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绿色建筑节水技术研究及应用

2020-11-27

建材发展导向 2020年14期
关键词:热水建筑行业节水

袁 俊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0)

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建筑类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污染高、耗能高的特点。我国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落实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标准,为此,建筑给排水在设计过程中就应基于绿色节能的角度,在充分满足用户用水的要求基础上,考虑对水资源及能源的节约,通过建筑给排水节能新技术缓解城市用水压力,以保护水资源[1]。

1 给排水节水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运用的价值

节能环保技术在建筑领域当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资源的节约效率,同时还可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从实际效益上来看,绿色节能技术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同时还能够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建筑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防止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给排水节水节能技术的应用并不算非常复杂,使用过程中也不必花费太多的成本,这对于建筑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行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帮助。例如通过分项计量,可以为建筑内不同用途和付费、管理单元提供有效的水资源,并分别计量,规避了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此外,给排水节水节能技术目前得到了国家的广泛支持,是我国现阶段大力支持的一种新型建筑工程技术,为建筑行业在资源供应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新思路,进而引导建筑行业走向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中[2]。

2 绿色建筑节水技术的应用

2.1 新型节水设备的运用

以管材为例,在当前的材料市场范围内,随着绿色理念深入贯彻,材料类型也逐渐趋向于多样化方向发展。比如说,PE,PPR等都是新型材质,将其制作成管道,将呈现出显著的优势,不仅能够在防腐方面呈现出显著的功能,同时在水源耗费方面达到有效的控制效果。因此,设计单位需要高度重视此类设备的应用。基于新型设备和减压节流的作业手段,构建绿色、安全以及节能环保的系统。

2.2 中水回收再利用系统设计

中水大多来源于建筑生活排水,将其通过有效的处理,使水质达到规定标准后(非饮用水),可用于市政、环境、生活等方面。通过详细计算可知商业楼生活废水约占排水量的80%左右,办公楼生活废水约占排水量的40% ~50%左右,若将这些中水回收再利用,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节水率,同时也能减少污水、废水的排放量[3]。在建筑中均设计中水回收再利用系统,利用污废分流系统的废水管网将建筑各楼层的优质废水(如淋浴水、盥洗水、冷凝水、洗衣机水等)收集到设备层,设备层设置有中水处理系统,对废水进行集中处理,使其达到回收水质要求后,将其用于冲厕所、绿化灌溉、洗车等方面。

2.3 消防池节水节能新技术

消防池几乎是所有建筑工程中都必须拥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筑给排水工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将节水节能新技术应用于消防池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规划不合理,这一问题在那些老小区尤为严重,同时还存在管材和阀门等设施设备陈旧的问题。

2.4 使用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和节约能源的设备

为了达到绿色建筑给排水系统节水节能的目的,可以在设备的选用上可以选用一些节约能源的设备,如节水马桶、节水水龙头、节水花洒等,选用这些设备可以大幅度减少水资源的使用,达到节水的目的;在能源的运用上也可以选择一些可再生的能源。而在光照不足缺少太阳能而风能充足的地区,可以广泛地采用风力发电供给的电能,利用电能驱动设备,采用这样的方式也能有效地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达到节能的目的[4]。

2.5 过量无效冷水防控技术的应用

目前所使用的相关设计规范曾明确指出,热水循环设计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干管、立管以及支管三种方式中选择最适合的设计方案,从而满足热水供应要求[5]。因此,不同的建筑类型、用水特性应选择不同的循环方式。例如:公共浴室淋浴器的配水管道宜布置成环形;对于酒店、医院住院部等这类热水用水量较大、用水要求较高的建筑宜采用支管循环,节水效果较明显,使用体验感也更舒适;对于办公、商业等热水用水量较小,且热水支管不太长的建筑,可采用干管、立管循环的方式,这样可减少初期投资和后期热水循环系统的耗能。

3 结语

依前所述,在建筑行业领域,绿色建筑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是米来建筑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在针对绿色建筑进行给排水系统开发和方案设计期间,设计单位需要对具体的工作理念进行明确,积极贯彻节能、节水理念,从技术、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将新型给排水系统的功能全面的展现出来,避免超压出流,避免无效冷水,避免二次污染等不良问题发生,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内部的排水功能。

猜你喜欢

热水建筑行业节水
坚持节水
一壶热水
节水公益广告
多喝热水
节水公益广告
和让你“多喝热水”的男孩结婚
聚丙烯泡沫塑料的制备及其在建筑行业的应用
节水妙想
BIM2.0探索在建筑行业的新价值
信息技术构建建筑行业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