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古镇的文化信息解读与叙事性景观重构研究
——以巴南木洞镇为例

2020-11-27毛华松吴旻栩

园林 2020年11期
关键词:原型古镇符号

毛华松 吴旻栩 胡 斌

对古镇景观空间内在文化理解的欠缺,造成古镇景观的保护更新过程中出现文化表达破碎问题,导致了古镇空间文化感知度和原真性体验的降低,削弱了古镇历史文化价值与地方精神的体现。景观叙事在叙事内容的解读、景观符号的塑造及情节序列的建构上,与古镇文化的空间表达具有良好适配性。本文结合景观叙事理论,以木洞镇为例,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从文化类别、文化载体空间、空间序列模式、文化空间行为4方面解读古镇原型景观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表达,通过符号转译相关理论方法重塑木洞古镇的景观叙事符号。运用语言学相关理论方法,从游览路径、空间序列、文化行为3方面对古镇的历史文化从空间景观和文化行为2个层面提出叙事策略,以期改善当前古镇文化资源表达破碎困境,对当前人文景观环境营造及文化传承有积极意义。

景观叙事;木洞镇;符号转译;策略建构

景观是文化的外在表现,文化是促成景观形态的内在动因[1]。古镇作为地域文化的主要承载对象之一,其历史文化主要包含所处地域的普世文化以及古镇自身衍生出的特色文化,保护内容涉及“场镇内部空间形态”及周边景观环境的协调与维护。国内城镇化进程已进入关键时期,如何对待已形成的历史片区、建成环境、保存传统文化等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当前,古镇在景观更新建设中存在营造环境缺乏历史感和生活感的问题,具体表现为2点:(1)景观意象呈现与文化价值表达关系不对等,甚至割裂问题;(2)文化相关载体空间组合关系紊乱,文化表达零碎无逻辑。其原因主要是对古镇历史文化认知缺乏,忽略了景观与文化的内在构成关系,导致古镇历史文化信息与场所感的流失。

国内近年关于古镇历史文化在景观空间层面的保护研究聚焦文化价值空间建构[2-4]、地方归属感营造、场所精神及记忆留存[4-8]等方面,涉及场所体验,地方精神体现,以及古镇生活故事的叙述[9],均与景观叙事理论有着密切关联。它将空间场所作为故事的背景,景观作为叙事的框架,将地方回忆融于空间故事中,引起人们的共鸣,使文化表达更具情感性和完整性。其对重拾古镇历史文化信息,修复历史文化表达破碎问题具有积极意义。木洞古镇作为巴渝地区典型城镇之一,在基于文化留存的古镇建设中存在景观的文化内涵表达破碎问题,本文以木洞为例,结合景观叙事理论,对如何组建文化信息于街区进行演绎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古镇景观叙事策略,在此基础上对木洞古镇景观空间进行叙事性建构,望对当前城镇景观营造及文脉的延续产生积极影响。

1 景观叙事理论与古镇景观文化表达的适配性

景观叙事是以景观为媒介的故事表达,结合符号学对景观背后的文化进行表征物化和内涵转译,以空间语言的形式编排场地历史事件、传说等叙事内容来讲述空间故事,赋予场地空间美学意义、功能价值及意境内涵,打造空间沉浸式体验的一种方法[10-12],具有强化人—地记忆的作用。结合古镇历史文化的景观叙事,即以古镇景观系统为叙事文本,以历史文化为讲述内容,组建古镇历史文化在景观层面的阅读模式;依托叙事表述结构促生文化叙事情节,建立古镇景观在时空一体的叙事功能场上的文化动态叙事,凭借符号的隐喻性表达,以景观形态上的表观能指和表达上的意义所指完成符号、情节以及意象表达,达到功能、意义的外延及艺术美化效果。三者相辅相成,最终构建景观系统建构策略,形成古镇景观空间的多重文本叙事。

结合叙事的古镇空间表达有3方面的优势:(1)清晰古镇文化的原型景观认知。景观叙事表达需明确表达对象,物质性对象主要为花木、山石等具象景观要素,非物质性对象为图像、文字、行为等抽象文化表达要素[11]。这需要对古镇原型景观与文化构成关系有着清晰认知,弥补古镇历史文化认知不足问题。(2)强化古镇景观的文化表达性。景观叙事擅长以情节编排手法揭示景观空间与讲述故事之间的关系,将破碎的意义表达整合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可填补古镇历史文化表达零碎的劣势。(3)增强古镇景观的文化传达性。景观叙事是传递情感与文化意义的一种设计方法。其叙事载体在物质层面既可进行直观视觉表达,也可进行沉浸式感官互动体验,在精神层面为古镇景观深层文化内涵的引申提供传达路径。

