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青少年武术文化自信路径研究

2020-11-23张少航

武术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武术青少年文化

张少航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矛盾也发生了转变,正是如此,文化显得如此的重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文化自信,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在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文化自信,而且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理论基石,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永恒动力,只有保持时刻的文化自信,才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才能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跨越时空将中华文化走出去。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同时也承载了华夏5000多年的文明,武术文化无可厚非的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武术文化的自信,也就是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当然,在这个新时代,到处充斥着多元文化的世界,青少年作为完成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源泉,提升他们的武术文化自信势在必行。

1 武术文化与文化自信

1.1 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既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它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既是传承,亦是发展,即是继承了中华文化5000年历史文化,又吸收西方文化并进行扬弃,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路途中发展。

1.2 武术的内涵

武术是人们通过劳动实践所创造出来的产物,同时也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即也形成一种文化,一种承载5000多年历史的文化,也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武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符号之一,其吸取儒释道三家之长形成特殊的文化内涵,从古至今武术文化承载着儒学中庸思想观念、尊师重道、谦和仁爱的道德规范,自强不息、刚建有为的人文精神,武术在承载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在包容吸收外界文化,并进行扬弃、发展、凝聚出独特的文化特质,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关键作用。

1.3 武术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

文化自信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然而武术文化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因此武术文化可以展现出我国文化自信所具有的“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地位,也可以反映出“文化自信”所具有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内核。[2]对武术文化的自信也就是对中华文化甚至我国价值观的自信,提升武术文化自信可以助力我国文化自信体系的快速建立,加快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2 新时代青少年武术文化自信的现实价值

青少年时期大脑机能不断增强接触的社会空间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其认知能力得到飞快发展,这个时期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这个关键时期提升青少年的武术文化自信是很有必要的。

2.1 个人层面价值的体现

武术文化所蕴含的武术精神通过外在的形体体现立身中正、刚正不阿的气质。在这个科技时代,现在的青少年都手里抱着一个手机玩物,不愿去锻炼身体,导致素质普遍弱化。武术文化自信可以在青少年体内产生强大的内推力,使其丢掉丧志摧身的手机,去户外进行武术锻炼,使其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素质得到充分提高。武术文化所承载的武术精神除了能塑造一个健康体质之外,也将对青少年的心理有所影响,武术所传达的中庸以及谦和仁爱的思想将引导青少年的心理朝着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2.2 社会层面价值的体现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即品行、品德,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要义,包含忠义、诚信等内容,是人内心涵养的外在表现。[5]武术可以养成青少年良好的社会品德,让青少年在社会中能够进行自我的道德约束,行为约束,不会萌生为小事而动手的冲动思想,也不有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恶劣想法,而是会与自然界中的人和事和谐相处,促进社会朝着和平、文明的方向发展。

2.3 国家层面价值的体现

武术文化代表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兼儒释道三家之长于一身,可以培养青少年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将这些精神文化深深的印在青少年火热的内心深处,建立其正确的武术文化自信、中华文化自信,通过这些自信在他们心中构建正确的中华民族价值观、国家安全观,而这些观念可以让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全面的发展,可以摒除外来不良文化的侵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信,则国自信。青少年武术文化自信有助于我国文化自信建设,维护国家安全,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伟大中国梦。

3 新时代青少年武术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

3.1 缺乏家庭引导

武术对提升青少年的精气神,以及可以塑造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优秀人格,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正是培养人格、培育价值观时期,也是使孩子得到全面发展的时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武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期训练、长期对其进行的积累才能真正的塑造一个人的品格,也正是由于武术承载着上千年的文化,只有进行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系统技术训练,以及了解及钻研由史及现的文化变迁,才能达到由内而外的武术文化自信。所以大部分孩子由于自制力不强,加上这需要长时间训练才能见真章的武术,令其一时间失去了习练武术的成就感,并生成厌倦感。另外一个原因部分青少年的父母对于武术的这一特点不了解,同时在短时间内也没有看到孩子练出来的成果,再加上受到武打影视、以及不当网络舆论的影响,对武术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读,也就不会去引导、鼓励孩子坚持习练武术,久而久之也就淡忘了习练武术的想法,就更谈不上自信了。

