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湖流域河道综合整治对策探讨

2020-11-28刘瓛林立清

科技与创新 2020年6期
关键词:太湖流域流域河道

刘瓛,林立清

太湖流域河道综合整治对策探讨

刘瓛,林立清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江苏 南京 210093)

河道综合整治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能促进区域长久的经济发展。以太湖流域河道综合整治为例,诊断出污染问题的症结,并总结了具体的整治技术方案,以供相关工程参考。

河道;太湖流域;综合整治;对策探讨

2015-04,《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政策指出全国水环境的形势非常严峻[1],其中特别提到流经城镇的一些河段,城乡接合部的沟渠坝污染普遍比较严重,针对以上问题,国家提出要强化流域河道污染的治理。

太湖流域总面积6 134 km2,河道和湖泊各占一半[2]。随着太湖流域近20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程度加深,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主要来自于工业点源污染、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及河道船舶污染[3]。目前流域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问题多、公众关注度高等特点[4]。流域内河道的综合整治问题错综复杂,因此前期污染问题的诊断至关重要,明确污染来源,制订合理的整治技术方案,对流域河道的综合整治意义重大[5]。本文以太湖流域入湖河流为典型案例,对太湖流域河道综合整治对策进行探讨,综合阐述了流域内河道污染问题以及具体的整治技术方案。

1 区域概况

太湖流域河系发达,小河道众多,水面率可达17%。其中以太湖为流域中心,现有水面积2 338 km2,具有蓄洪、供水、灌溉、航运、旅游等功能。本文选择的太湖入湖河流整体流向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圩区内河网落差小,流速低,水环境容量有限。河道断头浜多,河况差,区域水系连通性较差,与主干支浜主要通过泵站进行沟通,整治范围内所有河道均不存在闸断状况。

2 问题诊断

2.1 各镇村的整治工程有待落实

沿线大多数一级支浜仍存在水质较差现象,需要重点关注黑臭支浜治理问题。另外仍需对区域沿线多数一级支浜两岸进行护坡改造,对于少数支浜,仍存在支浜护坡持续维护管理工作不到位现象。

2.2 工业污染排查力度有待提升

区域范围内工业污染仍然存在,需加大污染排查力度,避免出现现场工业企业排放纳管跑冒滴漏现象,督促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尽快关停。

2.3 生活污水收集体系尚不完善

沿岸生活污水收集系统有待完善。各镇均存在雨污分流不彻底现象,对全镇生活污水纳管现状依然缺乏地点考察排查、实时上报汇总等工作。

2.4 农村农业污染治理难度较大

区域范围内农业种植面积较大,且多采用秸秆还田的增产措施,造成肥水流失、河道水体氮磷含量增高,未腐化的秸秆也使得临近支浜淤泥堆积堵塞。另外,农田使用后的残余废料仍旧未能得到妥善处理。

2.5 水产养殖尾水欠缺绿色治理

整治范围内水产养殖池塘的尾水均有直接泵入支浜的情况,且多数水产养殖池塘没有尾水收集处理设施。

2.6 入境来水水质仍旧不容乐观

上游汇入整治区域内的水质仍旧呈现IV类现状,且高锰酸盐指数相对较高,区域范围内运河来水本底水质相对较差,入境来水的双重叠加作用致使河道总体水质不容乐观。

3 整治技术方案

3.1 深化工业点源污染防治

排查整治范围周边各单位的污水接管、排污口现状,保证整治区域内工业企业污水全部达标接管。对已接管的工业企业,督促在此基础上尽快实施雨污分流。在小流域范围内启动支浜排口普查,实行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对鉴定为偷排、漏排的工业企业,采取行政手段强制关停或搬迁。另外对所有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全部进行收集和处理,定期开展监督性监测,提高运行管理水平。

3.2 强化镇村生活污水治理

3.2.1 城镇生活污水治理

全力排查推进镇区污水管网建设,加快各镇未纳管区域的污水管网建设,加强支管与总管网连通建设,有效保证城镇排水与污水收集管网的日常养护,有效减少管网漏损,保障污水处理设施充分发挥环境效益,加强老旧管网改造修复工程,保证污水处理设施与时俱进。

