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2020-11-28谢虎军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物流科技 2020年10期
关键词:茶艺产教茶叶

谢虎军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205)

产教融合这个概念在职业教育领域早已不是一个新的名词,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同级教育形式。如与中等职业教育相类比的普通高级中学教育,很明显普通高中的教育目标和理念是培养学生通过高考进入本科大学深造,进而能为专业研究方面打下基础和创造条件。虽然每年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普通高考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但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方向始终指向本科大学。而中职教育则不然,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企业培养直接动手劳动的专业人才,或是通过对口招生考试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深造。换句话说,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能进入企业直接从事生产的员工,而普通高中教育的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就是升学。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这两种形式的差异性就更加明显,第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口主要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主要在企业事务性、技能型较强的岗位上就业,虽然也有专升本的升学教育,但毕竟是少数。普通本科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术过硬、研究思路清晰、研究能力方法提高的专业型研究人才,一方面为考研继续深造做准备,一方面为企业一些技术研发岗位、综合管理岗位、技术性专业岗位培养人才。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在招生上也是如此,前者主要是面向本省招生,其目的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后者主要是面向全国招生,其目的是充分发挥高校所在的地域优势,尤其是各本科院校的学科优势。

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必然离不开行业的引领和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亲密合作。只有充分发挥行业在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和在教育教学指导中的作用,依托专业发展行业,依托行业办好专业。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建国之初就有了技工学校,当时的技工学校在是国家教委的统一指导下由劳动部门设立,也有各大部属技工学校和地方技工学校,但都是依靠企业办学,毕业文凭也不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发,就业渠道主要就是各行业所属企业,基本上是一种企业办学或者是行业办学形式。现在部属技工学校基本上全部移交地方,而地方上的技工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合并到中等职业学校或一并升格为高职院校。20世纪的60年代,按照“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指导方针,教育部批准国家各部委在其直属大型厂矿企业设立半工半读学校。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也说过:“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两条腿走路。”事实上,这种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产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一直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前进。时至今日,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一方面是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大,这很显然是人才供给和需求出现的不是数量上的不平衡,而是质量要求方面的不匹配。只有通过对行业企业进行人才需求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校企深入开展产学融合改革人才供给侧,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

1 高职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湖南省是一个茶叶种植大省,同时也是茶叶加工和茶叶消费大省,目前有相对而言较为先进的研发基地、龙头企业、批发集散中心、文化推广和茶叶销售的专业市场。湖南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如被誉为茶祖的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就在湖南省境内从事种茶等农事活动,并留下了许多与茶相关的故事。以君山银针为典型代表的黄芽茶是中国十大名茶当中黄茶类的唯一代表。安化黑茶系列的茯砖发花工艺更是国家机密、千两茶的制作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绿茶更是遍布全省,红茶也曾主要出口欧洲。高科技茶叶深加工如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轻轻茶”以黑茶为原料经过高科技加工成金花黑茶固体饮料,成为轻生活倡导品牌,还荣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茶叶产业正朝着茶业综合产值实现一千亿元的目标发展,要实现如此目标,必然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也为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高职院校提供了机会和挑战。

1.1 专业布点唯一,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截止到目前为止,湖南只有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一所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而且是从2016年全国首次设置该专业并开始招生。前三年每年招收1个班,从2019年开始每年招收2个班,虽然招生规模有所扩大,但人才供给侧现状远远满足不了人才市场的需求。从开办此专业以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喜人,完全可以在大三最后一个学期顶岗实习之后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据调查,湖南其他高校在商贸流通类专业、现代服务管理类专业中也开设茶文化、茶艺表演等与茶相关的课程。从2019年湖南省职业技能竞赛“中华茶艺大赛”赛项参赛情况来看,多支非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学生组成的参赛代表队不论是在茶艺表演、创新茶艺,尤其是在茶叶审评方面专业性明显较弱。

1.2 人才培养单一,人才质量离企业实际需求有差距

由于当前湖南省内只有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单独开设此专业,在省内无法与同行进行对比对标,只能与浙江、安徽、江西、四川、云南、广西等高职院校就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实验实训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探讨。在省内,学院只能对供销系统的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唐羽”“天福”等茶叶销售公司进行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和研判,然后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来。由此一来,导致近几年学院培养的专业人才虽然深受企业欢迎,但是人才质量与企业实际需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1.3 培训市场混乱,人才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都不高

