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进校园

2020-11-25刘彩平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晋南民歌是山西民歌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随着传统民歌被快消、流行等音乐形式的不断冲击,出现了传承难、传播难的问题,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极大“生存”考验。因此,培养合格的“校园传承人”是当前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依托高校专业化、科学化、体系化等教学优势,将充满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广为承继和发扬,是培养传承人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晋南民歌;校园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晋南文化;民歌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规划课题,“晋南民歌进校园之‘学生传承人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题编号:GH-18224)。

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强调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义化必修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将非物质文化带入校园,是对这类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继承、发扬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国民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更能够帮助年轻一代正确认识、了解和传播家乡文化,提高一代人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

晋南民歌是山西晋南地区特有的文化特征之一。但也和很多非遗文化一样,面临“后继无人”,无法传承和发展等严峻困境,因此,将“校园传承人”培养模式引入当地高校的做法既是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也是为了将非遗文化发扬和推广。

一、晋南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晋南文化以“根祖文化”为重,“根祖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晋南民歌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尧帝时期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唐风》和《魏风》均出自晋南民歌。宋代《乐府诗集》中的《并州歌》也是其中之一。明清时期则有《进兰房》《茉莉花》《抱琵琶》《绣荷包》等脍炙人口的曲目流传。

晋南民歌是不同时期晋南人民对晋南社会的一种情感反映,主要包括山歌、小调以及套曲等形式。唱民歌是劳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种活态的民间文化,可以说在晋南地区独树一帜。按演唱形式分类,则包括襄汾民歌、乡宁民歌、洪洞道情、曲沃琴书、翼城琴书、霍州三弦书等几大类。

二、晋南民歌培养“校园传承人”的意义与价值

(一)培养“非遗传承人”的时代必然性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传承渗透到各级学校的教学中去,对高校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表现为传承模式的突破与更新,有利于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择优。传统的传承方式受限于民间,而通过校园,则能培养出了一批极具潜力的自发或自律的口耳相传、言传身继的继承人。

第二,校园传承不再受限于地域和血缘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在相对稳定的校园,这个巨大的人才培养环境显然占据优势。虽然校园并不能完全代替非遗文化的其他传承场所,但仍然在继承与发扬非遗文化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增进青少年对祖国优秀非遗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第三,非物质文化的校园传承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青年学生对非遗文化丰富的形式、杰出的成就以及对事物的好奇心强烈,勇于探索,提升文化接受能力,同时也将提升其文化认知水平,增强文化认同。

(二)创新性

培养思路的创新。因高职类院校大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就要先在思想上破除由来已久的只能传授正统音乐或者声乐唱法等理念和教学模式,为本地非遗民歌留有一席之地,才能使得高职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保护非遗民歌艺术的有力保障。

培养方法的创新。晋南民歌作为非遗音乐的一种形态,在传承人的培养上也有其特殊性,所以必须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思路上有所创新,应该在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前提下,利用和调整技术、方法,使其科学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教学模式的创新。如前所述,打破传统课堂式教学的模式,实施理论与实践贯通、课堂与课外交融、校内与校外结合、科研与教学互动,秉持“走出去”和“请进来”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理念。

课程设置的创新。针对晋南民歌,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对相关专业基础课、通识课等的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在音乐基本技能训练基础上,突出演唱等实用性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作为传承人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实现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三、晋南民歌“校园传承人”培养方案

晋南民歌传承人培养将通过三个途径逐步实现:一是培养“大师传承人”,即培养专业的民歌歌手到舞台为观众表演,展示晋南民歌艺术的魅力;二是培养具有民间音乐教学能力的音乐教师,立足于本地区本民族原生态民歌,进行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教学,保持可持续传承;三是培养通识性人才,将晋南民歌的发展沿革等作为高职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提升学生对晋南民歌的价值认同。

(一)培养目标

晋南民歌进校园之“学生传承人”人才培养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音乐基础扎实,了解晋南民歌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掌握晋南民歌的地域特色和演唱风格,具备较强的晋南民歌表现力的专业传承人才。

(二)方案设计

1.专业培养规格

(1)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坚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教育事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传承精神,有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从无意识的自然传承发展为有意识的专业传承而奉献的匠心精神。

(2)专业素质

比较系统地掌握音乐专业的基础理论及专业技能、掌握晋南民歌以及传统音 乐的发展历史以及代表作品、了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流派及其代表作品、能够模唱并辨析经典作品,主要聚焦流行于晋南大地上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

(3)专业能力

具备演唱(奏)相关音乐艺术作品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具备辨析晋南民歌、戏曲等民间音乐作品的能力,具备把专业的理论知识熟练运用于艺术实践当中的能力,具备把晋南民歌作品传承并推广到市场进行市场运作的能力。

2.知识与能力构成

(1)知识结构

音乐基础知识:具备比较扎实的音乐理论、音乐鉴赏、音乐评价、音乐演唱、演奏等能力。

文理基础知识:具备必要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自然科学常识。

晋南民歌专业知识:具备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晋南民歌、晋南传统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常识,具备晋南民歌特定的演唱技巧和音乐特色。

工具性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和文献检索知识。

相关专业知识:具备与音乐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基础知识。

(2)素质结构

思想素质: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传承精神。

文化素质: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必要的科学素养。

专业素质: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晋南民歌专业传承人的职业素养。

身心素质: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3)能力结构

歌唱技术技巧及其表现手法运用能力:具备较强的音色控制能力、肢体运用能力、声情并茂的表现能力等。

晋南民歌技术技巧的应用能力:深入了解晋南最具特色的方言并能在演唱中熟练运用,了解晋南民歌和晋南戏曲的历史渊源,能把晋南民歌的独特唱腔体系原汁原味地演绎出来。

民歌传承能力:能够在“互联网+”模式下,对晋南民歌进行采集、分类、储存,利用多媒体、自媒体等平台为晋南民歌顺利传承保驾护航。

(三)方案可行性

2019年12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发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将于2020年3月1日起施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制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是一条河流,音乐是这样,民歌更是这样。对传统民歌的研究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创新。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中留下了丰富的民歌资源与传统音乐文化、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保护,取其精华,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造性理论研究成果来充实、发展,使其发扬光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的音乐作品、音乐思潮以及新的演绎方式都相较于传统民歌有了较大的差别,对此,对优秀传统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才变得尤为紧迫和重要。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也应当承担起对这一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从我国国情出发,培养出一批兼具继承与发扬于一身的优秀“继承人”。

参考文献:

[1]黄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别山民歌的保护策略研究——以皖西大别山民歌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5(2):157-159.

[2]汪宏军.传承“非遗”文化校园——宜昌市夷陵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纪实[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7(6):22-23.

[3]李蘇一.从《桃花红杏花白》来微观山西民歌的艺术特色及演唱风格[J].戏剧之家,2019(35):57.

作者简介:刘彩平(1967-),女,汉族,山西兴县,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山西民歌、山西民间音乐和音乐教学法。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