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剑阁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11-27杨晓强

绿色科技 2020年22期
关键词:垃圾处理分类垃圾

祝 俊,杨晓强

(成都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1 引言

生活垃圾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1]。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生活垃圾总量的增多和成分的复杂化。近年来,随着《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乡村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实施,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不断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仍然任重道远。本文以广元市剑阁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现场走访,描绘了当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当地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2 基本情况

剑阁县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面积3204 hm2,辖27个镇、30个乡,2017年末户籍总人口65.77万人。本次调查走访了县住建局等职能部门;选择了3个乡镇6 个行政村进行调查,以随机入户的方式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在6个行政村对30户村民和12名村干部进行了访谈。问卷调查和访谈内容包括当地生活垃圾构成、村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和危害的认知、村民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建设和政策等方面。

3 调查发现

3.1 生活垃圾的产量及组成情况

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在0.79 kg左右[2],约为城镇的70%~80%。2017年末,剑阁县常住人口49.5万人,其中农村常住人口近30万人。照此计算,全县农村每天生产生活垃圾近24万kg、24 t。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外来人口的大幅增加,农村人均垃圾产量有快速增加的趋势。同时,农村垃圾的成份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所调查行政村的垃圾可分为四类:一是可回收垃圾,包括包装纸盒、塑料金属、玻璃、纤维等;二是可堆肥垃圾,包括厨余垃圾和瓜果皮壳;三是有害类垃圾,包括废电子产品、废电池、废油漆、废灯管灯泡、过期药品、一次性塑袋等,四是其他垃圾,包括无回收价值的物品及破旧衣服和鞋类等。

3.2 垃圾收运体系建设运营情况

早在2009年,剑阁县结合四川省开展实施的城乡环境治理和灾后重建,在全县探索建立起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垃圾收运处置体系[3];2017年,结合市上开展的《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行动》开展了全县垃圾处理设施升级提升工作。目前,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有垃圾分类收集屋、有保洁人员、有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有垃圾治理村规民约、有经费投入的“五有”标准。县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再生循环利用项目、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等正在建设中。从调查的6个行政村看,每个村庄根据人口规模都建立了一两个生活垃圾收集池(房),但村内行政小组垃圾桶等生活垃圾投放设施较少,房前屋后随意丢弃、简易填埋、露天焚烧等非正规化方式仍是处理处置垃圾的主流手段。

3.3 村民对生活垃圾的认知情况

本次调查中,45岁以上的村民占到了80% ; 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占65% ; 男性占47% ,女性占53%。调查显示,60%以上的村民家距垃圾收集池(房)的路程为8 min以上,其余为5~8 min;55%的村民不知道垃圾点垃圾清理去向,仅28%的村民知道其确切去向;45%的村民把生活垃圾直接丢弃,28%是掩埋焚烧,33%是放在垃圾堆放处,还有一些其它处理方式;34%的村民不知道所在组是否有专门人员对垃圾进行清理,21%的村民认为无专人清理当地垃圾;85%的村民把废旧电池与其他生活垃圾一起处理;关于生活垃圾如何分类,8%的村民基本了解,55%的村民不太了解,高达37%的村民不了解相关情况;83%的村民日常生活中没有垃圾分类清理的习惯;63%的村民参与过村里组织的垃圾处理宣传活动,37%的村民从未参与过相关活动。

3.4 垃圾治理体制机制建设情况

调查表明,近年来,剑阁县积极执行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构建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制机制。一是每个行政村都成立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管理小组,由村委书记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负责村辖区内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二是每村都制定了生活垃圾治理村规民约,约定了各家各户各人在生活垃圾治理中应该做到什么,哪些不能做;三是建立了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每人每月缴纳1元的生活垃圾处理费,用于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四是县财政对每个镇每年都下达了5~10万元的专项治理经费,确保了治理经费的持续投入;五是每个行政村按照地域大小都聘请有1~2名专(兼)职保洁人员,负责辖区内的清扫保洁工作。

4 原因分析

4.1 垃圾处理设施偏少

尽管剑阁县通过实施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项目、以奖代补方式等多种办法新建农村垃圾处理设施设备,但调查发现,由于村民居住较为分散,村里配置的垃圾桶太少,垃圾收集池(房)大多布点在村组路口,离居民住处较远,不少村民不愿意走太远的路去丢垃圾,而是就近在渠道河边、房前屋后等处随意丢弃垃圾。一些村垃圾箱年久失修,已失去使用价值,新设置的垃圾箱虽有了分类处理垃圾的功能,但数量太少;垃圾清运车辆数量不足,导致有些村垃圾收集点转运不及时。

4.2 村民环保意识淡薄

由于大多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调查显示,大多分村民的环保意识淡薄,主体责任感不强。一是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识不到生活垃圾的危害性,老年人认为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生活,认识不到现代生活垃圾的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产生的危害也较前更甚,随意倾倒垃圾成了习惯;二是缺乏生活垃圾处理处置专业知识和垃圾分类意识,除了废弃的农药瓶外,大多农村居民区分不了可回收垃圾、可堆肥垃圾、有害类垃圾,除了能堆肥的,其余垃圾都是无用之物,放在一起胡乱丢弃,给垃圾回收处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4.3 垃圾治理模式局限

