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探讨

2020-11-28罗杰斯

绿色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样地自然保护区物种

孙 萍,罗杰斯

(1.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管护所,云南 勐腊 666303;2.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云南 景洪 666100)

1 引言

所谓“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及与此相关的各类生态过程的总和。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和服务的基础。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致使自然资源开发力度过大,生态环境因此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也随之遭到严重破坏。我国作为疆域面积世界排名第二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些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视度日渐提高,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多处自然保护区。通过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可以明确一段时间内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便于生态系统功能机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2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概述

生物多样性监测目的在于及时了解区域内生物、植物等资源的变化情况,为相关人员制定管理和保护措施提供数据保障,也是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保护的有效性的重要举措。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自然保护区作为主要场所,在整个工作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自然保护区建立的目的在于保护生态多样性和维护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平衡,管理成效作为综合评估自然保护区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客观评价自然保护区既有作用是否充分发挥的评估指标之一[1]。而监测工作的落实,可以了解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情况和面临的各类威胁,相关工作人员即可依据监测和评价结果,制定出针对性强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2]。

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的构建,可通过测定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达标性指标,明确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情况,经综合性分析变化情况,即可揭示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生态过程等的变化机制,明确生物多边形变化的具体原因,科学预测生物多样性变化主要趋势,为自然保护区相关工作人员规范管理、科学干预人类活动提供数据支持,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也可以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成效评价提供一系列具有价值的数据[3]。

3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构建策略分析

3.1 确定监测对象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内容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及植被覆盖变化的具体情况;二是重要植被类型动态变化情况;三是野生动物数量及其栖息地动态变化情况;四是外来入侵物种类型变化和扩散情况;五是人为干扰影响;六是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3.2 生态系统健康评估

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可客观反映出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价值和生态功能的保护能力。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内容繁多,当中野生动植物多样性变化、生景改变是各个自然保护区必然要开展的监测内容,人为干扰情况都可以在各个监测活动中体现出来。其他监测内容,可依据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需求,选择性开展相应的监测工作。

3.3 布设监测样地、样点、样线

监测工作的开展,需依据确定的监测对象、监测内容和监测区域的地形、生景等科学确定调查样地和样点。样地的布局需遵循全面性原则,确保样地分布在调查区域内的各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段,避免部分地区漏空。同时样点的设置,需遵循代表性原则、随机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而监测样线,通常包括两类,一是固定监测样线;二是随机监测样线。随机监测样线作为固定监测样线的延伸,目的是用于监测人类活动频繁、野生动植物活动频繁区域、固定监测样线未布设却要监测的区域,依据监测结果,可随时适当地调整重点线路、监测范围、监测频率。依据监测内容和对象的不同,监测样地、样点、样线也不尽相同。首先,布设植物固定样地。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固定样地的布设,需遵循典型性原则和代表性原则,确保局部调查可以客观反映出区域内植物群落整体的基本特征。同时,为了保障监测工作有序进行,样地布设需具有可操作性,选择便于取样和监测的地段,避免危险地。若监测样带穿过道路或者其他隔离物而导致样带分段时,且样地坐落在分段位置时,可结合监测工作要求,适当调整样地位置,后科学合理确定监测样方。其次,布设动物固定样线。动物多样性监测通常选择固定样线。样线布设长度通常依据地形控制在3~5 km之间,按照最短距离穿越最多生景类型的原则预设固定监测样线。通常情况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动物多样性监测,样线选择山沟、山凹、山坡、山梁,或者上述线路的反向,通过这种样线可兼顾不同的地形和生景,具体样线的布设需综合考虑当地具体情况,如道路、后勤保障等具体情况予以合理布设样线。最后,鸟类调查样区。鸟类监测样区需选择覆盖各类栖息地类型,依据不同生景,确定不同数量的监测线路和监测点。一般而言,监测样区面积要占据监测对象栖息地总面积的10%以上。

4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分析

4.1 选择监测方法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的选择,通常需要依据不同的监测内容和监测对象予以科学选择。监测方法大致涉及如下几种:一是遥感影像数据核实实地资料和数据,用于统计不同植被类型及土地覆盖植被类型的面积,用于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变化和土地开发利用变化监测工作中。二是固定样地方,依据植被类型确定监测面积,用于植被变化监测工作中。三是样方、样带法,用于植物物种类型变化监测工作中。四是样带法、样地法,用于外来入侵物种类型监测工作中。五是直观监测法、痕迹监测法等,用于兽类监测工作中。六是样带监测法、样点监测法,用于鸟类监测工作中。七是样方法、样带法等,用于两栖爬行类监测工作中。八是实测法,用于生态环境要素监测工作中。

4.2 监测指标的选取

监测指标的选取需依据监测内容和监测对象予以科学确定。

4.2.1 植物群落监测

监测指标具体包括种类、平均高、个体数量、郁闭度、密度、盖度、高度、胸径、株数、生活型、附生高度、多样性指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监测对象的不同,需合理选择代表性监测指标,以草本层为例,监测指标应选择种类、株数、平均高、盖度。

4.2.2 植物物种监测

监测指标具体包括环境基本情况、种群数量、年龄结构、密度、种群盖度、干扰方式、干扰强度、幼树更新情况等。监测内容的不同,需合理选择具有达标性的监测指标,以种群动态为例,监测指标主要以幼树更新情况为主。

4.2.3 动物监测

生物多样性监测原则上需要覆盖整个生态区域,具体包括鸟类、两栖爬行类等。但是在实践监测工作中,需依据工作需求,选择性重点监测保护物种。监测指标具体包括物种名称、物种数量、实体遇见数、分布格局、痕迹遇见数、干扰类型、干扰遇见率。依据监测内容的不同,选择具有达标性的监测指标,以种类监测为例,监测指标主要以物种名称、物种数量为主。

4.2.4 外来入侵植物监测

近些年来,外来物种入侵威胁日渐严重,直接威胁到生态平衡发展。针对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监测指标具体包括生境基本情况、物种名称、分布地点、入侵程度、扩散面积、生长状况、密度、影响、繁殖方式、适宜性、扩散方式。

5 结语

自然保护区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场所,其保护和管理工作成效的评价,需要详细、真实的数据予以支持。而数据的获取,主要依靠长期有效的监测工作。因此,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中,需构建完善的监测体系,并结合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需求,不断完善监测内容,才能动态掌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效果,真正意义上推动自然保护区稳定、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样地自然保护区物种
四川省林草湿调查监测工作进展
桉树培育间伐技术与间伐效果分析
仁怀市二茬红缨子高粱的生物量及载畜量调查
基于GNSS RTK的广东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研究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