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亮度·厚度·温度:以人为本视角下常州市居住小区人居环境改善策略分析

2020-11-27

绿色科技 2020年22期
关键词:居住小区人居人文

刘 燕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 常州 213147)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居住小区作为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人居环境的优劣不仅关系城市的整体风貌与文明程度,也与小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息息相关。近年来,常州市强力推进工业智造、科教创新、文旅休闲、宜居美丽、和谐幸福五大明星城建设,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居环境的美丽程度大幅度提升,相关调查显示,该居住小区人居环境整体情况较好,但在人文性的凸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增强。鉴于此,论文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以人本视角为中心,充分整合资源力量,从居住小区的硬件建设、软件打造等方面探讨包括政府、物业、居民以及相关各方在内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多元举措,规范化、常态化地提升居住小区人居环境,厚植人文关怀,打造身心舒适、文明和谐的宜居小区。

2 打造丰富多彩的文娱设施,提升居住小区人居环境的“亮度”

目前,各居住小区在楼栋之间都建有各种不同形式的公共生活空间,成为小区居民生活、交流等活动的主要区域,特别是近年来广场舞的兴起,这些区域又成为广场舞活动的集散地,功能进一步扩展。然而,这些空间存在形式单一,布局单调,不同程度地存在“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在真正提升城市文明的现代化程度方面发挥的作用仍较为有限。居住区内的文化活动广场是一种以小区居民为主体、以满足居民的精神与文化生活为主要目的的活动与交流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形成与发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公益性广场文化活动,能够兼顾公平自愿、方便舒适的原则,在增进居民的情感交流、加强精神慰藉、拓宽知识视野、增强身体素质、愉悦身心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2.1 鼓励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建设健全文化活动广场

政府相关部门应发挥协同作用,联合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为居住小区建设健全文化活动广场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充足的财力保障以及专业的咨询服务;作为直接参与小区服务与管理的物业,应积极相应政府号召,充分发挥政策红利,协同所在社区做好小区的整体规划与特色发展,结合小区居民的特点与所在地区的文化特色,积极吸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全域管理等先进理念,创造性地打造所在小区的文化活动广场,尽可能地保证广场的人文性、特色性;同时,积极鼓励其他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活动广场建设,实施“政府购买、社会化运营、全程参与式评估”服务设施运营模式,对不同类型的设施,采取零成本、租金减免、税费优惠、社区基金、专项资金等多种设施运营支持举措[1]。围绕广大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实现环境优美、人文醇美、建设精美,为已有的“美颜”模式再增添一抹“亮度”,打造更加和谐优美的乐居家园。

2.2 分类配置文娱设施设备,营造全龄友好人居空间

文娱设施设备是居住区的主要活动载体,也是广大居民选择活动项目的直接参照。居住区的文娱设施设备建设可以居民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以创造人文关怀、追求和谐共生为精神追求,坚持品质为先、重老重残重幼、全时导向、动态成长,提供保障基本需求、兼顾差异化与个性化需求的文娱设施,加强终身学习的设施设备建设,鼓励全生命周期学习,进一步提升各类公共文娱设施设备的精细化配置与全生命过程的人性关怀,为居住区居民提供优质友好的生活环境,让居住区不同的居住群体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更高的小区认同感,努力营造全龄友好型小区,形成人民乐享的居住环境。

居住小区人居环境建设,要客观面对各居住小区特色多样、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既要提高各小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和设施保障水平,更要凸显不同小区的地域与人文特色,在已有基础上加强文娱活动广场建设,分类配置文娱设施设备,营造全龄友好人居空间,是更深层次地提升居住小区人居环境“亮度”的重要方式。

3 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增强居住小区人居环境的“厚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业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在一些节假日期间,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都张贴了相关的图案、横幅,偶尔会举办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使得节日的气氛更加浓郁,但离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氛围营造还有一定差距。

3.1 加大宣传力度,全面营造人文氛围

第一,继续以节假日为抓手,充分挖掘各个节日的深刻内涵,通过线上线下等不同途径做实做细每一个节日背后蕴含的经典事件或人物,不仅可以增强节日氛围,又可以拓宽知识视野,充分发挥节日庆祝活动带来的阶段人文效应;第二,结合小区的基本建设与特色化建设需求,加强与之相适应的公益宣传标语建设,如在小区内设置充满正能量的公益广告和居民公约、温馨提示,车辆停放有序提示等,可在楼道内绘制“邻里守望、孝老爱亲、团结互助”等有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宣传画,充分发挥公益宣传标语带来的隐形效应;第三,借助“互联网+”方式,积极在相关APP上推送相关人文宣传信息,切实全面为居民营造人文之美、生活之美、和谐之美的浓厚氛围,使得居住小区的人文宣传真正入眼、入脑、入心。

