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增加中考体育分数的影响研究

2020-11-24陈宗科马姚周晶四川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灌篮 2020年14期
关键词:立德中考体育

陈宗科 马姚 周晶 四川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立德树人”是党中央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教育根本任务,它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的方向,必须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坚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原则,必须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的育人价值。[1]同时,近年来随着国家确立了2050年的体育强国目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问题开始回到了大众的视野当中。体育中考作为检验学生身体素质是否标准的一道测试,它的成绩与初升高的成绩相挂钩,从而导致教师,学生及家长对体育的关注度开始持续上升。然而,体育中考中存在的诟病也被大家所议论。因此,本篇文章就如何使学校体育的育人价值立于“立德树人”之上;如何在体育中考中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中考体育的正面积极作用

2020年全国“两会”,一部分代表委员的议案建议是围绕“体”“育”提出的一系列议案。这其中,108 位各界别委员联名提出:“进行体育中考的改革,为中小学生在繁重的文化学业方面松绑减负,将体育列为全国中考必考项目,并给予其与语数外相同的分数权重”。以上的委员认为,只有增加体育在中考主课中的占比,即与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几乎同一地位的权重,才能激发学校、家长以及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2]。2020年,由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校体育在教室与学生及家长心中的比重,青少年健康是国家战略方针中的重要部署问题,要求全国各省市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评、纳入中考积分科目并逐步提高分数占比、将体育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之一[3]。

(一)社会层面:提高社会各视角对体育的认可度

中国近代以来有两大伟人分别对体育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分别是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以及蔡元培提出的“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思想,都显示出了体育对于学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人格品质中。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于应用学科要求的加强,特别体现在文化课类,应试考试也应运而生,体育由于不在主课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各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也就较低。但随着立德树人思想的确立,身体素质的好与坏渐渐开始作为评议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之一。因此,各学校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学生体能的培养与引导,同时体育老师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例如在成都这样的新一线城市也在招收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老师,校外的培训机构也增设了体育这一类别的课程。可见,体育中考在立德树人的正确引导下,社会对于体育的关注度也在持续升温。

(二)学校层面:促使体育教育教学任务有章可循

立德树人思想的核心在于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人格健全为目标。体育相较于其它学科的极大不同之处在于体育是以身体为主导进行学习的,在身体在处于高强度的运动中时,更多需要学生用身体去体会运动的感觉,千百次以上的重复训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学校体育在立德树人的思想指导下,不仅只是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而是通过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还体现了各类运动知识,运用“身体”感知世界的方式感悟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物质世界关系。同时,学校体育除了以上的在传授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层面,立德树人教育的精神内涵教育也尤为重要,其中包含了我国优秀运动员的精神风貌、为国顽强拼搏的意志等,在体育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过程中穿插着让学生去体会团队协作、坚持不懈、遵循规则、顽强拼搏等精神,则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实践过程中去了解体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坚持不懈努力向前的运动员精神,以此也可以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构造,学生时代正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人生扣好第一颗扣子”的关键点,相较于思政课教学以说教方式传授给学生的枯燥,体育课堂结合着运动锻炼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学生层面: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锻炼思想

在过往的学生评价体系中,都是以文化课成绩评价为主,体育成绩仅占总成绩的5%左右,在老师、家长及学生的眼中体育考试和测评经常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而将体育列为中考必考项目向社会与学校传达出了“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青年能够成为面向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新时代青年”态度。学生在学校毕业后,就开始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近年来广场舞的矛盾话题在社会中议论并且持续升温,这一现象反映了人们大多只有在发现自我身体出现毛病后,才会回过头来参加体育锻炼,然而这个时候身体已经给出了“警告信号”。因此从青年时代开始保持锻炼的行为,思想方面形成终身锻炼的体系,现在看来亟待解决。目前,将体育作为“第四主科”纳入中考必考项目,不再仅仅强调文化课学习成绩,而是注重学生成长发展过程,有利于中考发挥“素质教育”的正确功能导向;有利于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思想;有利于“健康第一”的思想深入学生的内心。[4]。

