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0-11-27王敬敬

大众投资指南 2020年26期
关键词:制度环境文化

王敬敬

(河南省遥感地质勘查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1)

一、引言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对单位内部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控制,过程中实施一系列计划、调整、控制和评价等措施,目的是要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实现其生产经营目标。

以前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多用于大型企业,现在我国也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尤其近年来国家对于中小企业一些税务减免、规范指引等政策,让中小企业切实体验了国家的关怀。为了指导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结合小企业自身的经济规模和经营特点,我国制定了《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内部控制的有效运用本可以为中小企业规避、减少甚至避免各种风险,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因自身特点在发展中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在内部控制的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尤其是作为基础要素的内部控制环境。

二、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体系主要有五要素,分别是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其中,内部控制环境作为第一要素,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要素的内容主要有几个方面: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机制、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

内部控制环境要素是建立内控体系、实施内控的基石,也影响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其他四大要素的效果和作用,更影响着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如要完善内部控制,就必须要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总体而言,对中小企业来说,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可以帮助其提升经营管理效率,确保在内部控制各项措施执行过程中的条理性、可控性,有利于各部门之间沟通有序、各司其职,同时还可以提高财务等各项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参与者内控意识薄弱,制度缺失

1.管理层认识水平有限,内部控制意识较弱

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认识有限,内部控制意识较薄弱。有些企业在内部未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有的虽设置了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将其看作是应对审计要求、税务检查等的工具,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并未按照内部控制制度所规定内容执行。

2.管理者对内控重视不够

企业内部控制效果不仅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有关,而且也依赖于管理者对其重视程度。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通常认为企业规模小、人员少,没有必要进行内部控制。管理者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够,不制定相关制度,没有带头严格把控,再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形同虚设,达不到预期。

3.内部员工对内控了解不够,参与度不高

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执行等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而中小企业员工一般缺少内部控制体系及其相关知识的专门培训或学习,对内部控制体系缺乏了解,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只会影响自己的做事效率,没什么用处,进而产生抵抗情绪,不能积极执行相关规定,致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系统性、可执行性都大打折扣,效果也可见一斑。

(二)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不合理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企业规范的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机构,各职能部门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决策、执行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比较明确。而多数中小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比较统一,企业股东同时也是企业的经营者、管理层。这种经营模式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影响很大。

为更好地落实内控制度,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结合其业务特点与内控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互相推诿、沟通不畅等情况的出现。企业内部机构设置一般有企管部、财务部、采购部、生产部、市场部、技术部等。而中小企业一般不具备完善的机构设置,如采购部、生产部混淆,财务部、预算部合一,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合一等,也没有专门的内部控制机构。即使建立了较完善的内控制度,机构设置欠妥,后期执行不能有效规范,信息传达无法保障,管理效能也达不到预期。

(三)内部控制专业人才缺乏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适应能力较强,但是规模小、资源贫乏、财力薄弱。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决定了企业内部人员的人才储备较少。中小企业本来员工人数就比较少,考虑到成本因素,没有完善的激励或考核晋升政策,更是“无力”挽留高素质专业人才,尤其是内控型专业人才。缺乏内控型人才,将会直接影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行。

(四)信息化程度较低

当前经济高速发展,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较高。而中小企业规模小,且股东与管理层统一度较高,为了使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会通过各种手段节约成本。如中小企业在财务方面的人员设置比较少,财务软件一般只有最初级的做账软件,功能单一,没有系统化的ERP软件;人力资源部门几乎没有使用专业化的信息软件,全部用人力解决。这样的信息化程度严重制约了企业内部的数据搜集、归整以及信息沟通,影响了内部控制管理的效率。

(五)企业文化缺失

企业不论大小,都应具有企业文化,拥有积极向上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企业文化不是一纸制度,更不是一句口号。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重要体现,是企业软实力的代表,也是企业凝聚力的增强剂,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大型企业一般都比较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例如华为企业发展的“狼性文化”(学习、创新、获益、团结)代表其敏锐、进攻及群体奋斗精神,华为能够成长为跨国巨头,离不开其凶悍、务实的企业文化。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处于发展的敏感期,短期目标就是盈利且存活下去,往往只关注短期市场竞争,而忽视长期目标,忽视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这极易导致企业文化缺失。

四、中小企业改善内部控制环境的对策

(一)深化员工对内控的认识

企业可全方位组织内控相关知识的培训或学习,加强企业全体员工对内控的了解。一方面,打破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认识的局限性,提高其内控意识及重视程度,使其能够带头、积极倡导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另一方面,各单位部门员工能够从内控制度设立开始全面参与,减少工作中的抵抗情绪,积极配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内容执行。这样整体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系统性、可执行性以及有效性。

(二)建立健全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中小企业虽然规模较小,经济有限,监事会、股东会等机构可能不健全,但是必要的企业机构还是要设立的。

一方面,根据企业特点设置专门的采购部、生产部、市场部、财务部等,并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决策、执行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避免遇事互相推脱、“先斩后奏”等情况的发生。

另一方面,要实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化。企业提前制定内控制度,制定时让各个部门都有人员参与,并提出代表部门的建议或意见,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制度制定的主观随意性,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可执行性和参与度,更可以将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化,确保企业经营按照制度运行。

此外,企业要结合其业务特点与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控制机构,即使没有专门的内部控制机构,也可以指出主导内部控制的部门,明确落实其他各部门单位的职责权限,保证内控制度后续执行的规范性。

(三)增加内部控制专业人才

虽然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可用成本有限,但是为了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建立和运行,仍要“斥资”招募一些具有较高素质的内部控制人才或者聘请专业的内部控制团队为其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特点的内控制度,进而提高制度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如果上述措施实施困难,企业亦可发展内部现有员工,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过程中挑选能力较强的人员进行职业化的培训和锻炼,使其成为内部控制专业人才,为企业效力,也不失为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科学途径。

企业拥有了内控专业人才,也需要适当的考核机制,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这样才能留住人才。

(四)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

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信息化程度亦越来越高。中小企业若想长久、良好的发展,必须提高其信息化程度。要提高信息化程度,中小企业要增加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员工,建立较完备的信息系统。例如,中小型矿业企业可以使用市场上性价比较高的ERP软件,连通企业的财务、人力资源、行政等各职能部门,通过软件培训,相关人员熟练操作软件所需功能,使企业信息数据化、表格化,沟通顺畅化,提高内部信息的传递效率,确保内部控制等企业各项制度的顺利进行。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长久稳定地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软实力。首先,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与实际情况,确立企业的核心内容和理念,形成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并严格落实执行。其次,企业文化的推行需要管理人员的支持和身体力行的榜样作用,更需要企业范围内的宣传,这样企业全体员工共同提高对企业文化的了解,达成共识,树立正确的、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价值观,强化风险意识。最后,企业文化一旦确定,不可随意变动。但是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也不能故步自封,要与时俱进,这样才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环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从制度环境到文化建设,企业应积极查寻问题并针对性地找出解决方案,使企业各个部门高效稳定运转。内控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要素,因此要保证内部控制环境的科学与完善,进而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制度环境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环境
谁远谁近?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