3.2 以活动为载体,全域彰显人文情怀

活动是彰显人文效应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社区与物业作为小区管理与服务的最直接的部门或机构,可以采用大数据充分分析小区居民的年龄层次、社会层次、需求层次情况,开展各种各样的适应不同群体需求的活动。如针对老年人口群体,前期调查显示,50岁以上的群体最关注的是居住区的安全性,因此,可以开展有关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方面的讲座甚至是相关竞赛活动,便于这类群体及时了解一些安全知识,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一些违法分子的诈骗手段也越来越灵活多样,不定期开设这些活动便于老年群体提前做好防范,增强安全感;而对一些青少年群体,则可以举办多种多样的科普活动、手工活动,既能帮助这类群体在繁忙的学习之余缓解身心疲劳,拓宽知识视野,又能积极体现劳动带来的乐趣,收获成就感;而对工作较为繁忙的中青年群体而言,可充分利用线上方式或者周末闲暇时间开展多种多样的人文知识竞赛、文体联谊等创新创造性活动。各类活动均可设置一些“必选项”与“可选项”,供居民灵活选择。

3.3 多方协同推进,全员投身环境建设

居住小区人居环境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社区、物业、居民需组成一个休戚与共的共同体,相互配合,协同推进,共同促进人居环境改善。一方面,社区、物业等要从硬件建设与软件配置上提供财力与物力支持,最大限度地建造一个和谐共生、美丽宜居的居住环境,力争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融洽邻里关系,加强邻里沟通,尽可能地避免邻居之间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对门相见不相识”“比邻而居,内心遥远”的窘境,使得传统乡村中的“走家串户、与邻为伴”的美好景象可在城市中的居住小区复制、重演,同时,针对居民受教育水平与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也要适当运用政策杠杆的“撬动效应”,积极教育、鼓励、引导居民参与人居环境建设,齐心协力建设好、维持好环境优美、人文醇美、建设精美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居民作为美好人居环境建设与维护的一份子,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积极配合社区、物业等相关活动的推进,秉持互信互助原则,主动加强邻里沟通,深刻领会并践行“远亲不如近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友好邻里关系,多方协同推进,共同唱响和谐美好人居环境建设的“合奏曲”。

互联网、大数据、低碳生态基础设施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推动城市向更加智慧、生态与人文的方向发展[2]。增强居住小区人居环境的人文性,要坚持全面推进、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原则,分类分级地、相对地、包容地、渐进地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3]。建立起人文氛围营造常态化机制,切实增强居住小区人居环境的“厚度”。

4 厚植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提高居住小区人居环境的“温度”

以人的需要、感受和全面发展来安排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既要从宏观层面推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源更加均衡高效配置,积极回应广大居民关心的绿色开放空间、社区生活圈、居住安全等诉求,最大程度地实现空间布局的安全便利、舒适宜居、美丽有序[4],也要厚植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关注居民心理上的一些“微需求”,践行精细化管理原则,细处夯实,力争将服务与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浸”入人心。

4.1 改革管理模式,下好精细管理“先手棋”

随着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有关环境建设高标准、严要求的政策制度,广大小区的管理已由原来的粗放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变,成效也比较显著。然而,伴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高标准生活品质追求的欲望也不断增强,精细化管理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小区作为城市中居民生活的较小单元,在推行精细化管理方面具有便捷、高效的优势,各小区主管部门与物业服务机构应当结合居民特点,抢抓先机,及时推行精细化管理。首先,可借助“互联网+”方式,加强小区的整体智能化管理,开发线上业务办理、监督与反馈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其次,针对特殊对象,如老人、弱势或者残疾等群体,应当为这些居民的出行、健身等提供更加精细的管理,随时关注诉求,及时予以解决;再次,应当保证居民的正当需求,前期调查显示,小区车位管理机制有待健全,目前,部分小区因车位配比不足,高价出售车位或者实行摇号出租,这些举措只能满足小部分居民的需求,对于大部分业主而言,只能是“遥望而不可及”,有的小区车位管理混乱,乱停乱放导致无法停车等,这些都给广大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困扰,鉴于此,相关主管部门与物业应切实做好车位配置管理,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无视业主的正当需求,进而影响归属感、认同感。

4.2 坚持以人为本,按下暖心服务“快捷键”

物业服务企业作为与业主沟通最为频繁的机构,与业主是利益共同体,“小物业”牵动“大民生”。 作为衡量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物业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5]。人本视角下增强居住小区人居环境的人文性,需要物业服务企业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提供暖心服务迫在眉睫。第一,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机制,加大对居住区内部互助型服务团队的支持,孵化和培育基于居住区内生活圈的服务供给力量[1];第二,针对特殊对象,如老人、弱势或者残疾等群体,应提供“增值服务”,而不仅仅止于“一把轮椅可走的过道”,要真正关注该群体的内心诉求;第三,及时了解居民的阶段性需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居民解决一些短期困难,不求“雪中送碳”常态化,但可做到“细微之处见真情”。

厚植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点上精细化、线上暖心化、面上智能化,真正做到“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开花”,是居住小区人居环境“温度”与治理现代化水平双提升的有效理路。

常州市作为外来人口较多的城市,打造健康宜居的人居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增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最直面有效的方式。时下,在居住小区人居环境由“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挖掘居住小区的人文之美、服务之美、和谐之美,通过社区、物业、业主等多方联动,同心协力,积极开展人文示范小区评选活动,打造“人文示范”样板,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复制典型经验,以点组线带面加快推进小区人文环境改造,早日形成“乐居、爱家、友好”的生活氛围。

猜你喜欢

居住小区人居人文
基于“多维韧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亳州市花戏楼居住小区为例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产品力时代,保利发展控股全面进阶健康美好人居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高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浅析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 助推“美丽登封”建设
寒冷地区居住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浅析
人文社科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