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复调小说中主人公的独立性

2020-11-23秦朗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巴赫金对话

秦朗

摘要:复调小说里主人公和作者处于平等的地位,主人公的独立性是复调小说的重要特点。主人公独立性的表现就在于其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并且主人公的独立意识也成为小说观察和描写的主要对象。与此同时,主人公通过不断地对自我的发掘中形成了思想者的形象。而思想的本质在于对话,因此,实现主人公独立性的重要方式就在于主人公思想与小说中其他思想的对话,由此形成了“微型对话”与“大型对话”两种形式。主人公具有的独立意识和对话立场也使得这类思想者形象具有未完成性,使读者参与到主人公未完成的思想和对话中去。

关键词:巴赫金;主人公;对话;思想形象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077-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053

一、前言

復调小说是巴赫金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创作提出的一种新型小说艺术模式,它的特点在于小说中“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①而发出这种“声音和意识”的即为小说中主人公。在复调小说中,主人公是独立、自由、与作者处于平等位置的个体存在,独立性是使其成为复调小说主人公的重要特征。然而这种独立性体现在哪里?以及怎样实现主人公的独立性?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二、主人公与自我意识

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主人公,最重要的特征即是他的自我意识。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要人物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因此这类人物不是作者意识的传声筒,而是如同普罗米修斯创作出来的自由人,能够依据自己的意识对这个世界做出判断并且他们的声音同作者的声音一样重要。因为主人公拥有自我意识,所以小说在描述人物形象时“,重要是不是主人公在世界上是什么,而首先是世界在主人公心目中是什么,他在自己心目中是什么。”②因此,这类主人公绝不可能成为像巴尔扎克笔下的“守财奴”葛朗台一类的典型形象或性格,生成对人物的判断意味着夺走主人公的主体性。并且,在复调小说中,也很少有对环境、日常生活等实物的客观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处于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当中,体现的是主人公的精神和意志。所以对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观察和描写成为复调小说的主要艺术形式。

侧重对主人公自我意识的描写使主人公成为有着深刻的自我意识的思想的实行者,并形成了思想者形象。正如巴赫金所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是冥思苦想的人,每个人都有种‘伟大的却没有解决的思想他们全都首先‘要弄明白思想。”以及“作为思想的人,是绝对的无私,因为思想确实支配了深藏在他们身上的个性的核心。……这种无私表现在他们真正的生活在思想的领域。”③

也就是说,主人公的思想形象与主人公的形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使复调主人公获得了内在的生命力和独立性。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罪与罚》中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就是一个典型的思想者形象,他杀害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这个事件在小说的第一部就已完成,剩下的五部都是描写他对自己杀人的合理性进行思考和辩驳,并对整个社会的秩序提出质疑。因此,关于他思想的展开便成为小说叙述的核心部分,拉斯柯尔尼科夫也在思考中确立其作为独立个体的思想形象。

三、主人公与“对话”

巴赫金也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能刻画这类思想者的形象的条件在于他了解人类思想的本质在于对话。“思想是超个人超主观的,它的生存领域不是个人的意识,而是不同意识之间的对话交际。”④因此在描写主人公的思想形象时,只能以对话的方式进行,否则他们会变成凝固的、沉默不语的客体形象。因此可以说,实现主人公思想独立性的途径就在于使其思考的同时与其他“声音”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对话。

主人公思想的对话本质使得复调小说主人公的独立性与独白小说主人公的独立性区分开来。独白小说中的优秀人物形象一样具有独立性,但这更多体现的是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因为无论是怎样独特鲜活的形象都多少带有作者的情感判断。独白小说主人公是作者思想的载体,作者认为有价值的思想则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中得到肯定,和与作者认为不正确的思想则不是被否定就是流失在次要人物当中。因此,独白小说体现了意识上的一元论原则,独白主人公最后传递的是作者认为的统一的真理。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开头那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成为本书耳熟能详的名言,作者笔下的人物行动也在表现这一名言。但不可否认的是,离开了主人公,这一名言的意义依旧存在,这是作者思想意识的体现。因此在这类独白小说中,思想形象与主人公形象分离,小说主人公也没有真正的阐释自己思想的独立性。

