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盏与根雕的审美共性

2020-11-27陈志明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根雕建盏共性

陈志明

摘要:建盏和根雕都是中华传统技艺中的瑰宝,共同经历了上千年的歷史。建盏产于古建州,是中国八大名瓷之一,在宋朝时期名扬中外。以其秀丽典雅的造型、璀璨如星的釉色和古朴厚重的胎质都体现了建盏的美学特征。而根雕的历史最早则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辟邪”和角形器,随着岁月的流逝,到了明清两代,根雕技日趋成熟,根雕艺术以树根为材料,并经过艺术家娴熟的技艺刻画为成功的根雕作品,通过根雕自然的材料和独特的创作思维体现根雕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建盏;根雕;审美;共性

一、建盏的历史与特征

建盏,原产地为福建省南平市的建阳区。宋代八大名瓷中的黑瓷代表便是建盏,并享有“瓷坛明珠”的美誉。其兴盛就是依靠宋代独有的“点茶”文化。得益于当时经济繁盛,多民族融合这个时代背景。无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和平常百姓都热衷于饮茶活动,也使得茶器“建盏”驰名中外。

建盏的造型大多秀雅质朴。其中最为有代表性的是束口盏。特征是撇沿束口,腹部略有弧度,下腹部内收,浅圈足,整个造型呈V字线形。小圈足使得体量大的口沿部看起来更加突出,在视觉感受伤也更加合理舒服。同样大口沿则将小圈足衬托得更加精致小巧。束口盏的腹部与足部的大小比例非常协调,轮廓的形状收放适度,拿捏合理,从建站外延的口边缓缓内收至建盏足底,这微妙的差别,赋予了建盏更加秀美的风格。

釉色是建盏最主要的特征。其釉色漆黑发亮,花纹精美夺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釉色有曜变盏、兔毫盏和油滴盏。建盏具有很强大的实用性。

建盏的造型特征,底部和口部的比较差别较大,外壁成斗笠状,在斗茶注汤时,可以清楚地查看茶汤和汤花的情况,从而更加方便观察斗茶的胜负。建盏的胎质较为厚重,可以耐高温,保暖性好。同时建盏的釉色黑而亮,用建盏可以衬托出来的茶汤,更加色调分明,便于点评。

二、根雕的历史与特征

若将中国传统根雕的历史比喻成一个人,那么从启蒙、牙牙学语、自我发展、到顶天立地这四个阶段,可以分别对应为汉代、唐宋时期、明代和清代。其实根雕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现已出土的根雕作品,是远在原始社会就诞生的根作品,当时的作品就已初具根雕作品的形态。到了战国时期,又出土了“辟邪”和“角形器”艺品。时间转到了隋朝和五代时期,此时工匠雕刻的木质禅佛、菩萨、罗汉等寺院造型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吹捧;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探索,到了唐宋至明清时期,木雕作品已可以展现其独特的美感,并形成一种成型的艺术分类;明清时期的雕刻作品中,其创作的主题主要是包括了生活风俗的描绘、神话故事。很多木雕作品被用于殿堂楼阁、庙宇民居的建筑装饰,比如著名的故宫,众多宫殿中的屋檐上都有木雕的神兽作品,起到镇宅和装饰的作用。木雕技术在清朝时期达到了顶峰,众多的木雕作坊从民间变为了官办,使得木雕作品的声望更上一层楼,根据自己的雕刻技艺和地域差异的影响从而生成了很多个人风格鲜明的木雕流派。

根雕,就是树根的艺术,基础就是自然生长的不同形状的树根,在这样的基本素材下,通过创作者的观察和筛选,将选好的树根材料进行构思和创作,最终成为人们眼中所熟知的根雕作品。根雕艺术是集合了大自然的天然美与人工艺术美的产物,它一方面保持了树根的色、形、质、韵、味的天然特色,例如:根须的千姿百态,纹理、疤瘤、洞穴、木质的质感以及纯朴、朦胧的韵味等。这种强调“七分自然、三分手工”的根雕艺术作品,充分表现了艺术家们“写实、夸张、变形”等的表现手法,从中也体现出了艺术家的个人意志和情感的寄托,充满了意境美。这种根雕艺术作品虽然是人工修饰而成,却宛如浑然天成,使得观者有一种更加完美和高瞻的感受,给人一种艺术的美感。

