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消费主义中的异化本质

2020-11-25杜昊

银幕内外 2020年5期
关键词:人的本质消费主义异化

摘要:异化理论是马克思研究私有制起源时,作为私有财产的伴生品产生的,它是私有财产在精神层次的产生概述。本文以基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理论,通过分析消费主义中逻辑的内在缺陷和精神属性,指出消费主义中的异化本质。仔细列举和研究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各代表批判了现代社会中属于消费主义的一些社会行为,同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对当下社会存在的消费主义中的异化现象进行了辩证批判与反思。

关键词:消费主义;异化;人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异化理论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以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或者说,是从“当时的经济事实”出发的。在那时,劳动被认为是一种人的本质的生命活动,但私有财产也同时无理由地被看做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东西,似乎国民经济学意识到他们剥削的理论大厦是建立在众生的不幸之上的,便无理地试图避开这个东西。国民经济学虽然也承认劳动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建构自己和社会的对象性活动,但马克思通过研究当时的国民经济事实认为,劳动的现实化在国民经济学那里成为了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异化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马克思在区分异化的关系时,用了四种表现形式来具体阐述,即: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自身劳动的异化、人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其他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这四种对异化的规定是前后联系、彼此承接着的。在这种异化劳动中,劳动的价值也随之异化了。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这种劳动产品不再能够成为他对“对象的占有”反而表现为一种异化,表现为被这种产品所奴役,劳动者不再能获得全部劳动产品而是只能获得“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工人生存所必要的那一部分”,而且,“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这就使劳动不再是人实现自己类本质的终极目的,因而异化劳动的价值也就失去了自由自觉的劳动中那个珍贵的“实现人的类本质、构筑人自身”的价值,而仅仅剩下那个“作为维持人自身生存的方法”的那个价值,这种劳动也自然会被马克思贬低为“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相同地,人的价值也失去了“他在社会交往中对于同他人社会关系构建的价值”,因为在这种异化劳动中,这种“他对别人的有用性”仅仅在于他的劳动产品能否为那个同他相异己的人所占有,在这种不复存在的价值中,他获得的只有剩下的“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工人生存所必要的那一部分”。因此,当我们仅仅讨论“劳动是作为人维持自身的方法,劳动生产劳动结果(劳动产品),维持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价值”时,我们只是在讨论异化劳动的价值。也正基于这个原因,“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也就是说,异化劳动导致了私有财产。而我们因由私有财产存在而引发的一系列不公,也都可以将之归咎为异化所带来的后果。

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而消费主义的根本,是以私有财产为前提的。这样,我们对私有财产的批判,或者毋宁说对异化劳动批判这一程式的前传,也就可以而且合理地转移到消费主义之上了。尽管我们依照先有的异化的定义来寻找现世的异化现象,有些“按图索骥”的味道,但这不失为一种符合逻辑的办法。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消费主义内在逻辑的揭示

消费主义是一种崇尚占有、追求过度消费,以满足自我需要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这个自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产生的定义是为当今学界所普遍接受的。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新的资本市场规律建立,市场运作模式由自发转向系统化,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复苏的经济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导致的社会化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使社会生产力进入指数增长阶段。生产力过剩的典型代表是20世纪 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倒牛奶”事件。生产的牛奶大大超出市场所需,为了控制市场价格、平衡供需,资本家们不得不把将要作为商品参与交换的大量牛奶倒掉。资本家由关心生产的资本主义史前时期也正式进入了关心消费的资本主义历史,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里面,消费因其调配生产和再生产的功能,从而变得无可替代。消费作为最重要的一环,怎样鼓励人消费,成了資本家最关心的问题。

事实上,关于消费主义,在国内舆论环境下,这已经成为一个贬大于褒的名词了,鼓吹人消费,这和国人勤俭节省的传统相违背。但消费主义并不是“浪费主义”,前者偏向于主体即实现人的价值(尽管这种实现可能是错位的),后者仅仅在于客体价值的白白丧失。这似乎与早在其理论未系统化时法兰克福学派的某些理论一脉相承:马尔库塞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民众因为政府、媒体和舆论影响,已经陷入了追求一种虚假“幸福”的境地。这种虚假的“幸福”,和消费主义实现的错位的人的价值,是似曾相识的。

消费由需求引发。马克思认为,人的需求是神圣而不可缺少的,人的需要是人的发展的基本条件,“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而人是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人同动物区别开的,是人不仅具有吃、喝这些物质上的需要,还有主观上的需要即精神需要。

消费主义往往是通过精神需要来引发的。从资本的对立面——消费者来看,这种消费主义思潮对消费者而言是容易接受的,因而也容易受鼓动。这是消费的两重性决定的。消费分为一般商品消费和精神消费,前者代表着商品和资本的物质性,后者反应消费主体——人的主观性,这两种消费形式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有时往往同时出现在同一种消费行为中。在需要某类商品的前提下,消费者购买其中某种商品的行为结果受两种原因影响,一是同类别商品中,消费者主观选择此种商品;二是此类别商品中此种商品构成垄断。后者是五十年代前资本主义的惯用伎俩。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垄断法逐渐完善之后,前者就代替垄断市场成为新的营销策略,资本家不主要关心商品即物的原有的客观属性和有用性,而只通过影响消费者的主观需要,就可以改变市场消费行为。

三、马克思主义对消费主义的批判

以这种视域继续探索,虽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本人无法对二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和产生的消费主义思潮进行评价,但后人可以依据他的理论,使之成为马克思在现代社会中观念上的延续,继续将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划归为其批判的对象。我们有理由相信,世界上只有一种资本主义,即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只要其逐利本性不变,批判的本质也就万变不离其宗。

