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检测机构如何渡过疫情难关?

2020-11-26

中国纤检 2020年4期
关键词:机构疫情影响

2月20日“我要测网”举办疫情对检验检测机构影响探讨线上交流会,本刊上期综述了“大咖们”的观点,侧重从宏观层面分析疫情对检测行业的影响。本文则着眼具体问题,从微观层面分析疫情对检测行业的影响,主要包括:中小检测机构该如何应对;疫情对机构改革产生哪些影响,以及应急事件发生时,检测行业有哪些技术上的短板。

对话嘉宾: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管司行业监测处处长 谢澄

SGS中国区总裁 杜佳斌

国检集团总经理 马振珠

陕西科仪阳光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穆登峰

深圳市检验检测认证协会秘书长 任清泉

问题一:疫情对中小检测机构影响有多大?

任清泉:深圳市检验检测认证协会会员90%都是中小检测机构,会员普遍反映,疫情对检测机构影响是全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一是市场突变导致检测市场压力剧增。因检测机构多数业务来源于政府采购和市场开拓的新业务增长,除少数地方政府招标项目如期开标外,其他省份已暂停今年招标工作。另外,地方政府每年总财政预算数额固定,防疫支出会导致政府其他采购预算降低,一些检测机构涉及的外省区业务难以为继,许多新项目推迟。二是企业全面下调经营指标。因疫情暴发企业延期复工,导致员工不能按时到岗,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很多实验室无法正常运营。另外,疫情也导致成本增加,主要体现在员工工资、社保、租金、场地租金、设备折旧、疫情防护物资采购等方面。比如有些大企业预计2月份成本支出将增加1800万元,小企业成本支出也在20万元左右;疫情还导致客户欠款增加,原约定一季度回款回不了,资金缺口加大、成本增加、利润下降,资金紧张几乎让所有企业都下调了经营指标。

问题二:导致中小检测机构下调经营指标的压力有哪些?

任清泉:可以用一些具体案例来说明:一家国企对今年3—6月甚至下半年市场稳定性及前景都不乐观,粗略估计2月份减少收入2000万元左右,利润减少300万元左右;一家综合性检测公司,其预计第一季度业绩下滑70%,全年业绩下调10%;一家工业与消费品第三方检测机构,因为复工晚,客户流失40%左右,全年利润预计下调20%;一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其与2019年同期2月相比,成本增加55%,销售额却下降95%,预估如果3月份能恢复生产超过60%,全年利润预计下降也将达40%,客户流失20%至30%。

一家小机构表示,其2月份最少损失70万元,这对于小机构是很大的数字。一家机构反映,其国际业务因供应商延期上班影响了货物交期,导致二三月份国际销售业绩下滑60%,国内业务也因商业楼宇空置率增加,对业绩影响达40%,加之政府采购业务影响,合计预估上半年亏损近600万元,资金短缺800万元。有企业判断,即使完全恢复正常运行,在4月中旬也会直接损失两个半月业务,而客户压缩开支又会减少第三方送检也是一笔损失,尤其很多地方政府为扶持企业,要求检测机构减免送检费。为留住客户检测机构也必须接盘,经过综合评估,这家企业把全年营业额直接下调了25%、利润下调45%。不仅如此,其上半年还要承担700万元现金垫付问题,压力非常大。

问题三:中小检测机构面临诸多问题时该如何应对?

任清泉:建议除了各级政府出台的帮助企业恢复生产的各项优惠政策外,机构自身也应该采取措施进行自救。一是保持一定的现金流;二是业务要瘦身,关注核心主营业务,砍掉负现金流业务,绝对不介入陌生领域;三是改革创新,要从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一需求去创新,从新零售线上线下渠道去创新,重建与消费者关系,推动消费者对企业品牌认可,优化产品、利用好互联网工具;四是全员学习,加强人才培训与培养,待厚积薄发。

问题四:疫情对不同领域检测机构的影响有何不同?

马振珠:到目前为止,国检集团的环境与食品检测业务未受太多影响,可能因为这两个领域在疫情期间需求增加,检测量不降反升,而且疫情期间又接到新任务,所以这段时间反而比较忙碌。

杜佳斌:事实上,一季度对整个中国经济影响都很大,如果疫情过去后抓经济,我国最擅长的基建领域贡献会很多,因此国检集团的业务量会大爆发,因此疫情对各行业的影响并不一样。

刚才大家都提到中小检测机构面临的一些困难,我认为可以看看行业内部是否有机会抱团自救。此外,SGS作为大型检测机构,现金流比较充裕,与中小检测机构或许也可以有合作机会,比如一些小检测机构有项目,但因缺资金启动不了,也可以和SGS合作,共同渡过难关。

问题五:检测机构复工以后,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穆登峰:这次疫情对大多数区域性检测机构确实很困难,首先要面临如何复工问题,还有其他一些重要因素也需要考虑:

一是因为检测业需要依附其他行业开展业务,所以如果机构复工,但客户没有复工,业务该如何开展?如果检测机构的客户复工,但供应商没有复工该怎么办?这些对于已经复工的检测机构都是难题。

二是如何熬过去。首先考验的是现金流,资金不够怎么筹措?这也是大多数中小检测机构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是如何控制成本。可能后面业务会有聚集性爆发,就要解决人员加班问题,这样一来,人工成本会增长,而且设备如果不够用,还要做租赁设备的准备,这些都会导致成本增长。另外,大多数中小检测机构都因人员少、体量小,只重视业务不注重管理,所以管理是弱项,但随着后面业务量集中爆发,会带来质量风险与报告延迟的风险,因此也要做好实验室信息化,并提前做好预判,才能顺利度过危机。

四是中小检测机构大多业务范围窄,或者业务体量不够,就要从做“大而全”还是“小而精”中做出选择。尤其过去不赚钱的项目要考虑关掉,以节省成本。如果是业务比较专,则要考虑业务由点向全链条转变。也就是说,应该考虑如何把业务线,从测试向全面质量管理这条业务线打通,把客户紧紧抓住。即便觉得区域性业务已经趋于饱和,想要延伸到其他领域,也要从优势中寻找。

问题六:疫情对出口的影响有哪些?

杜佳斌:疫情是否能对出口产生影响,要取决于政府对疫情的控制,因为疫情不会是短期的影响,如果在长期影响下,怎样面对经济与生产的快速恢复?因为供应链是全球化的,疫情会对全球制造业都产生影响,比如湖北有很多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只因十几天的停工停产,就使全球供应链受到了影响。尤其去年贸易战,已使一些工厂转移到越南等国家,这次疫情可能会对工厂转移起到催化作用。

另外,检测行业本身是跟着产业走的,如果产业出走,对检测行业影响会非常大。像SGS这样全球化集团公司还好些,资源可以全球调配,但中国本土企业就会受到限制,因为没有往外走的机会,影响会更大。

问题七:疫情对检测业产生的影响是否可控?

杜佳斌:虽然疫情控制非常重要,但有些地方采取的疫情控制措施有些激烈,比如有的检验员,春节期间到外地去做检验工作,就因疫情控制无法返回。再有SGS在西安有个最先进的5G手机实验室,也因疫情无法开工,但客户还在不停地催促,因为新型号手机上市需要经过测试。所以检测行业因为依附于产业,会受到波及。但如果能尽快复工,各生产制造业便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所有影响也都在可控范围内。

问题八:疫情是否对机构改革产生影响?

谢澄:这次疫情可能会使机构改革的意愿更加保守。从政府来说,疫情是一场战争;对于检测机构来说,有人身安全风险,也有运营成本风险。尤其事业单位和国有制检测机构,更容易被政府委派承担一些公益性检测任务,很多机构都冲在抗疫一线,因此政府部门与检测机构脱钩的意愿也会变得淡薄,反而会在一些应急领域,加强相关检测机构建设的倾向,放慢检测机构改革的步伐,使一批事业单位或国有检测机构,在紧急情况下,为国家提供支撑。

问题九:应急事件发生时,我国哪些检测技术还比较薄弱?

谢澄:疫情对医疗器械、生物安全、防护用品检测都属于增长领域,比如武汉在短时间内,面对这么多新型冠状病毒筛查需求时,检测力量并不足,便开始允许第三方检测来承担这些工作。也有很多医学类第三方检测机构,请缨承担这项工作。这也反映出,我国对这些领域管理封闭得比较厉害,这在正常情况下看不出来,当有突发事件时,才会明显感觉出,在原来体制下提供的支撑远远不够,需要培养一支能够为应急事件随时提供支撑的队伍。因此管控相对严格的医学实验室,或许会逐渐向第三方开放。

同时,疫情也暴露出我国目前对境外购买的防护服检测力量非常薄弱,只有极少数机构能做此项检测。这也说明一个问题:我国现行标准与国际通用标准,尤其与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如欧盟、美国、日韩的标准,还不能完全对应。如果能获得国外标准的检测能力,就能在检测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也会有新的增长空间,尤其涉及到其他国家的产品、技术标准,如果国内检测机构能做,便会在应急事件发生时,有更好的技术支撑。

问题十:如何看待共享检测人员?

谢澄:其实这个需求早就存在,不仅是检测人员,检测设备也有共享需求。现在是共享时代,但目前资质认定制度和认可制度,对实现共享还有很多障碍。我们也担心一些好的制度设计会被目的不好的人利用或滥用,扰乱整个检测市场。虽然共享概念早就提出来了,但对检测机构来说,几乎还没有享受到其利好,即便是租赁设备,目前在业内也还很保守。因此实现共享还需漫长的过程,但随着信用体系越来越完善,很多领域都会逐步实现。

猜你喜欢

机构疫情影响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