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脉传承视角之下的城市传统街区更新保护策略探析
——以《龙岩石埕巷整治提升规划》为例

2020-11-23吴春磊福建省龙岩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福建龙岩364000

安徽建筑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脉历史建筑

吴春磊 (福建省龙岩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福建 龙岩 364000)

“文脉”(context)最早起源于语言学的范畴,它其实是在特定的空间中逐渐发展了起来的一个历史文化范畴,其往外延伸的范围包含着极其广泛的文化内容,从狭义上可以用“文化的脉络”来解释。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拉柯亨曾对“文脉”一词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将其定义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

城市文脉反映的是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历史,是一个城市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的氛围,是经过长期的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城市个性。因此,城市文脉不仅指城市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街区等这些历史上的物质积累,更是一代代人日常生活印记的历史见证和文化智慧的结晶。

1 文脉对于城市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与全球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在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建设在发展中往往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忽略了现代城市与其历史的密切关系,不再追求城市建筑与历史文化彼此之间的和谐统一,而将城市建设变成一种盲目地塑造孤独形象的建造游戏;②盲目地追求城市的外在形式,忽视对于城市文化内涵的体现;③城市中的建筑设计普遍缺乏创新的精神,未将城市文化、地方精神和多元化价值取向融入城市建设中。城市中的建筑往往会出现严重的“失语”现象,城市的形象渐渐地走向了趋同的一面。

在这个千城一面的困境之下,城市的文脉将是一个很好破局点。在城市的建设中融入城市文脉的因素,从民族、地域中重新寻找城市文化的亮点,在历史的环境中注入新的血液,赋予建筑以新的文化内涵,使新老建筑之间协调共生,让不同的城市建筑展现不同的面貌。就像古代北京的端庄大气,上海的中西交融,杭州的古韵流长,既很好地传承了中国城市的传统文化,又深刻蕴含着属于现代的新时代精神。

2 传统街区与城市文脉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周礼·冬宫考工记》已经在城市设置了街巷,城市街区也伴随着城市变迁从历史中逶迤而来。

朝阳起,夕暮落,光景绵长。宽宽窄窄的小巷,平平仄仄的石板路,交错纵横的巷道;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老宅古厝,白墙灰瓦间,可忆起肩担糖匠的声声锣响!

历史是那么的遥远,远得几乎无力去陈述;历史又仿佛就在眼前,与一块一块出砖入石的古墙对视。沧海桑田,城市变迁,老街、古巷等城市传统街巷,带着这些能够较完整、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文物、建筑,承载这种气质和精神,在历史中走来,并向未来徜徉而去。老街、古巷构成的城市传统街区以其真实延续的生命力和更替传承的地方特色,凝聚着风土人情,承载着一个城市最厚重的记忆,慢慢形成了城市文化。过去的文化与现代的文化互相融合、更替继承而成为传统,传统代代承袭就形成了城市文脉。

同时,城市文脉的延续需要人的传承,为了延续城市场所记忆,让文脉延续下去,有必要保留一座城市中最低限度的传统街区,并将其作为物质性记忆要素,共同打造城市记忆空间。

3 当前城市传统街区保护存在的问题

《世界遗产公约实施行动指南》中指出:“真实性和完整性既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保护遗产所需依据的关键。”归纳来说,当前城市传统街区现状遇到的问题,就是“完整性”和“原真性”遭到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街区内的传统建筑在逐渐消亡,整体风貌遭到破坏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剧烈的变革,传统街区内的许多传统建筑缺乏维护和日常保养,慢慢地倒塌、逐渐消失。传统街区内渐渐地挤进了一大批新建的现代建筑,传统街区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和街区传统景观的连续性遭到了严重破坏。同时,由于人民生产和生活的方式、交通方式的改变。传统街区内的传统商业和手工业正在逐渐走向衰退,传统街区被慢慢的边缘化。

3.2 原住民外迁,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缺失

城市传统街区是一种具有文化情感和历史信仰价值的“活遗产”。文化的传承是城市传统街区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城市传统街区的保护既要保护传统街区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这里的传统人文居住环境,即保护与物质密切联系的生活文化传统和其生活习俗。城市传统街区内,由于现有的建筑及其基础配套设施不能充分满足街区居民对改善其生活条件与提高其生活品质的基本要求,低下的街区环境质量,致使有的传统建筑长期处于闲置,原住民被迫迁居他处。城市传统街巷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具有其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一个城市传统街区,如果丢掉了其人文精神,失去了其传统习俗和其生活方式,那么,它也失去了传统街区作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

