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认知序教学“氯气的性质”

2020-11-25许智慧

名师在线 2020年21期
关键词:试纸氯气注射器

许智慧

(福建省莆田哲理中学,福建莆田 351100)

引 言

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氯气的性质”知识点编排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之前、“氯气的制法”之后[1]。在学习“氯气的性质”时,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特点及本质并不清楚;对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已有初步认识,但对电解质的电离及强弱、电解质在水中的存在情况一无所知。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氯气与水反应”一课时,基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从元素守恒角度分析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中有盐酸,但学生无法从化合价升降角度认识另一产物。在学习“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的成分”时,学生不了解电解质有强弱之分,更不清楚强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在教学“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由于学生不知道氯气的性质,教师使用饱和氯化钠溶液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尾气处理等成为教学的难点。基于以上问题,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认知序出发,调整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可以先教学“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然后教学“氯气的性质”,最后教学“氯气的制法”。

二、“氯气的性质”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实验仪器及药品

铁架台(带铁夹)、锥形瓶、滴液漏斗、干燥管、橡胶塞若干、橡皮管、广口瓶、注射器(10毫升两支、20毫升两支、50毫升一支)、红色布条、表面皿、pH试纸、小试管、小烧杯、玻璃管一支、蒸馏水、硝酸银溶液、稀硝酸、84消毒液、矿泉水瓶、氯酸钾固体、浓盐酸、无水氯化钙。

2.氯气的制取及收集

第一,连接好装置;第二,锥形瓶中加入氯酸钾固体,塞好瓶塞;第三,滴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浓盐酸滴入氯酸钾固体中,生成的氯气经过无水氯化钙干燥,并收集到干燥的矿泉水瓶和广口瓶中。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引入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了解了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能够跟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那么当氯气与水相遇时,两者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本节课让我们来探究氯气与水的作用。

环节二:新制氯水成分的探究

探究一:氯气能溶于水吗?

教师演示实验:用50毫升的注射器向盛有氯气的矿泉水瓶中注入蒸馏水,用透明胶布迅速将孔洞粘住。振荡后,可观察到塑料瓶变瘪,溶液呈黄绿色。塑料瓶变瘪,说明瓶内气压减小,这是由于氯气溶于水造成的。溶液呈现黄绿色,是因为溶液中溶有氯分子。

探究二:氯气与水的反应。

教师:若氯气不能与水反应,氯水中的成分是什么?若氯气能与水反应,反应的产物是什么?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从元素守恒角度推断产物中有盐酸。

教师:如何检验溶液中的氢离子和氯离子?

通过讨论,学生得出以下方案。

氯离子的检验:往氯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再加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则说明溶液中含有氯离子。

氢离子的检验:(1)把紫色石蕊试液滴入氯水中,若变红则证之;(2)往氯水中加入碳酸钠固体或活泼金属,如锌粒,产生气体;(3)将溶液滴到pH试纸上,试纸变红;(4)“蘸取”待测液,“点”到放置于表面皿的蓝色石蕊试纸上,若试纸变红亦证之。

学生实验方案一:用10毫升注射器从广口瓶中吸取氯气约5毫升,取下注射器;立即用另一个注射器将针头堵住,避免漏气。吸取氯气的注射器再吸入蒸馏水约2毫升,装上针头,振荡,配成氯水。紧接着,将注射器中的氯水推一半至小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再加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则说明溶液中含有氯离子。

学生实验方案二:用镊子取pH试纸置于表面皿上,将注射器中的氯水推一滴至pH试纸上。当观察到液滴在pH试纸上扩散,中央变白,边缘扩散出一圈红色时,往红色圈上再滴一滴氯水。观察到红色消失,液滴周围又产生新的红色圈。经过分析,学生得出结论:pH试纸产生红色圈,说明氯水中含氢离子。

学生:“为什么实验会出现液滴中央泛白的现象?”

教师:“酸碱指示剂是一种有机色素。有机色素褪色称为漂白性。pH试纸变白,说明氯水中含有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这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什么?

教师可以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产物中除了HCl,还有新物质。

学生:具有漂白性的物质可能是氯分子,也可能是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探究三:氯水中谁能漂白?

对比实验:两支20毫升的注射器中装好干燥的红色布条。一支吸入干燥的氯气;另一支先吸入干燥的氯气,再吸入少量的蒸馏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仅吸入干燥氯气的注射器中,红色布条不褪色;而吸入氯气和水的注射器中,红色布条颜色变浅,直至完全变白。

探究四:漂白性的物质究竟是什么?

投影展示:消毒液的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

学生从中提取有用信息:消毒液的有效成分为NaClO。该成分能用于白色织物的消毒,会使织物局部漂白褪色……

演示实验: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84消毒液的试管中,观察到溶液变蓝,但褪色不明显。

学生提出疑问:“那是消毒液漂白性不强吗?”教师往试管中再加入几滴稀硫酸,溶液迅速褪色。学生讨论得出:稀硫酸是初中时常用的试剂,其不具有漂白性,故而推测次氯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产物使溶液迅速褪色。教师追问:“该反应为什么能发生?”

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学生得出结论:次氯酸是一种弱酸。教师再问:“次氯酸有多弱?比碳酸还弱吗?能否设计实验比较次氯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通过实验,学生自主得出次氯酸的性质:弱酸性和漂白性。

通过资料展示,教师向学生讲授次氯酸的不稳定性、新制氯水的成分、久置氯水的成分、新制氯水的保存方法等知识。

环节三: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环节四:教师利用实验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氯水的性质”知识点

演示实验:取试管,加入约2mLNaOH溶液,滴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继续加入一定量的新制氯水,溶液红色褪去。

教师提问:“溶液褪色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

三、教学反思

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后,学生对化合价的变化特点有所了解,能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对“氯气与水的反应”的产物做初步的推断。教师利用生活中常用的84消毒液引出次氯酸的性质,使本部分次氯酸的教学具有趣味性。通过分析氯水变质的原因(次氯酸见光分解导致平衡朝正反应方向移动),学生初步接触化学平衡及其移动,为后续氯气中氯化氢气体的除杂、氯气的尾气处理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研究氯水的成分时,教师使用带注射器的广口瓶盛装干燥的氯气,实现课堂上氯水的现配现用,兼具趣味性、时效性和绿色化。

结 语

基于学生的认知序,教师对教材资源整合调整为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氯气的性质→氯气的制备。这样的教学顺序有助于教师突破教学难点,使知识变得不再零散;有利于学生知识框架的建构和知识体系的建立。

猜你喜欢

试纸氯气注射器
用错注射器,西班牙浪费上万剂疫苗
构建“素养为本”的化学智慧课堂——以“氯气的发现与制备”教学为例
血糖试纸保存方法及注意事项
行动吧, 液压挖掘机!
注射出来的画
血糖试纸不要放进冰箱
从“手枪注射器”说起
不定方程讨论法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无污染氯气制备贮存装置
氯水的组成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