面对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的情况,湖南各地特别是在省会长沙,各种涉茶相关的培训机构和组织蜂拥出现。他们大多打着培训考证的幌子组织招生、培训,在教学场地、实训设备、师资力量配备、教学操练时间等方面都没有办法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培训。偌大的人才需求市场导致过于利益化的商业行为来组织培训,其结果只会导致搅乱培训市场,并直接影响行业的正常发展。

2 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产教融合相关政策滞后甚至缺失,导致校企合作很难深入

国家层面对推动产教融合下了很大的力气,把“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国务院办公厅也相继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但是具体落实到实际的校企合作时,由于地方缺乏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导致产教融合在实际实践过程中寸步难行。企业作为人力资源的需求方,原本是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但是人力资源市场化,学生毕业之后双向选择就业,导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一方,在与企业合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指导和支持,导致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存在“两张皮”的问题,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衔接还是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2.2 校企双方都有需求,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影响校企合作推进

在当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当中,还存在着企业和学校积极性很高,但是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广泛存在。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总认为学生就应该好好呆在学校,在教室里学知识,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在校内做实训的教学形式才是正常的。一旦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在企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具体承担某一岗位的工作职责时,有些学生适应不了想象中高校的“安逸”。有些学生家长也不理解,甚至曲解为这种教学模式是变相地占用学生的廉价劳动力。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确实有一些民办院校、中职学校大批量组织学生成建制地安排在一线的生产流水线上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合一的教学模式在各种压力下艰难前行。

2.3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不明显,达不到期许要求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建委”)是指导专业建设的组织,最初的期望是高职院校从事教育、科研、管理的专家、老师与来自行业、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一线工作岗位的专家、师傅们共同组建“专建委”,其目的是共同商讨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而有效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受制于学校教学资源、各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殊要求等因素,“专建委”在当前指导专业建设和参与教育教学方面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期许。

3 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3.1 扩大单招,稳定生源途径

人才培养,培养对象是根本。在当前招生政策的指导下,积极争取单招政策,积极主动地在湖南省茶叶主产区如保靖、古丈、永顺、安化等地发动单独招生宣传。从茶叶主产区招收的学生对茶叶产品有较早的初步认识,同时培养他们通过学习之后能回到家乡发展,为带动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服务、做贡献的意识,有利于开展专业教育教学,也可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学好专业。同时,还可以与上述茶叶主产区的中职学校,尤其是涉茶的中职学校如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安化黑茶学校)试点中高职衔接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

3.2 校企联动,培养双师教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而言,该专业的冲泡技巧、茶叶审评、茶艺表演、茶叶销售、插花香道、茶事服务等专业核心技能通过老师课堂讲授、讲台演示、学生观看是永远没有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目的的。高校教师最大的优势就是善于总结、提炼、升华并形成规范的教科书,而最缺乏的就是来自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和真实环境对专业技能的实际要求。而身处工作一线的企业专家、师傅们与高校教师正好可以相互补充、互相融合,发挥各自长处和优势,帮助对方共同组建双师双能型新职业教师团队。

3.3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

由于全国开设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的高职院校不多,现有的高职高专配套教材需要大量建设,尤其是与企业深度开展产教融合的系列教材基本上处于空白。对接职业标准、企业岗位标准、“中华茶艺大赛”技术标准、茶艺师、评茶员职业资格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等标准文件,联合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部门,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教材开发联合小组,共同研究开发系列教材。如湖南唐羽茶业有限公司本身就具有比较完善的培训体系,也有自己开发的培训教材,还有一定的企业培训师资。学院可以与湖南唐羽茶叶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基于产教融合的系列专业教材。

3.4 校企融合,建立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校方最紧缺的就是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必须要有的真实的顶岗实训环境和岗位。企业有较为完善的茶叶销售渠道、平台和体系,有设施设备功能齐全的茶馆,有茶叶冲泡、评审的需求和条件,稳定的客户需求等。学院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这种优势,将教学课程与企业岗位结合起来,将课程标准和岗位标准对接起来,将专业核心课程与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对应起来,将课程考核与岗位考核结合起来。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在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有计划地轮换实习岗位,在企业师傅和学校老师的双重指导下跟着师傅一起操练,培养学生逐步在单一岗位上独挡一面,进而通过轮岗的方式在培养计划内完成对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茶艺产教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茶艺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香喷喷的茶叶
基于翻转课堂的《茶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