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内部审计整改落实与成果运用

2020-11-27陈欣

大众投资指南 2020年15期
关键词:内审问责部门

陈欣

(中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441021)

内部审计主要是立足企业内部、熟悉情况、监督及时、覆盖面广,着力审计发现、着眼单位治理、发力审计整改、助力质量效益,是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基础力量。内部审计独立监督和评价企业及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及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这个定位,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评价、建议三大功能,主要维护财经法纪,减少损失浪费,加强廉政建设方面发挥作用,在单位经济活动中担任 “体检医生”的作用。为企业经济决策科学化、内部管理规范化、风险防控常态化的重要制度设计和自我约束机制,只有发挥好全面性、专业性、连续性等优势特点,做好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局性的监督与服务,才能赢得单位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的理解与信任,达到促进企业完善治理、实现发展目标的审计目的,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所以把好审计关口尤为重要,其中审计整改就是把好审计的最后一道防线,如何把控审计整改效果,是审计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审计整改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整改发现问题未得到领导的重视。企业内部审计,在层面上很多领导、员工不重视,对于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敷衍了事,不认真总结、归纳,打太极、踢皮球情况严重,导致同样的问题,被审计揭示出后,表面上进行了整改,未真正起到警示作用,随后继续出现同样的问题。

(二)审计整改查处力度不够。多数单位对审计整改督促不够,未真正形成监审合力,导致有部分单位不重视审计,对审计报告一眼而过,不重视审计整改,导致整改效果大打折扣,特别是对整改不到位的单位,未建立有效的审计整改制度、处罚制度,未形成问责机制,部分单位即使有制度,但碍于情面、不愿意得罪人也并未有效实施,导致审计发现问题成为一张可有可无的报告,审计整改回复也变成一个文字游戏。

(三)未实行审计警示教育通告制度。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经常是屡查屡犯,同一问题经常出现,如应扣未扣劳务队伍领用材料款情况;备用金长期不收回,占用单位资金;项目临建工程标准高、花费大,直接影响单位经济效益,工程超结算现象,诸如此类问题比比皆是,审计部门也未就这些问题进行案例总结,未进行广泛的警示教育,导致问题集中、大量出现,同时也无处罚、问责,无法形成以案促改,起到警示教育。

(四)审计部门或审计人员对审计整改未足够重视。审计跟踪不到位,整改检查不到位,发现的问题屡查屡犯,审计决定只停留在表面,致使问题未落到实处,检查督办力度不够,或是整改难度大,而敷衍了事。

(五)未建立审计整改制度或未落实整改制度。审计实施、审计整改是一整套的审计流程,无整改制度或为落实整改制度,有的制度比较落后了,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最新形势的需要;有的制度不实际,操作起来困难;有的制度互相之间冲突矛盾;有的制度不落地,执行存在一些差距。导致整个审计成果变成废纸,对企业无任何帮助,无法从根本上为企业堵塞漏洞,防范风险、提质增效。

二、如何有效破解整改难题

(一)在审计整改落实和成果运用上下功夫

首先,要理清审计整改的责任边界。一是明确被审单位的主体责任。要明确被审单位主要领导是审计整改的第一责任人,应该认识到,在发现问题整改跟踪监督不到位、部门督促整改不到位、被审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二是明确业务主管部门的管理责任。要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业务主管部门要负责指导和监督被审单位落实审计整改责任,督促落实整改与责任追究,完善流程、制度、机制,并按时向内部审计部门反馈整改落实情况。各部门对审计部移交的审计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工作不力,不少部门敷衍、应付。将督促整改结果与机关各部门的绩效考核挂钩。三是明确内审部门的监督责任。核心是内审部门检查和督促,在整改过程中,内审部门主要是监督责任主体整改工作的进展,侧重于具体的事,与管理部门协调沟通,推动审计整改。四是明确纪检部门的再监督责任。纪检部门要对责任主体、管理主体、监督主体的整改履职是否到位起到再监督作用,主要侧重于对人的监督,目的是强化问题的整改和责任的追究,使部门要敢于担当。对管理不力、督促不力的部门要进行处罚问责。要形成一种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台账,审计问题整改管理和监督结果将与部门季度绩效和年度绩效挂钩。

其次,是强化问题整改和责任追究。一是严肃问题整改,对审计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认真分析问题原因、影响、性质针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和治理体系,堵塞漏洞;二是严格责任追究,根据问题金额、重要性程度,落实责任,依据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办法等有关规定,对相关问题责任人员进行问责;三是建立被审单位重大问题及其整改、问责、追责通报制度,及时通报审计发现问题及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强化督促、警示作用;四是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要建立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和审计整改跟踪核查机制,强化审计、纪检、人事等部门的监督合力。

再次,强化内审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敢于担当是一种工作职责、行为操守、思想境界和综合能力。缺乏担当意识的主要症结有:缺乏敢于担当的精神支撑、缺乏敢于担当的为民情怀、缺乏敢于担当的综合素质、缺乏敢于担当的奉献精神、缺乏敢于担当的客观环境。内审机构和人员一是要践行敢于担当的途径:有敢于担当的政治定力、要有敢于担当的坚强意志、要有敢于担当的过硬本领、要有敢于担当的无私情怀、要有敢于担当的浩然正气;二是要建立敢于担当的保障机制: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健全责任追究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

最后,在审计成果运用上要有所突破。审计成果运用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总结提炼近年来审计发现的典型案例,详细描述违规、违纪问题发生的动因,编制形成审计案例警示录。对于审计成果运用方面,不能审计人员到现场待了半个月、一个月回来了,最后就只是转一圈,辛辛苦苦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效果不好,审计成果也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要把典型案例警示作为一项制度建立起来,建立以案促改警示教育案例库,对问题普遍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案例剖析、警示等形式组织开展警示教育,切实做到警钟长鸣,特别对重大违纪违法、违反政治纪律、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案件进行警示整改,对违反单位制度、流程,损害企业效益的也要进行整改、问责。企业应定期开展审计警示教育通告,夯实以案促改工作基础,像审计问题督促整改一样,每半年做一个总结汇报。

(二)在审计资源整合和审计组织方式创新上下功夫

探索审计组织与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审计客观独立性,是有效发挥审计作用的重要保障。十九大以后,从国家层面对审计工作、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作用的发挥,已经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企业从上到下也是这样,应该成立审计局。各层级领导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这样高,必然对审计人员、审计机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们现实的审计资源和力量是不足的,需要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审计组织方式。审计人员分散,对审计效果将大打折扣,整合内外部审计资源,来满足管理对审计的需要。最重要的一点是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企业自己审自己,最终的审计结果、审计建议、审计意见、审计出来的问题等,一定大打折扣。首先可以从内部角度整合审计资源,抽调各部门人员进行综合审计。从外部来讲,购买外部的审计事务所进行审计,查找问题,提出风险策略。解决审计资源不足的问题,独立性、客观性将大大地提高。

猜你喜欢

内审问责部门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让事故问责生威
监督执纪问责如何“备豫不虞”
“滥问责”的6幅画像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对“数字脱贫”要问责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7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