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视域下安化道地荒山茶的健康发展路径研究

2020-11-23周志忠

食品安全导刊·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

摘 要:安化黑茶享有盛誉,为世界茶饮文化增添了色彩,其中安化道地荒山茶愈来愈受市场追捧,补充为市场稀缺和市场认知提供了选择。健康中国视域下,应促使安化道地荒山茶健康发展。本文对安化道地荒山茶的市场需求与实际年产量、发展做了具体分析,提出了健康发展路径,为地方发展决策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健康中国;荒山茶;安化黑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积极参与全球的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这为安化黑茶,尤其是安化道地荒野茶的健康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

1 定义界定

安化道地荒山茶是指在安化高山荒野区域内自然放养的茶树群所产的,并采用独特的采收方法和加工工艺加工而成的云台大叶茶。

2 安化道地荒野茶产量估算及影响因素

2.1 安化道地荒野茶已受到市场认同

近年来,以安化道地荒野茶为原料制作的安化黑茶已受到市场青睐,仅以京东网站为例,输入“安化荒山茶”搜素,共搜索到239个产品信息,包括茯砖茶、百两茶、花卷、红茶等,涉及28家公司。这个数字既反映了安化荒野茶已被消费者认同,也反映了消费者追求有机食品消费理念和市场消费趋势。

2.2 安化道地荒山茶毛茶年均產量

估算

采用文献查阅和实地踏查、访谈等方法,对安化道地荒山茶生长区域的地形、土壤、边界、范围、气候和分布规律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安化道地荒山茶毛茶年均产量进行了初步估算。

2.2.1 现产量估算

2019年11月20日,在第二届中国特色产业经济高峰论坛上,安化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德辉在《挖掘黑茶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品牌》主旨演讲提到:目前,安化县茶园面积

24 000 hm2,黑茶加工企业160余家,年产茶叶8万吨以上,综合产值达200亿元,茶叶税收超过3.2亿元。

课题组于2019年实际调查安化县奎溪镇各代加工厂的纯荒山茶毛茶年产量,每家代加工厂年均40 t。以此估算全县150家代加工厂纯荒山茶毛茶产量不会超过6 000 t,因为工厂加工能力、各地实际荒山茶叶进仓量等不一样。

2.2.2 历史产量估算

安化县茶园面积在1980年达到

10 000 hm2,茶叶产量达到1.2万吨。当时主要是历代开荒形成的茶园,以云台大叶茶为主,不存在荒野茶。承包责任制以后,茶园面积逐渐缩小,部分逐渐栽种新品种改制绿茶。安化黑茶兴盛后,仅残留荒野边远山区的云台大叶茶未修剪、施化肥、打农药等,这会导致其产量较低,因此可以估计目前安化荒野茶产量估算应远低于1.2万吨。

2.3 安化道地荒野茶低产原因分析

2.3.1 本身产量低

①天灾虫害造成减产。②茶树遭人为破坏严重,只采摘不培育,乱採乱摘,乱砍滥伐等,茶树数量与存在面积日益减少。③自然生长环境恶化,与其他植物共生,渐遭排挤,茶树逐步死亡或产量减少。④土壤肥力分配不均或树枝不修剪,茶树长叶稀少或再生叶片减少等。⑤部分荒山茶园进行了改制,朝着专业茶园方向发展,已受农药化肥侵蚀。

2.3.2 采摘量低

①茶价便宜,采茶人没有积极性(市场)。②农村劳动力相对缺少。以老人、妇女为主。③加工厂采购动机不纯,喜欢采购外地廉价茶叶,导致原产地荒野茶叶收购量降低。④缺少茶叶生产技术,不善于荒野茶场管理,造成茶叶产量较低,影响采摘量。⑤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进行前瞻性开发,如把荒芜的茶园新开垦为农田或果园等经济作物产地,以此换取国家补贴。甚至让它成荒地或经济林。⑥茶树生长地区遥远偏僻,山陡峭路荒,茶农居住地距离采茶地一般1 000~

