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2020-11-27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8期
关键词:同伴幼儿影响

(上海市杨浦区本溪路幼儿园 上海 200438)

0 绪论

(1)相关概念的界定。同伴交流能力是指在与相同或相似年龄的人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幼儿感觉,适应,处理和协调同伴关系的能力的总和。也指同伴之间通过直接沟通和接触,互相产生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两大特点。同伴关系是共同活动和相互合作的关系,它也可以指在具有相似心理发展水平的同伴或个人在交流过程中,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一个过程。

(2)问题的提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对于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日益重视,通过各项研究和假设初步揭示了早期的同伴交往对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目前,研究幼儿同伴交往问题已成为广大幼儿工作者十分重视的问题,已成为幼儿社会发展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和性别差异上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是对于现阶段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现状及其具体影响因素尚没有具体的研究报告。特别是独生子女问题的突出之后,社会性发展成为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培育和促进幼儿同伴交往水平的发展,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现状;②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3)文献综述。

①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理论基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之间不断互动的重构过程,其心理结构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变化。这并不只是根据原有的信息与新的事实和想法进行额外加工,它涉及内部思维的质变。皮亚杰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有两种倾向,即适应和建构,这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功能。一方面,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的行为会根据外界变化而产生适应性的改变;另一方面,在这种变化过程中的适应性是一个积极的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建设过程。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的理论,该理论阐述了人类高级心理功能的社会历史问题。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想和智力是在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与社会性互动不断内化作用的结果。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更多地取决于周边成人的帮助。幼儿的知识,思想,态度和价值观都是通过与他人互动而发展的。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取决于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教育环境。

②国内外关于幼儿同伴交往的研究综述。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将同伴交往能力作为社会适应能力研究的重点,而学龄前和幼儿期更是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萌芽时期。交往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交互动过程中使用的交往策略和交往技巧,以及在社交互动过程中建立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张元基于对国内外幼儿同伴交往的综合研究,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定义为:幼儿与同伴互动时感知,适应,调整和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总和。同伴关系和同伴经验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并在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也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人际交往水平和质量。

1 研究的总体设计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了上海市B幼儿园中班的100名幼儿为研究样本,其中男孩42名,女孩58名。

幼儿园中班是学前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是幼儿身心发展的过渡时期。中班幼儿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形成了集体中的规则意识,也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中班幼儿间的交往行为相比小班时期明显增加,是发展同伴交往能力的关键时期。

1.2 研究目的

1.2.1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现状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于 B幼儿园中班幼儿的长期观察研究,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总结研究其发展的现状。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现状的研究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有着直接重要的辅助作用。

1.2.2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水平的高低是由许多原因决定的,其中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本研究将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总结影响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通过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能够在根本上找出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应策略,用更加科学准确的方式帮助幼儿提高同伴交往能力。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和整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并从中归纳和梳理出规律性的东西。调查研究法在本研究中被主要运用。本研究将设计问卷,问卷共20题,将问卷随机发放给研究对象的家长,问卷填写完后根据问卷结果进行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出现阶段中班幼儿的同伴交往水平的现状。再将问卷调查与带班教师和家长的访谈相结合来进行影响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的分析与总结。

2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根据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可以得出实验样本中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良好,幼儿基本都能够与同伴正常友好的交往也能够正常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根据数据统计发现: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总体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的,数据显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总评价随着幼儿的年龄大小递增。总趋势表明,年龄小的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比年龄大的幼儿略差,但两者差异并不显著。另外,女孩的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水平要高于同年龄段的男孩。研究者将问卷的题目分为两组,第一组为积极组(题目:4,5,7,10,12,14,15,18,19,20,21,23,24),第二组为消极组(题目:6,8,9,11,13,16,17,22)。分别统计两组题目的答案频数。统计结果见图1和图2。

图1

图2

根据图一可以发现,积极组的答案中,选择选项1的最多,其它选项依次递减。由此可以说明更多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表现积极健康,能够较好的进行同伴交往。而更少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存在一些问题。

根据图二可以发现,消极组的答案中,选择选项4的最多。这可以说明大部分幼儿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严重的问题和挫折,但是仍然有一些方面需要成人的引导和教育。

综上所述,中班幼儿的总体同伴交往水平较高,大部分交往行为已经趋向成熟,但仍有一些交往细节和处理方式需要改进和发展。

2.2 观察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2.2.1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

在对B幼儿园的观察研究中可以发现,中班幼儿的同伴交往关系已经处于一个分化期,其同伴交往具有探索性和冲突性两大鲜明特征。探索性体现在中班幼儿已经能够主动与同伴建立交往关系,并且能够不断探索与尝试一些新的同伴关系。冲突性表现在中班幼儿对同伴逐渐出现了喜恶情感,也基本能够感受体会到同伴的情感态度,并且能够作出相应的回应。