2 基于古镇历史文化的景观叙事体系建构

以古镇历史文化为内在逻辑关系的古镇景观更新主要分为叙事内容、叙事符号及情节序列3种,将关注点聚焦于古镇历史文化的叙事载体、表达形式及演绎过程上,清晰古镇历史文化脉络。以古镇历史文化在景观层面的叙事内容解读为基础,塑造景观单体要素和物质空间的叙事符号。将叙事内容结合叙事符号,依托古镇游览路径共同组织古镇历史文化的情节叙事,完成古镇历史文化的景观解读、转译、重构过程,以及围绕物质、行为、精神3方面的文化叙事体系建构[13](图1)。

1. 景观叙事理论框架

2.1 古镇原型景观叙事内容的文化性解读

古镇景观叙事内容解读是对历史文化的直观剖析。古镇历史文化是人类在其所处地理、物候等自然环境及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一系列关系与机制的总和[14]。转观古镇景观的形成,正是古镇山水、林田及建成环境等自然与人工环境因人类结合不同时代社会及自然条件需求形成的,带有大量时代印记。因此,其原型景观的解读,一是重新审视和关联历史文化与景观的构成关系,二是对古镇景观的叙事要素进行前期整合与分析解码,便于后续景观符号的编码转译[23]。叙事内容解读首先对解读的文化进行分类,古镇叙事文化除本身承载的地域文化外,还有自身的特色记忆文化。因此,突显古镇历史文化的叙事既要讲述一个地域的文化故事,也要讲述古镇自己的文化生活故事。在文化层级下的古镇叙事内容解读分为空间景观叙事与文化行为叙事两方面。景观是文化的物化演绎,行为是文化的内在体现。空间景观的叙事内容包括相关文化的载体空间,构成空间的单体要素,及要素与空间各自的组合、构成关系。文化行为是文化载体空间结合空间功能呈现的人类文化活动,涉及文化的活动形式,如集会、唱歌、跳舞等,以及参与活动的人物类型,如当地居民、商人等。

2.2 古镇景观叙事的符号性转译

古镇景观符号是由原型景观精炼其特征衍生出来的文化传达媒介,最大程度保留了古镇原型景观特征,对古镇历史文化信息留存具有重要意义。其塑造是对原型景观构成的内容进行秩序逻辑的重组联结过程,即转译。符号类型可划分为推论性符号和表象性符号[15]。推论性符号是按一定逻辑关系由原型景观在结构、功能、肌理方面特征的隐喻表达形成的符号,具有明确的意义指向,其具体的特征表达易于当地居民产生场地认同感。表象性符号是对古镇原型景观在形态、特征、方位等某一方面的形式表达,该类符号的呈现没有明确的意义表达,反映的往往是一种形式感知。古镇符号的主要转译对象有单体要素和物质空间两种。对古镇传统原型景观从形态、肌理、结构等方面进行基本特征解析后,构建单体要素符号,由单体要素符号结合景观基本要素构成物质空间的符号转译。单体要素符号的塑造以两种符号转译类型为主要途径,空间符号基于两类符号转译类型,部分景观要素基于传统空间要素组合关系,以原型形态作单体要素符号间的组合衔接,在保持空间结构完整的同时,更易于空间叙事的讲述与理解[16]。

2.3 古镇景观叙事情节的序列性建构

古镇叙事情节序列的建构需要至少2个叙事空间依序排列,并由人的行为活动引发叙事状态的变化。其形成赋予了古镇空间景观叙事和文化行为叙事有序的编排,从而影响人们对故事的诠释。情节序列建构主要包含了游览路径设置、空间序列编排、文化行为组织3方面。以游览路径为物质空间载体,依托古镇空间序列模式对物质空间符号进行编排并植入游览路径中,由人在各文化载体空间中的行为活动触发空间景观与文化行为叙事,形成情节。古镇历史文化与其载体空间协同发展,其空间形态、周边环境与文化表达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游览路径的选择应优先考虑历史文化原空间环境并维持,路径形态取决于古镇载体空间及空间群的形态[17]。空间序列是组合空间之间的顺序、流线和方向关系。索绪尔曾指出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18],如我、读、书3个字结合语言结构只有“我读书”和“书,我读”两种结构成立。空间序列模式与语构机制相似,使古镇景观叙事结构紧密,讲述清晰,以达到情节起承转合的节奏把控[19]。其编排方法依托古镇空间序列模式原型,以顺叙、插叙、断叙、跳叙等编排手法对空间景观叙事层面的情节讲述进行空间状态和结构成分的增加和调整,以获取文化的空间言语能力。文化行为的组织与空间功能息息相关。基于空间功能植入一系列文化活动,以空间布局联动活动组织完成文化情节叙事,增强文化体验感。

