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财会+”多元人才培养探究

2020-11-23陶红胡瑛琳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000

商业会计 2020年12期
关键词:财会校企岗位

陶红 胡瑛琳(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

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参与社会劳动并依法获取报酬或收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参与社会生产、建设、服务以及管理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导向,早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就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其育人目标是培养面向未来职业生涯、胜任岗位能力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评价一所院校、一个专业的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最直接的指标是毕业生获得专业对口职位的数量和比例。“以就业为导向”自然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然而供需理念并不对等: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期望从事有一定技术含量且明显高于操作工薪水的工作;企业则认为高职学生职业水平不足,不能胜任技术难度高的岗位,更不可能从事统筹管理工作,于是提供的就业岗位往往是技术含量低、只需简单培训即能上岗的低薪职位。于是高职院校学生不就业或岗位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财会专业的定义及职业要求

财会指财务与会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一级目录“财经商贸大类”下设二级目录之一就是“财务会计类”。本文所指的“财会”,包含财务会计类4个具体专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管理。通常,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会将4个专业构建以会计为核心的专业群,专业间共同管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因此,在日常数据统计中,“财务”“会计”“财会”等通常指“财务会计类”专业以及相关的业务岗位。

财会专业主要面向各类型企事业单位及金融机构,培养能够胜任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信息处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工作越来越成为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一方面,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素质需求在不断提高,经济业务的复杂变化对财务人员的知识和职业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产业优化升级,不同形式的经济实体大量涌现,新兴业务、新型结算方式日益增多,急需大量不同层次的通晓会计和财务知识的从业人员解决问题,参与经济社会建设。

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困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和会计行业也在快速发展,工作流程、业务规范、职业技能等都较过去有较大的变化,对人才的评价与需求也进入了新时代。

(一)管理会计新需求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行业间跨界融合推动了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一方面,收银、出纳、记账等会计初级工作,逐渐被机器所代替;另一方面,各类企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进行精细化管理,会计职能逐步从传统的侧重报告型转向侧重管理型,财会人员的职业技能必须改变和提升。2016年10月,财政部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财会[2016]19号),管理会计被列为“行业急需紧缺人才”,提出“到2020年培养3万名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

对照市场需求,人才培养需定位在掌握财会领域最前沿知识、懂得业财一体化处理、兼具先进性和复合性的目标。面对这一高目标,在当前仍然注重学历的社会评价下,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受到较大的市场歧视。从学校教育培养本身看,不管是培养业财复合型人才,还是培养理论前沿技能尖端的人才,难度都很大。高职院校招生批次在本科院校之后,为了确保生源,还会大量吸收无需高考分数的注册入学的学生。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弱。鉴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自身特质,面对管理会计体系下战略财务和业务财务岗位,培养合格人才且马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用,几乎很不现实。因此,如何转变思维,开展专业转型探究,尤其是如何培养上岗即能用的高职学生,是财会专业教学面临的极大挑战。

(二)对口就业率低

如前所述,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管理均属于财务会计类专业,而与“财务会计类”并列的还有“财政税务类”“金融类”“统计类”“经济贸易类”等。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职成函[2020]1号),对高职专业设置情况进行汇总,2020年高职院校开设最多的专业是会计专业,其次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前四位均属于财经商贸大类。财经商贸大类下总计约50个专业,相近的专业培养内容同质化严重,财会专业的就业已不局限于狭义的财务会计岗。

和其他工科类专业不同,财会专业学生不可能批量输送到某一家企业。相对人才需求数量较多的财务共享中心、记账公司,也不会在同一时间招聘大量毕业生。一些国家示范、省级示范院校的财会专业,凭借多年积累的品牌效应,与大型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但也无法解决所有学生的对口就业问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没有“示范”“高水平”头衔,但财经商贸类专业招生规模大,仅财会专业每年约有350名左右的毕业生。校园招聘季也不乏企业提出用工需求,但一般是营销、文员、物流等非会计岗位。由于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契合度低,不符合学生期望,报名人数很少。有些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或业务规范的企业也会上门提出人才需求,但由于名额较少,学生响应寥寥。经调查,主要原因是会计岗位发展提升,既要学历支持(通常是本科以上),又要综合业务能力,高职学生适应不了岗位挑战。尽管教师努力开展各种教改研究与实践,希望从高度上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从宽度上拓展学生的岗位能力,但由于缺乏定向就业单位,理想与现实差距还是很大。