中班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探索中逐渐建立起固定的玩伴关系,同伴之间的互相选择行为开始比小班频繁,两两之间的互选也明显增多。到了中班,随着幼儿对身边同伴熟悉度的增加,幼儿间的交流交往变得更频繁自主,不同幼儿间社会影响力的差距也逐渐缩小。幼儿开始自主地选择自己喜爱的同伴,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选择同伴的标准。幼儿选择同伴的基本标准是对方能陪伴自己一起活动,即一起参与游戏、一起分享玩具、一起看书阅读、一起吃饭等.而不喜欢同伴的理由往往是因为和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行为,即“他抢我玩具”、“他不和我玩”、“他批评我”等。中班幼儿交往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明显增加,同伴的地位分化也趋于明显。幼儿不喜欢同伴的理由往往都涉及到自尊感。即幼儿不喜欢同伴批评自己、伤害自己,不喜欢被拒绝和忽视。排斥同伴的理由已不仅仅是因为对方不满足自己对玩具或物品的需要,将冲突的焦点从物质需求转变为个人情感体验。

2.2.2 访谈的实施过程

访谈时间:2018.11.1-2018.11.30。

访谈地点:上海市B幼儿园。

访谈对象:中班幼儿的家长。

访谈步骤:(1)随机选择访谈幼儿,摘录幼儿的“信息登记表”,了解家庭背景(主要抚养人及职业、文化程度);(2)接触家长,表明访谈目的; (3)访谈实施。

访谈内容:(1)幼儿的同伴交往水平;(2)幼儿的家庭环境;(3)家长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日常培养策略。

2.3 影响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

2.3.1 家庭环境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家庭环境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环境的良好与否决定了幼儿情绪体验,对其身心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中班的幼儿处于模仿行为的高频期,家长自身的行为和交往方式态度也会对幼儿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是幼儿最早生活和接受教育的重要环境,也是幼儿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在家庭中,幼儿将会学习最初的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等。如中班的幼儿在家中已学会了独立吃饭,独立穿脱衣服,和熟人热情的打招呼等。根据国外研究证明:幼儿早期的生活经验将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而幼儿期又是接受社会化和培养其同伴交往能力的最佳时期。

2.3.2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从访谈研究中可以发现,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其教养方式有着明显的关联,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其教养方式也相对民主和科学。

父母民主性的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程度也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父母民主性教养方式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父母放任性的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程度也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父母放任性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一定的消极作用。

父母专制性的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程度之间的负相关没达到显著的水平,但意志、生活习惯、情绪稳定性等因素与教养方式的专制性都具有明显的负相关,这表明父母专制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一定的消极作用。

总体上来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和同伴交往能力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民主的教育方式最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而父母溺爱、专制和放任等消极的教养方式会造成幼儿紧张的同伴关系。逐渐产生侵犯性、独立性差等负面性格特征,这不利于幼儿的各方面发展。

2.3.3 中班幼儿的不同气质类型对于其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在观察中笔者发现,中班幼儿的气质类型已显现的非常明显。多血质的幼儿朝气热情、乐观开朗,情绪兴奋性高,反应速度快而灵活。这类幼儿在交往方面能力较强,愿意主动与同伴交往游戏,并且受人欢迎,能够得到同伴的喜爱。由于多血质的孩子具有外向性,任何情绪都会很直接地表达出来,所以在同伴交往中也会常常产生一些矛盾。

粘液质的孩子情绪低落、宽容、无意识的反应和兴奋低;内倾明显,外部表现少;内倾性明显,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这类幼儿比较内向,不爱说话,情感也不易外露。所以在班级中,这类幼儿最容易被人忽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相对较少,故其同伴交往能力发展较慢。

胆汁质的幼儿性格外向,容易冲动,控制力差,反应很快却不灵活。情绪来得快并且强烈。爱争辩,容易出口伤人,且好胜心强,爱发脾气,做事讲究效率,认准目标就希望尽快实现。这类幼儿与同伴交往常常会发生矛盾且不愿服输,不受同伴欢迎,需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和正常培养方案。

抑郁质的幼儿内向、胆小害羞,不爱讲话,具体表现为讲话声音细弱,好脸红,因而怕与生人打交道。他们性情温和,感情细腻,内心体验深刻,常常自卑多疑,多愁善感,也不爱与人交往。这类孩子同伴交往能力较差,不懂得如何与同伴交往并且也没有这样的意愿。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幼儿,抑郁质幼儿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时因为过于关注自我,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这会阻碍其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需要成人更多的关注和正确的引导。