三、建盏与根雕的审美共性

3.1 以自然为美,追求天工巧作

根雕作品的艺术核心是将传统的道学理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到根雕作品中。根雕作品的美学特征则是更多地通过其外在的造型理解其内在的自然美学核心。根雕作品讲究其原始的形态造型的美态,注重工匠技艺与自然美的共同表达,要阐述其自然的形态之美,无需过分追求造型的真实感。所以根雕作品的创作核心是对于最原始状态的根材的解读,无需过分思虑,根据其自然的状态,凭借雕刻家多年的经验,自然而然地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根雕作品。

在建盏创作方面,与许多其他瓷器不同,建盏的艺术追求的是朴实无华,摈弃所有繁复的样式和外形,采用最质朴的器型和材料。将宋代文人所崇尚自然的美学观点,追求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的观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建盏在造型、胎釉等方面都运用最为简单的方式,但达到了最为耀眼的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内涵的起点是庄子对自然、人文所进行的阐述。建盏和根雕的审美根源都体现了“自然”这一特点。建盏与根雕都追求自然之美,根艺的独特特性便是“天然美”,因此,根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被称为发现的艺术,根艺的美先天而成,人为的加工只是为人们欣赏自然的奇妙之处,打开一扇窗,架上一座桥。

3.2 追求色彩的曼妙与肌理纹路的华美

根雕艺术家在创作一件作品时,首先要注重的就是取材的自然形态。决定最终的成品的样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取材的自然形态。根雕师只是在材料原有样貌的基础上加以少部分的雕琢,善于依势造型,顺其自然,一气呵成。使作品更加鲜明,精巧和生动。仔细地观察其原始的形态,充分利用根形、根须、根瘤、根纹等树根自身的纹理,所具备的独特样貌,加以改善,保持特色,使得作品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

建盏烧制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结构和成分的晶体,各种排列组合的可能性都存在,才使得建盏的釉色极具多样性。建盏烧制时,会析出晶体状态的铁和铁氧化物,也会生成晶体状态的铁和铁氧化物。在建盏烧制时,发生了奇特的化学反应,并且还因为烧制条件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使得烧制成型的建盏的釉面纹理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区别。釉色花纹复杂多变,但大致分为五类:黑釉、兔毫釉、鹧鸪斑釉、曜变釉和杂色釉。

无论是根雕中所展现的肌理纹路,还是建盏所烧制的华丽的釉色,都是在自然中形成的。通过艺术品的自然外形,可以强烈感受到艺术家所想表达的想法,对自然特质的歌颂与赞美。

3.3 追求神形兼备

无论哪一件根雕艺术作品都具有它自身的自然形态,有着跟它的名字相互呼应的典故或者故事。一个塑造成功的根雕造型,必然生动自然,可以将欣赏者带入不同的意境中,发现和了解到根雕家的创作想法和所想表达的内容,将大家所熟悉的寓言或者诗词表现在具体的作品中,从而拉近人们和根雕艺术之间的距离,从而提升大家的美学思想。其次,根雕艺术作品并不是抽象的事物,相反是具体的、活灵活现的事物,正是由于那三分的人工雕琢使得艺术家本身的情感与原有的天然材料融合,这样作品就呈现出了独到的韵味和美感,使得欣赏的人能够在自己的知识范畴内或积累体验下自由地想象和联想,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作品的造型,进而得出不同的体会。再者,根雕艺术类作品的原型是树根,根雕家通过其与众不同的想法、创作理念和娴熟的雕刻工艺,使最为原始的树根变为值得众人欣赏的根雕艺术品。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时,必须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从而进入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最后,根雕的材料几乎都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扭曲、隆突和变化多端的凸凹肌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神奇馈赠,这样很容易触动观众的心弦,很容易使人进入某种意境,凝思神游,产生心灵的震撼。