二、非立德树人视域下中考体育的反面消极作用

(一)社会层面:进一步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不均衡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举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群众,教育的发展必须是要面向所有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必须将公平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总体上看,我国发展十分不平衡,城乡、区域、学校、群体之间教育的差距依然很大,即使每年都有研究生支教、大学生西部计划以及名校教师的援助计划去扶持,但是情况依然不乐观。同时,支教的教师目前所覆盖的范围多为主课方向,体育类教师本身就具有稀缺的特征,这也将直接导致经济稍微落后的地区体育资源严重不平衡不均衡的现象。尤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近年来基础教育资源加速向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汇集,乡村学生加速向城镇聚集,乡村教育面临生源流失、“空心化”的挑战。[5]因此,体育中考直接被列为必考的项目,同时比重加权在如此重的情况下,这显然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学生是一个不公平的考试环境。城市的学生可以享受现代化的训练方式及训练场地,而农村的学生却享受不了同等的资源,这显然会加剧城乡教育之间的矛盾。综合而言,不利于中国整体的教育发展。

(二)学校层面:易被应试教育所“侵蚀”

在1997年,国家教委便指出“应试教育”不是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及其评价体系的概括,而是指单纯以应付升学而进行的教育所产生的各类弊端的概括。[6]因此,应试教育在任何阶段都不应该被作为学校的主导课程理念去被实施。然而,在中国当下的社会情况下,采用高考选拔人才是几乎最合理、公正的一项政策措施,在此背景下,各主科难免会进入到应试教育的模式,即教师上课的内容基本契合考试的要求,几乎所有的课程学习都要为考试所服务,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家长与老师的“唯分数论”也开始“包围”孩子。当然,如果体育也被开始作为必考分数,并且加大了它的占比权重,那社会就会面临以下两个主要的问题。首先,体育占比严重后,学校由于体育课时较少的问题,而体育类的运动项目又需要反复的训练而获得结果,这势必会催生各类校外的体育培训机构,出现市场混乱,鱼龙混杂的局面,增加家长与学生的负担。其次,学生从出生一刻起最开始学的东西就是爬、走、跑,体育更多的是作为乐趣与兴趣想并存的休息方式,如果一味的使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位学生的运动成绩,可能会导致部分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体育应当被作为是一项兴趣让学生进行学习,而不是采用强行考试的方式逼迫孩子进行学习。

(三)学生层面: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致使不公平性

每个人自出生开始就各不相同,就像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极大不同是由先天所决定的,部分的条件并不能通过后天的训练进行改变。同时,学生如果在读期间遭受了意外,导致身体的残疾障碍,如果以此使得他没有分数成绩,那么这将是极不负责且有失公正的政策方针。高考的文化课考试从整体而言还是近乎公平公正的,因为大家的智力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如果有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不均衡的情况,国家依然有政策帮扶加分的政策,这也间接的缩小了学校文化课的考试出现的不公平的问题。然而,体育类的考试只有“一把尺子”的考核标准,对于其它由先天疾病或者身体残疾障碍的学生并没有相对应的符合他们具体情况的解决方案。

三、建议与措施

(一)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采取“一帮一扶”政策

既然中国的教育资源处于不均衡不平衡的状态,那就可以采取“一帮一扶”的政策方针,即沿海或发达的每个省市具体采取一对多的方式对标于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具体措施可为以下三点,首先,国家教育局与国务院及体育局应当颁发具体的政策措施响应城市包围农村,“一帮一扶”的具体政策依据与法律保障,对前往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工作的教师应当实行相应的优惠政策,例如为以后在评定职称方面具有优先位次,同时教师的薪资不能降低,反而应当保障教师的薪资不能低于他平时的工资待遇。其次,各体育类高校或者“双一流”高校设立有体育学院的为该地区的领导者角色,协调整个地区其它高校的体育人才,成立当地的体育教育扶持部,形成一个党务行政机关,实行组织化管理。最后,高校中体育类专业的学生也可参加到帮扶的项目中,其具体的奖助优惠政策可以直接参照研究生支教项目,对于去参与到西部地区及欠发达地区进行体育教学两年的学生可以享有本校保研、资金补助、就业补助等相关的优惠政策。先富带动后富是改革开放就开始提倡的思想政策方针,当然它同样适用于教育中,采取该政策不仅能够使得体育教学在国内的不均衡不平衡现象得到有效的缓解,而且能够促进体育高校教师及学生的教学能力,制定出更加符合多元化教学的策略。

