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院校“体医融合”体育教学改革探究

2020-11-23朱海强

武术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体医健康中国医学院校

朱海强

新疆医科大学公共体育教研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在目前体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结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体育教学与医学知识进行深度融合,并且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不断加强学生体育考核力度,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潜能,进而将“体医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提升至全新的发展历程。

1 “体医融合”概念解析

“体医结合”,就是将体育科学和医学科学进行科学交叉和融合。其实质是借鉴“整体医学”的理念,充分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提供科学的手段与方法。

2 “体医融合”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1 慢性疾病的复杂性及康复手段的多元性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体医结合,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经调查统计,我国因不良生活方式所致的亚健康人群占我国总人口的70%左右,导致死亡的比例占到总死亡人数的87%,心血管疾病人数达2.9亿人,糖尿病患者有1.44亿人,高血压患者2.7亿人,血脂异常人数超过2亿人,脂肪肝和肥胖人数达到2亿多人,并明确强调此慢性病单靠临床药物治疗和没有科学介入的健康康复训练是很难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必须实行“体医融合”通过科学的训练和针对性的运动处方配合介入才能促进慢性病得康复。

2.2 体育教学实行“体医融合”的必要性

2.2.1 体育教师职业意识欠缺

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课程强调安全第一,并以此作为整个学期乃至学年教学工作好与不好的评价手段,医学院校亦是如此,过度的注重安全问题,忽略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教学内容制定刻板,组织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个体活动为主,接触性活动为辅,长期的影响只能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下降,积极性缺失。医学院校独有的特征是女生人数占总体人数的比例较多,体育教师在教学分班时对女生较多的班级有所排斥,原因是女生多的班级不便于运动技能的教授。公共体育作为在医学的普通课程,在学校的地位远远低于医学专业课,体育教师常年受学校的关注度较低,认为自身发展受限,个人成就受挫,此观念的蔓延导致体育教师思想怠慢,对教学及科研不够上进,从而导致工作热情度不高,缺少责任感,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较少,前沿知识相对匮乏,更是缺少与医学融会贯通的理论知识。

2.2.2 学生学习业务繁重,体育意识欠缺

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学制时期长,专业课程多,学习难度大导致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但是作为医学学子,只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远远不够,所处环境及岗位要求医学学子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教育家斯霞曾说“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智育不好是疵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健康的身体是事业发展的保障,医学人才更需要健康的身体,这是由医学工作的性质决定的。学生体育意识欠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专业课大于一切,让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是有难度的,医学院校的体育课是公共课,学生的初衷只是上完一学期的体育课取得相应的学分即可,提高身体素质对学生而言只是的短暂的话题,每周只上一次体育课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影响极小,多半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或自习室学习,只有极个别学生参与自身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无法满足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最终导致部分学生身体素质差,体质测试不达标等现象。

以上现象是导致体育课在医学院校地位不高,学生身体素质差,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此问题,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要先行,结合医学院校的现有资源,响应“体医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模式。该变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

3 “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体育教学改革举措

3.1 转变体育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

现代普通高等院校以及医学院校的教学理念较为单一,甚至不够明确,教学大纲中的课程内容安排只是简单的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但是缺少单个项目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学生即使掌握简单的技能,却不明白该技能对某些部位的锻炼价值。体育教师对医学知识相对欠缺,对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缺乏客观的认识,这一现象不利于医学科学与体育科学的交叉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不能一直停留当下的现状之下。改变以传授学生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为主的教学理念。应结合现有资源学习与运动相关的医学知识,例如;中医中的推拿按摩、人体解刨学、营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免疫学、运动医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在进行体育运动技能教授时对单个动作结合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刨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指导,解释明确其原理后学生在掌握其运动技能时就会更加容易,在课后的练习中动作也不会错误。对身体素质较差,体质较弱的学生可以制定针对性的运动处方,结合运动营养学知识,是两者相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

3.2 健全体育的医疗功能,促进体育的康复作用

“医疗体育”,又称康复体育,是运动医学的一部分,是患者为了配合治愈某些疾病而进行的身体锻炼,是运用各种运动方法治疗创伤和疾病的科学,通常采用动作轻缓、运动负荷较小的散步、慢跑、太极拳、健身气功、推拿按摩、体育保健等知识对疾病、创伤的治疗,促进各种脏器机能的恢复,在医学院校体育教学中,运用医疗体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医学专业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医学院校具有充分的医学人才、设施资源、可以利用其它院校所没有的医疗资源,开设与体医结合的相关课程,例如;与体育有关的保健学、推拿按摩、运动康复等课程,制定针对肥胖、体质较弱、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肢体缺陷等学生的运动处方,以太极拳、健身气功为主要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3 转变体育考核方式

体育课程考核是整体评价学生学期末对学生本学期的体育课考勤、身体素质、技能的掌握情况的评价手段,现代普通高等院校对学生的体育课考核标准较为单一,只注重学生的学期考勤、身体素质与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作为医学院校此评价手段显得更为简单,如何将“体医融合”理念纳入医学院校学生的体育考核中,是目前医学院校体育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考核点,为了符合医学院校的学科特点,体育课程考核应该在考核方面有所改革,完善体育考核体系,结合医学学生的职业特点,将体医融合的理论知识纳入体育课程考核中,在保障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考核的基础上,在学期末考核前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结合医学知识制定适合于自身的运动处方。

4 结语

鉴于医学院校所独有的特点,纵观体育体学与医学科学的交叉融合在医学院的的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实施具有独特的优势条件,医学院体育教学不能仅仅是传授学生运动技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还要融入医学科学知识,将医学科学知识与体育科学知识相结合,使体育锻炼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而言,不仅要成为一名医德高尚的医学专业人才,更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懂得怎样经常性地坚持科学锻炼身体,还要懂得对不同体质状况的人群开出运动处方,指导怎样去健身与康复,运用体育科学的康复作用指导患有慢性病患者通过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促进疾病的痊愈、加速病后身体机能的恢复、延缓衰老改善生理和心理状况。

猜你喜欢

体医健康中国医学院校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共生理论对“体医结合”模式创建的启示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在社区实施:“体医结合”促进健康研究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