如同建盏中的鹧鸪斑釉,其釉的表面遍布了或大或小的斑点,感受到其类似金属质感的光泽,最小的斑点如同针尖,最大的斑点直径可达1厘米。这些斑点组合起来的样子神似鹧鸪胸前的羽毛斑纹,而得名“鹧鸪斑”。一看到这种建盏,我们就能想到鹧鸪。

“形”与“神”的关系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通过作品达到“抒情达意”的目的。并非越精确的造型才是最好的造型,不光外形的追求,同时还要追求作品的内在,表达作品的内涵。先秦荀子说过:“形具而神生”,汉代刘安认为:“形闭中距,则神由无入矣”。

3.4 承载着民族的儒、释、道的哲理与深邃的审美观

传统中国文化的形成,是受儒、道两家哲学思想的长期影响,二者互相冲击并互相影响,才造就了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素来强调“返璞归真”,“大象无形”的美学思想。大量艺术先贤们,以庄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美”的释义为最高追求,在寻需求“自然之美”“天作人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庄子看来,自然无装饰的朴素之美,是为天地之大美。是不加以任何雕饰,顺乎自然本性的、合“道”的美。即使是进行雕琢,最终也复归于生命最初和自然的状态。而柴烧建盏作品中,无规则可寻的建盏纹理、因温度和材质差异引发窑变的色彩肌理,完美地将天然之美和素朴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根雕外在的变化,可以视为一种“形式美”,虽然它的外形不能直接反映什么,但它却是一种“树根的生命流动、生命形式”,如根的隆突、凹陷、皱折、扭曲等,好似一种生命流动的感觉,因此我摘要:根雕艺术作品兼有奇特和含蓄的特色,既保留了根材料的固有形态,包括纹理、洞穴、质感等,又在人工整饬之后,依旧透出自然、抽象等韵味,使得人们在观看欣赏时,想象越丰富,所产生的美感也就越强。这种依照树形度势、象形取意、重想象而轻雕饰的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本文主要介绍一下根雕艺术的欣赏和其意境美的相关特征。们视它为根雕艺术的语言,把它们当成一种“形式”,就像画家们使自己的画获得某种特殊肌理一样,这是根雕艺术和别的造型艺术相区别的一种独特形式。

透过根雕作品创作故事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根雕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对自然的赞叹之语,中国古代圣人老子在书中就表达了对于自然的感想。在其著作《道德经》中,对于自由生长的小草和树木运用了众多赞美之词描绘和表达对于自然界的向往,描绘树木自然的生长状态和其自然发展的生长形势,达到了对普罗大众的教导作用。在他的思想领域中,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从而开展各项生产活动,若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可能会造成想不到的后果,无法达到最后所希望的结果。“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通过干枯的树枝的外型,老子将它描绘成了死與生的过程,阐释了生与死的意义,每一棵、每一截、每一段树都经历了幼芽、发展出了枝干、汲取养分变成参天大树、又变为枯树的阶段,这是对于生命的解读。为众多的根雕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也提供了理论依据。秉承了老子的“无为”思想进行根雕艺术作品的创作。在根雕作品创作时,也应该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追求对植物自然形态的合理使用。从而引发人们心灵的感应,用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

四、结语

根雕与建盏,虽然是不同的艺术作品,但在审美文化方面,有着很多共通之处。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天人合一”的特质在建盏和根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建盏和根雕关于传统审美文化的共性,无论是对于自然的追求,还是对于传统哲理的诠释,都可以帮助创作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美学,帮助创作者更好地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宝玉.中国传统文化与根雕艺术.大众文艺,2011

[2]张燕.漫谈根雕艺术创作的形式.河南省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4

[3]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胡琼.以茶育德,盏中乾坤——论宋代建窑黑釉茶盏的美学意蕴,2010

猜你喜欢

根雕建盏共性
建盏的新发现
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
建盏之初探
从文化内涵解读建盏之美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木根雕艺术创作实践与思考
根雕艺术成收藏新宠
根雕艺术品正逐步进入收藏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