3 000 m,且荒山茶一般长在海拔

800 m的山上,加上山高林密人烟很少,导致垦荒、管理、采摘、运输、工作饮食等很不方便。⑦采摘技术原始,以手工采摘为主。⑧个人采摘动机不纯。有些认为采摘一点是一点,一次就是一次,没有长远打算;有些人本身盗摘别人茶叶,侥幸心理严重。造成茶树破坏严重,本来可以一年采摘几次,因砍伐或树枝折断等人为破坏,采摘次数或量大为减少。

3 建立安化道地荒野茶的健康发展路径机制

国家重视历来食品安全问题,2012年展开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安化黑茶也属于食品,安化黑茶质量监督标准必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准绳,以“健康中国2030”为指导。目前以安化道地荒山茶为原料的安化黑茶在生产工艺和质量要求等方面还没有特殊

标准。

以安化道地荒山茶做原料的安化黑茶,从市场细分来看,迎合了市场需要和消费者的生活追求。因此,发展和保护安化道地荒山茶,需要系统研究它的健康发展路径,提出相应对策。这对引导安化黑茶健康发展、解决地方产业发展瓶颈和维护消费者利益均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

意义。

3.1 着力于产地保护与原料开发

安化道地荒山茶以云台大叶茶为主,虽为人工栽种,但因缺少人力或其他原因造成茶树于安化山区的丛林荒野中生长,依靠雨露自然成长,茶叶质量优质、富含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未被农药化肥或其他污染物侵入。这与人工种植不同。“安化道地荒山茶”是纯天然的。叶正(原料本地产)、产品纯(运用安化黑茶传统加工工艺加工),茶叶完全符合有机食品要求,“安化道地荒山茶”已被市场认可,更需着力产地保护与原料开发。可采取如下措施进行保护。

品种保护。要以原有品种云台大叶茶为主,特别避免与其他品种的茶树混栽或茶叶混摘混装和混加工。

生长环境保护。保持原有生长环境,包括土壤、水源、周围植被等,避免施加农药化肥,杜绝周围环境污染,尽量铲除影响茶树生长的植被。保持自然成长,同时也需要施加绿肥、抗旱除草、驱虫修枝。

3.2 走出安化道地荒山茶的健康发展瓶颈

安化道地荒山茶的健康发展瓶颈问题主要是产量问题、安全问题。

首先,针对产量不高的问题,需提高产量。需稳定茶叶产地面积,并在单位区域内集中管理茶树,实行专人看管、茶树修剪和肥水管理等,让茶树顺应自然生长。

对于采摘量低的问题,需培养与稳定熟练采摘人员;尽量采用机器采摘,科学提高采摘效益;注重不同季节采摘,避免人为损坏树枝鲜叶。

茶叶安全问题,是市场消费者关心的根本问题,也是困扰安化黑茶销售链的问题。针对安全问题,要设置原料叶质安全屏障,隔离或规划重金属污染区与荒野茶产地。

其次,包装能溯源,产地有标记。因有机茶与荒野茶在外观上没有明显差别,外包装上的二维码,虽可以溯源产地,但是没有存储原产地具体位置,包装材料上只限于大概范围说明(以县为产地),没有对茶产地精确到山、峡谷。特别有些成矿产地和加工地等污染地没有设立茶叶禁止采摘标志。不法商人趁机而入,致使茶园采摘叶易与荒野茶叶混名、混装、混加工、混销售。

包装上应标明微量元素指标。包装上需标明矿物质微量元素含量,特别标明产品富硒等指标与产地等,有利于消费者监督,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选择需求。