总之,财会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分散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及不同的岗位,甚至不少学生根本不从事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工作,一定程度上导致专业认可度低。在财会专业就业学历要求高、行业需求量接近饱和等现实因素下,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的困境。

(三)“会计工厂”假象多

面对就业难题,高职院校不断调整培养策略,探索各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探索的公认的发展之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也在持续进行产教融合的研究与实践。针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大智移云物区”(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为背景,以财会行业转型发展要求为导向,对财会人员知识体系与能力发展提出全新的要求。“会计工厂”这一产教融合新模式成为院校和企业都在研究和实践的项目。

“会计工厂”的初衷是将真实的岗位流程、真实的业务引入会计教学过程,经过轮岗多行业训练,让学生体验在各行各业做“真账”、做“准员工”的感觉,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锻炼学生的行业认知能力和会计能力。在“会计工厂”,会计核算被拆分为凭证日期收集、摘要填写、发票信息收集、金额填写、数据校验、信息审核、凭证生成等细节,以此为链构建标准化的流水线作业模式,实现会计核算的流程化、智能化、全服务化和大数据化,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基于“互联网+”思维,搭建了信息化、智能化、全流程、全服务的会计学徒平台。“会计工厂”涉及多行业、多岗位,实习学生可以分别体验档案整理、报表编制、凭证编制、单据扫描、财务分析、凭证审核、账簿登记等岗位的工作。在实践实习工作中,首先需要将学生分组,学生间相互协同,共同完成工作流程。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会计工厂”中训练的内容不仅有仿真账务,还能实现真账实做。所谓的真账实做,是调用部分企业真实凭证,让学生体验账务流转环节,参与部分业务处理,从而真正零距离就业。这本是非常好的思路和实践,但由于合作的企业(主要是记账公司)资源有限,参与真账的学生只能是小部分,且企业必须控制参与度,以保证业务的正确性。因此,现实中的“会计工厂”业务还是仿真居多。另外,“会计工厂”需要高额的投资,在校内建设实训场地,内容和形式都要仿真。作为资源包,实训中要具备多行业的仿真业务就需要多投资,这对于资金不多的学校和专业,是比较难实现的。最关键的是,“会计工厂”通常只是解决认识实习和跟岗实习,对于绝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实现顶岗实习。

三、以就业为导向,发掘就业新方向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作为一种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要培养面向未来职业生涯、有足够胜任岗位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劳动者。然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职业教育却是遭人诟病较多的一种教育形式,原因主要是岗位起薪低、学历层次低,这在财会专业尤为突出。我国目前初级会计岗位基本饱和,企业对财会专业的要求较高,市场招聘很多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数字、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财会类初级工作逐渐被机器所取代,高职毕业生就业空间狭窄,大部分学生从事的工作专业对口率低。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相脱离,学校教育未能及时或完全培养出企业能用的合格人才。学校作为学生和企业的桥梁,未能找到从毕业到就业的合理通道,提供双方均满意的岗位较少,甚至没有。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每年约30%的学生能进入本科段深造(含专转本和专接本),剩余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应该进入市场。然而大部分学生盲目追求学历,不愿意第一时间就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规格不一致,学生对岗位缺乏认知,导致学校(学生)→企业(岗位)不能精准对接,一方面企业需要人,另一方面学生不愿或无法上岗。

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中小企业愿意招收高职学生,只是这类企业的需求不局限于单一的财务岗,比如,银行大堂经理、酒店前台、协税员等,亦或财务岗+企业其他事务。这些岗位,有的工作环境很好,是企业的门面,有的需要从业者能独当一面,为企业分担事务。总的来说,这些岗位需要从业者有一定的财务、税务知识,还需要理解相关岗位特点,掌握一定的职业礼仪,解决特定岗位特定问题。相关企业之所以到高职院校寻求从业者,有些是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从编制外解决的招聘,有些是特殊行业岗位细分后形成的特定招聘,有些则是解决企业的用人成本。上述细分岗位的理论知识,学校完全有能力教授给学生,但相关岗位技能,则需要引入企业资源,聘请企业导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训练技能、掌握业务规则,从而达到精准培养、适销对路的目标。