(二)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推动体育教学的常态化

即使体育被列为中考必考项目同时加大了体育在中考分数中的权重,但是依旧不能把它作为应试学科去教学。因为,学生对于体育类的运动项目大部分人是具有一定兴趣的,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锻炼,教授给他们运动技能正确的表达方式,而不能把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对标中考体育项目的具体要求强行加练于学生,这将使学生失去对体育的兴趣并产生厌倦的心理,同时这也违背了将体育作为中考必考项目的初心。因此将体育教学常态化是必要措施之一,这是使学生都能在体育中考中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手段之一。首先,增加体育的课时。体育课时向来都较少,即使国务院和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阳光锻炼一小时”的口号,但是专门用于体育教学的课时并没有增加,相较于其它主科语文、英语、数学一周的课时至少都是6节以上。体育课时的增加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运动技能的熟练程度,提升他们的成就感,同时提高他们的运动兴趣。其次,教师的教学思维要进行转变,应试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从本质来看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考坐位体前屈,是检验学生的身体柔韧性是否达标,如果体育课上教师一味的拉伸学生的韧带这会直接导致他们的厌烦心理,而如果教师在教学韧带的时候加入体育项目,效果可能就会截然不同,例如韧带的学习男生可以学习跆拳道,武术等,女生学习舞蹈、健美操等,这不仅能够使学生习得一项运动技能而且能够对付考试,并让学生取得不错的学习成绩。唯有类似如此良性循环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热爱体育。

(三)推行“知行合一”理念,加强学生体育理论类知识的学习

体育与其它类文化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体育课程是直接需要身体进行感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然而,正因为体育学科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国内开始忽略体育在理论课方面的重要性。人的思想都是需要引导的,当代青年工作加班累了之后,都喜欢在家里躺平,能减少走动就减少走动,这一现象恰恰表明了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失败,并为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思维。同时,如果需要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思维,那么相应的体育理论型课程便必不可少。首先,在初中的生物课上就可以引导学生间接的学习体育运动能够为身体带来具体的那些好处,能够产生什么具体的积极影响,利弊分析清楚后,让学生明白体育的重要性。其次,国家体育总局需要颁发具体的政策引导体育学科走进课堂。各地方政府依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可以参照实行“体育+”学科的模式,例如,在语文课时可以讲述相关的体育类故事,增加学生的锻炼兴趣。最后,在初中后期阶段,体育理论课就可以实行具体运动项目的理论课程,例如篮球战术的分析,跆拳道动作解析等,以此激活学生的运动兴趣,达到“知行合一”的学习理念。

四、结论

把体育列入中考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社会进一步发展而言都具有现实意义。在立德树人的思想观念下,中考体育存在的意义在于使学生能够形成以健康第一为导向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思维模式,使其今后在人生的道路中体育始终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应试教育状况还难以改变的情况下,中考体育也滋生出了体育考试公平性欠缺,各地区体育资源享用不均衡不平衡等问题,同时也难以满足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同时,更为严重的是,中考体育中手段与目的倒置,过分重视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生命成长本身。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升对实现我国成为体育强国具有创新性的意义,体育中考只能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而不能成为目的。社会需要的不是学生能够在体育中考中取得多么好的成绩,而是要学生能够真正热爱体育终身都能够与体育相伴。因此,要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完成这一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立德中考体育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我们的“体育梦”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放松一点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