3.2.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按照“政府主导、因村制宜、逐步推进、基本覆盖”的总体思路,持续推进农民居住地建设,便于后期生活污水的集成整治。尽快推进临水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采用适宜各镇村庄的污水收集模式与技术,逐步推进污水主管网到位、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收集建设和运维。妥善利用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加强生活污水尾水的回收利用,做到“取水、用水、再生水”循环式处理模式,努力打造可持续发展污水治理工程。

3.3 聚焦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3.3.1 农业种植污染防治

从“控源”和“截污”两个层面出发,努力打造“零化肥、零农药”农业生产效应。利用农田周边天然地理环境资源进行农田退水水质净化、回水利用工程。种植本土或者宜生植物,过滤净化农田灌溉退水,达到“控源截污”的本质效应。

3.3.2 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强化水产养殖污染管控,调整渔业养殖结构,调整投喂饲料的品种。全面推进养殖尾水达标排放,鼓励引进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和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深化水产养殖治理专项工作,持续完成退渔还湖工作目标,大力推广工厂化养殖、渔稻综合种养、池塘工业化养殖等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

3.4 河道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3.4.1 河道清淤疏浚污染治理

系统实施整治区域内主河道以及一级支浜、断头浜等重点河道生态清淤工程,保证持续有效推进乡镇整治河道的疏浚工作,逐步恢复和提高自排能力。

3.4.2 湿地生态修复重构功能

优化水陆格局,重选湿地植物,重建乡村小流域生态湿地。梳理现状水系和田块地图,增加水系沟通、生态驳岸恢复,利用地形优势,延长水体滞留时间,提高氮磷削减、降解量,净化上游来水以及各支浜汇水。

3.5 规划城乡河道综合整治

3.5.1 加强镇村河道保护力度

明确河道等级、生态要求等因素,对整治区域内河道实施生态护岸工程,加强清水通道保护。严控生态红线及水功能区范围内的河道整治工作。响应国家、地方政策法规,健全落实“河长制”,确保责任到人。

3.5.2 支浜驳岸生态化设计

设置护坡回归自然生态景观,充分考虑宜生植物的生态习性、净污功能和景观效应,优化选择、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选择本地土生植物,全面禁伐,防止农田水土流失、促进植被的自然生长,达到长效可持续性景观生态效应。

3.6 优化小流域管理体系

3.6.1 加强对地表水断面的监测,建设河流水质自动监测 系统

每月按时完成地表水断面监测,及时汇总分析断面水质状况,实时动态监测和预警水质变化状况。针对重点整治河道建立互联网在线水质监测点位,实时反应主干道以及各级整治支浜的水质变化趋势。

3.6.2 针对地方特色,创新小流域智能化管理体系

引进其他示范区较为成功的管理模式,结合流域特色,利用先进数学模型量化分析管理内容,达到科学制定人与水体之间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响应机制效果。政府需落实创新管理理念,增强与民众实效沟通工作,探索共同治污道路。

3.6.3 建立长效流域管理机制

合理安排农、林、牧、副各业用地,布置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做到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形成综合的防治措施体系,以达到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小流域水土资源的目的。

4 结语

河道的综合整治工作往往受限于资金,且整治工作量大、难度大,直接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整治过程前需要诊断问题,制定完善的整治技术方案。本文提供的针对太湖入湖河道问题的诊断和技术方案可供后续工程参考。最后,还需要政府和人民的群策群力,为河道整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J].船舶标准化与质量,2015(3):23.

[2] 杜春兰,钱嘉骏.太湖流域圩区河道污染综合治理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7,4(2):94-95,97.

[3] 时晓磊.河道综合整治初探——重庆石河清河道综合整治为例[J].花卉,2019(2):297.

[4] 纵瑞城.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探讨[J].江苏水利,2019(7):15-17,23.

[5] 王治彬.PPP模式在河道及防涝设施综合整治项目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8,37(10):1-3.

2095-6835(2020)06-0134-02

X52

A

10.15913/j.cnki.kjycx.2020.06.053

刘瓛(1985—),男,江苏南京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保护。

林立清(1988—),男,山东临沂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工程、环境规划与政策研究。

〔编辑:严丽琴〕

猜你喜欢

太湖流域流域河道
2022年“引江济太”水量调度达6.08亿立方米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理念及应用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积极做好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与建设
河道里的垃圾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太湖流域典型桃园氮素投入特征及其对桃果产量的影响
太湖流域蔬菜生产区氮输出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