2.3.4 教师对于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在对不同教师和其所带中班幼儿的观察中,笔者发现,除了教师的个人行为和不同的教育方式外,教师的教育风格和个人气质类型也会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于中班的幼儿处于模仿行为的多频期,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使得幼儿出现模仿行为,这些模仿行为将出现在幼儿日后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其中包括与同伴交流相处的方式,这将直接影响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和取向。积极阳光的教师在工作中,她们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使自己心情愉快、以热情朝气的状态出现在幼儿面前,在教学中耐心引导,多以鼓励表扬的方式进行教育,对幼儿的态度与评价也应当趋向于积极,使幼儿在教师的积极影响下保持乐观的情绪并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能够更好地与人交往。

2.3.5 其他影响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中出现了亲社会的行为。开始喜欢与同伴交流玩耍,在幼儿园的各个环节中他们也学会了和同伴的交往,与同伴分享快乐。此时的他们也开始出现了嫉妒心,逐渐感受到愤怒与伤心等强烈的情感。当然,他们也开始理解和学习如何在集体活动中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合作。所以,同伴也是影响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之一。

同时,中班幼儿自身的发展和年龄特点也是影响其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要因素。中班幼儿的情绪相对于小班时更加稳定,他们行为的受情绪支配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例如当他们看到自己喜爱的玩具,不会再像小班时那样吵着要买,而开始能够听从成人的要求和教育,并用语言进行自我安慰:“家里已经有好多玩具了,我不买了”。在幼儿园里,当同伴之间发生争执时,有时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3 结论及教育建议

3.1 研究的结论

3.1.1 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交往是适应并融入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并希望孩子有一定的同伴交往能力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教师则希望班中的每位幼儿都能够友好相处、互相喜欢、互相合作,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同伴交往有助于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能力是幼儿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幼儿掌握社会规范和学习社会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每位幼儿有自己特定的生活经历和认知基础。他们在共同的活动中做出不同的反应和行为表现,这些不同的交往和行为方式为幼儿提供了互相模仿和学习的机会。

幼儿的同伴交往促进其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在于同伴的交流交往中,幼儿能够得到满足感与快乐。由于现在大部分家庭仍是独生子女,所以与同伴友好相处,感受与同伴交往的快乐是健康成长过程中必须的条件。幼儿的同伴交往也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技能和社会行为的发展,这是未来社会角色扮演的积极准备。

3.1.2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现状

根据问卷调查和观察访谈发的研究可以发现,目前,中班幼儿的同伴交往水平较高,大部分中班幼儿可以自然热情地与同伴交往交流,在交往的过程中也能够体会他人的情感并作出相应的回应。中班幼儿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亲社会的行为,能够感受到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中带来的快乐。

同时,幼儿之间的交往能力的个体差异还是比较明显,有些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相对较差,缺乏主动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引导和鼓励。还有一些幼儿由于独生子女的社会大环境在家受到过度的宠爱,在同伴交往方面表现出自我,自私的情感和行为,这类现象也较为普遍,需要更好的教育和引导。

3.1.3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中班幼儿的同伴交往水平有重要影响。家庭是孩子最早的生活和教育的重要性的环境,也是幼儿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家庭环境的良好与否决定了幼儿情绪体验,对其身心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影响着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父母民主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反之,父母溺爱、专制和放任等消极的教养方式会造成幼儿同伴关系不佳,逐渐产生侵犯性、独立性差等负面性格特征,这不利于幼儿的各方面发展。

幼儿自身的气质类型也影响了其同伴交往的方式。而作为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和教育方式态度也深深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此外,幼儿自身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和亲社会性行为的增加也影响其同伴交往能力。当然,同伴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

3.2 教育建议

正如研究结果中所阐述的那样,家长的教育方式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从出生起,主要的接触者便是父母,作为幼儿的启蒙教师和最早的模仿对象,父母的言行举止无疑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因此,家长应当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友好、热情、善待他人,主动照顾他人,为孩子树立好榜样。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睦的成长环境。

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并培养其交往兴趣。对其在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热情、礼貌、宽容等良好行为,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家长应当成为幼儿的朋友,要让幼儿敢说、爱说、有机会说,而非摆出“长道尊严”的架势。

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交往水平,做到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行为做出表率作用,在与幼儿交往过程中,做到潜移默化地让其注重言语和行为的文明礼貌,丰富提升幼儿的交往技巧,久而久之就会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米勒等教育家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对幼儿的认可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幼儿对这位幼儿的接纳性。有一位社会心理学家曾表示,集体教学环境中,教师是对幼儿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幼儿在教师心中的地位将间接影响同伴对该幼儿的评价。因此,教师应当客观积极地评价每位幼儿,因材施教,为幼儿建立自信心和提高同伴交往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同伴幼儿影响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