最后,加强对产地土质水源的鉴别与安全防范。实地调查发现,安化县没有实施污染地标记,如:烟溪715鈾矿采矿区、奎溪镇锑矿的采矿区与冶炼地、清塘(挖煤炼铁,包含梅城、乐安一带)采煤区、高明乡(“全国最大的磨削料回收加工基地”“全国三大钨钴废料有色金属集散地之一)锰矿开采区、青山硫铁矿、廖家坪库区金矿与煤矿、安化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区(主要分布于大福木孔、马路、木子一带)等。

3.3 严格遵循安化黑茶独特的制作

工艺

湖南省安化县是中国黑茶发源地之一,产茶历史悠久,安化黑茶制作工艺独特。安化黑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唐代杨晔(公元836年)的《膳夫经手录》是最早记录安化茶叶的文献专著,所记载的“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的“渠江薄片”即为安化黑茶的前身。由于安化黑茶采用锅炒杀青、踹揉、沤堆、松柴明火烘培,滋味醇和,带松烟香,适合西北各民族的口味,数百年来一直畅销并主宰西北茶叶市场,是西北边区牧民的“生命之茶”和“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安化县是中国黑茶家族中许多产品的发源地和生产地,也是中国黑茶紧压茶的摇篮。

3.4 建立健全安化黑茶质量保证机制体制

3.4.1 加强对安化黑茶的研究

国内外研究者对安化黑茶的生产工艺、茶艺和化学成分、微生物机理等展开了深入研究。如孟涛[1]等从安化黑茶的清饮、调饮、药饮入手,对安化黑茶茶艺进行了总结与规范。段莹[2]等对黑茶制造技术理论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侯冬岩等[3]采用蒸汽蒸馏-溶剂萃取法、蒸馏-萃取法分别从黑茶挥发油中分离并确定出28种和17种化学成分,分别占黑茶挥发油总检出量的86.16%和90.59%。杨新河[4]等对近10年来黑茶渥堆中渥堆调控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今后渥堆研究的重点。另外,研究者通过科学实验与临床实践证实了安化黑茶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抗氧化衰老、抗癌变、降血脂、调节新陈代谢等,如吴朝比[5]等对黑茶调节高脂血症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

3.4.2 不断完善安化黑茶品牌保护机制

注册商标、实施地理标志产品、建立地方标准。安化县制定了《安化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草案)为安化黑茶品牌保驾护航指明了方向。

对安化县人民政府网发布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整理,安化县人民政府完善安化黑茶品牌保护机制主要做了这些具体建树。

安化黑茶在历代人们的不断探索和政府着力推动下,取得了飞速发展,这与政府日渐重视与不断加强对安化黑茶的保护工作是分不开的。①注册商标。安化县茶叶协会注册了“安化黑茶”商标,统一授权于某些黑茶品牌企业使用。并先后申请注册了“安化茶、安化黑茶、安化千两茶”等集体(证明)商标,以及“天尖、贡尖、生尖、黑砖、花砖、花卷”等6个保护商标。②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安化黑茶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质检总局于2010年4月6日发布2010年第29号公告,正式批准对安化黑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对安化黑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和质量技术要求进行了严格规定。③完善安化黑茶标志体系。安化黑茶标志体系已基本完善,并制定了一套从种植、加工到产品的地产标志体系,制定了安化黑茶、千两茶、茯砖茶、黑砖茶、湘尖茶、安化黑茶毛茶加工技术规程、安化黑茶栽培技术规范等13项湖南省地方标准,区域内共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中华老字号(1家)、湖南名牌企业(8家)、湖南老字号(2家)。2014年县人民政府拟设立安化黑茶产业质量管理奖,积极举办安化黑茶产业质量管理培训班,不断引导企业采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④建立示范基地。目前,园区内已有30家企业任命了首席质量官,同时园区还将6家茶企业设为“安化县质量教育实践基地”,作为全县质量管理示范、培训基地。随着“安化茶”“安化黑茶”“安化千两茶”等茶叶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茶叶产业呈现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前景,成为全县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3.4.3 继续健全安化黑茶质量监督机制

