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下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反应及其干预机制的研究

2020-11-26唐翠宁庞小佳谢晓欣

科技视界 2020年32期
关键词:道题危机心理健康

唐翠宁 庞小佳 谢晓欣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5)

0 引言

2019年12月,COVID-19 疫情爆发,对公众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人们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相关研究表明,社会生活中的应激事件、重大挫折及其无效应对方式常常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COVID-19 疫情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人群普遍易感。疫情期间,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反应,是否采取了一定的干预措施,他们能否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是其完成学业、成长成才的前提保障。 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应激反应和异常情绪,培养积极心理,提升心理健康意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首要任务。

1 基本情况

研究对象:陕西地区的西安翻译学院等院校193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937 份,回收1937份。男生322 人,占16.6%,女生1615 人,占83.4%,专科576 人,占29.7%,本科1361 人,占70.3%。

工具和方法:采用5 个量表运用问卷星平台对陕西地区的民办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量表分别为:自编问卷(共18 道题)和GAD-7(广泛性焦虑问卷,7道题)、PHQ-9(抑郁症状筛查量表,9 道题)、简易应对方式问卷(20 道题)、社会支持量表(10 道题)。

表1 焦虑、抑郁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度的得分及相关性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反应的调研结果及分析

2.1 自编问卷得分情况

(1)部分学生出现了负性情绪反应和躯体行为反应,亟须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引导和帮助。

调查结果显示,39.9%的学生有过紧张、恐慌、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17.0%出现过神经过敏、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症状,8.3%出现过心慌、胸闷、头痛、易出汗、睡眠差等躯体症状,11.3%出现过坐立不宁、或者通过反复洗手、不断测量体温等过度行为获得安全感。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或个人挫折等应激事件发生时,个体出现不良情绪属于正常现象,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接纳不良情绪的前提下,冷静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找到有效的调节方法。 调查发现,疫情期间有2.5%的学生接受过家人或朋友的心理支持,0.4%的学生寻求过专业的心理咨询。 由此可见,高校还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心理援助服务相关信息普及的范围和程度。

(2)大多数同学能够客观评价疫情带来的影响,但仍须引导他们客观辩证地认识应激类事件。

调查发现,有11.3%的同学表示此次疫情对自己的影响较小,有49.4%的同学表示影响一般,而35.7%的同学表示影响非常大,也有3%的同学表示没有影响,对于问题“您如何看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55.81%的同学认为正常看待,只要隔离防护好就不会被传染,有10.22%的同学担忧,害怕自己及家人有可能被传染。 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相关知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途径和防护措施,客观的评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消除恐慌心理。

2.2 焦虑、抑郁症状及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程度的情况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应激事件,焦虑、抑郁是应激反应中最常出现的情绪反应。 各项得分见表1。

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的积极应对得分越低,焦虑越高,抑郁越高;焦虑、抑郁程度越高,消极应对方式得分越高,社会支持得分越低。 这说明个体在面对心理应激事件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其焦虑、抑郁程度就会降低;反之,如果采取的是消极应对方式,焦虑、抑郁程度就越高。 同时学生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其焦虑、抑郁程度就会降低。 积极应对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积极应对与社会支持总分和三个维度均呈正相关(P<0.01),这说明社会支持在降低焦虑、抑郁水平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疫情期间,引导大学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增加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维护其心理健康。

3 心理干预机制的调研分析

疫情发生以来,陕西省按照教育部及属地疫情防控工作有关要求,制订开学方案和应急预案,严密部署、统筹安排,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心理支持,有效缓解疫情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应激反应,具体做法归纳如下。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缓解心理应激反应

为缓解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大部分学校通过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供心理异常症状的识别方法与应对策略引导广大学生正确、理性面对疫情,缓解心理应激反应。

(2)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陕西省各高校依托 “3·25-5·25 心理健康育人季”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自信。

(3)拓宽服务渠道,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感染性强、不能面询的基本特征,高校及时将工作重心转移至线上开展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4)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预防心理危机发生

开展心理测评,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建立心理档案,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的心理危机工作机制,有效避免心理危机事件发生。

4 对策与建议

4.1 在危机状态下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对于因疫情影响产生心理应激反应的学生,需要及时和他们保持联系,给予专业性的支持和帮助,即在危机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在危机中进行认知治疗,帮助学生安全度过危机;在危机后进行后期干预疏导,缓解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4.2 健全体系,提升危机干预的应激能力及意识

高校应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立一支由医生、心理咨询师、学工干部、辅导员组成的常备专业队伍,一旦危机降临时,可以立即启动应激机制进行危机干预。 相关部门要能够迅速行动起来,形成联动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危机干预活动,改善大学生出现的应激反应,引导大学生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增加社会支持度,缓解心理应激反应。

4.3 拓宽途径,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突发疫情期间,除了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外,可酌情增设或渗透对突发性危机事件应对、生命教育方面的教育课程,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信息辨别能力,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途径。 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心理咨询和教学、班会、主题团日等活动;开展“一对一”的心理援助服务,帮助大学生解决面临的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4.4 学校、家庭、社会形成联动机制,共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导向,围绕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大局观念、担当精神、科学知识等核心素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综合育人体系,共同培养好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道题危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误会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Q博士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