3.3 城市开发对传统街区的破坏

由于现代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市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以“旧城改造”的名义对城市传统街区进行开发建设的事件常有发生。过度地追求传统街区的经济潜力和商业价值,随意改变其功能,盲目地推广商业业态,如将传统住宅改为酒店、酒吧,将一些传统的餐饮小吃街改为精品街,迁离了大量的原住民和传统商户,重新的招商投资,彻底改变了传统街区的人文环境。这些对于传统的街区野蛮、粗暴的城市开发建设,致使街区内的传统社会网络和结构遭到了破坏,延续已久的传统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被严重破坏。传统街区丢掉了原真性的生活,丢掉了地方特色与文化的传承。

4 城市传统街区保护策略探析——以《龙岩石埕巷整治提升规划》为例

4.1 规划概况

龙岩石埕巷位于龙岩老城区的上井社区,历史底蕴深厚。《龙岩县志》记载,巷内石旗杆林立,石牌坊多座,府邸联翩,一座接一座。是历史上龙岩城市“四门三山六岭十八巷”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才荟萃,明代时曾经出现过石应岳、蔡梦说、王命璇、柯元伯等历史名人,有“一巷三尚书,回头便侍郎”的美誉。

图1 龙岩石埕巷整治范围

石埕巷存在历史风貌遭受严重的破坏、人居环境品质差等的问题。针对石埕巷存在的困境,本案通过梳理石埕巷历史文脉,追溯过去,寻找城市记忆,从而留住乡愁,让这些回忆融入城市中,规划提出“注入明朝历史印记,适当植入书画名家的印章雕刻、龙岩老字号民间工艺”,协调城市开发、改善居民生活与传统街区保护等方面之间的关系,保护石埕巷传统风貌特色和空间格局,达到打造含石埕巷历史街巷的目标。

图2 龙岩县民国九年城市图

4.2 传统街区保护策略探析——石埕巷保护策略

本文以石埕巷为切入点,以点破面,探析传统街区的保护策略,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①保护好传统街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图3 效果图

城市传统街区内蕴含了大量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信息,我们对于传统街区的保护除了应保护其中的建筑和街道,更应尊重先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高度重视对传统街区整体风貌和传统生活方式的保护。重点要保证传统街区内生活方式的合理延续,在保护街区自身的同时,还要保护好其周边的环境。

②保护好传统街区内的人文居住环境

人文居住环境是与物质相密切联系的一种生活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这也是我们长期以来普遍公认的一种社会文化氛围。一个地方的邻里关系、节日庆祝活动、风俗习惯和礼仪是这个城市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灵魂。这些散落在城市的传统建筑和街区内的日常生活和场景,在这个城市中逐渐形成了生动的城市文化印象。在这个街区里,打动你的不是这条老街和老巷本身,而是这个文化载体下一代人们的生活和故事。因为这些曾经的街道是大多数的城市居民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当时城市文化和传统存在、延续必备的物质基础。这些生活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蕴含着独特的场所感和身份感。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文脉的传承人是关键,必须拥有传承文脉的人,有了这些人脉才能真正有文脉。人文居住环境的保护要充分依靠街区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维系。这些居住在传统街区的原住民和代代相传的特殊技艺或传统手艺匠人,他们记录了真实的历史和生活,形成了独特的传统街道文化。这样一代代逐渐形成的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文明的精神载体和灵魂,对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③传统街区保护应继承文化传统,体现时代特征

文脉的延续并不意味着它始终是不变的,由于现存的大部分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都经历了明、清和民国时期,在传统街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变化中,邻里空间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街区内的居民也有可能在这种变化中逐渐产生了多样的行为活动和生活上的变化。城市文脉的延续需要更多地关注在传统街区本身和在传统街区生活的人。把握这一内涵的精髓,就可以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继承,探索传统建筑中的文化结构及相应的表现形式,将传统的创作理念和方法与现代城市生活中更加人性化的部分结合起来,倡导新旧和谐共生的理念,最大限度的保留城市传统建筑的原真性,实现新旧和谐统一。同时,通过新的设计手段和材料,利用时间印记来表现传统建筑的悠久历史和城市文化的深邃和博大,进而形成当代人自己的城市风格和现代生活方式,达到保护和延续文脉的最终目的。

5 结语

家族的传承繁衍需要血脉相承,城市记忆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也同样需要其独有的脉络才能使其永续长存。城市传统街区反映了一个城市整体的格局及其形态的变迁,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和延续的基础性要素。历史上形成的街区随时代变迁不断演变更迭,其间蕴藏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是最重要的城市遗产。恰当的传统街区保护策略,将为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留下生存空间,为城市的历史文脉注入新的血液,赋予城市新的文化精神和内涵。这些对于城市特色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文脉历史建筑
王亦如:只为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建筑的“芯”
新历史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