从全县看,虽然总体上建立起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但由于剑阁县县城下寺镇未处于县域版图的中心,加之全县幅员面积较大,导致了村与乡镇之间、乡镇与县城之间的距离较远,这种模式直接增加了运输成本。从调查的行政村看,也很少有当地的垃圾采用这种模式处理,更多的是在一些中心乡镇建立了一些垃圾填埋场对生活垃圾进行简单的填埋处理或就地焚烧。由于缺少相关的技术人员,未能对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回收利用,垃圾处理技术水平仍相当低下。同时,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过程中,县农业局、环保局、住建局等部门在协调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最后,还没有建立起农村居民参与生活垃圾的治理机制,导致其环保意识、责任意识严重不足。

4.4 政府保障投入不足

剑阁县是传统农业县,财政收入有限,近年来虽然通过抓灾后重建等机遇,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加大了投入,但由于以前基础较差,投入的资金相对于广大农村生活垃圾设施设备的需求仍然缺口较大。当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投入比较大,主要包括垃圾收集设施设备费、垃圾运输费、雇用保洁人员支出等。在调查村镇,还存在生活垃圾治理的盲区,一些村组缺少相应的垃圾回收设施;一些村设施虽建好了,但缺少必要的管护资金,出现了“重建轻管”的现象;村组保洁人员待遇较低,队伍不稳,导致垃圾处理不及时,处理效果得不到保证。

5 对策探讨

5.1 加强宣传,增强村民环保意识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是前提。对调查的村落而言,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村民改变乱丢乱抛垃圾的陋习,提高其环保素质。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力度。结合乡村振兴规划实施,通过村落展板、宣传手册、传单、村村通广播、开展讲座等形式,对垃圾分类减量知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等进行宣传,引导村民做好生活垃圾源头处理工作[4];二是推行文明卫生评比。以村为单位,全年组织开展文明卫生户、美丽庭院等的评比活动,并张榜公布,同时曝光“脏、乱、差”等现象,督促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三是开展义工服务。要组织农村中小学生到校外开展文明卫生劝导和卫生清扫活动,各村要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题的党日活动、义工活动,开展白色垃圾、乱堆乱放等清理行动,鼓励村民讲卫生、树新风、除陋习,提高群众文明卫生意识,从而发挥其治理主体的作用。

5.2 加大投入,完善处置基础设施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健全完善的设施设备是基础。在基础设施上,要在各村落科学合理地布局垃圾箱、垃圾收集池(房)、垃圾中转站,同时配置适量的垃圾运输车辆,在中心集镇建立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加强对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焚烧填埋,统筹规划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推进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均衡发展。在资金投入上,一方面,要积极向国家、省、市申请相关项目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创新模式,如采用PPP方式引进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第三,要按照“谁产生、谁付费”原则,逐步建立计量收费、分类计价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在条件成熟的村镇向村民收纳适当的垃圾处理费。由此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金参与为辅、村民积极支持”的垃圾治理多元化投资机制。

5.3 创新模式,推进垃圾分类管理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进垃圾分类管理是关键。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垃圾分类收集既能够让生活垃圾变废为宝,又能保护好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6]。要依据《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方案》的要求,探索具有农村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方法,鼓励采取农户初次分类和保洁员二次分拣的“二次四分法”实施生活垃圾分类。首先是农户初次分类,把垃圾分成“会烂的”和“不会烂的”两类;其次是村保洁员二次分类,把垃圾分为易腐烂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不可回收垃圾。对于易腐烂垃圾,投入易腐烂垃圾处理点进行集中堆肥;对于可回收垃圾,在垃圾分拣站分类存放,定期销售;对于有毒有害垃圾,定点集中密闭存放,定期按环保要求进行处理;其他不可回收垃圾,由乡镇垃圾转运部门每天收集转运至垃圾处理场处理。

5.4 完善机制,建立健全垃圾治理体系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健全的垃圾治理体系是保障。从调研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政策要因地制宜,要充分考虑村镇地理位置、环境承载力、居民的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建立适宜的垃圾管理体制。一是不能盲目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鉴于县城并不处于县域的中心,而是偏于一侧,可采取分布式处理方式,在全县合理布局垃圾集中处理点,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中心镇处理”的模式;二是要发挥村组基层组织的作用,抓住垃圾源头,建立“门前三包”责任制,庭院内部、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由村民自己负责;三是要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乡村保洁队伍,各村镇要根据人口规划和财务水平,合理设置专、兼职保洁员数量,把保洁员纳入全县公益性岗位,给予合理的劳务补贴,保持队伍的稳定性。

猜你喜欢

垃圾处理分类垃圾
基于厨余垃圾处理实践活动开展生态环保教育的探究
探索科普垃圾处理知识的有效路径
垃圾去哪了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环卫型推土机的设计与相关研究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