四、“财会+”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多元,即多种元素。任何行业、任何企业都离不开财务与会计,然而行业不同、企业规模大小不同、业务类型不同,财务与会计的岗位职能也不同,导致财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因此,高职院校在按照广泛认可的“理论+技能”“校内+校外”的方式培养人才的前提下,还要有多元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方案,形成“财会+行业”“财会+企业”“财会+业务”的多路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一)多元路径

企业规模大小不同,采用的财务工作模式也不同。当前大型企业一般采用财务共享中心进行管理;小微企业一般采用外包方式,委托记账公司处理账务;中型企业多设有传统财务部门,部门内除主管、出纳外,还设有其他分账会计岗位。那么学校究竟应该选择哪种模式进行教学呢?传统的财会专业培养的是分账会计,给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往往是出纳→成本→总账→主管。然而,企业众多,业务特点千差万别,企业人才需求也不可能恰好是出纳。有些学校已经将培养目标转为代理记账,一定程度上也是同质化竞争。事实上,“会计工厂”主要是模拟会计核算工作,即假设工作是做会计账务处理,然后分岗训练,分行业体验。笔者认为,学校应探索“财会+行业”“财会+企业”“财会+业务”的多路径培养模式,培养面向不同企业、不同业务的人才,即做到按需培养,以实现多元培养的目标。

(二)多元教学

基于“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构建“专业课程+行企课程”的教学模式。近年来,我国财税制度进行了很大的变革,不同的行业企业会有具体的政策参照。通过行业或企业课程提前介入,帮助学生弄清楚行业规则,了解特定企业的业务特点,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就业自信心。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通过试点,我们组建订单班,在教学中分别嵌入建筑工程管理类课程和酒店管理类课程,探索了业财融合在高职教学渗透。学生在大三实习前,就有针对性地了解了建筑工程类企业或旅游酒店管理类企业的业务特点,并有一批学生顺利进入酒店财务岗实习且最终就业,学校与酒店集团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结合校企合作资源,我们还将进一步引入其他行业、企业或者典型业务,形成特色课程,在传统专业课程基础上,构建新型课程结构,填补学生岗位认知空白,打通就业渠道。由于财会类班级多,我们开展分类教学,将企业资源分配到不同班级,形成多种类型的订单班,对应不同的“专业课程+行企课程”体系。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还将进一步试点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三)多元师资

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还是课程体系重构,都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团队。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打造校企联合、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基于“财会+”多元人才培养思路,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力,形成良好的校企共育机制。

学校和企业应依靠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个大趋势,组织校企双方的人员进行双向交流。一方面,学校专任教师要走出去,到校企合作单位,深入了解具体行业、企业情况,向企业技术人员学习,对学生进行专业引领。另一方面,企业专家进课堂,亲自教授行企课程,为学生上岗提前做培训。例如我校的“银行大堂经理”订单班,就成功地采取了企业导师制,聘请企业技术能手讲解业务,指导技能,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了较好的企业文化熏陶。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和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邀请企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签订人才输送协议,请企业开放实践平台。企业则可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抛给学生研究,锻炼人才的同时解决企业人手不足的问题,从而培养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人才。校企配合、互相扶持,打造专兼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必将有效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五、总结

市场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新时代要求我们培养财务理念清晰、岗位适应力强的宽口径人才。业财融合是新时代财务人员转型的方向,由传统的事后会计核算转为业财一体、以财务视角指导业务发展。实际工作中的业财融合是指财务要融入业务,由事后监督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转变,要全程参与业务发展。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企资源,渗透业财融合理念,在“财会+”多元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深度合作,将职前培训引入课堂,让学生对“业财融合”中的“业”有真实的体验,为学生零距离就业打开通道,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愿就业、企业招不到人的难题。

猜你喜欢

财会校企岗位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与就业发展研究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财会职业及教育的新挑战
走进“90后”岗位能手