公共品牌授权评审与行业秩序规范相结合,把安化黑茶地方标准上升到国家标准。

3.4.3.1 建立产品认证机制

①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加强认证工作,推动黑茶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和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举办黑茶质量管理培训班、首席质量官培训班,加强对黑茶企业的培训,推广先进管理模式,开展QC小组活动,追求质量卓越。②实施技术标准。为提升黑茶质量,促进黑茶产业做大做强,质监部门组织制定了《黑茶通用技术要求》《茯砖茶》等14个地方标准,由湖南省质监局发布实施。2013年,《花砖茶》《黑砖茶》《茯砖茶》3项国家标准获批发布。2016年,黑茶《基本要求》《花卷茶》《湘尖茶》3项国家标准获批发布,《安化黑毛茶》等12项地方标准修订通过审查。这些标准的出台和完善,为黑茶企业规范生产、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

3.4.3.2 建立检测平台

建立国家黑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中心具备82个产品、168个参数的检测能力,覆盖全部黑茶产品,綜合检测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4.3.3 实施标准化种植与加工

建立了安化黑茶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10年10月,安化黑茶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了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现场验收,并被评为国家级优秀示范区。

3.5 健全安化荒野茶质量监督体系

安化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县内山地以中低山和中山为主,红壤、耕型黄红土、水稻土养分含量十分丰富,不需要施化肥打农药,很适宜荒野茶树生长。

“安化道地荒山茶”已成为安化黑茶市场茶叶销售的“新推手”,安化黑茶因其原料稀缺性已成市场热捧的前景产业,丰富了安化黑茶品种[6]。以野生荒山茶作为原料而制作的安化黑茶常被销售商作为样品参展或作为接待客户用茶,如安化县奎溪镇某茶厂采摘狐狸湾野生荒山茶制作毛茶,曾参展安化县举办的安化黑茶毛茶评选,荣获第一。

但是国内外还没有提出安化道地荒山茶的健康保护与发展路径策略,如茶叶原料是否是荒山茶,没有认定标准;整个安化黑茶市场缺乏相应的安化道地荒山茶的科学与成熟的监督体系,更缺乏健康中国视域下安化荒山茶的健康发展规划。因此为了促进安化荒山茶的健康发展,提出两条建议。

以“健康中国2030”为指导,对安化道地荒山茶的保护与发展实行“四定”:产地、厂家、包装、品牌,并且建立系列相关标准,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流通。

以“健康中国2030”为指导,尽快构建安化道地荒山茶产地、采摘、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诸环节的质量安全与监督机制,以确保以安化道地荒山茶为原料的安化黑茶的市场信誉永葆不衰。

参考文献

[1]孟涛,邹勋,湖南黑茶茶艺[J].贵州茶业,2011,39(1):46-49.

[2]段莹,王登良,张灵芝.黑茶制作技术理论发展概况[J].福建茶叶,2012(3):9-11.

[3]侯冬岩,回瑞华,李铁纯,等.黑茶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8,29(8):550-552.

[4]杨新河,吕帮玉,毛清黎,等.黑茶渥堆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4(14):95-99.

[5]吴朝比,黄建安,刘仲华,等.黑茶调节高脂血症作用及机理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1,32(19):307-311.

[6]刘化行,张子军,蒋敬阳,等.充分发挥老茶区的优势——关于安化县茶叶生产调查[J].茶叶通讯,1981(3):1-6.

基金项目:2019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编号:XSP19YBC226);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编号:19C1825)。

作者简介:周志忠(1973—),男,湖南安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卫生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
迈向2030,迈向“健康中国”
保险业助力“健康中国”四项业务有望受益
“健康中国”,保险任重道远
“健康中国”这样影响国人
抓住“健康中国”建设机遇
“健康中国”催生万亿产业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卫计委再推“健康中国”战略型 健康产业或迎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