3.2 缺乏传统文化输入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跆拳道、空手道等其他国家的民族体育项目都在中国发展了起来,特别是跆拳道凭借着简单易学、严谨的段位系统体制在我国特别的受欢迎,自传入到发展再到现在的兴盛,跆拳道的推广是如鱼得水,据观察了解我国的某县仅仅跆拳道馆都有十多家,而武术馆则是屈指可数。随着跆拳道市场的扩大,人才需求也会增加,相反武术人才需求相对较少,根据“羊群效应”,社会上的武术人才和刚毕业的武术专业大学生便会向跆拳道教练行业倾斜。青少年在这样充斥着西方文化的社会中,由于传统文化接触较少,也就会自然而然的被西方文化所吸引,这样青少年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平时,都将会谈论着跆拳道等西方文化,已经将武术文化抛到了九霄云外。

3.3 缺乏正确舆论导向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媒体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发展了起来,网络舆论在社会中传递价值观、建立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例如,2012年网上某知名人士自称是太极拳大师,在网上上传太极拳隔空打人的视频,便引发人们热议,当然大部分成年人都能分辨的清楚这是个骗局,但是对于青少年没有什么经验,又受武侠影视的影响形成文化误读现象,就认定中国传统武术是最厉害的,同时也就生出了武术文化自负的心理。继上次事件之后,不得不承认社会中仍然存在很多江湖骗子,也就出现了2018年某格斗狂人打假事件,并以此事件不断发酵,社会中不断出现格斗约战传武等切磋性比赛,但是结果都是传武节节败退,这样就引发了大量对武术发展不利舆论信息,这样的一些信息对于正在建立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的青少年无疑是强有力的阻力,并且也都会让青少年跟着学习,互相斗殴,形成不良风气,更重要的是会让青少年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心理。

4 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武术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

4.1 家庭引导,让青少年武术文化自信生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人生的导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最深刻的。父母应丢掉误读的包袱,可以通过媒体主动去了解武术自身特点、文化知识,提升武术文化自觉,为孩子做榜样,必要时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在网上学习武术技术,武术本身是复杂的,但是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思想及需求,将武术简单化、实用化,例如,父母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动作和孩子进行一些有趣的武术拆招游戏,并进行交流探讨,跟孩子讲授武术自身的特点,以及自己所知道的武术文化知识,例如,武术中抱拳礼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等,这样武术技术与文化相结合更容易激发孩子对武术运动的兴趣,并让孩子感受到习练武术和了解武术文化的重要性,使孩子有坚持训练下去的动机,在心中播下武术文化自信的种子。

4.2 学校输入,让青少年武术文化发芽

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要求全国大中小学校把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全过程等各环节中去,树立青少年的文化观、价值观,不断增强他们的传统文化归属感、认同感,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全国各学校应积极响应此号招,将传统武术及文化融入到各学科教学当中,首先将武术技术教授、武术活动在学校体育课中落实进行。其次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增添武术等这样民族性比较强的文化内容,将武术运动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要素进行系统的整理、提炼、归纳和延伸。[6]让青少年对武术文化的认知由模糊上升为深层次的领悟,例如武术中的抱拳礼,不仅让学生明白抱拳礼的基本动作,也应向学生讲述抱拳礼所蕴含的和谐友善、团结谦和的处事哲学,也需要安排武术实践活动。最后,语文课上的武术实践活动可以和体育课无缝衔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系统性教学,在青少年心里打下坚实的武术文化根基。

4.3 媒体导向,让青少年武术文化自信起航

武术的兼容并包的特点,注定会吸收各种各样的因素,使得武术具有很多的功能和用途,比如有竞技、养生、传统等,也会受武侠影视的影响对武术文化产生误读现象,这时就需要有像媒体这样可以跨越时空、地域的帮手,来帮大众搞清楚定位,以及消除一定的文化误读现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媒体应当担起这个责任,首先,在媒体工作的工作人员需要提升自己的武术文化素养,了解武术的相关专业知识,其次,在具备前面的条件后需在传播内容方面深入挖掘整理民间社会武术文化现象和资料,最后在报道时对社会上出现的武术现象根据武术的特点用途做出正确的评判和报道,掌握好舆论导向,让青少年正确的认识武术特点、功能、用途,了解武术文化所承载的内涵,并对武术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消除文化自卑和自负的心理。在传播受众方面,除了重点向青少年传播之外,还应辐射到学校老师、父母一代人的传播。在传播方式上,应该根据不同的传播受众,实施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创新传播内容,对受众进行传播。久而久之形成一个学习武术文化的大氛围,让青少年在这大氛围中把武术文化自信建立起来。

猜你喜欢

武术青少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青少年发明家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谁远谁近?
武术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