育精神,拓展育人途径,努力突破仅思政教师管思政教育的局限;突破仅思政课本讲思政理论的局限;突破仅思政课程担思政育人的局限。

1.把好思想关,守好责任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需要党政齐抓共管,组织、宣传、教务、学工、财务等各部门通力合作、各负其责的系统工程;应纳入党建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思政理论课教育、高校各类阵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位综合施策的育人工作。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近些年,在党的理论领导和学习号召下,高校以重大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活动为抓手,思想引领、唱响主旋律,营造了宣传教育、示范交流的良好氛围。从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两学一做”、十八大精神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学习实践教育活动,丰富了党建工作的内容,提升了党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针对性。学校党委领导带头、以上率下的学习工作机制,有利于形成全体党员师生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共同学习的良好局面。党员同志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不失为普及党的思政教育的良途佳径。

2.挖掘新兴网络资源,思政理论常学常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術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

除书籍、报纸、期刊等传统纸媒外,网络以其自由开放互动高效的特点,契合了学生对声形并茂的感官喜好,多变快速的信息需求,满足了学生游戏娱乐的休闲体验,互动交流的心理需要,贴合了学生通俗大众的文化层次。高校是意识形态和理论文化的前沿高地,要将自己始终置身于信息化前沿,利用各种或传统或新型的媒介技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新时代加强互联网思政教育工作载体势在必行。

(1)探索网络教学:发展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根据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若干意见》精神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集体行动的意见精神,网络教学应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为解决思政知识性学习担负应有作用。近些年,思政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值得充分利用。如近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的在线开放课程、一些高校如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爱課程”(中国大学MOOC)等学习平台都是不错的可利用资源。高校可利用网课大量的阅读材料、制作精良的课件、专家学者精彩的讲课视频、精心设计的讨论主题和习题测验,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思政的知识性学习,深化对教材和课堂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教师可通过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将网络教学纳入思政教学必要环节。如将网络学习考核成绩设定相应比例纳入总评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对网络学习的知识、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将师生互动情况纳入平时成绩计入总评。

(2)重视网络宣传:丰富思想文化传播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4]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和正向的思想文化。如建立思政教育专题网站、红色文化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加强思政教育自媒体平台、学生互动社区和"两微一端"建设。[5]高校教师应有意识地在社会化网络资源中寻找有益的内容和形式,并研究新媒体新内容和传统课程的衔接和补充关系,为传统理论课增添新鲜血液和灵活形式。总之,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3)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日常思政学习途径

一些由政府或主流媒体主办的网络媒体平台是党员师生日常政治学习的良好途径。如由中宣部主管的“学习强国”网络教育平台(包括PC端和手机客户端两大终端),以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前瞻性的时政视野,活泼多样的形式传播新颖全面而又权威的舆论信息和思想理论,成为党员群众日常生活学习的思想宝库和强魂筑魄的精神家园。这种网络学习形式有利于思政学习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把党的政治思想教育融入日常。此外,作为一条改进教育教法的新途径,思政教师可以从中挖掘大量权威性强、及时准确的第一手资料用以丰富教学内容,从新媒体生动多样的形式中获得启发。

3.思政教育与各科课程的融合育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应首当其冲,责无旁贷地担负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思政教师应“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此外,“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

根据“课程思政”的改革号召,思政教育应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级各类课程教师都要努力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落实育人责任。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综合育人的教育理念,协同育人的责任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在转变思想认识的同时,高校应对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建设、中观层面的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和微观层面的单一课程的课堂设计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7]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如何在党的领导下不断与时俱进地改革创新思政教育,将育人效果落到实处,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筚路蓝缕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3][6]刘军涛、赵纲.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版)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209/c1001-28936072.html

[2]于向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N].中国新闻网,2019.3.27.https://www.chinanews.com/gn/2019/03-27/8792148.shtml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刚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51

[5]刘曙辉.高校思政工作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N].光明日报,2019.02.20(05版)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02/20/nw.D110000gmrb_20190220_2-05.htm

[7]唐凤华.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校园英语,2018(49):65-66

作者简介:

王艳君(1981--)女,汉族,现为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扬州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问题与策略初探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基于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社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着力点
微博舆情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工作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