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车的源动力
——记一次失败的课堂研究课

2020-11-25

读与写 2020年1期
关键词:探究思维孩子

杨 莉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万溪冲小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裴昌义名师工作室落地云南呈贡,本次活动主要听了两节小学五年级What can you do? 的同课异构,我就是其中的授课教师之一,上完课后,特别是又看了一遍我上课的视频,惭愧至极,我一节课就只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机械性地重复那五个短语,哇,我竟然可以如此浪费时间,其他什么都没干,40分钟居然可以一直停留在单词、简单句型的操练,没有创新,没有拓展,没有生成。

本来我上课的思路是以呈贡电视台挑选有才艺的小演员为主线,快速导入本内容的学习,接下来就是新单词或词组dance, sing English songs, draw cartoons, do kung fu, play the pipa以及重点句型What can you do? I can______.学习及运用,因为内容简单,因此我还希望孩子们对此句型有拓展,会运用I can _____进行发散。然后以一个survey 的形式开放自由地调查,调查结束,由组长进行综合性总结,XX can___. XX and XX can_____.为talent show做准备,最后再以talent show 展示才艺,和开课首尾呼应,talent show 附带需要一个introduction.留为学生的家庭作业。因为我一节课都在换着花样机械性地操练单词,浪费了大把时间,后面那些美好的设想都没有时间实现。究其没有实现的原因,最大的问题出于授课教师,也就是我,对学生把控太严,没有放手,学生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之前我还一直追求要做把控力强的教师,但其实我也是把控欲较强的老师。

我想借厦门市滨海小学陈雪芳老师的一篇文章《好课之道——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做进一步的解读。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管理,学生的主动发展应该始终作为教育设计思考的中心。一堂好课的打造,需要教师的匠心独运,从课堂的外显行为中探究到内隐的教育思想。陈老师借用四个“道”给我们无数的反思与启发。现我想对陈老师提出的四个道做进一步的阐释。

1.“围墙”之道——拆开心墙,关注课堂的生成性

这里所说的“围墙”是指困扰教师通往生本教育理念的“心墙”。现实中的课堂,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是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在这节课上学生是否真正主动探究,自愿积极参与,思维得到多少锻炼我们的老师思考并不多,或者并不深入。纵观我这节课,教师在整个课堂上控制得死死地,严严的,孩子们一步步地贯彻着我的教学步骤,可他们的内心、天性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并没有得到释放,创造力并没有得到激发,甚至被我所谓强有力的控制力所禁锢。我主要考虑我自己擅长什么,这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什么样的方式最快最有效地达成。而学生喜欢什么,它们内心的世界了解甚少。因此我也就成为了那个控制欲极强的“心墙”老师。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一堂好课应以生本作为基点,课堂上少些固化的预设,多点关注学生学习成长的“再生资源”的运用。这就要求我们要主动拆除种种无形的禁锢教师的经验式思维的围墙,才能放弃“精致周密”的形式追求,还课堂以“精彩灵动”。

这也就是赵宝虹老师在评课时提出的要敢于暴露问题,在练习中和孩子们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2.“动车”之道——蓄上动力,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以前,这句话说非常简单,谁都可以引用,但要具体落实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小学英语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贯彻这一目标,在孩子初学英语阶段,如三年级,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因为三年级的孩子,爱玩,活跃,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要要让孩子保持着三年级的那种热情就有些难了,特别是到了六年级,那些昔日吸引他们的活动、游戏都已经玩腻了,孩子的热情也逐渐退去。那要如何持续保持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呢,这也是我确实在经历的。过分地强调活动、游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会导致游戏疲惫,审美疲劳,这些激发孩子兴趣的方法还停留在表面,如何才能内化为内驱动力呢?我想唯有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思考过的问题,又或是在小组合作的任务学习中,孩子有面对问题时的迷茫感、或与同伴合作寻找解决问题时的努力的过程,最后找到解决办法时的喜悦感,让孩子们确实在这个过程中有切实的体验。要好过教师的灌输。因为教师的灌输就好比文本粘贴,而通过学生努力收获的结果会深深治根于孩子的思维中,就会转化为内推动力,体验到学习、探究的挑战与乐趣。从根本上转变为内推动力,敦促自己不断前行。

假如我的这堂课能够大胆放手,引导孩子自主以survey的形式完成I can____.的task,最后再由group leader 做一个小组总结发言。XX can____. XX and XX can ______.并对除本课以外,能联系旧知,有创新的同学的回答给予大力表扬。又或是赵老师提出的换景,通过换不同场景,让学生根据不同场景思考在该场景适合做的事情,或能够做的事情。这种任务型的task,学生在思考交流中才能完成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即达到了语言交流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穿鞋之道——恰当选择,关注课堂学习的适切性

有一句话被印度哲学家奥修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反之,如果鞋子不合适,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何为适切,就是要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以学定教。我的整节课失败之处还在于我把平时听课时孩子较为喜欢的游戏,堆积成各式PPT依次播放,并不懂得取舍,导致整节课都在单词上打转转。生本理念在课堂的落实,首先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完成知识的建构。一般来讲,低段的英语课堂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就是很好的任务活动,而随着年级的提高,简单的说唱已激发不起学生太大的兴趣,越高年级的孩子越有通过探究获取知识的需要,课堂学习也应越开放、越有探究点,这就需要提高教学活动中思维的含金量。我所教授的孩子已经是五年级的孩子了,属于高年级,可我仍然将三四年级的游戏堆砌用于五年级的孩子,这明显不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孩子思维水平的发展,其结果就是,学生的思维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得到相应的练习,也就没达到该有的production。

4.“插秧”之道——适度留白,关注课堂生活的和谐性

我想把陈老师的“插秧”之道改为“成长”之道——适度留白,静待花开。也许老师们都听过这样一段话“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等待。不要看着别人那颗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动静就着急,想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她沐浴阳光风雨。相信孩子,静待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花开,因为他是一颗参天大树!”这段话对我的感触很深,教育不像其他商品立马就见到收益,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我经常会遇到不经意的某一天,一直困扰着孩子的问题突然就迎刃而解了,这也就是我想说我的课堂因为学生卡在draw cartoons那分钟我就非要想办法把它攻克,也许,我转换一下方式方法,或暂时不予理睬,通过其他的方式在不停运用中遇到一次提一次,也许学生听得多了,自然也就记住了。而不要因为暂时obstacle的而乱了阵脚。

教育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也只有学生把知识内化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原动力,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我们要以良好的心态来迎接这场变革,戒骄戒躁,适度留白,静待花开。相信肯定会收获专属于教师的快乐。

我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然而现在我们进入了动车、高铁时代,而动车高铁的动力在每一节车厢。也就是说一堂课不仅“火车头”也就是教师要有动力,如果让每一节“车厢”也就是学生都蓄上动力源,那将就会是一全新的课堂。这就需要在课堂上真正落实学生主体的地位,做到学习有担当,人人都是学习的担当者,也就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在教学中,师生关系也应发生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主动拆除种种无形的禁锢教师的经验式思维的围墙,才能放弃“精致周密”的形式追求,还课堂以“精彩灵动”,还学生一个充满探索、充满挑战的课堂。我们要以良好的心态来迎接这场变革,戒骄戒躁,适度留白,静待花开。相信肯定会收获专属于教师的快乐。

猜你喜欢

探究思维孩子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