我们值得注意的是,假如以他们宣扬的那样,消费主义如此光鲜亮丽,以至于在商品流通的四个环节中,消费直接担负起再生产的作用,即分配的目的甚至整个商品流通的目的在于消费而不是再生产,那么无疑会产生许多可怖的后果。人参与劳动不再是为了自己的全面发展,劳动也不再作为人的一项本质活动,而是作为一项商品由雇主购买并支付工资,混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普遍劳动与抽象劳动,那么“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因此,这样的为满足消费的劳动便不是满足所有人普遍意义上的抽象需要——即人的本质需要——的劳动,而是人自己同自己相异化了的直接结果。

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种创造使劳动既是人的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方法,也是人之为人的终极目的。从劳动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对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意义上来说,人借由这种劳动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因而劳动是人维持自身的方法;从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之内的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意义上来说,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因而劳动也是人的终极目的。在消费主义的泥淖里,消费代替需求成了人的终极目的,人的发展可以跳过劳动这一环而直接迈向消费,这种消费作为满足需求的手段,却代替劳动的目的性而成了劳动的目的也就是人的发展的目的。这就是说,人的目的可以不借助劳动而得以实现,因为劳动不是消费的必要条件,钱才是。因此,消费主义的本质是一种鼓励不劳而获的宣传,它只能使少部分人活在“买”带来的快感当中,所有他一切的劳动只不过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而做出的努力;它作为异化的一种具体现象,究其根源,来自于资本的逐利性。

四、辩证看待国内的消费主义

上文提到,消费主义中,消费在商品流通的四个环节里,因其调配着生产和再生产而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即使其面目再狰狞不堪,也仅仅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的替代品,对再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独特的光和热。我们不能说消费主义是完全错误、应该取缔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正视消费主义中的利与弊,才能在当我们面对这种思潮时,保持一种正当的态度。

消费主义促进了电商经济的发展。毫无疑问,电商经济给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电商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一旦具有了某种消费欲望,顾客再也不用走街串巷,便直接可以在网上货比三家,挑选自己心仪的商品。电商经济极大地缩短了“交换—消费”环节之间的距离,从而使生产者能够更快地将资金投入再生产。顾客也可以更方便地于网上对于商品的质量以及期望做出评价,使生产者能够按照顾客的实际需要反馈修正自己的生产过程。

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只有短短四十余年的历史,许多相关设施、制度和思想依然不完备,距西方发达国家依然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尽管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上国民生产总值排第二位的国家,但我们应当时刻警醒自己。这并不是唱衰自己,亦非妄自菲薄。像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讲的那样,当时的发达的德国哲学仅仅是其他发达欧洲国家的社会生产力的先进性在德国观念上的延续,其社会生产力依然离欧洲平均标准有一些差距,而我们可以讲,我们的市场经济也是这样一种延续,我们的“市场文化”缺乏自信,这种缺失就极容易表现为消费主义。

超前消费是最明显的异化现象——人的劳动成为了满足其消费的手段。分期付款、透支消费提供了一些便利,但这些便利建立在其无法承担的消费水平上,使人可以购买自己原本担负不起的商品,劳动也仅仅作为其附庸,在这种关系上,人是有了对某物的需求,才产生劳动欲望,而不是因为对劳动行为本身的需求而附属着对物的需求,这是人同自己劳动产品和劳动行为的异化。人也因其亏欠为其垫付货币者而需持续为其付出劳动,人和人的关系也就扭曲为物与物的关系,这是人同人关系的异化,也因其吃喝享乐等动物本能被推举上升为人追求的本能并约束人而成为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网红效应”也是国内消费主义的一种体现。“网络红人”是近几年互联网文化中诞生出来的新名词,也是电商经济发展中的衍生品。“网红效应”概念的内涵很广,明星同款、网红直播“带货”、电商销售平台中的爆款产品,都是由这种效应所引发。但这种电商平台也使得很多人动起了心思:电视的销售广告转变成了网络广告,偶像崇拜和消费行为更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電商平台通过宣传“满减”、折扣促销、明星网红代言使得人能够更快地接受这种引导而付款下单,通过人的羊群效应和好奇心理而使人自发前往网红店铺“打卡”购买。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是消费者后知后觉:买回了一大堆毫无用处的东西。可怕的是,商家过于重视对消费者心理的诱导而忽视了商品实际的有用性,但顾客依然乐意接受这一切。也就是说,在某种情况下,顾客只在意自己购买行为,而全然故意忽略了购买回来的商品本身的价值。

实际上,任何重视消费行为中人的主观性而忽视商品的客观有用性的做法,都是消费主义的现实表现,这种做法的极端是商品的完全消失,即无商品消费——传销。商品的完全消失意味着人不再需要客观物所提供的的满足,因而消费主义的商品性也就随之消失了,其背后异化了的人的逐利本性也就显现出来了。而步入这些消费陷阱的人,大多因其贪财的本性,这种敛财的直接原因,还是为了满足自己高额的消费需求。

因此,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揭示,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发展依然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很难想象到一百多年前的堪堪言语,竟精准地预料到了当今的社会问题,以马克思主义这种视域出发,足可以深刻透析社会现实,因其自身就是一门关于现实的理论,应当也注定会投身于蹉跎岁月中,带着我们一方有理想、有抱负的仁人志士,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不舍昼夜、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 1985.

[2] 徐水华,张昭.论消费主义的实质与超越[J].商业经济研究,2019.

[3]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杜昊(1996—),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哲学。

猜你喜欢

人的本质消费主义异化
王硕小说的消费主义特征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人造凶猛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最高衣橱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从“人的本质”看犯罪的刑罚预防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