而在复调小说中,作者的思想与主人公的思想保持距离,他不是在传递思想而是在描述思想。如果把独白小说比作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他所认为的真理,那么复调小说则是每个拥有自己独立思想的学生进行对话讨论,进而获得自我意识里的真理。因此复调小说中存在多个声音、多种意识,每种声音都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作者不对声音进行评判,而是组织这场不同声音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具体体现为以主人公内心独白为主的“微型对话”,如《罪与罚》中开头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收到母亲来信后对于信中写杜妮娅决定嫁给卢仁这一事件的内心独白和自言自语。⑤在这个过程中,小说中大部分主人公出现在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意识当中,他想象杜妮娅的立场和说话的语调,又让自己的观点对其进行挖苦和回复。他还想像母亲对这个事件的态度和对自己的关爱,而他又对这种声音表示不满和内在的悲伤。另一类对话是则是故事线索、人物组合根据“对位”原则形成的结构上的“大型对话”。如还是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整个小说中,他与预审官波尔费利几次直接对峙体现的心理博弈类对话,以及他对索尼娅坦白式的对话等,作者在这个过程中也以对话的姿态去参与其中,使主人公的思想一点点展开。因此,拉斯柯尔尼科夫见到的和观察到的一切,都纳入到他的意识当中,形成全文的“大型对话”。

因此,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在紧张的对话中得到极大的显现,他的独立思考使得他的思想同样具有价值,并且通过在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思想的碰撞中,衍生出新的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这是一种互相独立又互相依存、平等对话的关系。”⑥与此同时,主人公的独立主体地位和对话立场使得这类人物形象也同时具有未完成性。

四、主人公的未完成性

主人公作为独立主体地位与作者保持平等的关系,这说明“作者的意识,感到在自己的旁边或自己的面前,存在着平等的他人意识,这些他人意识同作者意识一样,是没有终结、也不可能完成的。”并且“只要人活着,他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他还没有完成,还没有说出自己最终的见解”⑦如在创造《地下室手记》的主人公时,巴赫金认为作者把做出最定论的权利留给了主人公,而主人公虽然认真倾听者人们议论他的每一个字,但主人公知道他无论如何要竭力保住自己作定论的权利,保留自我意识的最后判断。而这种自我判断的意识正是体现了他不能完结、永无结果的特性。

作者对主人公采取的对话立场反映出的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对话性,这种对话“是人类真正生活在语言形式中表现出来的唯一类似形式。每一个思想与每一种生活,汇合于未完成的对话中。”⑧复调式主人公也反对被评价、反对在别人的意志支配下完成自己。复调小说中每一个独立的声音都代表一种思想。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索尼娅、杜妮娅、波尔费利等人物形象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同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思想对话。

思想的对话性意味着思想处于未完成状态,思想的未完成性也反映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所处的那个资本主义时代中预见到了不同思想的新的组合,预见到了新的声音和思想的诞生。因此这也是为什么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进行的既是俄国的对话,也是世界的对话,其中包括业已存在和刚刚诞生的种种声音和思想,未完成的和充满新潜力的声音和思想,时至今日还吸引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读者,使读者的理智和自我意识参与到这场对话中去。

复调小说中主人公的独立性体现了一种新的艺术构思模式,这种复调艺术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意识分裂有关,但它不会随着资本主义的消亡而消失。因为它肯定了每个人类个体的獨立性,并且只要人与人之间存在对话关系,这种艺术思维方式就会存在下去。并且巴赫金对这种小说艺术形式独特性的发掘,为小说评论者提供新的视角去解读相关的具有复调性的小说,更为小说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描写小说主人公的艺术技巧,对于小说艺术形式的丰富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注释:

①(苏)巴赫金,白春仁.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29.

②(苏)巴赫金,白春仁.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82.

③(苏)巴赫金,白春仁.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131-132.

④(苏)巴赫金,白春仁.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132.

⑤(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M].朱海观,王汶(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40~44.

⑥(美)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9.

⑦(苏)巴赫金,白春仁.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109,97.

⑧(苏)巴赫金,白春仁.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8.

参考文献:

[1]   朱昱熹.论“复调小说中主人公与作者地位平等”问题[J].大众文艺,2013(17).

[2]   俞超,张素玫.复调小说主人公独立性问题试析[J].文艺理论研究,2005(04).

[3]   王志耕.托尔斯泰历史小说的独白叙事[J].湖南社会科学,2011(01).

猜你喜欢

巴赫金对话
狂欢生活中的亲昵化人际关系建构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库切《内陆深处》的狂欢化色彩
从某娱乐节目看网站自制脱口秀节目的狂欢特性
乔伊斯与巴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