3 木洞古镇历史文化的景观叙事空间演绎

3.1 基于木洞古镇历史文化的叙事内容解读

基于上述古镇叙事体系的建构,叙事内容解读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分别从文化类别、文化载体空间、空间序列模式、文化空间行为4方面进行梳理,生成古镇历史文化叙事信息数据库(表1)。文化载体空间与空间序列模式对应空间景观叙事内容的解读。文化空间行为对应文化行为叙事内容的解读。表中将木洞古镇历史文化类别划分为古镇特色记忆、水驿文化、陆驿文化、商贸文化及仓储文化[20-23]。空间景观层面从木洞古镇到巴南区域古镇空间出发,对相应文化载体空间内部要素构成、要素组合关系,以及相邻空间之间的序列关系进行整合。文化空间行为层面以木洞古镇空间活动原型为基础,从活动形式和参与人物两层面进行信息提取。

表1 基于木洞古镇历史文化的景观空间解读

3.2 基于古镇原型景观的叙事符号转译

基于上述理论建构,木洞古镇景观叙事符号转译分为基本特征、单体要素转译和物质空间转译3部分(表2)。基础特征方面,从古镇原型景观的形态、肌理、结构3方面进行分析。在单体要素符号转译方面划分表象性符号与推论性符号进行转译。推论性符号转译具有明确意义指向,主要转译对象为具有指向性的要素,如指示牌、景墙等,以及有具体原型记载的古镇景观,如四方井、梯坎景观。表象性要素符号以要素局部特征作主要表达进行重组转译,适宜于具有原型景观的任何要素的创建,如水沟景观。物质空间符号的塑造是基于单体要素的符号转译,衔接单体要素符号与过渡景观要素(如树、草坪等)完成空间历史场景的再现。如四方井空间符号的转译中,一方面以表象性符号转译与院落空间完成四方井元素的现代景观演绎;另一方面基于古镇四方井特征与巴南地区井空间的形态、肌理以及空间组合关系的梳理,对井、桥的要素组合关系进行叙事演绎,在保留古镇井、桥空间要素组合关系的同时将三者结合,以隐喻形式将四方井和桥主体元素作表象性符号建构,以树、围墙、台阶、水井、洗衣台、草坪作要素原型表达,还原周边环境氛围,强化历史场景的空间体验感,引导观者记忆联想。

3.3 基于古镇游览路径的文化情节序列建构

以游览路径为景观空间和文化行为叙事提供基础叙事场所,植入空间序列模式构成古镇景观空间的场景表述,在空间中设置文化行为活动完成场景触发机制,构建古镇历史文化在空间景观与文化行为两方面的叙事意义,最终多条叙事线路联合完成镇域历史文化的景观叙事。木洞古镇5条历史文化线的情节序列建构主要有以下3个组成部分:

表2 木洞古镇原型景观转译

(1)游览路径。依托文化原载体空间,还原场所周边环境(图2)。不同文化有各自的载体空间,分布于古镇的不同方位,如水驿文化的主要载体场所在江畔,周边环境是水;商贾文化是街巷,周边环境为民居建筑等。因此游览路径设置在文化原空间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以此去判定历史文化在古镇的叙事路径形态。如陆驿文化主要载体场所为林荫步道空间,常为线性空间形态,处于树林幽静环境中,由此沿用木洞原驿道空间,还原树林环境,打造陆驿文化叙事基础。

(2)空间序列。基于古镇传统空间序列模式,结合叙事手法编排空间叙事顺序,对空间进行交换、重复、留白等布局调整(图3)。如陆驿文化线路依托巴南地域驿道文化空间序列,运用了插叙、跳叙的编排手法,打造从驿道入口空间—休憩空间—树林步道空间—场镇商贸空间—码头空间—休憩空间—树林步道空间的空间序列,还原了文化从静—闹—静的环境氛围,展现驿道行路的艰难与趣味。

(3)文化行为。在文化主要载体空间植入相关文化活动。在多文化叙事空间中植入多文化活动,关联多历史文化的同时形成文化的层次叙事。如陆驿文化中,树林步道空间、市集街巷空间作为主要载体分别植入驿道行军活动和商贸赶集活动,观者以驿夫视角体验驿道生活,与水驿文化叙事交叠的节点空间,结合两类文化活动共同叙事。

4 小结

古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初生到衰败至再生的发展历程都伴随着文化及其意义的变化,文化信息亦沉积于古镇景观载体中,那么如何解读古镇历史文化,识别古镇原型景观并于空间中进行演绎,对基于文化留存的时代更新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意义。本文结合景观叙事理论,在叙事内容、叙事符号、情节序列3方面对古镇景观的文化叙事进行建构,并以木洞古镇为例,梳理古镇历史文化的景观信息,并解读、分析、重塑其形态,实现古镇景观符号的编码转译,再由符号进行古镇景观空间的当代演绎,串联空间形成文化主题联动,构建古镇历史文化情节叙事。在此过程中,文化与景观的内在逻辑关系、原型与符号的提取塑造,空间与文化的编演,使古镇历史文化与景观在叙事这个平台上做到了精神与物质的灵魂对话。

2. 木洞古镇历史文化游览路径示意图

3. 木洞古镇历史文化线空间景观与文化行为序列编排示意图

猜你喜欢

原型古镇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包裹的一切
“+”“-”符号的由来
古镇之旅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千年古镇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